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去山西呂梁賈家莊村參觀學習,回來深有感觸,說那真是農村集體經濟的典型,通過跟這里的兩代書記交流,深深為他們身上那種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堅定性所感染。
說賈家莊村恐怕比較陌生,說那里是歌曲《人說山西好風光》的誕生地,是電影《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的故事發生地,就不感到陌生了。
解放前,賈家莊是一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山村,舉目盡是“堿圪堆”、“水圪洞”、“白毛堿地”,世代受苦受窮。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村里搞起了合作社,人多力量大,大干十年,改造了堿荒灘,糧食畝產由最初的183斤上升到畝產816斤,成為中國北方第一個糧食產量“跨長江”的村莊,成了高產的米糧川。
窮山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吸引了一個大作家的注意,他就是“山藥蛋派”主要代表作家馬烽。馬烽來到賈家莊,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寫出了《我們村里的年輕人》,拍成了電影,家喻戶曉,插曲《人說山西好風光》至今廣為傳唱。
朋友說賈家莊村是農村集體經濟的典型,這個名村是怎么成為集體經濟的典型的呢?里面頗有故事。
80年代初,農村時興分田單干,賈家莊所在的汾陽縣當時318個村,只有賈家莊等6個村子遲遲未動。省里領導毫不客氣地點名批評賈家莊,說你們要考慮一下個人發展前途啊。意思已經很明白了,不換腦筋就換人,壓力山大。可賈家莊的老百姓知道集體才是他們的優勢,不想單干。
重重壓力之下,賈家莊村想到了已擔任省委宣傳部領導的馬烽,想讓他給拿個主意。馬烽聽了賈家莊人的困惑,給他們的建議是“因地制宜”。于是賈家莊制定出了“三田到戶、一集中、五統一”的方案,核心是集中,責任田連片集中,集體統一機耕、統一調種、統一排灌、統一植保、統一收打。因為分得不徹底,有人又擔憂拖全縣甚至全省的后腿,老書記邢利民硬著頭皮堅持下來了,他堅信:“帶領群眾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會錯,共產黨人的奮斗宗旨不就是要讓所有的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嗎!”
賈家莊村用折中的辦法,保住了集體這一發展優勢,成了集體經濟的一面旗幟,農業、文旅、酒業、培訓各大板塊齊飛,2022年底經營性集體固定資產達到12.2億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3.2萬元,靠集體經濟實現了民富村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