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歷史讀物,是指以通俗的文字表述,反映一定歷史內容的紙質文本。與一般歷史著作相比,通俗歷史讀物融知識性、客觀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具有更大的可接受性,在普及、提高社會公眾的歷史知識,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現今通俗歷史讀物的出版雖然層出不窮、勢頭不減,卻良莠不齊,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對歷史學的基本原則提出了挑戰,如果任其發展,會影響到歷史學科的嚴肅性。
通俗歷史讀物存在誤導讀者傾向
新世紀以來,有關“歷史”的內容全面升溫。而互聯網的發展,也使得通俗歷史讀物的寫作與出版,出現新的變化。如通俗歷史讀物《明朝那些事兒》,最初是由作者當年明月在論壇上采用網絡語言以日韓漫畫或電影分鏡頭的方式,對明朝歷史進行調侃性的描述,在獲得百萬點擊率之后,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目前已出版七部,銷量超過500萬冊,成為全國十大暢銷書之一。
在《明朝那些事兒》巨大銷售量的刺激之下,幾乎中國古代史的每個斷代都有“那些事兒”系列出版,而采用類似書寫方式的通俗歷史讀物亦日益增多。某些作品更是一味使用口語化、網絡化的語言,甚至是無厘頭搞怪詞匯,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游戲化、荒誕化。這在某種程度上有誤導公眾、歪曲真相、丑化歷史人物的負面影響。
就目前通俗歷史讀物的現狀而言,筆者認為存在以下問題:取材狹小。中華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出來的,但很多通俗歷史讀物卻局限于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如在“穿越清宮戲”等電視劇的影響下,關于“清帝”的通俗歷史讀物,有“實說”、“正說”、“細說”、“閑說”等多種版本。其中某些作品,更是專注于瑣事、“趣事”、“秘聞”,熱衷于渲染宮闈秘史、陰謀權術,嚴重損害了中華文明的形象。
片面和夸張。當前一些通俗歷史讀物的作者在經濟利益驅動下,肆意歪曲歷史、顛倒是非。特別是某些歷史人物傳記,專注于個人私生活的奇聞軼事,大肆夸張和獵奇。更有少數作者以“還歷史以真實”和“平反昭雪”為幌子,給一些早已有定論的歷史人物涂脂抹粉。如重點渲染汪精衛早年“為了革命奉獻一切”,后為“打倒獨裁者蔣介石”而奮斗,稱其投降日本的賣國行為是“曲線救國”。這會從根本上誤導社會公眾,使之錯誤地理解歷史,并由錯誤的價值導向培養起不健康的歷史觀、人生觀。
媚俗和庸俗。假借“通俗”之名,行庸俗、媚俗、低俗之實。如有的作者表面看來是要揭示帝王驕奢淫逸、禍國殃民的史事,但在行文中卻津津樂道于帝王的奢華生活。即使一些受到好評的通俗歷史讀物,其內容中某些傾向性也是值得注意的,如夸大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強化大眾對權力陰謀的信任,將懲處貪官的希望寄托于明君清官,用人治代替法治等。
錯誤百出。有些通俗歷史讀物的作者,把一些野史緋聞,甚至是神話傳說也摻進書中,讓人們信以為真。如有的書中將小說人物“貂蟬”視為真實存在,大力渲染其同董卓、呂布的三角戀。這些作品散布了大量錯誤的“歷史知識”,不利于全民族素質的提高。
引導通俗歷史讀物健康發展
在如此現狀之下,通俗歷史讀物的出路又在何方?依筆者淺見,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重視通俗歷史讀物的撰寫。首先,提倡廣大史學工作者從思想上重視通俗歷史讀物,積極主動參與“通俗歷史讀物”的撰寫。其次,注意提高通俗歷史讀物作者的自身素質。在不違背歷史真實的前提下,不惡俗、不媚俗,通過生動的筆調來反映歷史的本來面貌。
建立有效的獎勵機制和批評渠道。首先,相關部門可設立一個旨在推進歷史普及工作的專項基金,用于資助通俗歷史讀物等的研究和撰寫,并納入優秀圖書的評選和獎勵。其次,建立有效的批評渠道,可在報刊網絡上開設專欄,展開關于通俗歷史讀物的討論,對一些內容低俗的歷史讀物進行批評,澄清是非,讓公眾理解通俗與庸俗的區別,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有計劃地組織通俗歷史讀物的撰寫。在通俗歷史讀物的撰寫中,要克服盲目性,有計劃地組織熱心于通俗歷史讀物的專家、教授組成編委會,制定合理的撰述方針,把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典章制度等內容,以各種通俗易懂的形式反映出來。
對通俗歷史讀物的表現形式進行創新。以往通俗歷史讀物的表現形式是以書寫為主要形式,如今以漫畫的形式,講述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圖文本,易引起廣大青少年的興趣。此外,還可積極探索通俗歷史讀物同音像和電腦多媒體技術的結合,制作有關通俗歷史讀物的光盤、錄像、動畫,擴大其傳播的范圍。
提高公眾對通俗歷史讀物的鑒賞力和認知力。教育、文化部門可采取各種措施,提高公眾對通俗歷史讀物的分辨力、鑒賞力。如在電視、報紙、網絡等傳媒上開展優秀通俗歷史讀物作品的評選活動,征集讀后感,鼓勵公眾圍繞其所展示的內容展開評論。在社區舉辦讀書活動,介紹通俗歷史讀物的佳作。
總之,通俗歷史讀物的健康發展,不僅是史學工作者的職責,也是出版傳媒工作者肩上的重任,需要多方協作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