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甘陽:我寧可改革速度慢一點

甘陽 · 2008-07-11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保守的態度有良性作用,不僅體現在生活方式,而且在文化、政治、經濟、社會上,都有影響。


我寧可改革速度慢一點

——對話甘陽

 

  我喜歡孔子的名言“吾從眾”

  人物周刊:“政治技術”是政治人物必需的。學者發表觀點,恐怕也有“理論技術”,否則不容易被接受。您本人的技術怎樣?

  甘陽:我現在的“說話技術”可能比從前好點吧,80年代我看什么人討厭說不定就罵將過去了,現在看到很可笑的人也就笑笑。很多人沒自知之明,罵了也不長進。

  人物周刊:能不能列出幾個您比較尊重的論敵,您尊重他們的理由?

  甘陽:我覺得我在國內談不上有什么論敵,即使我卷入某些爭論,也很少會想到某個具體人物,一般都是針對某種比較流行的東西,但鼓吹這些流行東西的人,說實話我都不大會尊重,我不會把他們當成論敵。

  我心中真正的論敵是當代西方的自由派和新左派,我尊重他們有些代表人物,例如羅爾斯和福柯,但對他們的思想很有保留。不過我對西方更大多數的自由派和新左派學者或許就不大尊重甚至很不耐煩,他們說的也基本都是些流行話語而已。現在很多中國人只要一看是洋人的文字,就以為一定有什么道理,其實很多都是屁話、廢話。

  人物周刊:有些學者認為,和政治合作,會使得知識分子喪失獨立性。

  甘陽:這要看“政治”兩個字什么意思,或許這里改用“權勢”更好。我很主張學術和思想要獨立于權勢,但今天很多人意思比較窄,主要指政府,這不誠實。今天這世界最有權勢的未必是政府,而是市場、大公司、你們媒體,特別是西方媒體、西方輿論、西方流行話語。今天思想學術獨立于政府其實是比較容易的,獨立于市場,獨立于大公司,獨立于你們媒體,才是真正難的。因此最好不要自我標榜,要誠實地問自己在標榜批判的時候,是否實際是在依附某種更強大的權勢。這個問題今天必須提出,現在有太多不誠實。

  人物周刊:公眾的選擇不一定理性,假如您說對了,卻因違背“常識”而不被公眾接受,是否會作妥協,改出“修訂版”?

  甘陽:我喜歡孔子的名言“吾從眾”,比蘇格拉底高明。現在有些人非把孔子變成蘇格拉底那樣的“牛氓”,無非是將孔子扮成現代意義上的“批判知識分子”,這是把孔子現代意識形態化。施特勞斯最深刻的一個看法是,柏拉圖全部對話和色諾芬全部著作,實際是要修正對蘇格拉底的流俗看法,亦即蘇格拉底并不總是要反對一切常識一切習俗,而是維護常識和習俗的正當功能。蘇格拉底并不是知識分子。

  沒有保守主義不可能建立法治

  人物周刊:如果思想界有派別,您怎么定義自己的派別?

  甘陽:有個招牌可能是新左派。大家都認為你是新左派,我也不想否認,雖然我心里怎么說是另一回事。其實我自己定位,大概會覺得我身上更多保守主義傾向。我認為中國非常需要保守主義。社會總有不理想的情況,有非正義,有不合理,但不一定是靠推翻可以解決的。有時你必須容忍。這在西方是一個常識,而中國100多年來都是激烈變動的社會,基本認為改就是好,總比不改好。

  但我特別強調一點:沒有保守主義是不可能建立法治的。法治的前提,不是在于法律如何完善,恰恰在于即使是不合理的法律甚至惡法,只要沒有通過法律程序廢除,也是法,也要遵守。法治的根本不在于外在有多少法律條文,而在于公民守法的習慣和心態。你可以批評某法條,提出修正,然后力圖以法律方式來修改法律。法律修改方式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一定非常漫長。我們中國人很沒有耐心,我們要立竿見影。美國的憲法修正案,200年一共只通過27條。為什么?本身就是一種延緩的策略,把你最情緒化的時間耗掉,避免在社會壓力很大的時候輕率改革。

  但我們中國人不大能夠容忍這樣,通常要求立即“給個說法”“給個公道”。假設發生一個案子,民眾懷疑干部貪污,在西方包括香港會進入一個非常漫長的調查、取證、開庭辯論最后判案的過程,公布結果的時候,大多數人已經根本不關心了。我們這里只要一報道,大家都認定他一定有問題,群情激奮要求解決。

  這是中國相當特定的情況:要求法律不以它自身的節奏和邏輯來解決問題,而是迅速達成效果。以這樣一個心態,很難建立法治社會。法治是在人心中有制度,建外在法律很容易,人心里是不是把法當法是法治的關鍵。這和保守主義傳統有很大關系。英國、美國的保守主義傳統都很強大,保守主義就是反對輕率改革,這個傳統和自由傳統并不矛盾,有保守主義才能保證自由。

  我覺得保守的態度有良性作用,包括生活方式上的保守,不成天追求日新月異。其實我們從做人可以看出,一個人成天追求新奇我們并不覺得是個特別好的人,我們會希望人有一些穩定的素質。不僅僅是文化,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我都傾向采取一個更保守主義的態度而不是急于求成。我寧可改革速度慢一點,但是穩定地改革,方向更好一點,效果更好一點。

  西方比我們的意識形態復雜得多

  人物周刊:對您來說什么問題是根本問題,不解決就難以心安的?

  甘陽:對我來說,20多年來一以貫之的,就是如何理解西方和如何理解中國。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問題,我始終認為,理解中國很重要的基本功是理解西方。100多年來,我們都是根據我們對西方的了解來看中國,所以對中國的看法背后一定有你對西方的看法,對西方的看法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也會改變。馬克思主義的西方是這樣一個西方,80年代以后,市場經濟的西方是那樣一個西方,你以為這就是西方,然后用來衡量中國,老是在檢討中國的問題。但是我覺得,我們對西方的認識遠遠不足,西方比任何這樣一個簡單的意識形態要復雜得多。

  比如我一再問的問題,你如何理解美國近三四十年的中心線索——美國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之爭?如果不了解這個線索你根本不可能了解美國政治。小布什上臺以后,我們說,哦美國是保守派執政。到底什么意思?這和它三四十年來的政治變化有極大關系。哪些問題上有大的爭論?實際上我們仍然不了解。

  我去年在清華講兩門課。給法學院研究生講美國違憲審查制,內容就是研究美國的憲法案例。你必須讀重要案例的判詞,特別是比較重要的案例,美國最高法院往往是5∶4判決,亦即大法官們本身就意見不同,要仔細讀贊成者說了什么,反對者說了什么。了解關于案子的爭論,包括最高法院的爭論、法學界的爭論,才能真正了解美國法律。否則三言兩語一說,又是自由勝利了民主勝利了。不是那么回事。

  然后另一門課我給本科生講美國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所有人都聽得非常吃驚:我所講的美國不是他們平常所了解的美國。當然所我講的是更符合現實的美國,這個我非常自信,而且我都是有文本的。我們想當然認為我們都是天生的自由派,同性戀是好的,為什么美國如此反對?為什么美國反對廢除死刑?這是保守主義非常重要的立場,背后隱含著對政治秩序、社會秩序以及道德秩序的看法。保守派認為,那些變化(同性戀等)都是在敗壞美國社會原先健全的道德機制。這些爭論對我們其實是很有意義的。

  我對美國保守派或美國所謂“社會文化保守派”是比較同情的。并不是說贊同他們所說的一切,但你必須了解為什么他們有這么多的支持者。而且在政治上看非常清楚,現在的民主黨,希拉里他們有些話,換成20年前說,都會被定義成右派,也就是說現在整個自由派的語言已經大大保守派化了。這個是保守派三四十年來的重大成功。

  我的話5年以后就沒有人覺得是刺激

  人物周刊:您有一個說法,認為一流學者不必要也不可能做太多具體研究,有人因此認為您并不了解中國社會現實。

  甘陽:我有很多不了解的東西,但是總體的發展脈絡,我基本了解,甚至在美國時我都覺得我比較了解,我沒怎么“ 洋涇浜”化。對中國的了解有很多層面,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中國很多很多事,但怎么理解?我們經常因為知道一些事情就以為了解,其實我們不了解。

  出國前我西方學術著作什么都看,就是不看人家研究中國的東西。我想當然認為中國問題就不用看西方的研究了,這些肯定是西方學界邊緣的三流以下的人物,咱們只看一流學者的東西。到了美國以后開始看,非常吃驚,特別是他們對當代中國的了解。比如有個研究是關于中國一項水利工程的決策過程,官方有意識地開了一部分口子,他們都是美國政府的顧問,經中國政府的允許接觸了很多部門,研究得非常具體非常細致。實際上,就是從一個工程看中共政策決策的過程。我看了非常吃驚:都不知道!我就發覺中國的事情很怪。你在中國并不怎么知道,反而他們對中國的了解非常厲害。

  人物周刊:我對您《將錯就錯》里講的在香港上下班時間等人感覺自己在“擋道”印象很深,我想很多急于推動社會 “進步”的人也會覺得您持保守立場是在“擋道”。

  甘陽:據說北京年輕學人對我有一個形容,特別形容我90年代,說甘陽是思想界的扳道工,火車本來開這頭,他一扳卻開那頭去了。

  其實你去看,正面批評我的文章不多。我基本上知道哪些地方他會不同意,哪些地方他會特別受刺激。但我的話極有可能5年后就沒有人覺得是刺激,都認為我講的是對的。不謙虛地說,大多數他們想的問題基本都是我早想過的,我想得比他們早,知道哪些地方他們跟不上。

  90年代我最刺激的文章是《自由主義:貴族的還是平民的》,當時刺激了很多人。現在來看,我談的問題應該說是社會共識,沒人認為這個問題不存在,但當時都跳起來了。實際上我說的就是把“市場意識形態”絕對化后導致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大家都以為找到新的真理了,和從前找到共產主義一樣。

  結果是知性上往下走道德上也往下走。你本來不能容許的問題現在有一個大的意識形態幫你解決了。比如腐敗、一切向錢看,一個文人怎么會同意呢?作為文人,意味著文化是他最高的價值,不是說他不在乎錢,但決不會把錢看作最高價值。

  最近幾年我最“刺激”的文字大概是《中國道路:三十年與六十年》,強調不僅僅是三十年改革,而且建國后六十年的道路要整體地看。很多人對這文章很不高興,但我相信再過5年“三十年和六十年”的說法就是常識了,本就沒有什么好反對的。

  我最關心的就是中國的自我期許

  人物周刊:重印的《古今中西之爭》的結尾,特別用大字體突出了“天不負我輩,我輩安負天”這句話。怎么理解這個“天不負我輩”?現在來看你們這輩人的作為,是否可以說“不負天”?

  甘陽:我對我們這輩人總體上并不是很滿意。中國是個急切變化的社會,在中國需要不斷想新的問題,不斷更新、調整自己,對西方和中國都要反復看。

  目前中國的學術,包括媒體的話語,基本上是90年代形成的固定的話語和基本的想法。而90年代的話語和想法是最不可靠、最值得檢討的。但很多人已經既不能也不愿檢討,把自己弄得很忙,沒有閑暇。沒有閑暇是不可能思考的。一定要有閑暇,然后你才能想一些基本問題。

  80年代、90年代每個人都作了一些貢獻,77、78級的人應該說貢獻比較大。但90年代并不那么理想。我希望大家都能重新來看,因為那時形成這些想法有特殊原因,有一些對人影響比較大的事情。80年代是探索型的,不斷在想新的問題,活躍得多,90年代逐漸定型。定得比較好也可以,問題是定得很不高明。

  而且我擔心的是這個“氣”。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他有一個基本的底氣,這個底氣是對中國文明的一種自信。中國文明不是新加坡式的小國,自我期許必須比較高,你要相信,你這個文明是有潛力的。香港、新加坡不可能也不需要有太高的自我期許,只是“跟”就可以了,它對人類文明沒什么責任。中國人應該想原始性問題根本性問題。這口氣一直到80年代都有,90年代以后越來越消逝了。這是比較奇怪的事情。沒有氣你做什么事呢?那真的不要做了。

  你問我最關心的問題,我最關心的就是中國的自我期許是什么。你作為一個中國學者,你的自我期待是什么?中國文明整體性的一個自我期許是什么?

  (感謝中山大學哲學系黃俊松、《21世紀商業評論》張翔提供幫助。本刊記者鄭廷鑫亦有貢獻)


甘陽:前后左右之爭


南方人物周刊

甘陽:前后左右之爭
甘陽

  甘陽每每以“意見領袖”自任,而縱觀他20年的文章言論,前后不同階段頗有左右互搏之感。但甘陽可能比對手更清楚自己轉變的得失

  本刊記者 墨未白 發自廣州

  以甘陽其人其文近些年引起的爭議,他實在應該入選本刊的“30年爭議者”。但他又佩服小平的“不爭論”,“不爭論其實是讓大家度過情緒期,不糾纏在過去的問題上”。他相信他的一些初看刺激人的言論,5年之后會成為社會共識。

  這20年來,甘陽的立場幾經波折,然而正如他所說,關切的問題卻一以貫之。如模擬英國思想家伯林的著名比喻,我們或者可以說,甘陽給出答案時是多變的“狐貍”,提出問題時卻是專注的“刺猬”。無論1980年代在大陸,1990 年代在美國,還是最近10年在香港,縈繞他心頭的,總是這樣的“天問”:

  如何理解西方,如何理解中國,中國文明的自我期許是什么?

  在他看來,理解西方是理解中國的重要基本功。100多年來急切變化的中國社會總是根據對西方的理解衡量中國,對西方看法的改變必影響對中國看法的改變。他覺得中國對西方的認識仍遠遠不足,所以始終不忘提醒要“重新閱讀西方”,對中國和西方反復看。

  深有意味的是,1980年代以來的諸多文化事件中,甘陽每每以“意見領袖”自任,而縱觀他20年的文章言論,前后不同階段又頗有左右互搏之感。他的“反復”引致諸多詬病。但我猜想,甘陽可能比對手更清楚自己轉變的得失。或許他既欣然于問題一貫,也滿足于觀點無定。在散文集《將錯就錯》里,甘陽幾次提到梁啟超,說“唯有梁啟超天性最為敏感,無法安定于任何一種成說”。恐怕,他是心有戚戚焉。

  其實,甘陽是否忠誠于自己一時的觀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始終忠誠于自己的問題。他的論點未必無疑,論據未必可靠,推論未必謹嚴。但有些人的使命是“把事情說得艱難些”。他是否提出了真問題?平等是否我們向往的價值?文化是否我們內心的追尋?精神世界是否該被市場邏輯輕易占領?多年后有些問題可能不再使人焦慮,但我們不該忘記推進歷史的不只是答案。

  無端想起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一段自述來:“這股潮流將消亡,被別的潮流取代,我們駁斥它的方式將不再被人理解,人們將不再明白我們說的這一切有何必要。”

  八十年代的“狡狐三變”

  1980年代甘陽有“狡狐三變”:1985-1986年是提出“發揚傳統的最強勁手段就是反傳統”,被認為是 “全盤西化派”;1987年發表《從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已著重強調西方對現代性的文化批判,被認為不利于現代化;1988年的《儒學與現代》則已全面肯定儒學與中國文化傳統,強調儒學是“為己之學”,不應過多顧慮社會功用。

  1988年的《中國當代文化意識·前言》中甘陽這樣說:“我們對于傳統文化,不但有否定的、批判的一面,而且同時也有肯定的、留戀的一面,同樣,對于‘現代社會’,我們不僅有向往、渴求的一面,同時也有一種深深的疑慮和不安之感。我以為,這種復雜難言,常常是自相矛盾的感受將會長期地困擾著我們……”這是他作為“文化:中國與世界”主編對當時文化爭論的表態,真可謂一語成讖。

  1980年代是“文化人時代”,盡管經濟改革一直在進行中,卻完全不是當時知識界的議題,人們頭腦里想的是大問題:中國文明向何處去?“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的陳嘉映說:“一幫年輕人聚在一起,空談之余,也想做點‘著形跡的事兒’。想做事就要有個人出頭,這人就是甘陽。甘陽對人,對書,對思潮,都有一流的直覺。”1985年畢業的北大哲學系碩士甘陽,于是“就把自己的弟兄拉起來了”,成立“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當年的班底,包括這些現在已很顯赫的名字:劉小楓、李銀河、陳平原、陳嘉映、周國平、徐友漁……而現在來看,中國思想界的自由知識分子,很多曾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分子。

  通過朋友介紹,他們認識了《讀書》雜志當時的編輯部主任王焱,一下談攏了和三聯書店合作的計劃。此后短短三四年間他們主持出版了“現代西方學術文庫”、“新知文庫”等上百種出版物,成為1980年代與“中國文化書院”、“走向未來”鼎足而立的“三大叢書”之一。尼采的《悲劇的誕生》、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和薩特的《存在與虛無》成了暢銷書。

  編委會的解散是在1989年。現在回想起來,甘陽覺得也很簡單:“這原本是一個文人朋友圈子,一起喝酒聊天最好,臨時聚一起做件事也沒問題。時間長了就對大家都是約束,遲早要散的。”至今他對編委會的成就評價都很高:“那些書現在仍然非常重要。”

  是不是錯,將不將就?

  1989年至1999年,甘陽去國10年,求學于芝加哥大學的“社會思想委員會”。這10年,編委會一些成員開始“轉型”,如劉小楓赴瑞士,走向基督教的“十字架上的真”;陳嘉映赴美國,開始語言哲學的研究;而甘陽本人則轉向了政治哲學。他在芝大主要研讀“西方文明史”,但“看的書很雜,想的事很多”,在美國政治和美國憲法上也下了很多功夫,此外,就是觀察東歐的轉型。

  其實早在1980年代,他就寫過一篇影響很大的談論政治的文章《自由的理念》,介紹伯林的“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但這只是因為“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和外界的接觸越來越多,作為主編需要對此有個說法。

  真正關心,是到美國后剛好蘇聯和東歐大轉型。因為它們和中國的相近性,甘陽很關心它們是怎么走。1990年到 1991年,他差不多有一年時間在研究東歐,非常失望,轉型很不理想。這是他考慮政治比較重要的轉折點,因為之前了解的學說完全不能解釋疑惑了。

  “比如哈耶克的學說是1988年讀的,當時非常喜歡。具體到東歐的情況,哈耶克的學說一點用都沒有。他的理論以不發生革命為前提。一旦發生了這樣天翻地覆的變化:首先東歐面臨第一次制憲,制憲怎么制?誰有資格制憲?這是民主社會,為什么你制憲?那就要選,第一步是選舉法。誰來制定選舉法?哈耶克模式什么都解決不了。一旦爆發革命,你就必須按照革命爆發以后的情況來處理。”

  1980年代甘陽也迷信市場經濟,因為首先相信計劃經濟一定是不好的。如果不深思就會認為越市場越好越徹底越好,一切問題,私有化、市場化都能自然而然解決。當時俄羅斯的口號是“500天長驅直入資本主義”。結果,激烈的市場化在波蘭和俄羅斯造成的是災難。然后,就在1992年,《紐約時報》報道中國經濟起飛,而且是80年代就開始了。甘陽大吃一驚。兩相比較,不但與西方學界的預期相反,而且沒人能給出合理的解釋:為什么俄羅斯、波蘭經濟基礎比中國好,改革比中國徹底,政治比中國寬松,文化比中國接近西方,卻完全失敗了?

  1997年,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社會分化日益加劇,知識分子群體陷入分裂和論戰。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憤怒于對市場化的質疑,甘陽卻在《讀書》發表《自由主義:平民的還是貴族的》,質疑自由主義派在維護的是“不民主的自由 ”。在他看來,以自由主義之名貶低和否定民主與平等,就會使得自由成為少數強者的“特權”,而不是所有人具有的“權利 ”。正如經濟學家奈特所說,這是在“把自由和自由競爭混為一談”,認為自由競爭能自動實現最大自由的人,不會給民主和平等留下空間,因為它們成本太高,結果則是對弱肉強食的默認。

  我從來不認為我是香港學者

  現在,早上起來,甘陽要喝兩壺咖啡、讀一本閑書。這是他睜眼做的第一件事。然后呢,當然是點起他的煙。一般一天看一本閑書,完全是消遣的,大概要一個半小時。有了這一個半小時,整個身體才在一個狀態上,可以做別的事情。昨天看的是韓少功的《山南水北》,“特別特別好”,于是向我們“特別強烈推薦”。其實他看閑書一般也是英文的多了。

  他正調整自己,最好是早晨起來不要開電腦。一開電腦,就會發現無數的E-mail。原本收到一封信要很多日子,回復也可以拖一段時間,E-mail卻讓人無從延緩。又不能完全不看,也許學校有事情呢?一看,就有很多其他消息進來,總有一些事情,比如多年沒聯系的哥們來了一封信,沒什么事,但多年沒聯系了話多啊,然后就得說點什么。這時就發覺人是非常麻煩的動物。

  甘陽是1999年到的香港,算是趕在世紀末回了國。他不喜歡人家稱他香港學者:“我從來認為我是大陸學者。” 即使在近10年之后,對于香港生活還是有不習慣。他好喝白酒,但在這里只有兩三個喝白酒的朋友,一旦他們不在香港,就沒有人陪他喝酒了。香港的交通、生活都很便利,但沒有大陸那樣的知識界場景,沒有知性生活。悶,無聊。

  “通識教育”是近幾年甘陽最關心的事情之一。但他對國內的“大學改革”大搖其頭。現在國內主要大學都在嘗試本科的“通識教育”,力圖“門類齊全,無所不包”。甘陽覺得這是讓學生誤入“什么都知道一點”的歧途,可行的方案是“寧可少而精,不要多而濫”,逐漸形成一個傳統。

  比較理想的,是像美國芝加哥大學施特勞斯(美國政治哲學家)學派那樣,引導學生思考基本問題。“他不是教你一門吃飯的手藝,教你一個掙錢的行當,是教你去思考問題,讓你以原始狀態思考,學生感覺被帶入很不同的世界。他非常了解美國學生是怎么樣的,進大學前怎么想問題,‘意見世界’又怎么被大眾傳媒影響,這樣的人怎么把他帶進去。”令甘陽印象深刻的是,芝大本科生第一年進校時傻傻的,基本是“uneducatedguy”,知識面遠遠不如中國優秀大一新生,但四年下來就脫胎換骨,成為名副其實的“educatedperson”。

  在香港和大陸兩地教書。甘陽感覺到香港學生和大陸學生的不同。香港學生講究實用,認為香港是成熟社會,基本價值觀念都是確定的,不需要多想。大陸學生則更愿意想基本問題,仍有很大的關懷。甘陽說這其實是大陸的優勢,所以“我對大陸總比較有信心”。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2. 鄧論學習 (十二) 是四人幫搞的“血統論”嗎?
  3. 星話大白|越南
  4. 為什么批評西方的他們都“意外死亡”了?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6. 是右就必須反,必須批
  7. 譚吉坷德|決戰,或許正在悄然開始
  8. 胡錫進為什么總改不了陰陽怪氣的老毛病
  9.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動,迫使中國放棄毛澤東思想!
  10. 到底是誰在夸《新聞女王》?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5. 這是一股妖風
  6.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7.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8.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9.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10. ?吳銘:為什么不從所有制角度分析問題呢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痛心,反華潤人丁一多因強奸被捕,哈哈!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