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與劉三姐,一是現實人物,一是銀幕形象,二者有何關聯?諸君莫急,且聽頑石慢慢道來。
3月5日,是毛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60周年的日子。與以往稍有不同的是,這一天,有更多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都在倡導學習雷鋒。這當然應該予以肯定。
可是,學習雷鋒,究竟該學什么?怎么學?近幾十年的共識似乎就是六個字——學雷鋒,做好事。這種認識顯然有失偏頗。
雷鋒愛共產黨愛毛主席愛新中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由此不難看出,雷鋒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階級性。說通俗一點,雷鋒不可能愛地主愛資本家愛日寇美帝,他也不可能為地主資本家日寇美帝做好事。這一點,許多同志都有過精彩而深刻的論述,頑石就不再重復了。
3月4日,知名演員、劉三姐扮演者黃婉秋離世,不少《劉三姐》影迷在網上悼念黃婉秋,并唱起了《劉三姐》中的山歌。作為一代人的偶像、曾經最動人的銀幕形象之一,黃婉秋被許多人懷念,那些動聽的山歌再次被傳唱,完全可以理解。事實上,很長時間以來,山歌已經成了劉三姐的符號,許許多多人喜歡電影《劉三姐》包括喜歡演員黃婉秋,都是因為喜歡那些山歌。而頑石以為,劉三姐形象的特質并非山歌,而是她的反抗精神。
劉三姐和白毛女非常相似,都因為年輕貌美被地主老財看上,遭強搶而被囚禁,經過她們自己以及覺醒的勞動人民的堅決反抗,最終掙脫桎梏而獲得自由幸福。故事片《劉三姐》和歌劇《白毛女》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而勞動人民只有團結起來對地主老財做最堅決的斗爭才有出路。而山歌只是劉三姐用來反抗的武器,傳唱《劉三姐》山歌最根本的是應該弘揚劉三姐的反抗精神。就好比抗日抗美的戰士,拿著槍炮上陣同敵人英勇搏斗,該謳歌的是戰士保家衛國奮勇殺敵的獻身精神,而不是她手中的槍炮。
2006年,廣西申報的“劉三姐歌謠”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婉秋祖孫三代都成了“劉三姐文化”的傳承人。據網上消息,黃婉秋臨終前委托家人繼續傳承和發揚劉三姐文化,弘揚民族文化,弘揚美麗的廣西、桂林。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依然夢縈家鄉魂牽民族文化,這份情懷的確讓人感動。但我總覺得這里的“劉三姐歌謠”、“劉三姐文化”似乎缺少了靈魂。而電影《劉三姐》也被百度定義為“中國大陸第一部風光音樂故事片”,對這部張揚反抗精神的經典作品做了精致的“無害化”處理。
現在可以說雷鋒和劉三姐有關聯了吧。雷鋒精神,劉三姐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和精神內涵,都有著鮮明的時代性和階級性。如果宣傳雷鋒精神弘揚劉三姐文化去掉其中的核心元素或者本質特征,那就不只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么簡單,而會成為一種別樣的心靈雞湯。君不見現在許多被“996”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年輕女性居然對喜兒不嫁黃世仁耿耿于懷么?世風何以如此,不會是偶然的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