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走了,這是一個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
百歲人瑞,一個睿智的老人,一個值得紀念的老人,他走到了終點,他的那個時代也已經開始落幕。
基辛格是中美關系的倡導者和見證者,他推動中美關系走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法新社對此評論稱,基辛格為全世界的對華關系制定了一條決定性的新路線。
基辛格走了,他是今日西方最后一位政治家。他離開之后,美國和西方已經沒有站在臺上的戰略家和政治家,只剩下了政客。所以,他的去世足夠令人惋惜。
說基辛格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話應該沒有錯,但是準確地應當說,基辛格是站在中國對手立場上的一位老朋友。
只有讀懂基辛格的立場,才能真正認識基辛格。他的立場就是將美國的利益放在首位。正像小布什對他評價的那樣,基辛格“既體現了他的偉大,也體現了美國的偉大”。
基辛格是一個堅定的政治現實主義者,他注重權力和實際利益的外交,同時認識到國際政治的復雜性,在互動中尋找一種符合美國現實利益的動態平衡。
基辛格承認,他的對華接觸戰略就是試圖把中國引入某種體系,而且要根據美國的經驗,來保障和確定中國能夠遵守這種體系。
他的話有時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說美中兩國沒有任何一方處于可以支配對方的位置,同時又強調中國應當尊重美國領導的規則和秩序。
這是一個溫和的,可以坦率對話的朋友;同時又是一個知己知彼,技藝高超的對手。他一直站在美國的歷史視角,去看待今天的世界,去看待中美關系。
國際上許多詆毀基辛格的人認為,他在處理國際事務的方法上,往往忽視了道德方面的考慮。他們似乎都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基辛格是美國的基辛格,不是世界的基辛格,更不是中國的“公知”。
如果不考慮基辛格的立場,不考慮他的中美關系中中國的位置,他對中國的評價總體來講是客觀溫和的,是符合實際的。他真心地希望中國能夠接受美國的規則和秩序,中美能夠共同面對歷史性挑戰。他希望通過外交實現溝通,而不是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
作為右翼保守主義者,基辛格堅信二戰以來構建的國際秩序應當是神圣的和永恒的。他也看到了美國強權對這種秩序的破壞,無奈的他幾乎用乞求的口吻,希望中美能夠站在一起,共同維持既有格局。
但是在美國涉華政策上基辛格的影響力早就已經邊緣化了,美國對華政策早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他的話在美國已經沒有人聽,《紐約日報》甚至說:他活得太久了。
基辛格看到了世界秩序即將發生深刻變化,把他的視野同今天的美國政客相比,就可以看出美國的變化有多大,看到美國正在相反的路上跑得有多遠。當然,不是今天美國的政客不聽他的話,而是他們實在已經無路可走。
百歲高齡的基辛格仍然到訪中國,他為美國的未來真的操碎了心。他多次提醒人們,當今正處于經典的一戰前格局,人類命運取決于中美兩國能否和平共處。他還表示,特朗普和拜登現在已經把敵意推向了頂點。
基辛格四處奔走,老而彌堅,就是為了尋找一個平衡的秩序。他讓人們看到了政治家順應大勢,遠見卓識的可貴品質,看到了他試圖化解沖突和敵意的真誠。
這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一位真正的愛國者。盡管他維護和摯愛的是美國,他要做的是堅持以美國為核心,繼續發揮美國的全球領導力,但是他的理性和深刻仍然值得我們尊重。
基辛格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戰術大師。他的智慧和天賦甚至連許多批評者都不得不承認,但是他只是一位謀臣而非王者,他心中的巔峰正是我們的開國領袖毛主席。
基辛格評價毛主席是一位王者哲學家,是現代歷史上的一位巨人。他認為毛主席并不是通過眼前利益來看中美關系的,這應該對基辛格思考中美關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基辛格曾在兩任美國總統任內任職,為12位總統提過建議,是美國政壇的常青樹,為美國外交政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基辛格能夠超越意識形態的偏見,從美國真正的國家利益出發,這是今天美國和西方所有政客都缺乏的政治品質。
他的很多判斷最后都被驗證了,但是他改變不了今天中美關系的現狀。他對美國的未來前途憂心如焚,但是今天美國領導力下降,已經無法維持全球秩序已經成為現實。他在極力勸說美國趕快醒悟過來,但是他的話又無人去聽。
他帶著遺憾走了。無論如何,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一位會被鐫刻進歷史的老人。享譽如此,這應該是一個圓滿的一生。
基辛格雖然是一個猶太人,但是他踐行了美國清教徒堅定信念,身體力行,信奉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善于協調各種資源的四大價值觀,是曾經創造了資本世界最高級文明那群人當中的一個突出代表。
隨著基辛格的離開,那個偉大的美國已經開始走向終點。無論特朗普,拜登還是其他的什么人,都無法使它再次偉大。伴隨著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的槍炮聲,基辛格的那個時代,正在緩緩地落下大幕。
基辛格,走好。中西文化中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施報文化。基辛格對中美和解的巨大貢獻和不懈努力,一定會得到回報。僅憑這一點,天堂當中就篤定會有他的位置。
走好,基辛格。相信今天的人類能夠尋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不到就只能打出一個來,畢竟世界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