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昔里德陷阱到吳越同舟
最近中美之間,緩和是顯而易見的。
四月份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又要來北京,在耶倫來之前,美國各大公司的CEO先一步來了中國,進行吹風。
包括蘋果、??松梨?、AMD、輝瑞、雀巢、聯邦快遞、惠普、諾華、阿斯利康、高通、雅培、葛蘭素史克、黑石、星巴克、美敦力、美光、ABB、德勤、麥肯錫、彭博、標普、普華永道、KKR等美國最有影響力的CEO組團來到北京,可以說美國商界領袖半壁都在這個訪華團之中。
這么多人密集訪華,意思只有一個:“開城門吧”。
把美國人心思說的最清楚的,大概是這次美國商界學界代表團里最睿智的格雷厄姆·艾利森的“吳越同舟”說。
這個艾莉森,是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創始院長,提出“古巴危機美國決策論”、“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美國當世最大儒。學界政界商界通吃的人物。
當年他以“古巴危機美國決策論”,提前二十多年闡述了為什么美國冷戰必勝,2010年又以“修昔底德陷阱”,闡述中美必有一戰。更關鍵的是,他并非單純象牙塔腐儒,曾經擔任過美國前副國防部長的他,那是真的捉過美國刀把子的。
然而提出如此刀光逼人理論的學者,這次來訪,在人民大會堂,在最頂格的接見下,提了個新理論:“吳越同舟”
艾利森不愧美國大儒,這典故來自于《孫子兵法》。意思是雖有舊怨,但當同遭危難,利害一致之時,也須互相救助。哪怕仇敵如相爭不斷地吳越兩國人,在乘船共濟碰到大風浪的時候,齊心協力也會如同一個人的左右手一樣。
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孫子兵法 · 九地
實際上,艾利森這話并不是自己說的,自從沙利文提出“小院高墻”取代貿易戰之后,整個拜登政府和美國自由派都轉向了“共存論”。
耶倫奶奶則三番兩次的到北京,高舉“不脫鉤”大旗,反復釋放善意。言下之意,只要中國不挑戰美國權威,不過渡輸出產能,繼續開放市場,保留外資的超國民待遇,就可以相安無事。
意思很清楚了,“打開城門”,一切好談。
城下烈女
美國人突然變了性子,要“共存”,要“吳越同舟”,這城門,咱們開不開?
在知乎看到一篇高贊的文章,寫的是某縣的縣志。這個縣是個不入流的小縣城,縣志是康熙年一個告老還鄉的舉人修的,水平極差,充斥著拙劣的地圖、搞笑的方言白話文。
如此拙劣的史書,里邊的貞烈傳,記錄了一名佚名烈女的故事
講的是明末時候,流寇一路擄掠殺到縣城城門,民壯俱上城墻抗賊。城墻很矮,民壯也是兩股戰戰,畏不敢戰。鄉紳與流寇講和,說我們這里本來就窮,但是大王來了我們愿意給多少擔糧食,給多少銀子,請大王不要攻城。流寇答應了請求,但是要求開城門取糧食。鄉紳只愿意用繩子從城墻上往下送糧食,不敢開城門。
流寇暴怒,說你開了城門,我取了你說的糧食馬上就走,你要是不開城門,我們馬上攻城,城破之后,男女老少一個不留。民眾與鄉紳懼怕流寇攻城,又怕門開后,流寇言而無信。躊躇之間,一時無法答復。
流寇挾眾向前逼迫,民壯恐亂,想要打城門。
此時,流寇裹挾民眾中有一個女子,突然奔跑到城門前大喊,不要開城門,我是臨縣的閨女,他們就是這樣騙開我們城門的。
寇首大怒,將此女拖回,于城門前,當眾奸淫虐殺。
城內諸人只能拼死守城,流寇攻城不得,流去他處。
后面城內鄉老欲收攏此女遺骨,但戰場凌亂,無處可循,名字亦不知,連個衣冠冢也無法立。
只能在縣志里記一筆佚名烈女
當年蘇聯在美國人的甜言蜜語之下,自廢武功。后邊的樣子,大家也都知道了。有女在前,咱們還要開門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