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澤東是學(xué)霸,是不折不扣的語文學(xué)霸,他的作文每每被老師評為最優(yōu)等,滿分上面還要多加幾分,這個故事早在很多版本中流傳,著名的《心之力》一文據(jù)說就獲此殊榮。不過有網(wǎng)友則指出,《心之力》非毛澤東所作,是與不是,估備一說,他的另一篇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論》則是實錘滿分了。
那么,這樣一名學(xué)霸,處于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的社會背景下,他又會有些什么樣的思考呢?這些思考對于當(dāng)今社會青年有什么樣的啟發(fā)?
韓毓海老師在他的《重讀毛澤東(從1893到1949)》這本書中,從第三者的視角深度解讀了毛主席青年時代的思想走向,形象生動而又發(fā)人深省,我初讀該書第二章時,就徹徹底底地被青年毛澤東的胸襟與眼見折服了。
韓老師以一句“驚奇者,人類之生涯也!”作為該章標(biāo)題,頗具哲理,引人深思。王立華大校寫過一本書——《青年毛澤東:要為天下奇》,活脫脫把一個“奇”字說得淋漓盡致。
那么,這些學(xué)者看青年毛澤東,都不離“奇”字,他究竟又奇在哪兒呢?
我們不妨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二十歲上下年紀(jì),我們在做什么,在思考什么,在探尋什么?從自身出發(fā),再看青年毛澤東同樣年紀(jì),他又在做什么、思考什么、探尋什么?兩相對比,你就知道青年毛澤東奇在哪兒了。
不管是國家民族大義,還是個人安身立命,青年毛澤東的目光始終緊盯“世界大本大源”的問題!
我們認(rèn)為,物質(zhì)乃世界本源,從唯物主義角度來說,這已然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物質(zhì)世界并非一塵不變,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如果僅是物質(zhì)統(tǒng)一,那么與其他動物又有何區(qū)別?
這樣就引出了毛澤東的一段思考,倫理作為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簡單把它看成是唯心主義的東西就不加理會!達爾文的“進化論”問世之后,我們所看到的并不是人類文明的進步,而是走向了弱肉強食,走向了道德淪喪,走向了作繭自縛。種種社會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人類出路一片渺茫。
毛澤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又得西方倫理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說等滋養(yǎng),油然生出許多跨時代的思考!
比如:他在《倫理學(xué)原理》一書中批注:“世界上各種現(xiàn)象只有變化,并無生滅成毀也。”一句話將自古以來的生死觀推向了極致!既然沒有生滅成毀,只有變化,那么人死后又將作何解釋?毛主席說,那是人從一種狀態(tài)變化為另一種狀態(tài),只不過這種變化無從得知,所以便產(chǎn)生了驚懼恐怖。佛家有言:“生死之間有大恐怖。”說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那么,毛主席是怎樣思考這個問題呢?人的精神,由理智與知識、情感與意志兩方面構(gòu)成,達爾文的“進化論”回答了理智與知識的問題,人類倫理則回答了情感與意志的問題。
毛主席認(rèn)為,意志首先就是人對于變化所懷抱的積極態(tài)度,意志起源于“好奇心”,如果沒有好奇心,當(dāng)然就無所謂探索,更無所謂進步了。所以說,“驚奇者,人類之生涯也。”在諸多好奇中,人類對于生命的好奇是最驚奇而又恐懼的,因為除生死外,其他好奇都可以得證,唯獨生死一旦過界,便再無回頭。如果人生中的每一次驚奇都是一道波浪的話,對于生死的驚奇就是驚濤駭浪了,這就是人類的恐懼所在。
但是,換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人死后,僅僅只是變化為另一種形態(tài)而存在下去,并且這種形態(tài)已經(jīng)被我們所接受,那么我們又何須害怕?從生之界到死之界,最難邁過的坎無非如此。
這一思想為毛主席今后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后來他在多篇重要著作中談到關(guān)于生死的問題,無不與青年時代的思考息息相關(guān)。我們耳熟能詳?shù)?ldquo;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等,無不透露著一位偉人對于生死的看透,對于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高度贊揚。這種精神,有助于我們的革命走向勝利,有助于我們這個積貧積弱的老大中國走向新生。
你能想象在二十幾歲的年齡,就把生死看得如此透徹的人嗎?毛主席就是這樣一位奇男子,一旦解開了生死之謎,他的一腔熱血就如滔滔江水勢不可擋了,看破生死,便只有生存的問題了。
人生一世,茍且偷安、消極面對是生存;戰(zhàn)天斗地,積極迎難而上也是生存!而且,后者的吸引力遠(yuǎn)遠(yuǎn)不是前者所能比擬的,這跟人類賴以“好奇心”而向前發(fā)展是一致的,毛主席無疑選擇了后者。
中國自古有“三不朽”之說,即:立功、立言、立德。北宋張載更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成為后世學(xué)者追求的目標(biāo),是謂人的價值追求。然而,毛主席尖銳指出:“閉門求學(xué),其學(xué)無用。”
不管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是西方倫理學(xué),都存在重學(xué)輕行的問題,而真正追求人生價值,都必須回到實踐中去,所謂“知行合一”,有知無行是不知。
青年毛澤東在大學(xué)期間,就曾與同學(xué)身無分文,跋涉數(shù)百里,通過幫工、化緣,從長沙到湘潭,邊走邊社會實踐,與普通勞動者打成一片,看過社會各種辛酸冷暖,然后才尋求救國救民之道。這一行為直接影響了后世青年的社會實踐走向,更成為毛主席一生所遵循的重要經(jīng)驗。
《實踐論》是毛主席的一篇重要哲學(xué)著作,更是毛澤東思想的精華所在,不看《實踐論》,你根本不好意思說自己看過毛主席的書。由此可見,青年毛澤東的這些思考對他的一生,乃至整個世界產(chǎn)生了多大影響。
總之,青年毛澤東就是在這樣一些思考、實踐、探索中,不斷成長起來,不斷將自己的思想融會貫通,最后立下大志,成就一番大事業(yè)的。
毛主席的這些思考與實踐,對我們可謂裨益良多!
毛主席的生死觀為我們指出人生的成長歷程,好奇、驚奇、萬夫不當(dāng)之勇,積極面對人生,不被怪力亂神所迷惑,不被萬鈞之力所壓倒,不被一切社會不合理現(xiàn)象所折服!“與天奮斗,其樂無窮;于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
毛主席的人生價值觀則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教益:人生追求,不能局限于學(xué)了多少東西,而應(yīng)該重視做了多少事情,得到多少智慧的增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謀者大,則為天下蒼生;所謀者小,則為個人享樂。謀大者,立大志、行大仁、得大義;謀小者,絕圣棄智、偏安一隅、漸離社會。孰優(yōu)孰劣,不言自明。
多少年來,毛主席的這些思考與實踐,無不成為我們檢驗新一代青年能否堪當(dāng)大任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這對于當(dāng)今社會那些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眼高手低的大學(xué)生來說,真是一劑苦口良藥。這就是我讀韓老師這本書第二章的一些思考與體會。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