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時期或中小學階段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往往會對他的整個生活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這就像一棵樹在幼苗階段怎樣除草、施肥和剪枝,將直接作用到它未來的成材一樣。許多杰出人物在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時,往往鐘情于他小時候讀過的某一本書,并且承認自己的人生正是由此開始真正發生重大改變的。像這樣“一本書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的現象,在歷史上實在屢見不鮮。
由此可見,怎樣讀書和讀什么樣的書,對每一個青少年來說的確太重要了。而在我國,以“應試制”為主的當代中小學教育,將孩子們緊緊拴梆在 “升學”“中考”“高考”“求職”與所謂“人才競爭”的市場化戰車上,使他們原本天真浪漫、自由不拘的天性,因深陷于急功近利的體制化教育和市場流行文化的漩渦,而過早地呈現出疲于奔命、面露倦色和營養失調乃至不良的癥狀。對此,一些富有責任感的人士已經做出了敏銳的反應,最近一段時期引起廣泛關注的對重視“素質教育”的呼吁以及相關書籍的出版,便是證明。
但值得憂慮的另一種傾向是,在當前不少出自教育專家或中小學生家長之手的所謂“素質教育”類的圖書中,都在有意無意地試圖歸納和構建某種快捷的“成才模式”,以至大有衍變成一種“青少年成功學”競賽展覽的趨勢,而忽略了對健全和豐富孩子們心靈世界與個人品質的整體培育,這同樣是一種前景堪憂的現象。
英國道德哲學家塞繆爾.斯邁爾斯曾經說過:“高貴的品質是人類強勁的柱石,是人性偉大的支撐。”俄羅斯文豪托爾斯泰說,他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使自己變得更接近于善,而另外一位作家說:“是愛使我變得出類拔萃。”這足以表明,對人的心靈和品格的培養,是造就人生價值的最重要基石,對于正處在中小學階段的幼苗般的青少年們來說,我們應該做的不是揠苗助長或削足適履,而僅僅是為他們的心智與天性,提供和拓展一個健康的自由生長的空間。明了這一點,我們的責任感和愛心,才能夠煥發出更加持久和富于人性的光彩。
正是鑒于以上認識,我產生了編選一部《青少年文學讀本》的念頭。我相信這是一項頗有意義的工作,所以,對此投入的熱情絲毫不亞于自己的創作。而“讓文學進入孩子們的精神生活”這一編撰理念的確立,乃是基于我對文學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的信念。這一點,在偏重工具和實用理性的當代社會,似乎一直為人們所忽視。高尚的文學作品,從來就是培植、激勵和豐富人性的上好糧食與寶貴源泉,文學所尊崇的諸如自由、平等、美、善良、愛、同情、尊嚴以及對人的語言能力、創造力與想象力的開啟,也是人類有史以來孜孜以求的目標和夢想。而這決非是那些干癟、教條的教科書所能替代的。這同樣可以看作是這部讀本中作品的入選標準。
無須諱言的是,作為一部由個人單獨編選完成的“讀本”,它不可避免地會摻雜著某些“個人趣味”,但這種個人趣味所蘊含的尺度,與文學的普遍價值標準和應該遵循的文化傳統是血肉相連的。我們重視中外文學史經驗提供的那些經典作品,但這并不能取代對于作為“讀本”主要對象的廣大青少年們的特殊心理、審美習慣和要求所給予的尊重。我們也不謀求那種所謂的“寶典”、“秘籍”、“指南”式的嘩眾取寵的許諾。我們所期待的,是一種真正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生長的閱讀,它應該是自主的、快樂的、愉悅的、充滿啟悟性,沒有任何強制性和“附加條件”的。
如果將來某一天,有人在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時說:“小時候,有一部書對我的幫助和影響舉足輕重……”倘若他指的就是《青少年文學讀本》,我想,這部書的目的就達到了。
(《青少年文學讀本》(全三冊),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被評為“100套全國青少年喜愛的優秀圖書”。本文系作者為該書寫的導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