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位叫沙白的上海43歲女子在網上宣布決定前往瑞士接受安樂死,她說自己受夠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折磨,無法享受生活。
10月24日晚,沙白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最后一條視頻,向她的父親和所有關注她的人告別,表示“我過了極好的一生”。
她的賬號再無更新,頭像已變成黑白色。
我是希望她在瑞士轉一圈就回來吧,不要一時沖動真的走上絕路。
此事在網上被炒得很熱,重點就在安樂死這件事上。
值得注意的是,起初輿論風向并不是勸她放棄輕生念頭,而是在支持、贊許、慫恿她的選擇-安樂死,甚至扯到了“保持美麗”、“自由靈魂”……上。
眾所周知,在古今中外,無論是出倫理、道德、法律角度,自殺都是不允許被宣揚的。
很快,沙白的賬號被短視頻平臺禁言,她之前一些出格言論,比如“這里不能合法嫖娼、不能合法磕藥、不能合法買賣器官、不能合法安樂死……”還有她控訴自己母親的視頻,都已被平臺下架。
一些被帶了節奏的網友也跟著起哄說:
“安樂死合法化也沒關系,自愿就好。”
“器官買賣合法化也沒關系,自愿就好”
“代孕合法化也沒關系,自愿就好。”
“賣淫合法化也沒關系,自愿就好。”
……
真是離了大譜,那些平時連加班自愿都不相信的人,居然相信這些事情是自愿的。
對于沙白的言行,這里不想做過多評論。她飽受病痛折磨近20年,出現情緒化的過激言論并不為奇。
還是說說安樂死這件事吧,因為網上鋪天蓋地炒作的真正焦點并不是沙白,而是安樂死。
安樂死(Euthanasia)只是一種柔性的叫法,在加拿大法律中,它叫(medical assistance in dying 、MAID),也就是醫療輔助自殺。
美國直接稱它為“協助自殺”,這才是準確的定義。
但說“協助自殺”又太刺耳,于是,安樂死便這樣不明不白地使用著。
人,都會有生老病死,如何面對疾病和死亡,需要有科學的態度,比如,“閻王叫你三更走,誰敢留人到五更”。
自然規律是誰也無法避免的。
西方安樂死(Euthanasia)概念源于古希臘,到了16世紀后期,人本主義學說興起,安樂死一說便沉寂了下來。
后來,歐洲有一個國家卻大肆宣傳和推廣安樂死,它就是納粹德國,動機是為實現它的邪惡目標--種族滅絕。
戰后,安樂死成了醫學領域的爭議話題,但在社會上都受到了政府的限制。
然而,一些利益集團發現了安樂死的“美好前景”,它們便開始不停地在倫理、道德、法律領域尋求突破,制造輿論。
到了21世紀,它們在一些國家推開了這扇大門。
利益集團要想通過該產業牟取暴利,就必須將其商業化,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市場。
安樂死的成本很低(毀滅生命的成本向來不會高),但利潤非常可觀。
像沙白這次去瑞士,據說需花費70萬人民幣,但也有人說實施安樂死只要11300瑞士法郎,這可能是相關費用的計算方式問題。
具體費用可查的,目前只有中國臺灣的著名體育主持人傅達仁。
2018年6月,他在瑞士執行安樂死。他家人透露全程花費為300萬新臺幣,約人民幣60萬元。
無論怎么算,安樂死都是一門暴利生意。
相信這句話大家都聽過,“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資本論》第24章第6節的注釋。
這段話同樣適用于西方醫療產業資本。
荷蘭是第一個將安樂死去罪化的國家,但醫生需要復雜的手續和文件才能被免于起訴。
于是,它們找到了安樂死的“圣地”--瑞士,因為瑞士是一個最擅長于“撈偏門”的國家。
既然開始商業化運作,就需要做大量的廣告。
醫療廣告,隨處可見,我們平時在電梯都能看到“種植牙齒”、“無痛人流”、“禿頂植發”、“重振雄風”……
這些廣告殺豬不殺豬是另一回事,但都是希望顧客更加健康。
而安樂死的廣告卻遇上了問題,它在任何國家都不適用于《廣告法》,因為它是違背醫學倫理和社會道德的。
因此它只能另辟蹊徑,走軟文和設置議題路線。
最成功的軟文之一來自日本。
2019年,日本NHK電視臺播出了《她選擇了安樂死》專題片:
48歲的小島美奈子前往瑞士求死,她患有多系統萎縮癥,平時只能靠輪椅行動,有過自殺經歷。
因為日本法律不支持安樂死,她去了瑞士,并簽下了同意書。
整個安樂死過程(打點滴)只花了4分鐘,NHK說她的臉上,浮現出久違了的笑容……
小島美奈子的故事播出后,引發了很大反響,甚至有日本人因這部紀錄片而飛往瑞士。
英國BBC也拍過安樂死紀錄片《How To Die:Simon’s Choice》
這些紀錄片無一例外,都是強調“成功人士”,像BBC的男主角和小島美奈子都是富有階層。
當安樂死商業化具有一定規模后,競爭就出現了。
2016年6月,加拿大宣布安樂死合法,而且法律門檻很低。
可謂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廣進達三江”,一波宣傳下來,連美國人都跑了過來。
據英國《每日郵報》今年報道,截止2023年年底,加拿大醫院已為近6萬人實施了安樂死。這是多么大的一筆生意?
加拿大為什么能趕上瑞士?因為人家會拉客戶。
有人會問,安樂死還能拉客戶?生意嘛,有什么大驚小怪的。
2024年初,加拿大56歲女子希瑟(Heather Hancock)向媒體透露,她在2019年曾因嚴重肌肉痙攣住進了阿爾伯塔省一家醫院。
在一天晚上,幫助她上廁所的護士突然對她說,“你應該做正確的事,考慮一下安樂死。”
她很震驚,拒絕了這種建議。
護士又說,“你太自私了。你不是在生活,你只是在生存。”
她生氣地說,“你沒有權利強迫我接受安樂死”,而那名護士對她冷笑。
她還透露,她至少經歷過三次這樣事情。
其他病友也向她說過類似事情,震驚的希瑟開始在網上撰文,勸說美國不要步加拿大后塵,“看看加拿大正在發生的事情吧,這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就無法控制。”
2024年7月,另一位加拿大病人也站出來發聲。
特蕾西·波萊祖克,患有先天性的脊柱裂,在蒙特利爾醫院接受治療。
她的護理團隊成員曾兩次鼓勵她接受安樂死。
她說,“我想要活下去,我想要勇氣,我想要重回我的生活“
然后,她被醫院嘲笑。她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塊將被賣掉的肉。
安樂死在西方國家,像不像做生意?
護士會無緣無故建議病人選擇去死嗎?難道不是抽成的動力?
然而,護士得到的那點抽成又算什么?大頭在醫療資本那里。
安樂死的成本呢?
2023年,加拿大一家醫療機構推出的”太空艙“,發明者菲利普·尼茨克博士介紹說:它能搬到任何地方,關上艙門,按下按鈕,氧氣就會在30秒內驟降為0,躺在里面的人可以在5分鐘內無痛苦死去。
醫療機構還請了病患和家屬來參觀,想不想試試?試試就逝世。
這破玩意能有什么成本?還有,五分鐘,他說不痛苦就不痛苦了?
一切由它們說了算,再不行,就請幾個專家說說,請媒體吹吹,NHK不是連”她的臉上,浮現出久違了的笑容……“都寫出來了。
瑞士現在算是安樂死產業的龍頭,知名老品牌有Exit、Dignitas、Eternal Spirit。
沙白這次去瑞士選擇的是尊嚴(Dignitas)
有些網媒借沙白一事,吹捧瑞士“將個人的自由權利看得很重要”。
差不多得了,鼓吹這些,讓那些遵循醫囑,不瞎折騰,好好用藥,與病魔抗爭的病患們怎么看?
再說,安樂死,就真的如它們所吹噓的不痛苦了?
安樂死跟別的生意還不一樣。
你買個披薩,點杯咖啡,還能給個好評或差評,寫點評論。
安樂死的消費者怎么給評價,托夢嗎?有積分嗎?能七天無理由退換貨嗎?五星+好評給燒兩張瑞士法郎嗎?
什么“太空艙”,比“含笑半步癲”管用?西方的現實比電影還荒唐。
安樂死在西方走向商業化道路,無異于謀財害命。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而且僅有一次。任何人都不能為了金錢,去忽悠別人結束生命。
我們都會好好活著,不勞費心。讓它們在自家開發市場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