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文化內化為一種內在的精神動力,促進現代化尤其是農村現代化的長期有效平穩發展。
文化,用一個新名詞來講就是“軟實力”,其實也不算是太新了,約瑟夫·奈提出這樣的概念,大多數人或者說其本人也是將其用來解釋國際關系或者是大國力量方面的問題。當然,武俠小說里也常常講到以柔克剛的道理“萬千鎧甲不抵三寸繞指柔”,文化可以說是社會發展中的一根軟肋,也可以說成是一根定海神針,功用的大小完全要看把其放在怎樣的位置上。
此次17屆六中全會中央提出了“文化強國”的口號,無疑加重了文化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籌碼。五千年的文明發展給了我們文化的底氣,在深層次講是一種文化底蘊。談起文化,相信諸君就豪氣萬丈——中華民族最缺的就不是文化。是的,從一定層面講,我們最缺的不是文化,但是卻缺少對待文化的一種正確的態度和將其準確運用的能力。
首先,大多數人一想起“文化”腦袋中就靈光一閃——儒家文化,以至于很多外國人一提起中國就大說孔子,正如古時候各友邦一提起中國就想起瓷器一樣。然而中國文化不僅僅只有儒家文化,不僅僅有孔子,當然古時中國也不僅僅有瓷器。思維定勢造成的人們的貿然截取文化片段是對歷史的斷章取義,沒有完整的認識又何來正確的抉擇呢?想起五四運動時期的“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想起文革時期大量文物的被毀,一幅幅泛著火光的文化毀滅給中華民族帶來的陣痛深至內心。正是對文化的片面認識和內心的不理智造成的一幕幕悲劇的發生,所以有一種正確認識文化的態度是重要的,希望一個口號的提出不要再引起各方神圣爭奪古跡,圣人,遺址大戰。
其次,怎樣準確運用文化,文化的蘊涵很廣泛,至今為止,恐怕誰也不能給誰一個完整的毫無爭議的概念,但縱使百般不得統一,歸根結底文化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對于精神,我們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略其所具有的作用和影響,尤其是作為一種潛在的動力。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是文化的一個鼎盛期,然而文化附著于政治,經濟的無奈地位使得其成為各派人物爭取權力成就大業的有力武器,也成為隨心掌握的工具。秦朝一統后所帶來的文化的劫難使我們警醒。從此百家爭鳴的基礎沒有了,文化成為上層統治階級專享的盛宴,熱鬧苦悶與否再與廣大平民百姓無關,百姓所要做的就是衣食租稅,在歲月的輪回中湮滅遠去的身影。真正能和文化掛上邊的也是對上層生活的一種追逐——努力學習通過科舉實現夢想,邁入上層社會。與此相關便是鄉村的私塾,一個教書先生,一把尺子并以此為條件所沿襲下來的傳統道德體系變成了鄉村文化的全部內容。文化上的殘缺和滯后是為農村現代化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農村現代化不可避免的話,重構鄉村文化也是不可避免的話題。
然而提出問題是容易的,這也是人們經常為某些事爭得臉紅脖子粗的原因,但真正找到合適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才是重要的。如何重構鄉村文化并將文化作為農村現代化的推動力值得我們的深思。
一提起農村,大家腦海中或許就會涌現出綠野一片,碧空萬里,是一個可以供靈魂歇息的地方,這種桃花源式的感覺是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描畫,但是卻沒有看到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的窘態。農村的臟亂差也使到過農村的人心有余悸。需要說的是農村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而是沿著其歷史脈絡一步步發展的人類的結合體。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講也是一個巨大的鄉村,只不過政策以及種種條件的便利性發展的比較快且完善而已。
農村的落后和被邊緣化是歷史的遺留問題,是難以用一兩句話解釋清楚的事情,農村有其本身的價值觀和傳統道德,這種關系維系了數千年,也還保留著最原始的價值評判標準,比如殺人償命的報復心理和重道德輕法律的意識等。這種價值與當前社會發展需要建立的法律體系和道德體系有極大的偏差,這種偏差所造成的意識形態的空擋很容易是農民群眾陷入思想上的兩難境地甚至因價值判斷不清而走上極端如“拜金主義”、“道德淪喪”等,當然這并不是“農村病” 而是一種社會的通病。但是素以樸素、善良著稱的農民因為意識形態領域文化因子的空白而一旦沾染以上所說的病毒,后果更是不堪設想。怎樣填補這個空白,也就是如何是鄉村文化健康發展的重中之重。
此前所進行的發展鄉村文化便是建設鄉村圖書室之類的倡導,有的地方推行的還不錯,但是總體效果不太明顯,筆者只聽倡導至今沒發現所走過的鄉村中有這樣的圖書室,更不用說相關的健身場所了。相信這是政策實行過程中的監督不力問題所導致的。不可否認的是有官官相衛,村官專制的現象是存在的,這對構建鄉村文化是巨大的障礙。除此而外,有了圖書室這樣的硬件設施是完全不夠的,也許這會成為個擺設,怎樣從意識形態層面給農民群眾這樣的印象即文化也是生產力,通俗講便是文化可以提高自身生活水平才是最重要的。自建國以后我國進行過多次掃盲行動,效果很明顯但可惜沒有堅持下來。至今身邊的大伯大媽級人物還有很多不認識字的,不認識字設圖書室不就是擺設嗎?所以孰重孰輕自然明了。
不知道識字率算不算是文化普及的一個標準,現如今基本上各種信息均以文字呈現,不識文字對文化的理解和應用便是了了。更談不上將文化當成一種生產力了。有人講農村出來的大學生是造成農村空巢和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所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讓農村大學生回鄉,為農村發展做貢獻。理論上如此,而實際上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那些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甚至更高學歷的人當初出來便是追逐夢想的,雖說舞臺決定夢的大小,但有夢便不怕創造和尋找更大的舞臺。為什么要逃離鄉村?原因不言自明。再者便是即使想回去也是頂住巨大的精神壓力(不可以否認文化是分階層的),不是像電視劇里所描寫的那樣:您看人家那孩子來村里當干部了,真有出息。而是:唉,上了大學也是白上,還不是回村里干這些冤枉活。對于所謂服務鄉村,貢獻鄉村他們是全然不會理解的,他們只認識簡單的道理即“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所以出來后的大學生想回去都難,回不去就算是一種人才的流失,人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講是文化的載體,人回不去了文化怎么重構?
不是單純的弘揚國學文化,也不是單純的將各種主義來解釋種種現象,而是用一種實用的方法架構起百姓內心的價值支持。中國人尤其是農民群眾的信仰是趨于現實性和實用性的,這也是民間宗教信仰多樣化的原因之一,甚至有的人既信佛又信道,在拜菩薩的同時又拜關公和財神一樣,在百姓眼中,誰管用就拜誰。近年來在農村彌漫著一種“讀書無用論”的風氣,與此同時又很羨慕那些通過讀書走出農村獲得更好生活的人,這是一種存在的矛盾,一種短視帶來相應后果的復雜心理。如何克服這種態度也應該從實用入手。電視劇,電影和相關媒體宣傳所達到的效果太過遙遠。在紙質媒介逐漸消弭之時,電子媒介逐漸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但對于農村來講,紙質退出了卻沒有足夠的實力進行電子媒介的更換,即使更換了其利用也僅僅限于年輕人層面,所以對于文化宣傳在農村的存在狀況,現在正處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解決這個問題對文化宣傳十分重要。
再就是讓百姓切身認識文化對自身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性。現在許多專家和學者在自己關心的領域內關門太久而不了解相關信息。縱然現在是信息大爆炸時代但總避免出現相應的盲區。比如,最近聽到一位學者說咱們國家的有線電視怕是已經普及了吧,不存在沒有有線的情況了吧?其實坐在臺下的我就想實際證明這種情況是存在的而且不是少數。這種認識便是信息未被覆蓋而出現的盲區。農村相對于城市來講,信息流通不暢,外面是怎么樣的世界,百姓只是通過有限的信息來盲人摸象,效果可見一斑。所以掃除這樣的盲區即提高農村信息暢通度也應是文化重構的重要方面,將宣傳文化媒介多樣化不失為一個有效的選擇。
其實,農村的發展在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是巨大的,并涌現了諸如華西村,壽光蔬菜基地這樣的樣板,在看到進步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其中的差距,收入差距以及物質與精神的不協調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在文化強國的大背景下,農村現代化發展下一步該怎么走值得每一位有責任心的同仁們思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