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老人基辛格去世了。
基辛格的特點,在于他不僅長壽,而且一直很活躍,和他同時代的政治家、外交家都早已故去,這使他簡直像是從歷史教科書中走出的人物。
中國媒體提到基辛格,往往稱他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這個稱呼相當親切,庶幾也可以說是準確的,畢竟中國人熟悉他已經很多年了,畢竟他曾經100多次訪問中國。
但是,這個稱呼,對我們自己也有一定的誤導性,體現了在我們的文化與習慣中,往往把私人關系與國際關系混為一談的特點。
朋友,意味著情感,情感在本質上是不講利益、超越利益的,“為朋友兩肋插刀”,豈是利益所能解釋的?
但國際關系的本質,卻是利益。
借用丘吉爾一句相當厚顏無恥的話說,即: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基辛格是一位外交家,也是一位學者。他有豐富的外交經驗,也有深邃的理論思考。
1973年,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提出了一條法則,旨在解釋國際關系中的權力分配與平衡,這一理論后來被稱為基辛格定律。
“基辛格定律”的核心思想是: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行為受到其國內政治和外交政策目標的驅動。基辛格認為,國家的行為主要由國家自身的利益和目標所決定,而不僅僅是出于道義和道德考量。國家在追求自身利益時,會根據其實力和地位來決定與其他國家的互動方式。
“基辛格定律”強調了國際關系中的現實主義觀點。根據這一定律,國家之間的互動主要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
在《大外交》一書中,基辛格還以一種德國式的精細與條理,把國家利益劃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安全利益;第二是經濟利益;第三是意識形態利益。
在基辛格的外交實踐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章,是1971年對中國的秘密訪問。
基辛格為什么愿意積極推動中美關系的改善?
根本原因在于,這樣做符合美國的利益(無疑,站在中國的立場上看,當世界革命的前景暫時消失之后,打開中美關系的大門,也符合中國的利益)。
七十年代初的國際現實是,美國自新中國成立后,對中國的圍堵和封鎖已經完全失敗。
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中國已經從一個四分五裂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成長為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建成了獨立完整、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擁有了兩彈一星……
簡言之,中國已經變成了世界上除美蘇之外的第三個力量中心,繼續圍堵中國不僅毫無意義,而且會在客觀上變成對美國自身的圍堵。
這才是基辛格訪華的根本原因,其他的因素,包括友誼等等,都還是次要的。
在此后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基辛格一直主張與中國保持接觸與聯系,并頻繁往來于中美之間,根本原因也不在于情感,而在于,中國作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力量中心,不僅一直存在,而且不斷發展壯大,直到令美國感到相形見絀。
在美國的政治光譜中,基辛格屬于右派,毛主席曾經說“我喜歡右派”,原因就在于,基辛格這樣的右派,更愿意面對現實。
有人說,美國不會在出現第二個基辛格,這是不對的。
美國有瘋子,也有愿意面對現實的人,而只要在中國問題上面對現實,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基辛格。
基辛格在國際關系中主張現實主義,但是,很多推崇基辛格的人,卻對美國抱有不切實際的浪漫幻想,這是一個悖論,表明他們雖然膜拜基辛格,卻根本不了解基辛格。
而只要沉浸在一廂情愿的幻想中,放棄了對美關系中的現實主義立場,早晚會吃大虧。
基辛格去世了,從歷史教科書中走出的人物又再次回到歷史教科書了,這一次,他不會再走出來了,但我們要記住他的經驗和理論,以作為我們的借鑒與參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