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6月30日有一篇報道,介紹南非廣播公司在6月28日發表的一篇文章,標題是:大國中國為世界提供了大量成功經驗。作者是阿貝·馬科。
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在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發展的景象隨處可見。我尤其被該國的鄉村振興戰略所吸引,在該戰略推動下,村民們組成了成功的合作社。這些合作社通過各種方式創辦,并由國家提供財政和物質支持。我在云南看到一個小型漁業合作社,囊括了約200個家庭。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國外的媒體在報道中國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提到了農民合作社。讓我感到有點不解的是,國內的媒體,包括一些規模較大、級別較高的主流媒體,很少報道農民合作社的消息。或者說,這一類消息并沒有引起國內主流媒體的重視。雖然天天都在講鄉村振興,但是鄉村振興是怎樣實施和推動的,我們的媒體卻很少有所報道。這樣的情況正常嗎? 我不認為這樣的情形是正常的。
為了深入了解我們媒體對這方面報道的情況,也就只能在網絡上搜索一番了。我沒有大范圍地搜索,只是零星地找了一下,看到了以下一些媒體的報道。
2019年9月16日,國家農業農村部官網刊發了由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發表的文章,題目是《農民合作社已成為振興鄉村的中堅力量》。
文章說,農民合作社的發展,一是數量快速增長。到2019年7月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220.7萬家。農民合作社通過共同出資、共創品牌、共享利益,組建1萬多家聯合社。通過國家、省、市、縣級示范社四級聯創,目前縣級以上示范社18萬家,國家示范社近8500家。
二是帶動能力增強。農民合作社輻射帶動全國近一半的農戶。普通農戶分別占農民合作社成員的98.2%和農民合作社理事長的91.2%。
三是產業分布廣泛。農民合作社產業涵蓋糧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主要產品生產,并由種養業向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旅游農業、民間工藝制作和服務業延伸,其中種植業約占54.7%,養殖業25.8%,服務業7.7%,林業和其他產業占11.8%。
四是服務水平提升。農民合作社為成員提供農資供應、農機作業、技術信息等統一服務,能夠提供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農民合作社占比53.4%。8.7萬家農民合作社擁有注冊商標,4.6萬家農民合作社通過了“三品一標”農產品質量認證。一些地方在專業合作的基礎上,開展農民合作社信用合作、互助保險、土地股份等合作,由單一要素聯合向資金、技術、土地、閑置農房等多要素合作轉變。
我們國家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到這樣的程度和水平,我們很多人實際都不太了解。如果我不是專門搜索的話,我也看不到農業農村部官網上發表的這篇文章,也不可能看到這么多信息。
2022年9月14日,中國青年報官方帳號發了一篇標題為《農村合作社繪制鄉村振興“新藍圖”》的報道。報道說,在實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了重要作用。2012年底,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只有68.9萬家,到了2022年9月,已經超過了220萬家。
在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回龍鎮,在十年前就建立了新昌縣科農茶樹專業合作社,不斷引進新品種,統一扦插規格與技術標準,統一銷售,保證豐產豐收。
特別需要提到的是,合作社會優先吸收經濟比較困難的農戶加入進來,合作社向這些農戶提供土地、插穗等扶持,有的社員還是零成本創業,由合作社免息借予資金,等茶苗賣掉后再扣除本金。
山東省高密市闞家鎮松興屯村用農村合作社盤活了整個村的經濟。在建立合作社之前,村民只種小麥和玉米,一年到頭每畝地只掙四五百元錢。如今這個數字包括至少1200元土地流轉費與上萬元的年底分紅。2021年,這里村民人均收入4.5萬元,戶均15萬元。
與有些村子在推行合作社時會受到一定的阻力不同,松興屯村村民有近八成同意發展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合作社的年底分紅。村里把自己的合作社發展模式稱為“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在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里,社員就是全村村民。
合作社發展十年來,社員的日子蒸蒸日上,還吸引了200多名青年回村。2015年11月實現整村搬遷后,村民們住進了聯排別墅,每天步行去大棚或者葡萄園上班,晚上下班后還能去村合作社建的公園散步。
2023年4月28日,央廣網播發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河北定興: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文章介紹的是河北省定興縣高里鎮景安村土地專業合作社的情況。
定興縣是傳統農業大縣,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年輕人不愿種地,留守老人種不了地,“誰來種地”的問題凸顯。
定興縣委決定采用“先試點再逐步推開”的辦法,探索由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有效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在農民自愿前提下,吸引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整合農田、集中連片,促成“小田變大田”;再造村集體生產功能、組織功能,構建“村集體+農戶+經營者”的穩定利益聯結機制,蹚出一條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道路,促進村集體、村民“雙增收”。
2020年10月,定興縣高里鎮景安村以黨支部牽頭創辦了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該村采取土地托管合作模式與央企中化集團簽約,探索實施“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社、按股分紅”的土地股份化、集約化運營模式,成為全縣先行先試的黨支部之一。
合作社剛成立時,不少群眾有“觀望一陣、等等看”的想法。景安村黨支部帶領黨員干部帶頭示范,先將自家土地入社,又帶動親朋好友積極參與,同時挨家挨戶走訪,了解村民意愿,講解入社政策。本著自愿原則,景安合作社入社土地1200畝,聚攏后交給中化集團托管。
合作社的負責人高興地向記者介紹說,2021年,合作社種植小麥和玉米,農戶通過保底收益和公益金福利,每畝收入1200元,村集體收入30萬元。2022年,農戶每畝收入1300元,村集體收入50萬元。
雖然這僅僅是個開始,但這個合作社未來的前景肯定充滿著光明和希望。
看到這樣的報道,讓我感覺到,通過農村合作社,鄉村振興的戰略一定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只是我們現在的大多數媒體似乎都不是太關注這個領域,這是讓人非常不理解的。習近平總書記說,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可是為什么我們大多數媒體對鄉村振興表現出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呢? 這也是讓人非常可疑的現象。莫不是我們的有些媒體,還是希望看到所謂資本下鄉的現象,而不希望看到社會主義集體化的農村合作社的出現? 在他們眼里,通過農民合作社來推行鄉村振興,對這些媒體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如果要是資本下鄉來參與農業與農村的生產,這些媒體就會大肆報道了? 我們的大多數媒體如果真的是這樣想的話,那么我們的媒體是需要從根本上好好地改造一番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