劉永佶:哲學觀念是各時代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
按--
劉永佶教授新著——《勞動哲學》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其中主要內容將于近期在劉永佶人民網博客和烏有之鄉網站同步首發,請廣大網友相互轉告。歡迎廣大網友登陸留言、拓展閱讀并積極參與《勞動哲學》新思想討論。
--導論--
哲學的時代性與時代的哲學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集中概括。時代是人的時代,是人類發展過程的階段。任何人都在特定時代生存,人生存、繁育的連續性構成時代的繼承。人的生存和發展是各個時代共有的一般性,其基本矛盾也就成為哲學的一般性主題。不同的時代精神都體現著這個主題,而時代的特殊矛盾,決定了時代精神的特殊性。哲學的時代性與時代的哲學,是我們立論的前提。在這個前提下,我們集中探討現時代的哲學,即勞動哲學。
一、一個偏離主題的命題——“全部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
二、哲學是對人生存和發展的集中概括與論證
三、并不存在由古至今而后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四、哲學觀念是歷史各階段社會主要矛盾集中體現的時代精神的概括
一個時代只有一種主導的哲學觀念,它是特定歷史階段社會主要矛盾集中體現的時代精神的概括,也是社會主要矛盾中居主要矛盾方面的階級或社會勢力的利益和意志的集合。時代精神的更替,是歷史進步的導引,新哲學觀念的形成是社會矛盾斗爭的結果,是變革勢力壯大發展并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體現,它導引著社會變革的方向。
人的生存與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矛盾演進過程。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多種矛盾,這些矛盾看似雜亂紛繁,實則有其內在聯系,構成一個大的社會矛盾系統。社會矛盾系統的根據和出發點,在于人生存的四要素,即勞動、需要、交往、意識,其中勞動是核心要素。這四要素在不同自然條件下的不同程度的發展,形成人生和社會的眾多矛盾,其中基本的矛盾,就是勞動者素質技能和社會地位的矛盾,它是在任何社會都存在的,并在不斷演進中表現為各個層次和階段的特殊性的矛盾。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劃分,是以勞動者素質技能和社會地位的矛盾狀態為基礎和標志的。據此,我將人類歷史分成這樣幾個大的歷史階段:一、原始社會,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都勞動,在本氏族內人的基本社會權利是平等的,但素質技能高并能發揮其作用者地位就會高些;二、奴隸制社會,出現了奴隸主和奴隸的階級對立,奴隸主要來自對外部氏族、部落的俘虜,以及購買,奴隸是主要勞動者,他們被強制勞動,素質技能有所提高,但由于沒有任何社會權利,因而沒有生產積極性;三、封建領主制社會,主要勞動者是農奴,他們的人身權屬于領主,但有獨自耕作小塊土地的使用權,積極性較奴隸有所提高,但受社會地位的限制,不能充分提高和發揮;四、集權官僚制社會,主要勞動者是農民,他們的人身權名義上只屬于皇帝,因而有相對多的人身自由,并擁有國家均配或個人買來的土地占有權,以及租來的土地使用權,具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素質技能明顯提高并能夠發揮;五、資本雇傭勞動制社會,主要勞動者是體力、腦力雇傭勞動者,他們有人身權和勞動力所有權,可以自由地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使用權,并按勞動的質和量獲取勞動力使用權的價格,因而素質技能得到較快提高和比較充分發揮;六、民主勞動社會,廢除了不勞而獲的剝削制度,全體公民都從事勞動,擁有平等的人身權和勞動力所有權,以及對公有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對政治的民主權等,由此為勞動者素質技能的提高和發揮提供充分條件,現在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仍是民主勞動社會的初級階段。
哲學是以人生存和發展為根據,并對人生存和發展的矛盾進行概括性研究的,哲學的演進和發展,也只能以研究者所生存的社會矛盾為基礎和對象。因而其所能探討并規定的,首要的就是其所處社會歷史階段的主要矛盾。這是哲學家的職責所在,也只有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抽象規定的哲學家,才會被歷史承認,并在哲學史上有相應的地位。
哲學研究,也要涉及人生存和發展的自然條件,即從人生存和發展的角度對自然界(包括人的自然屬性)進行研究。這也是對自然科學的抽象,其重要性是明顯的,但是要明確,這種研究是對人生存和發展條件的研究,不是脫離人生存和發展的獨立研究,因而也是從屬于對歷史各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研究的。即使某些研究者有意夸大對自然研究的作用,甚至將其作為哲學觀念的主要內容,但實質仍是服從于他們所代表的階級或社會勢力來表達其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規定。
人類社會隨著勞動者素質技能的提高與發揮而演進。從社會總體論,勞動者素質技能表現為生產力,勞動者社會地位表現為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社會主要矛盾就集中于對勞動者的勞動及其生產力的控制和物質財富的占有上,由此而形成階級、階層、集團的關系,并形成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層次的矛盾。哲學研究,不僅要規定這些矛盾,還要從矛盾中揭示其發展的趨勢和途經。
歷史上的哲學家,幾乎都不能明確其所處時代的階段性,其論證也往往是以人類總體的一般性的規定出現。雖然如此,其時代的特殊性依然是不可能抹去的。不論是關于諸神、上帝、天命、物質等范疇的規定,以及據此所表述的人類社會,乃至世界本原等,都是特定歷史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反映,只不過是以扭曲的形式的反映罷了。也正因此,這些哲學家的著述讓人覺得高深莫測、玄奧難懂,其實不過是將特殊的社會矛盾以一般性語言表達所導致的邏輯混亂,或者說因為沒有對歷史階段性的分析而不能清楚地規定社會主要矛盾應體現的時代精神。
圖騰意識是人脫離動物界的一般性形成其特殊性的最初表現。從現在的觀點看,圖騰是愚昧的象征,也是認識的局限性的體現。但對于原始人來說,能夠將所面對的某一對本氏族生存有重大作用或影響的自然物確定為全氏族共同的崇拜或敬畏的對象,無疑是一個革命性的意識升華。它確立了本氏族的一般意識,并由此而聚合全氏族成員,是原始社會的時代精神。正是圖騰意識,導引著原始人緩慢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技能,進而在發展生產力的進程中,擴展生存空間,形成社會關系的分化。
諸神崇拜是原始人素質技能提高和社會關系分化的集中表現。從單一氏族的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存在,擴展為幾個氏族的聯合體,進而形成部落。各氏族聯合體或部落的首領被神化,即將其人與舊時的圖騰相結合,成為崇拜的對象,標志著社會關系的進一步密切,也在將俘虜變成奴隸,而不是作為食物直接消費的過程中,提高了社會的生產力,同時使人群分成了階級。奴隸主和奴隸的矛盾是主要矛盾,還有奴隸主與本氏族聯合體或部落中其他成員(平民、自由民)的差異和矛盾。對神的崇拜,不僅確立了首領的權威,也凝聚著本氏族聯合體或部落成員,同時威懾奴隸。以諸神崇拜取代圖騰意識,標志著人的主體性的確立,而其作為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又制約并導引人類生存和發展。
上帝主義是諸神崇拜的集中與否定,它的產生,是奴隸制社會矛盾斗爭演化的結果,其主要原因,是奴隸和平民素質技能提高與其社會地位的矛盾。最初的奴隸是各氏族聯合體或部落間相互爭斗的俘虜,但演化幾百年后,奴隸的后代依然是奴隸,而他們已沒有了被俘虜的意識,不再有因戰敗不被殺害而甘心為奴的意識。更重要的是長期被迫從事勞作,技能逐步提高,產生了改變奴隸身份,爭取做人的權利。而平民雖然有人身權,但因奴隸主勢力擴大,平民與奴隸主之間的不平等和矛盾也逐步激化。這樣,就在奴隸和平民中形成了以上帝(一神)為崇拜對象的宗教,突出表現就是原始猶太教,其要點是只承認一個造世主,所有人都是上帝所造亞當和夏娃的后代,因此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而以一神(上帝)消滅諸神,又是社會交往擴大,部落向部落聯盟演化的要求。上帝主義在猶太教中產生,后演化出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雖然教義有所變化和分歧,但實質是一致的。上帝主義在形成期是相當先進的,其時代精神的特征非常明顯。正是上帝主義所導引的奴隸起義和平民斗爭,以及部落兼并,促成了奴隸制向封建領主制的變革。封建領主制確立以后,上帝主義也就成為統治意識,并作為封建領主制的理論基礎隨政教合一的制度而遍布其統治勢力所及的范圍。至此,上帝主義的時代精神性質已發生變化,從社會變革的主導意識變成階級統治的精神支柱,進步性逐步消失,代之保守性和反動性。
天命主義在邏輯上說是對上帝主義的否定,但在其產出地中國,上帝主義并未像歐洲、西亞那樣形成宗教,因此其哲學上的矛盾和斗爭并不突出,而是隨著周對商的“革命”,形成大的部落聯盟并建立封建領主制,“和平”地在思想界轉變的。天命主義最初曾包含“上帝”的因素,如《尚書·召誥》中“皇天上帝改厥元子”[①]的說法,以及《多士》篇中提到周公對殷舊臣說殷滅亡在于“惟帝不界”,“上帝引逸”,殷王“誕淫厥泆,罔顧于天顯民祇,惟時上帝不保,降若茲大喪。”[②]但到春秋以后基本上去掉了“上帝”成分。中國未能形成上帝主義宗教的主要原因在于勞動者素質技能較高,并創造了先進的農業文明,而諸侯之間的兼并又破壞了宗教產生的基礎。天命主義體現了發達農業文明條件下對自然界和人身的系統認知?!吨芤住泛汀瓣庩枴薄ⅰ拔逍小睂W說,以及《黃帝內經》與農學等典籍,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這也是不能形成宗教信仰的重要原因。天命主義的進步意義在于:它以自然而有生命、有意識的天取代了上帝,并以天道運行規律論證人世變革的必然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盵③]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④]以天命主義為指導,諸子百家競相探討社會變革,并由秦按法家學說率先變革,吞并諸侯,建立集權官僚制。漢初尚道家,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由此確立儒家道統。天命主義作為時代精神,表現為對封建領主制向集權官僚制變革的導引,又作為集權官僚制的哲學基礎,而通行兩千年。集權官僚制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以皇帝為代表的官僚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天命主義集中表現了皇帝(天子)為代表的官僚地主階級的利益及其統治的合理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民的生存提供了條件,即在服從官僚地主統治的同時有一定的生存之道,并以“民意”作為天命的表現形式,以制約官僚地主的統治。也正因此,儒家道統以“中庸之道”為方法論,以“仁”、“理”為核心,以“禮”為目的和標準,形成了系統的統治學說。
作為集權官僚制的哲學觀念,天命主義概括并規定了這個制度存在的時代精神,當其統治地位確立以后,變革精神就被壓抑于嚴密的集權專制之中,代之以保守精神。雖然到明朝末年曾有一些思想家力求更新儒家道統,但只在具體層面做了一些嘗試,并未能突破天命主義,甚至還以天命主義作為其前提。這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并未發生大的變化的體現,與官僚地主階級對立的農民及其小農經濟,沒有也不可能形成一股大的變革勢力以變革集權官僚制。力求更新儒家道統的思想家試圖從商人那里找到變革的根據,但中國的商人在官僚專制下始終未能形成大的社會勢力。而滿洲人入主中原,又阻斷了在思想上更新儒家道統的思路。所謂“康乾盛世”,不過是落后的滿洲人皇帝將對其自身而言尚是先進的儒家道統發揚,從而導致集權官僚制的進一步延續。天命主義也就由此而保持。
然而,在中國已經沒落的天命主義,卻在歐洲人否定上帝主義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主要依靠發展農業來增加實力不同,歐洲從13世紀開始的諸侯爭霸和兼并,主要靠發展商業,實行重商主義政策,容許城市市民脫離封建領主,成為只對國王承擔義務的市民社會,由此形成了資產階級。資產階級與國王在短期內有著共同利益,即資產階級給國王的對內削除封建割據和對外擴張以財政支持,國王以重商主義政策和賦予市民權利幫助資產階級發展。而對內削除封建割據和對外擴張,也是商業資本發展的必要條件。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封建領主制社會時代精神的上帝主義已經沒落,并成為阻礙商品經濟發展和實行大一統專制的反動觀念。國王為代表的專制主義者和資產階級需要一種新的哲學觀念以取代上帝主義。新派思想家們從不同角度展開了對上帝主義的否定,以文藝復興運動為開端,即復興古希臘羅馬諸神崇拜時代的自然神觀念,并在啟蒙運動中結合傳自中國的天命主義,形成與上帝主義相對抗的意識形態。
自然神觀念和天命主義有許多相似處,它們在特殊條件下的結合,雖然不能否定上帝主義,卻為否定上帝主義的唯物主義哲學觀念創造了必要條件。從邏輯上說,唯物主義比自然神論只是去掉了神性,比天命主義只是去掉了“命”的觀念。但絕非這樣簡單的“去掉”就可以使自然神論和天命主義變成唯物主義的。唯物主義是新的時代精神,它以經濟實力和對物質財富占有的欲望日益增強的資產階級為主體,以用自然神論和天命主義對上帝主義的突破為條件所進行的自然科學研究為論據,展開了對上帝主義的批判。資產階級利益和自然科學的研究是統一的,資產階級為自然科學的研究提供要求和資金,自然科學的研究為資產階級開拓增殖其資本的手段。唯物主義以此為基礎,從自然神論和天命主義中脫胎而生,并逐步演化成一個新的哲學體系,它對上帝主義的批判和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論證,以及對自然科學的指導,構成新時代的精神。在它剛剛形成時,無疑是相當進步而革命的,正是它導引著資產階級及市民、農民、農奴去反抗封建殘余和形成不久的集權專制,并成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原則。而當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以后,它又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并引導人們為占有物質財富而自由競爭的精神動因。迄今,現代人類的主導精神,依然是唯物主義,它已演化成各種具體形式,如實證主義、實用主義、科學主義、技術主義等,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發揮著作用,特別是浸入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運動中,從觀念和原則上扭曲社會主義理論、運動和制度。
社會主義作為近現代勞動者利益和意志的集中體現,其哲學觀念應該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勞動主義。這是現代時代精神的新要素,是與唯物主義相對立并將逐步否定唯物主義的新的哲學觀念。現代勞動者是工業文明的主體,他們的生存和發展是工業文明的主要內容,他們的素質技能和社會地位的矛盾,要求并促使他們反對和否定資本統治。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階級社會,勞動者作為社會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雖然也是文明的主體,但他們的素質技能并未使他們意識到要成為并能夠成為社會的主體,而是希求有一個相對寬松的統治和自由的生存環境,因此并未提出以本階級為主體的社會變革主張,只是參與了社會變革。勞動者階級在意識上還受統治階級意識支配,并未形成與統治階級意識對立并能否定統治階級意識的階級意識。這樣,勞動者的利益并不能以哲學觀念表現出來,而是作為被統治的對象納入統治階級利益所集中體現的哲學觀念中。
唯物主義似乎表達了勞動者的利益,起碼包含了勞動者素質技能提高的因素。唯物主義所主張的人以勞動、智慧、財富所有權對自然物的占有和自由競爭,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早期工人和農民的利益和要求。但隨著資本雇傭勞動制的確立和發展,對自然物及物質財富的占有和自由競爭,已成為資本所有者的專有權利,勞動者只能以出賣其勞動力使用權而成為物質財富生產的手段,他們的勞動成果是占有和自由競爭的對象。這個矛盾是資本雇傭勞動制的主要矛盾,唯物主義從維護資本雇傭勞動制的角度,論證了對物質財富占有和自由競爭的合理性,強調以物的所有權來增殖物質財富、占有物質財富。
早期的雇傭勞動者和個體生產者,也依據唯物主義觀念,強調勞動對自然物的改造和勞動者占有物質財富的必然性。這是在同一哲學觀念前提下利益的爭奪,也是早期社會主義的基本理念。馬克思批判繼承黑格爾、費爾巴哈的思想,提出了以人的解放為目標、以勞動為根據的“完成了的人道主義”、“徹底的人道主義”,這是對唯物主義的突破,是新哲學觀念的萌芽。但是,由于勞動者素質技能和初級社會主義運動的限制,社會主義運動的領導者卻在哲學觀念上退回與資本主義相同的唯物主義,并據此將社會主義理論限定在與資產階級爭利益,將社會主義的目標放在奪取生產資料所有權,改變生產關系,將社會主義制度的原則定在發展生產力和由勞動者占有財富上。而將人的解放和自由發展、勞動者成為社會主體等忽略或排斥于社會主義之外。這樣就導致“蘇聯模式”的出現及其衰敗,致使社會主義運動受到巨大挫折。
社會主義作為現代勞動者爭取解放并成為社會主體的變革運動,不僅要改變資本主義制度,更要改變資本主義觀念,為此就要探索和規定新的時代精神,形成新的哲學觀念。如果像“蘇聯模式”那樣以資本主義的哲學觀念為指導,或許可以爭取政權,但不能形成真正的社會主義運動,不能建立真正的社會主義制度。而以唯物主義哲學觀念為前提的所謂“改革”,也勢必回到資本主義,甚至是官僚資本主義的老路。
恩格斯在論到“馬克思的歷史觀”和他本人的自然辯證法時,曾提出這樣的論點:
這種歷史觀結束了歷史領域內的哲學,正如辯證的自然觀使一切自然哲學都成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樣。現在無論在哪一方面,都不再是要從頭腦中想出聯系,而是要從事實中發現這種聯系了。這樣,對于已經從自然界和歷史中被驅逐出去的哲學來說,要是還留下什么的話,那就只留下一個純粹思想的領域:關于思維過程本身的規律的學說,即邏輯和辯證法。[⑤]
也就是說,由他“概述”的“馬克思的歷史觀”和他本人的“辯證的自然觀”結束了哲學,或者說達到了哲學的最高、最后階段,是對歷史規律和自然規律的終極性規定。哲學在自然界和歷史的研究中已經不起作用,哲學觀念到止終結,只剩下“關于思維過程本身的規律的學說,即邏輯和辯證法。”
恩格斯的這個論點,曾引發蘇聯和中國哲學界的一場論爭,但爭論的雙方都是把恩格斯的論點當做真理來對待的,因而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特別是把辯證法歸結于“關于思維過程本身的規律的學說”,則使之脫離人這個主體,脫離人生存和發展的矛盾,嚴重地限制了辯證法的研究和發展。按恩格斯的這個論點,人們只要掌握和運用以“馬克思的歷史觀”為名義的由他本人概述的“歷史唯物主義”,和他所發現的“辯證法的自然觀”,就可以解決“思維與存在、精神與自然界”的關系問題。這個論點本身就是非辯證法的。且不說他將“馬克思的歷史觀”概述為“歷史唯物主義”是否準確,也不論他的“辯證的自然觀”是否充實,單從人類歷史的不斷演進過程,就可以看出他為了證明“全部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以及“哲學家們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成了兩大陣營”——唯物主義陣營和唯心主義陣營,所作出的上述論點——存在的問題中分為自然界和人類歷史兩個方面都已經解決,只剩沒有了存在問題的思維問題了,就可以看出這個論點的缺陷。既然只剩下思維一方的問題,也就沒有“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也就沒有了哲學的基本問題,不需要哲學研究及其基本觀念了。
哲學觀念作為社會主要矛盾所集中體現的時代精神的概括,是隨歷史的發展不斷演進的,一種哲學觀念在它形成時往往是先進的,引導歷史前進的,而當其所代表的階級或社會勢力成為統治者并逐步保守沒落,該哲學觀念也成為保守和反動的,并會被代表變革勢力的新的哲學觀念所取代。曾經新的哲學觀念也要隨著人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狀況而被更新的哲學觀念取代。這就是哲學史——人類思想史和歷史的最抽象層次上的概括,而哲學也就存在于哲學觀念的更替與矛盾中。只要人類還在生存和發展,只要歷史的階段性還在延續,哲學觀念就會存在和發揮作用,并繼續演化。而歷史上各階段的哲學觀念在演化和更替中,又表現為辯證的否定和發展,有著內在的批判繼承關系。
--------------------------------------------------------------------------------
[①] 《尚書·召誥》。
[②] 《尚書·多士》。
[③] 《易傳》。
[④] 《老子》。
[⑤]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3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