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本來對巴黎奧運會開幕式不太感興趣,但現在大家都在說,就也來說兩句。
我覺得,可以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來展開討論。
形式上,巴黎奧組委將開幕式從體育場搬到開放的城市空間,以塞納河為舞臺,以巴黎城為背景,以歷史為線索,以文化為主題,讓觀眾的視野穿越盧浮宮、埃菲爾鐵塔、巴黎圣母院建筑工地、公寓陽臺、手工作坊以及大街小巷……,徹底走出了傳統奧運開幕式神殿一般的封閉空間,去中心、去權威、去等級,普通市民都可以參與,的確帶來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解放感。
這種形式的開幕式,既是對古希臘奧林匹克傳統的回歸,也必將深刻影響此后的奧運會和其他運動會。
無論如何,平等,不被人界定為沒有資格參與而被拒之門外,是絕大多數人所希望的。
2019年,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北京你好》中,葛優飾演一位出租車司機。他是多么渴望在奧運開幕的那一刻進入鳥巢啊,然而,“盛筵已經開始,但沒你的座位”,“我們”畢竟不是“他們”。【點擊閱讀】
與這種難以言說的隱痛相比,巴黎的平等與開放,更顯彌足珍貴。
02
內容上,巴黎奧運開幕式可以說是一種文化自由主義的標桿式作品,有一點文化上的反潮流意味。
巴黎奧運開幕式體現出的天馬行空一般的想象力,也許正是這個沒有出路的時代所需要的,盡管想的不一定都對。
有些內容是對基督教進行解構,甚至冒犯,比如對達芬奇的名畫《最后的晚餐》的戲仿。
馬克思早就說過,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鴉片。中世紀以來,基督教在歐洲一直是統治秩序的一部分,既然如此,解構一下又有何妨呢?至少能夠使人們在精神上短暫地獲得自由。
有些內容涉及到法國歷史,比如斷頭王后瑪麗手持自己頭顱唱歌的片段。
在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獄,并將國王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瑪麗送上了斷頭臺。
能夠在面向全世界觀眾的奧運開幕式中坦然地展示這一幕,不妨可以說是法國人的一種文化自信。
當然,毫無疑問,巴黎公社的缺位,證明這種自信還很不徹底。
回首2008,我們會發現,北京奧運開幕式中,只有寬袍大袖的古典中國人,沒有現代中國人,近現代長達100多年的中國革命,在開幕式中沒有任何痕跡。
不理解中國革命,又如何理解今日中國呢?
所以,缺乏文化與歷史自信,可能是北京奧運開幕式的最大缺陷。
另一部分引起爭議的內容,涉及到LGBT群體。
我理解很多人對這一部分內容的不滿,但這些內容只是一種象征,試圖展示法國主流社會是多么包容,如法國總統馬克龍所言,“這就是法國”。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LGBT群體是在用一種極端、夸張的方式來宣示“性”的主體性。考慮到幾千年來,“性”都是一種被統治階級所壟斷、所掠奪、所支配、所管制的“資源”,那么,LGBT群體的出現,也就不能說是完全沒有原因的。
當然,這里必須要強調的是,在馬克思所指出的消滅階級,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到來之前,無論LGBT群體怎樣沖撞,“性”都無法擺脫做為一種可以被占有、被壟斷、被支配的“資源”的命運。
03
如果一定要做一個比較的話,那么,北京奧運開幕式像一張雕花大床,而巴黎奧運開幕式則像一部邪典電影。
讓喜歡雕花大床的人去欣賞雕花大床,喜歡邪典電影的人去觀看邪典電影,不是很好嗎?
巴黎奧運會,最令人無法容忍的,并不是開幕式,而是沒有拒絕正在加沙進行大屠殺的以色列。
加沙已是尸山血海,但以色列代表團仍若無其事地在塞納河上招搖過市。這證明,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沒有是非、沒有正義感的世界中,這才是一件真正讓人憤怒,并黯然神傷的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