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產生較大危害的幾種社會思潮
劉長龍
一、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流派產生于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因其包含積極奮斗、注重實效、不斷進取的精神,對美國現代化起過很大作用,因而曾被稱為“美國精神”。
1、實用主義的基本理論特征。(1)片面推崇經驗。經驗主義是實用主義的本體論。實用主義認為,“經驗”是世界的基礎,一切知識都來源于經驗,經驗是真實的存在,世界的本原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而是經驗。詹姆士一再強調:“必須撇開經驗之后是否存在物質或精神實在的問題。哲學所研究的僅僅是經驗本身。”杜威認為:“經驗并不是把人和自然隔絕開來的帳幕,它是繼續不斷地深入到自然的心臟的一個途徑”,并認為用它能克服各種形式的獨斷論和二元論。(2)單純強調效用。注重效用是實用主義的又一基本理論特征。皮爾士認為,效果是衡量意義的唯一標尺。他說:“考慮一下我們設想我們概念的對象應該具有什么樣的效果,這些效果能夠設想著實際影響,那么,我們對這些效果的要領,就是我們關于對象的概念的全部”;詹姆士進而認為效果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方法,“事實的確是好的一給我們多多的事實吧!原則是好的,那就給我們多多的原則吧!從一個角度看,世界無疑是一,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無疑是多,既是一又是多,那么我們就采用一種多元的一無論吧”;杜威認為真理不過是人們達到既定目的的一種工具,“有用即真理”,同樣,判定真理的標準也不是真與假的問題,而是有無效果。他說:“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斷的特性,工具往往是有效或無效的,適當或不適當的,經濟的或浪費的。”總之,實用主義是一種效用哲學。
2、實用主義的危害。(1)挑戰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實用主義用“經驗本體論”反對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世界存在的客觀性學說,把歷史唯物主義歪曲為經濟決定論,進而主張用唯心主義多元歷史觀取代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它完全否定客觀真理存在的可能,主張消解一切“基礎”和“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看作一種“獨斷論”與“絕對主義”加以抨擊、解構,給社會主義價值形態帶來嚴峻的挑戰。實用主義多元歷史觀帶來的強沖擊波與社會主義運動低潮的歷史背景相契合,使不少人理想迷失、信念動搖、產生了嚴重的信仰危機。(2)強化了利己主義價值取向。實用主義反對一切形式的整體主義和權威主義,認為社會不過是供個人發展的舞臺,個人才是社會存在的目的。盡管有的實用主義哲學家反對將個人與社會置于完全對立的緊張狀態,主張二者的協調發展,但實用主義最后仍落腳于利己主義的窠臼。具體表現為:一些同志信奉“人不為已,天誅地滅”,自我意識膨脹,把目光僅僅局限于自我發展的狹小視野,遠離了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一些同志沉湎于一己的功利和實惠,漠視他人和社會的存在,缺乏對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關注和思考,遠離了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一旦個人需求無法實現,他們便怨天尤人,牢騷滿腹,有的甚至鋌而走險,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3)導致了唯利是圖的價值觀。實用主義認為“效用”就是一切,“有用就是真理”。把“有用”“方便”作為個人行為的根本準則—能夠滿足人的需要就是最大的善,具有最高的道德價值。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一些同志為了目的不擇手段、不辨正誤、不知榮辱、不講誠信、不負責任,“有奶便是娘”,不顧人的價值和尊嚴,成為畸形發展的精神流浪兒。
二、新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和主流意識形態,產生于17、18世紀英國和法國反封建專制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新自由主義是對自由主義的復活和發展,最初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正統經濟學——凱恩斯主義無法解釋發達國家出現的經濟停滯、通貨膨脹和失業增加并存的經濟疾病,而在70年代西方國家中流行起來。
1、新自由主義的主要理論特征。(1)在經濟理論方面,新自由主義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自由經營、自由貿易的思想,并走向極端,大力宣揚其核心理念,即“三化”——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2)在政治理論方面,新自由主義特別強調和堅持三個否定;一是否定公有制。他們認為,私有產權制度最適合人的自利本性,“每個人都是自己財產的最好監護人”,私部門(民間)使用資源的效率要明顯高于公部門(政府),因而主張應把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投資者,把資源盡可能多地從公部門轉移到私部門。二是否定社會主義。在他們看來,社會主義就是對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必然導致集權主義,因而它只能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三是否定國家干預。在他們看來,競爭性的私人經濟具有自我調節功能,具有司內在的穩定性,人為的干預只會為腐敗大開方便之門,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都只能適得其反。(3)在戰略和政策方面,新自由主義極力鼓吹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即全球資本主義化。
2.新自由主義的危害。從理論層面看,這一思潮的“經濟人”假設、追逐私利的人性論、私有制永恒論、市場教旨主義、政府職能最小化、“守夜人”等,在我國經濟界、理論界廣泛傳播,已對我國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施加相當大的影響,造成改革的某些局部扭曲——“近兩年我寫的一些力求堅持與中央保持一致(我這樣看,有關領導門也這樣看)的文章,某些媒體,包括我們自己黨政機關辦的媒體不愿發也不敢發我的文章,生怕沾上了‘反對改革’的邊”。這一現象,如不適時引導,必將使改革步入歧途。
從輿論界的情況看,這一思潮已經占據不少主流媒體,劉國光在近期一篇文章中不無擔憂地說:“許多很好的馬克思主義文章,批判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文章,不能在主流媒體上發表。而新自由主義的東西……倒是暢通無阻。”如果這一思潮占領輿論陣地,其否定公有制、否定社會主義的理論必將引起社會動亂,阻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發展,甚至顛覆社會主義事業。
從社會生活領域看,由于我國正在實行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因而這一思潮在社會上產生了相當大的危害。有人甚至認為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理論就是新自由主義,我國的經濟改革就是要實行私有化,只有私有化才能提高企業特別是國有經濟的效率。尤其在一些知識分子和大學生中,存在著將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等同于私有化,認為只有以西方的新自由主義理論為指導,弱化政府宏觀調控,才能使改革走出困境等一系列模糊認識。
概而言之,新自由主義是當代資本主義的主流經濟意識形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漸成為西方國家誘導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的理論武器。如果聽之任之,讓鼓吹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東西自由泛濫,讓迷信西方思想理論的傾向發展下去,客觀上勢必造成馬克思主義邊緣化。
三、民主社會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也稱社會民主主義,起源于19世紀初。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在伯恩施坦、考茨基的影響下,社會民主主義逐步演變為一種在資本主義范圍內通過議會道路來改良資本主義的思想主張。20世紀50年代,社會民主黨人為了凸顯社會民主主義的“民主”,將其思想體系的名稱由“社會民主主義”顛倒成為“民主社會主義”。20世紀90年代以后,社會民主黨人又把其思想體系的名稱再次顛倒成“社會民主主義”,意在表明它并不是一種(民主)“社會主義”,而是一種(社會)“民主主義”。
l.民主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區別。科學社會主義同民主社會主義是兩個不同的思想體系,它們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第一,在對待馬克思主義上,科學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而民主社會主義則由最初信奉馬克思主義,逐步變為把指導思想多元化奉為自己的思想綱領。第二,在對待社會主義上,科學社會主義強調只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最終實現人民的幸福、解放、民主和自由。同時,也強調社會主義要吸收借鑒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而民主社會主義則從最初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作為目標,逐步變為僅僅把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追求,否認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第三,在對待資本主義上,科學社會主義認為資本主義有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依據,但也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固有矛盾,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民主社會主義則主張用對經濟的民主監督取代消滅私有制,用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來緩和資本主義內部的矛盾。
2、民主社會主義的危害。構成民主社會主義模式的是民主憲政、混合私有制、社會市場經濟、福利保障制度,其根本是否定四項基本原則,而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泛濫,必將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1)沖擊黨的指導思想。民主社會主義在堅持思想多元化的前提下,打著“正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歪曲解釋恩格斯1893年同法國《費加羅報》記者的談話,認為《資本論》第三卷推翻了第一卷,并胡謅馬克思、恩格斯實際上才是“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首倡者。如果不對這一論調加以批駁,必將沖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中國共產黨也將喪失維系自身團結統一的思想紐帶,失去號召群眾、引導群眾的精神力量,自然的結局就是脫離幾代共產黨人選擇的正確道路,進而使我們的國家陷入動亂、停滯和倒退,使中華民族重新淪為西方的附庸。前蘇聯“新思維”即前車之鑒。(2)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人認為,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中國的一系列政策都屬于民主社會主義,只是為了避免“修正主義”之嫌,執政者不得不“打左燈,向右拐”,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實行社會義市場經濟、加入WTO,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保護私有制的重要條文載入憲法,則標志著中國已經踏上了民主社會主義道路。這一思潮非常具有欺騙性和煽動性,一些同志尤其是一些知識分子和大學生甚至認為,在世界性的改革潮流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民主社會主義的界限在縮小并且模糊起來。這既是非常錯誤的地是不符合實際的。
四、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只承認支流而否定主流,透過個別現象而否認本質,孤立地分析歷史中的階段錯誤而否定整體過程的社會思潮,其根本是歷史唯心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并不是現在才出現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人宣揚“全盤西化”論,認為中國文化不論哪一方面都比不上西洋文化,因而對西洋文化要誠心誠意的全盤接受。80年代起則又有人宣揚歷史文化虛無主義的觀點,說只有以“藍色文明”的雨水來“滋潤這片干旱的黃土地”,才有可能使它“重新獲得生機”,實際上仍要“西化”中國。此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時伏時起,時至今日,其表現廣泛、原因復雜、危害深遠。
1、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1)貶低和否定革命。歷史虛無主義認為革命只會起破壞作用,沒有任何建設意義,進而任意低毀和嘲弄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這種思潮的集中體現,就是所謂“告別革命”論。有的文章竭力渲染革命的弊病,用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方法,公開判定“20世紀的革命方式確實帶給中國很深的災難”,有的甚至直截了當地宣稱革命的結果只是實現了“專制復辟”。按這樣的描述,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這段歷史淚然就從根本上被否定了。(2)虛構、歪曲、否定歷史。歷史虛無主義者常常打著“解放思想”“反對僵化”的旗號,以學術研究為幌子,要求重寫歷史。在一些人的筆下,“洋務運動成為近代中國的第一次現代化運動;戊戌維新運動成了革新派人士政治激進主義的產物;義和團運動‘貌似愛國,實屬誤國、害國’;辛亥革命的前提條件不足以成立,‘完全是近代中國特殊歷史條件下革命志士鼓吹爭取的結果’”等等。(3)丑化英雄、美化叛徒、漢奸和反動統治者。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歷史虛無主義者則熱衷于為早有歷史定論的叛徒、漢奸、反動統治者作翻案文章,用取其一點、不及其余的方法,任意打扮,如把慈禧太后說成是優秀的政治家,真誠地主張進步與革新;周作人即使當漢奸,也是一個高尚的人道主義者,一個中華文明的保護者,而魯迅與周作人決裂的直接原因系其與弟妹關系曖昧。丑化英雄、美化反面人物的觀點在影視作品中也有表現,比如有的電視劇把李鴻章、袁世凱等人打扮成“走向共和”的“悲劇英雄”,而孫中山則被邊緣化、矮化、丑化,成了一個言而無信的借貸者。
2、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鼓吹歷史虛無主義,實質上是從歪曲革命的歷史,社會主義的歷史和黨的歷史入手,達到否定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1)否定共產黨的領導。“欲亡其國,先毀其史”,歷史虛無主義否定、歪曲中國革命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根本目的是要從歷史依據上抽掉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在理論層面上否定唯物史觀關于歷史規律性、必然性的觀點。如果任其泛濫,不僅會丑化、糟蹋我們的歷史,而且必然會摧毀堅持人民革命的成果、堅持社會主制度、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領導作用的歷史根據。(2)導致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任意丑化英雄、美化反面人物,刻意模糊善惡、美丑、優劣的界限,進而把偉大的民族精神、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一筆抹殺,或者動輒將中國人和西方人、日本人、韓國人比較一番,痛快淋漓地數落國人,把自己民族批評得體無完膚、一元是處;或者聽不得別人說國人優秀,陶醉于渲染國人拐彎抹角、奸詐圓滑、冷漠、自私、內訌、懶惰、自卑、賣國,處處以雙重標準衡量中國。長此以往,必將模糊人們的價值標準,損害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損害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堅持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環球視野》摘自2007年10月下《社會科學論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