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識形態》系統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成熟。
在此提供一份學習筆記供各位同志參考。
生活決定意識
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象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甚至人們頭腦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們的可以通過經驗來確認的、與物質前提相聯系的物質生活過程的必然升華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不再保留獨立性的外觀了。它們沒有歷史,沒有發展,而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前一種考察方法從意識出發,把意識看作是有生命的個人。后一種符合現實生活的考察方法則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把意識僅僅看作是他們的意識。
這段話說的很清楚了,不存在抽象的、脫離生產生活的人,不存在那種與生俱來的“自我意識”,更不存在純潔、純粹、至高無上的人的概念。人的意識形態每時每刻都被社會生活所影響著,被物質世界影響著,這就是人的社會性,也是物質決定意識的基本原理。人在改變現實的同時也塑造著自己的意識形態,在資本主義大生產開始之初形成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分化越來越明顯,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在馬克思那里真正產生并逐漸發展壯大。在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限制著社會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時,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愈來愈被大眾所接受并傳播,然后推翻資本主義制度,開展新的社會主義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階級斗爭最黑暗的一個時期,原因在于它處于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分工并未消失,資產階級法權依舊存在,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十分隱蔽地與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在此時開展著最激烈的碰撞。
民族與分工(帝國主義是分工發展的最高階段)
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最明顯地表現于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任何新的生產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產力單純的量的擴大(例如,開墾土地),都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展。
一個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導致商業勞動同工業勞動的分離。同時,由于這些不同部門內部的分工,共同從事某種勞動的個人之間又形成不同的分工。這種種分工的相互關系取決于農業勞動、工業勞動和商業勞動的經營方式(父權制、奴隸制、等級、階級)。在交往比較發達的條件下,同樣的情況也會在各民族間的相互關系中出現。
分工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這就是說,分工的每一個階段還決定個人的與勞動材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有關的相互關系。
分工是三大差別產生的根源,分工是內容,三大差別是形式:三大差別在當今的美國內部已經基本消失,分工以一種最為直觀的形式表現出來,即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情況。在馬克思那里,“交往”的含義十分廣泛,包括單個人、社會團體以及國家之間的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可以說,“交往”指代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相互聯系,而生產關系是“交往”中最高級別的社會關系,它影響力最大、最重要。隨著國與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資本主義分工會從一個國家傳到另一個國家,這是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擴增市場時期。到了帝國主義階段,分工發展至一個更高的維度,資本主義大國用資本輸出取代了商品輸出,得以更安全、更輕松地趴在經濟殖民地上吸血。在完成產業轉移之后,美帝迎來了帝國主義的最后階段,分工在國與國之間完美形成: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對外輸出廉價工業產品;美國作為世界經濟中心,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尖人才與大資本家,掌握了最先進的科技水平;兩大經濟集團之外的小國淪為了經濟殖民地,成為了兩大國階級矛盾的泄洪口(然而這只能減慢帝國內部階級矛盾深化的速度)。
宗教觀與意識形態的改變
當然,我們不想花費精力(注:馬克思加了邊注:“費爾巴哈”。——編者注)去啟發我們的聰明的哲學家,使他們懂得:如果他們把哲學、神學、實體和一切廢物消融在“自我意識”中,如果他們把“人”從這些詞句的統治下——而人從來沒有受過這些詞句的奴役——解放出來,那么“人”的“解放”也并沒有前進一步;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注:馬克思加了邊注:“哲學的和真正的解放。——一般人。唯一者。個人。——地質、水文等等條件。人體。需要和勞動”。——編者注);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由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注:手稿殘缺。——編者注)其次,還要根據它們的不同發展階段,清除實體、主體、自我意識和純批判等無稽之談,正如同清除宗教的和神學的無稽之談一樣,而且在它們有了更充分的發展以后再次清除這些無稽之談。
宗教追求一種在不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物質條件的情況下尋求人在精神上的解放,雖然他們有時會參與一些社會援助項目,但是那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生活狀況。不管是神學、純哲學、心理學,或是什么其他的專注于精神解放的學科,都是向私有制妥協、向階級社會妥協的產物,其根本目的都是削弱奴隸們的革命性。不管是宗教治國還是儒教治國,最終都會使得社會朝向階級斗爭的方向發展,最終都會使社會分崩離析,最終都會限制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以精神解放為主要,這已經被無數歷史事實證明是退步的了,即使在微觀上對于個人來說確實有些用處(這種用處更像是精神控制),但是宏觀上永遠無法阻止革命的產生。沒有物質條件的保證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精神的解放,如果不能改變農民的小農生產方式,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放農民的小資產階級意識。因此在社會主義國家,在文革穩定和經濟穩定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文革在農村難以進行,就是因為小資意識的阻礙)。
物質第一性
費爾巴哈特別談到自然科學的直觀,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的眼睛才能識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沒有工業和商業,哪里會有自然科學呢?甚至這個“純粹的”自然科學也只是由于商業和工業,由于人們的感性活動才達到自己的目的和獲得自己的材料的。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它哪怕只中斷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會很快就沒有了。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外部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仍然會保持著,而整個這一點當然不適用于原始的、通過自然發生的途徑產生的人們。但是,這種區別只有在人被看作是某種與自然界不同的東西時才有意義。
物質第一性,但不是物質“決定”性,所謂的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物質運動決定了一切,決定了人的思考,決定了人的想法,決定了社會歷史的一切。在有人所勞動實踐的自然中,人就是自然的主體,或者說自然已經變成了有人所活動的社會的存在基礎,失去了勞動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人本身的存在和一切思考的社會基礎都會消失(勞動創造了人的社會),這是每個人都能夠直觀感受到的東西。人類發揮主觀能動的生產生活最終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產生,自然科學促使一批人來否定主觀意識的存在,這恰恰就是意識的自我否定過程。我不完全否定物質運動決定一切的可能性,也不完全否定我們是“缸中之腦”(意識第一性)的可能性(可笑的是,缸中之腦所描述的外部世界顯然也是一個物質第一性的世界,缸中之腦理論的產生也是基于腦科學與計算機相關的實踐)。但是我基于歷史的發展,基于我自己的勞動經驗,基于我自己的直觀感受,基于當前自然科學的已知成果,否定了機械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選擇了辨證唯物主義。而這個選擇的最終目的也不是為了探求那虛無縹緲的世界本源,如果在當今這個社會發展程度就妄想探求到這些東西的正確答案,那未免太過愚蠢,本質上也是一種隸屬于唯心主義范疇的迷信。我的最終目的只是且只能是為了更好地改造這個世界,完成實踐(物質)→認識(意識)→實踐(物質)的循環往復,消滅一切對人的剝削和不平等。
腦體分工產生上層建筑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為方面的分工,后來是由于天賦(例如體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發地或“自然形成”分工。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注:馬克思加了邊注:“與此相適應的是玄想家的、僧侶的最初形式”。——編者注)。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現實地想象:它是和現存實踐的意識不同的某種東西;它不用想象某種現實的東西就能現實地想象某種東西。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但是,如果這種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和現存的關系發生矛盾,那么,這僅僅是因為現存的社會關系和現存的生產力發生了矛盾。
腦體分工產生了一批脫離生產勞動的人,讓他們擁有閑暇時間思考政治、哲學、經濟、道德等等上層建筑內容。然而在私有制的影響下,他們脫離生產后非但不感謝底層階級的勞動者們,反而使勁地去證明自己地位的合法性,他們不知道(甚至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生活基礎都是構建在廣大勞動者的生產生活之上。“英雄”為英雄史觀做辯護,這太正常不過了,基于脫離生產的生活,就會產生反人民的意識形態。
分工與私有制、奴隸制
分工包含著所有這些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會分裂為單個的、互相對立的家庭這一點為基礎的。與這種分工同時出現的還有分配,而且是勞動及其產品的不平等的分配(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因而產生了所有制,它的萌芽和最初形式在家庭中已經出現,在那里妻子和兒女是丈夫的奴隸。家庭中這種誠然還非常原始和隱蔽的奴隸制,是最初的所有制,但就是這種所有制也完全符合現代經濟學家所下的定義,即所有制是對他人勞動力的支配。其實,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達方式,對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
分工造成了生產資料占有上的不平等、產品分配上的不平等、生產關系上的不平等,是生產活動方面上對剝削的表述;私有制是對生產出來的產品而言的,由人單獨占有“屬于”自己的那部分產品,而生產資料也是屬于產品的范疇。分工與私有制很難說清誰先誰后的關系,但是他們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是確定無疑的,他們都是剝削制度的根源。分工從家庭中產生,由此產生了最初的奴隸制,隨著家族人員的擴增,逐漸形成了宗族、部落、國家。家庭強制力、宗族強制力、國家強制力是否都屬于隱蔽的奴隸制,這個有待仔細討論,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他們都含有奴隸制特征,即對成員的直接支配權(似乎以血親為中介就不算直接支配,但它不具有欺騙性,從來不與被支配者談自由):丈夫支配妻與子,族長支配族民,統治者支配國民。而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前者通過土地、后者通過生產資料,讓你誤以為自己是自由的,實際上由于缺少土地和生產資料,導致了你事實上地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那么社會主義呢?社會主義把這種支配制度赤果果地展現到了人們面前,官僚的權力變成了絕對的、裸露的,需要工人們繼續進行階級斗爭。社會主義的最后任務就是消滅國家,消滅這個最后的私有制殘余。
生產力、國際主義與共產主義
生產力的這種發展(隨著這種發展,人們的世界歷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其次,生產力的這種發展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產生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每一民族都依賴于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后,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不這樣,(1) 共產主義就只能作為某種地域性的東西而存在;(2) 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發展成為一種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們會依然處于地方的、籠罩著迷信氣氛的“狀態”;(3) 交往的任何擴大都會消滅地域性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只有作為占統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生的行動,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
只要生產力沒有發展到足以按需分配的程度,社會主義就有變成修正主義的風險,人們就還會為了更多的私有資源而競爭,因此繼續革命是必要的,必須要在實現按需分配之前不斷地開展階級斗爭。同樣的,在沒有實現世界性的共產主義之前,一國建成共產主義是不可能的,這種共產主義缺乏國家的統一職能規劃,必定會在與資本主義國家的交往之中被侵蝕甚至被侵略。因此必須堅持對外不斷革命,持續輸出社會主義革命;堅持對內繼續革命,不忘階級斗爭,打擊修正主義,維護社會主義建設成果。
市民社會
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制約同時又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從前面已經可以得知,這個社會是以簡單的家庭和復雜的家庭,即所謂部落制度作為自己的前提和基礎的。關于市民社會的比較詳盡的定義已經包括在前面的敘述中了。從這里已經可以看出,這個市民社會是全部歷史的真正發源地和舞臺,可以看出過去那種輕視現實關系而局限于言過其實的歷史事件的歷史觀何等荒謬。
市民社會包括各個個人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它包括該階段上的整個商業生活和工業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國家和民族的范圍,盡管另一方面它對外仍然需要以民族的姿態出現,對內仍然需要組成國家的形式。“市民社會”這一用語是在 18 世紀產生的,當時財產關系已經擺脫了古代的和中世紀的共同體。真正的市民社會只是隨同資產階級發展起來的;但是這一名稱(注:《bürgerlicheGesellschaft》這個術語既有“資產階級社會”的意思,也有“市民社會”的意思。——編者注)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
市民社會,可以理解為經濟社會,即從市場的角度來描述社會。所謂的受生產力制約同時又制約生產力,在時間層面上的解釋就是說,在資本主義初期以小農經濟為主,為了販賣商品就需要進行城市化運動,促進生產力發展以實現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當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又因為階級矛盾加深反而制約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另一個理解就是,受生產力制約,在世界層面上,不可能有國家一開始就直接從奴隸制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也不可能從封建社會直接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這其中展現的就是矛盾對立統一的規律,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關系。從資本主義大生產中構建起來的市民社會,其為了商品交易天生就需要同國際交流,就是所謂的超出國家和民族的范圍,共產主義在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基礎之上構建,其國際性也是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