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對循環經濟研究的理論思考

楊志 · 2007-11-30 · 來源:中國政治經濟學教育科研網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對循環經濟研究的理論思考

----基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視角

                      楊 志

                    (中國人民大學 經濟學院,北京 100872)

[關鍵詞]循環經濟;主流經濟學;非主流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摘 要] 各國經濟增長與全球范圍內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之間的矛盾,當前已成為國際性重大問題之一。這一方面說明實踐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勢在必行,另一方面說明從經濟學理論上闡釋循環經濟勢在必行。目前國內外關于循環經濟的文章雖不少,但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主流經濟學均基本不研究循環經濟,非主流經濟學雖對循環經濟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基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視角,對國內外循環經濟研究進行理論梳理,同時闡述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科學發展觀與循環經濟的結合,并為實踐中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的經濟學依據。

[中圖分類號]F0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2826(2007)11-0022-10

<教學與研究>[收稿日期]2007-10-08;發表于《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11期

[作者簡介] 楊志 (1952-),天津市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主要從事《資本論》、當代經濟、中國社會主義公有資本理論研究。

(一)國內外循環經濟研究的現狀及趨勢

目前國內關于循環經濟的文章雖多,但從經濟學視角,特別是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視角對循環經濟進行研究的尚屬鮮見。對于這種狀況,四川省循環經濟研究中心王朝全,曾在2006年6月“全國循環經濟基礎理論與發展模式研討會”上說:“循環經濟的研究并沒有引起主流經濟學家的關注,尤其是國內公認的一流經濟學家大多保持了沉默,至少沒有該方面的研究成果公開面世,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真如某些學者所言‘循環經濟對現代經濟學構成了(傳統)挑戰’?還是循環經濟仍然處于現代經濟學的解釋范圍之內以至于使那些大師們感到‘無需再說’?這些問題使我們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绷硗?,如果查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雜志2004年至2007年8月總共22期的目錄,那么不會找到哪怕是一篇與循環經濟有關的文章;同樣查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的《經濟研究》雜志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總共36期的目錄,也不會發現一篇專門研究循環經濟的論文。

國外對循環經濟研究的狀況還不如國內。在Google的學術高級搜索中輸入Recycled economy,不包含China一詞,可以看到:1970年之前相關文獻只有149篇,到1979年增加至460篇,到1989年為止有1 140篇,1999年猛增至5 160篇,而2006年相關文獻更是達到11 300篇之巨;但在經濟學最大的目錄數據庫IDEAS[1]中輸入recycled economy,卻只出現11篇論文(截止到2006年11月)。另據世界銀行2004年的一篇有關循環經濟的綜述報告說,他們發現Google上9篇介紹循環經濟的頂級文章,除1篇是德國人寫的外,其余都是中國人寫的。[1]由此可見,國外經濟學尤其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對循環經濟的研究很不以為然。

然而,經濟學包括主流經濟學不能不承認:各國經濟增長與全球范圍內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之間的矛盾,當前已成為國際性的重大問題之一。這種矛盾,一方面說明實踐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勢在必行,另一方面說明從經濟學理論上闡釋循環經濟勢在必行。事實上,主流經濟學不愿意闡述也不可能闡述的問題,正是非主流經濟學全力關注、探索和研究的問題。鑒于這種事實,從理論上認真梳理、概括和研究主流經濟學和非主流經濟學在循環經濟研究問題上的態度、立場、方法和觀點及其差別,無論對著眼于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還是對著眼于現實的市場經濟操作,特別是對制定我國“后京都時代”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循環經濟理論的實踐依據

在全球化背景下,處在經濟成長重要階段的中國,其經濟增長的每一個舉動都與世界市場及世界經濟政治局勢密切相關。經驗表明,西方世界崛起包括現實發展是以占世界人口20%的國家消耗占世界80%的資源和污染環境為條件的;如今同樣占世界人口20%的中國也要“崛起”,那么按照已有的經驗,中國勢必也要爭奪世界資源和污染環境。以美國為代表的單邊主義,既否定這個經驗又肯定這個經驗。例如,2001年3月,布什政府就以“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氣候變化的關系還不清楚而履約將對經濟增長不利”和“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和印度,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借口,宣布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2]。

問題并不僅僅在于美國政府公然違背旨在緩解全球變暖趨勢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UNFCCC),也不僅僅在于美國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和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國家的事實,而在于《京都議定書》給予發展中國家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豁免期截止于2012年,這就使“后京都時代”國際氣候制度談判的重點不可避免地要觸及發展中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以及必須承擔的義務問題??梢钥隙?,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新經濟體、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在不久的將來就要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當然,中國是一個對世界乃至對全人類都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國家,同時也是最早承諾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國家,因此從2004年起(這年我國繼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之后又成為糧食凈進口國)就下決心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推進經濟增長的新舉措。2005年7月,國務院下達了《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同年10月,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進一步指出: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2006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進發展循環經濟的各項工作。2007年6月,胡錦濤同志在出席八國集團首腦峰會與發展中國家對話會期間,鄭重向全世界承諾:中國重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認真履行國際公約,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積極努力;中國政府制定和公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并將認真貫徹落實。2007年9月8日,胡錦濤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中提議建立“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網絡”,以“共同促進亞太地區森林恢復和增長,增加碳匯,減緩氣候變化”并再次表達了中國愿同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意愿。在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報告中,胡錦濤同志又指出:“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盵3]

(一)國外主流經濟學“緘口不言”循環經濟的根源

主流學派是在經濟學領域中占主導地位、發揮主導影響力的學派或理論。在西方,從20世紀70年代起,新自由主義和新古典綜合學派上升為主流學派。[2]主流經濟學派之所以被稱之為“主流”,是因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它是那種依然占主導地位的發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即以“資本”為主體、以市場為資源配置方式、以獲取資本高額利潤為目標、以不惜犧牲發展中國家人民利益為手段的生產方式的理論代言人。其實,早在160年前恩格斯就說過:“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唯一的肯定的進步就是探討了私有制的各種規律。這種政治經濟學確實包含著這些規律,雖然這些規律沒有成為最后的結論,還沒有清楚地表述出來?!?[3](P599)

從政策主張上看,西方主流經濟學極力宣傳“市場出清”、“政府角色最小化”、“快速私有化”觀點,以快速實現“華盛頓共識”(1990)框架中以美國為主導的產權私有化、市場自由化、政府非調控化的全球化戰略。[4]顯然,這個戰略與“聯合國共識”(1987、1992)框架下[4]構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實現的是美國利益,后者實現的是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從理論框架上看,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邊界或研究范圍被嚴格規定在市場框架之內,即只研究市場機制作用范圍之內的經濟活動,而不研究市場機制之外的非經濟活動;這就隱含著一個規定:發端于環境和生態保護活動的循環經濟不屬于經濟活動,因為它產生于市場框架之外。從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上看,西方主流經濟學研究的是以資本的資源配置為中心的價格、供求、投資、融資、國際貿易、世界市場、跨國公司經營等市場活動,其研究目的是如何實現壟斷資本(例如石油壟斷資本)的高額利潤問題;而循環經濟研究的是以減少資源投入、合理利用資源的節約型經濟,其目的是協調處理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從理論基礎上看,西方主流經濟學的世界觀是建立在“私人利益最大化”基礎上的;在當代這種世界觀演化為“以我為主、我即世界”的霸權主義世界格局觀;譬如,美國人口不到全球人口的5%,但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卻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一個普通美國人每年要消耗8 000磅石油、4 700磅天然氣、5 150磅煤炭和0.1磅鈾,一個美國就消耗了25%的世界總能量。[5]與這種世界觀相匹配的是“為我獨尊”的發展觀;在當代這種發展觀表現為“以鄰為壑”的單邊主義經濟增長觀;例如,美國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的做法正是其單邊主義的真實寫照。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看,西方主流經濟學都沒有興趣去研究與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生態惡化緊密相關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更不會去研究支撐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因為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承載以世界各國人民為本的、堅持公平與效率兼顧的、“超越”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新經濟形態”。

(二)國內經濟學界最高層次或主流經濟學“冷淡”循環經濟的原因

我國經濟學最高層次的學界代表:其一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及其經濟研究所代表的層次,其二是由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經濟學院或經濟學系代表的層次;[5]我國主流經濟學是那些高舉實事求是、改革開放旗幟,堅持從基本國情和大多數人利益出發,在堅持和傳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礎上大膽吸收西方經濟學包括西方主流經濟學成果,為創新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術力量,他們也具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毫無疑問,從經濟研究的學術目的和政治影響力等方面看,我國主流經濟學與西方主流經濟學有本質區別。然而,為什么他們對待循環經濟也極其“冷淡”呢?[6]這其中的內在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我國主流經濟學對市場經濟及其理論有一種自然的“親和力”,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標志性成果(之一),主流經濟學為其做出重大貢獻。第二,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我國主流經濟學向西方經濟學包括其主流經濟學努力學習的成果;在這個意義上,西方主流經濟學是老師,我國主流經濟學是學生。第三,最重要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的長足進步,市場經濟功不可沒,主流經濟學自然也功不可沒。第四,在加入WTO初始階段,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如何接軌,包括在制度建設、運行規則、法律規范、管理體制,甚至行為心理、習慣等方面,均成為當前主流經濟學一心一意、聚精會神去研究的對象。第五,如此,久而久之,我國主流經濟學已習慣把市場經濟及其理論當做是惟一“管用”的或“有價值的”經濟理論;這種習慣甚至發展成為一種偏愛市場理論而冷淡或摒棄非市場理論“情結”。

在中國主流經濟學看來:(1)在當代,經濟學的任務是研究資源如何配置,而不是研究資源、環境、生態本身;(2)市場是當代資源配置的或基本、或主要、或惟一的方式,所以,經濟學即使研究環境和生態也要首先將其資源化,進而將其轉化為市場內部化問題來處理;(3)市場內部存在技術進步特別是技術創新機制,自然資源因有技術支持而可被替代,因而在經濟學上依然可被假設為無限供給;(4)在全球化背景下,即使某種資源出現短缺也完全可以通過國際貿易得以解決;(5)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即環境倒U型曲線)表明,市場經濟下的經濟增長模式與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之間沒有必然聯系,相反,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還在于市場經濟的發展。

總之,在中國主流經濟學看來,“陽光之下無新事”,循環經濟仍然處于當代經濟學的解釋范圍之內,以至于經濟學大師們的確感到“無需再說”。

(一)西方非主流經濟學在自然與社會交錯運動中研究循環經濟的啟示

20世紀70年代,當新自由主義和新古典綜合學派上升為主流學派的時候,各種“非主流”新經濟學也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其中,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是以經濟增長與環境、資源和生態之間矛盾為研究對象的各種經濟學流派,如環境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產業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國際生態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演化經濟學等等。循環經濟的研究也融合在這些理論之中。與環境經濟學和資源經濟學有所不同,研究生態的新經濟學派一直沒有被主流經濟學派所承認[7]。

從理論前提上看,該學派的產生不僅基于對環境污染和增長極限的辯論,而且基于對傳統發展觀和世界觀的批判。在他們看來:“自上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力量的重新組合產生的連鎖反應,要求對思考經濟、社會和國家關系的傳統方式進行反省”:到底“發展——向何處去?”他們強調:必須摒棄那種“令人感到痛惜的”、“經濟學家公認的日益增長的天真”的觀點,必須反對那種使當今世界“惡性發展”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8]。

從理論基礎上看,該學派以“科學與價值趨同”、“為一切人的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新發展觀[9]和指導“人與自然新對話”的新世界觀為基礎[10]。他們強調:“對發展問題的注意,預示著經濟學及其所用的分析工具領域中的各種根本變革。其要點在于:發展同作為主體行為者的人有關,同人類社會及其目標和顯然正在不斷演化的目的有關。一旦接受了發展的觀念,就可望出現一系列新的發展,與之相應的是人類價值觀念的不斷變革”。[6]他們依據當代物理學耗散結構理論,強調指出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也會給世界帶來負面影響,并用《熵:一種新的世界觀》來表明他們對工業化世界的總看法。他們堅信:熵不僅會改變著人類今天的未來,而且會改變著人類子孫明天的未來。 [7]

從理論框架上看,他們打破主流經濟學僅僅從資本增殖、市場配置、GDP增長的視角研究經濟活動的框架,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拓展到人類可持續發展目標、生態足跡和生態包袱、國與國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否平等、當代世界經濟政治秩序是否正義、人類共同福祉是否能夠實現等等??傊?,他們用全新的視角審視和考量當代經濟增長模式與經濟發展趨勢、以及事關全人類未來命運的世界發展路徑。

從研究對象上看,他們在新發展觀和新世界觀的指導下,堅持把經濟系統看作是隸屬于自然系統的子系統;由此,他們堅持在自然與社會交錯運動的重合地帶研究生態經濟。在他們看來,生態經濟是惟一能夠支持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活動,并以此同主流經濟學只從資本增殖狹隘眼界研究市場經濟相區別;循環經濟則是生態經濟可操作的具體形式。

(二)國內“非主流”經濟學在循環經濟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主流”與“非主流”從來都是相對的。事實上,我國“非主流”經濟學,不僅是推動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并由此而成為循環經濟研究的主流,而且也是推動世界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并由此而成為世界性研究中的主流。然而,由于受篇幅所限,筆者在這里僅就我國非主流經濟學在循環經濟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述評。

第一,在研究對象的表述上存在明顯的混亂和較大的差異。例如,有的學者既把循環經濟定義為與知識經濟相聯系的理論和觀念或“新思想體系”,又把它定義為“存在于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和自然生態的大系統內的新型國民經濟體系?!盵8]而較多的學者則把循環經濟定義為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的生態經濟活動,并認為其循環是生態學意義上的而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9]其本質是物質代謝問題。[10]也有些學者從經濟學視角把循環經濟,或者定義為新型工業化的最高形式,[10]或者定義為新的經濟增長方式。[11]上述種種定義表明,我國學界對循環經濟的本質、特征、運動范圍以及運動機制等問題,在理論認識上還處在較為混亂的階段。其實,盡早明確研究對象非常重要,因為它既決定著理論框架的邊界,也決定著研究方法的選擇。

第二,對理論基礎的研究極為乏力。這種乏力表現在對科學發展觀本身的理解和對科學發展觀與經濟增長方式之間內在聯系的理解,都遠遠沒有達到西方非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的那種水平,更沒有達到把科學發展觀與科學世界觀聯系起來并將其轉化為科學方法論使其在循環經濟研究中起到綱舉目張作用的那種水平。在筆者看來,關于科學發展觀以及科學世界觀和科學方法論的研究,[11]對于處在“關鍵轉折點”的決策至關重要,正是基于如此,科學哲學家庫恩和系統論創立者貝塔朗菲才把世界觀和發展觀的轉換用“思維范式轉換”的命題加以強調。另外,在筆者接觸到的近50本循環經濟的研究著作中,除了由洪銀興作序,由黃賢金主編的《循環經濟:產業模式與政策體系》一書之外,[12]很難再發現能夠反映研究者具有經濟學理論素養的相關內容了。

第三,在框架設計方面,既缺少對循環經濟基本構成要素和微觀結構的分析,也鮮見對其“生命周期”和“成長階段”的動態研究。這就很難揭示作為經濟循環載體的物質和能量在循環經濟各個階段的表現形式,也很難描述在循環經濟生命周期的各個成長階段上,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任務是什么和完成任務的途徑是什么?其實,在經濟學框架中處理這種問題的例證比比皆是。例如,“在我國農村改革開放之初始階段,主要任務就是“包產到戶”解放農村生產力,其途徑就是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學。”在這里,“做正確的事”決定“正確地做事”,“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等等絕對是在框架設計的時候應該遵守的科學邏輯。

第四,在研究方法方面“華而不實”問題嚴重。例如,乍一看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認為我國研究循環經濟的方法主要有四種:系統科學、生態學理論、經濟學理論、超循環理論。但仔細一琢磨,僅系統科學就包括“老三論”(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和“新三論”(耗散結構和協同學、混沌論、突變論)等理論方法。試問,在上述這些方法中,究竟有哪一種方法能夠揭示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貨幣和資本的循環之間有什么樣的內在關系,以及為什么具有這種內在關系呢?答案卻是否定的。

(一)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急需當代經濟學理論創新

不管循環經濟有多么特殊,本質上它依然是一種經濟活動;既然是一種經濟活動,那么對它的研究就需要有真正能夠揭示經濟活動本質、特征和運動規律之功能的經濟科學來介入。上述分析則表明,當代國內外的主流經濟學和非主流經濟學對循環經濟活動解釋均力不從心,于是當代經濟學理論的創新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了。

創新,或者是一種發生在有序與無序之邊緣的復雜活動,或者是一種從混沌到有序演化過程中的復雜架構。從這個意義上,當代復雜科學理論的創始人之一米歇爾· 沃爾德羅普,把具有創新品質的研究活動概括為“誕生在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13]顯然,這比經濟創新理論的開拓者約瑟夫·熊彼特把“創新”理解為“毀滅性地創造”更接近創新的本質。

循環經濟活動本身的確具有“復雜”的性質。這種復雜表現在:(1)在當代市場經濟框架中,到底有沒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現實基礎;(2)在我國當前“傳統與現代”二元特征依然“強烈”的經濟結構中,在占我國企業95%以上的中小企業中,是否具有“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的技術基礎和經濟基礎?[12](3)如果有,那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機制、長效機制、干預機制是什么?(4)如果沒有,那么目前支持或約束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客觀依據在哪里?(5)如果既有又沒有,那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創新點應該在哪里?

同當代[11] 一切創新活動一樣,當代經濟學理論的創新,也不是簡單地對過去或現在的經濟理論的“毀滅性顛覆”,而是在“過去”(秩序)——“現在”(混沌)——“未來”(新秩序)之時空轉換中搭建一個既可以傳承又可以發展的橋梁。只有這樣的經濟理論,才能一方面科學地闡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和阻力為何以及如何深藏于當代市場經濟框架之中,另一方面科學地闡釋循環經濟為何以及如何在本質上是一種不同于市場經濟的新生產方式或新經濟形態。同時也只有這樣的經濟理論,才能夠在當代經濟學的秩序與混沌之邊緣建構起循環經濟學的框架,為循環經濟本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創新循環經濟理論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理論框架

第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本質上是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的”,[14](p38)作為科學的發展觀,它揭示了循環經濟研究者至今沒有闡述清楚的問題――自然、人類自身、人類活動、社會、環境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1)自然是人類生命和人類社會的起源;(2)人類自身是自然合乎邏輯的演化;(3)“人類活動的一個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個方面,是人改造人”;[15](p88)人類賴以生存、生活、發展、享樂的環境,“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是一致的,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 [15](p59)

第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系統地揭示了人類活動、勞動、活勞動、人類主觀能動性與社會組織形式之間的內在邏輯,為循環經濟學科學闡釋人類活動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提供了理論依據。(1)人類活動或勞動,指的是人類在發揮自身潛力的過程中顯現出來的一種運動狀態或能量釋放狀態;[13](2)這種“狀態”表明,勞動是一種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死勞動”相區別并相對立的“活勞動”;[14](3)從自然界演化的視角看,活勞動是一種與“死物質”相對立的并能夠引致地球“生物圈”發生重大變化[15]的“活物質”;[16] (4)從人類演化的視角看,活勞動的特殊能量來自人類獨有的主觀能動性和人類勞動獨有的社會形式(即生產方式);[17](5)隨著人類活動能力體系和社會關系體系的發展,人類活動或勞動無論在其內涵(智力和體力)方面還是在其具體形式(社會分工體系)方面,都與時俱變并越來越具有現代含義;(6)由于勞動發生在自然與社會交錯關系中,所以勞動本身及其與之相聯系的所有因素都具有自然與社會的二重性。

第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層次地揭示了勞動、生產勞動、生產活動如何借助生產方式轉換為經濟活動、經濟基礎、經濟結構、經濟形態,為循環經濟理論研究如何借助經濟學范疇建立循環經濟理論框架提供了可直接借鑒的邏輯方法。(1)勞動,作為中介于自然與社會交錯關系中的人類活動,從結果的角度看就是生產勞動或生產活動;(2)生產方式,是社會系統中惟一能夠把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能量、信息變換的生產力要素(系統)和人與人之間利益交換和分配的生產關系要素(系統)耦合在一起的載體;(3)生產勞動或生產活動一旦被嵌入特定的社會生產方式框架之中便轉化為具有一定社會性質的經濟活動;[18](4)從靜態的角度看,生產方式連同被其耦合在一起的經濟活動便形成了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支撐政治的上層建筑和人文的意識形態的經濟基礎;從動態的角度看,特定的生產方式或經濟結構或經濟基礎又成為區分社會經濟形態的標志。[19]

   第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全面地闡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革命同經濟增長模式之間的關系,為研究循環經濟的發展如何推動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嶄新的理論思路。(1)生產方式革命是決定或推動經濟結構的變遷或經濟形態的演進的根本力量,也是決定和推動新的經濟增長模型或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力量,因此循環經濟首先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才能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而不是相反。(2)“經濟科學的任務在于:證明現在開始顯露出來的社會弊病是現存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這一生產方式快要瓦解的征兆,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經濟運動形式內部發現未來的、能夠消除這些弊病的、新的生產組織和交換組織的因素?!?[16](p492)資本起初是在歷史上既有的技術條件下……并沒有直接改變生產方式”;[17](p359)資本要想獲得超額剩余價值就“必須變革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從而變革生產方式本身”;[17](p366)采用改良的生產方式的資本家,比同行業的其余資本家在一個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為剩余勞動。他個別地所做的,就是資本全體在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場合所做的……價值由勞動時間決定的這同一規律,既會使采用新方法的資本家感覺到,他必須低于商品的社會價值來出售自己的商品,又會作為競爭的強制規律,迫使他的競爭者也采用新的生產方式?!?[17](p370-371)

第五,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資本循環的理論為在市場經濟框架下構建循環經濟理論提供了直接可參考的理論模式。資本循環就是資本運動的基本形式。產業資本循環是各種形式的資本循環中惟一能夠直接承載自然與社會交錯運動關系的資本形式。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非常詳盡地研究了單個產業資本循環和作為具有各種各樣差異性有機整體的社會總資本循環的——形式(包含物質能量資源與價值增殖的交錯循環、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與剩余價值的交錯循環、市場經濟中實物流和貨幣流的交錯循環、社會總產品中的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和社會總量貨幣和信用的交錯循環)、特點(包括各種形式循環的特點以及作為各種循環形式統一的總循環的特點)、條件(與決定和約束資本正常循環相關的各種各樣的條件),還有由此決定的資本循環速度與資本增殖程度之間的關系等等。

         第六,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的規律的科學?!盵16](p489)研究這些規律的時候,馬克思強調(1)“首先研究生產和交換的每個個別發展階段的特殊規律”。,[16](p489)因為“人們在生產和交換時所處的條件,各個國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個國家里,各個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經濟學不可能對一切國家和一切歷史時代都是一樣的”,況且經濟學研究“所涉及的是歷史性的即經常變化的材料”。[16](p489/489)些規律“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14](p33)“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14](p33)前者是為“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開辟道路”,[3](p603)后者是為前者提供條件。

第七,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絕不是承載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互動關系的永恒方式;(2)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其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借助世界市場網絡將其內部矛盾外溢,不僅造成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與矛盾而且造成整個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聯系與矛盾;(3)發達國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促進本國經濟增長的同時,制造了全球范圍內的人力資源、物質資源、自然資源的巨大浪費,以及人文環境與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這些至今依然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紐結;(4)以刺激“有效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的凱恩斯主義宏觀調控政策,實際上把資本對雇傭勞動從而對人類勞動的剝削推向了對整個自然界的壓榨。

第八,恩格斯早就警告說:“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象征服異民族一樣,決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的,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它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盵18](p383-384)今天,該是認識恩格斯教誨的時候了。

參考文獻:

[1] 王如松等.產業生態經濟學基礎[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2] 吳易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 里斯本小組.競爭的極限——經濟全球化與人類的未來[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5] 杰瑞米·里夫金.氫經濟 —— 一場即將到來的經濟革命[M].海口:海南出版社出版,2003.

[6] 弗朗索瓦·佩魯.新發展觀[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7] 里夫金和霍華德.熵:一種新的世界觀[M].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8] 吳季松.循環經濟綜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9] 周宏春,劉燕華.循環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10] 孟赤兵,芶在坪.循環經濟要覽[M].北京:航天工業出版社,2005.

[11] 馮之浚.循環經濟是新的經濟增長方式[N].光明日報,2007-01-30.

[12] 黃賢金.循環經濟:產業模式與政策體系[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3] 米歇爾·沃爾德羅普.復雜——誕生于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1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 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 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 馬克思.資本論[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2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 陳翔云]

--------------------------------------------------------------------------------

[1] 參見http://ideas.repec.org/

[2]《京都議定書》(1997)是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2)充分“注意到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而確定的“所有國家根據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經過歷時5年艱苦卓絕談判才制定出來的關于全球減排溫室氣體的可操作細則?!毒┒甲h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數量,要比1990年減少5.2%,發展中國家沒有減排義務;與1990年相比,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加拿大削減6%、東歐各國削減5%~8%;新西蘭、俄羅斯和烏克蘭則不必削減,可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水平上。

[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20:58 新華網

[4] 筆者把如下事實稱為“聯合國共識”:1987年,以布蘭特夫人為首的環境與發展特別委員會向聯合國大會提交了事關人類面臨的重大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以后,聯合國從布蘭特報告其“從一個地球到一個世界”的總觀點出發,提出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1992年,178個國家派代表團參加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103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親自與會并就可持續發展戰略問題發言;會議成立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討論并通過了《地球憲章》、《21世紀議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聯合國生物多樣化公約》(UNFCBD)等。

[5] 筆者贊同《現代經濟辭典》中這一觀點:“經濟學同科學的研究一樣可分為兩大類:基礎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基礎經濟學研究經濟原理……應用經濟學則是使這些基本原理在推行各項經濟計劃和經濟政策中發揮作用,而以經濟進步為其總的目的”;基礎經濟學“這種研究大部分由學院經濟學從事”?!惨姡绹└窳治譅柕拢骸冬F代經濟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152頁〕

[6] 說我國主流經濟學“冷淡”,除本文前述事實外還有如下佐證:(1)在全國綜合性大學經濟學院中,除西北大學經濟學院設立了循環經濟專業外,很難再找到第二個研究循環經濟的經濟學院;(2)我國研究循環經濟的領軍人物基本都是學技術、學工程出身的學者,很少有出身于經濟學特別是理論經濟學的學者。

[7] 一般認為環境經濟學和資源經濟學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延伸,所以它們被置放在主流經濟學的框架之內。另外在西方,被認為是非主流學派經濟學的還有許多流派,例如新政治經濟學、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等等。不過,本文所言西方非主流經濟學,是特指研究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生態之間矛盾關系的學派。

[8] 參見(法)弗朗索瓦·佩魯:《新發展觀》,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正文第1頁和序言《發展——走向何方?》。需要指出:弗朗索瓦·佩魯是法國經濟學家,他因早在1952就發表過“從國民的貪欲到人類經濟”文章而享譽聯合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官員M·A西納索,也是最早強調經濟學研究必須與發展觀聯系起來的學者,他的新發展觀之要點是:(1)反對某地發展不足而別地發展過度,(2)科學與價值趨同,(3)發展主體是全人類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專利,(4)發展一旦與發展主體利益相背、發展便不再繼續,(5)發展是為了一切人的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9] 筆者認為,從《新發展觀》一書的整體邏輯上看,這里的科學指的不僅是自然科學而且包括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

[10] 1975年物理學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比利時籍科學家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揭示了具有不可逆性的“熵壘”如何產生于“能量和工業時代”,從而揭示了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與能量消耗及工業化之間的必然聯系。從時間邏輯上看,普利高津的著作《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是(美)里夫金和霍華德《熵:一種新的世界觀》的科學基礎。前者中文版見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后者中文版見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11] 筆者認為,無論從哲學的角度還是從邏輯的角度,科學發展觀都是介于科學世界觀和科學方法論之中間范疇。或者換句話說,科學世界觀是科學發展觀的基礎或存在形式,科學發展觀只是科學世界觀的表現形式;如果說前者是對發展主體的哲學表述,那么后者就是對發展方向和發展規律的哲學表述。

[12] 參見鐘欣編:《2007中國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頁。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2004)認為: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方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根本變更。參見孟赤兵、芶在坪:《循環經濟要覽》,北京:航天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頁。

[13] 馬克思說:“勞動首先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蘊藏著的潛力發揮出來,并且使這種力的活動受他自己的控制。在這里,我們不談最初的動物式的本能的勞動形式……人類勞動尚未擺脫最初的本能形式的狀態已經是太古時代的事了。我們要考察的是專屬于人的那種形式的勞動”。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頁。文中的黑體是筆者加注的。

[14] 馬克思說:活勞動“只要同生產資料接觸,就使它們復活,賦予它們活力,使他們成為勞動過程的因素,并且使它們結合為產品”;他還說:“生產資料在勞動過程中顯現出它是過去勞動的產品這種性質”,它們“不在勞動過程中服務就沒有用。不僅如此,它還會受到自然的物質變化的破壞力的影響。鐵會生銹,木會腐朽……活勞動就必須抓住這些東西,使它們由死復生……它們被勞動的火焰籠罩著,被勞動當作自己的軀體加以同化,被賦予活力以在勞動過程中執行與它們的概念和使命相適應的職能”。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214頁。文中的黑體是筆者加注的。

[15] 參見《世界模式論》、《自然哲學。時間和空間》,《自然哲學。天體演化學,物理學,化學》、《自然哲學。有機界》、《自然哲學。有機界(續完)》,恩格斯:《反杜林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0—423頁。

[16]“活物質”是蘇聯生物地球化學家維爾納茨基在20世紀30年代創立的理論,這個理論日后被其發展成為生物圈理論?;钗镔|是地球上無數有機體總和?;钗镔|,作為一種物質,是以有機體的重量、化學成分、能量、空間特征等方式表現出來的物質;而活物質的“活性”,則是通過所有單個有機體的協同作用創造了地球生物圈得以表現的。參見(蘇)維爾納茨基:《活物質》,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

[17] 馬克思很重視由意識和語言所表現的人的具有社會性質的主觀能動性。他認為這種主觀能動性,能夠促使自然分工轉化為有意識的社會分工,并且伴隨復雜性的社會分工就出現了分配,分配特別是不平等的分配會衍生出具有不同性質的所有制,于是出現了具有復雜性的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以及各種國家形式和國際關系等等。參見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頁—89頁。

[18] 參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關于社會結構和社會形態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19] 值得重視的是,馬克思分析了兩種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經濟形態:社會經濟形態和國民經濟形態。前者是人類歷史發展總過程中用相對長的時間尺度(大尺度)衡量的經濟形態;它所表明的是以經濟制度革命為特征的社會結構的變遷。后者是在既定的歷史框架中用相對短的時間尺度(小尺度)衡量的經濟形態;它所表明的是在一定的經濟制度內部的生產方式的運動狀況。馬克思對經濟形態的這種區分,對研究當代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問題依然具有指導意義。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5.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6.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7.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8. 洛杉磯大火如此猛烈,能燒醒中國那些殖人嗎?!
  9.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10. 泰緬綁架更多內幕公布,受害人都是貪心自找么?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