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郭樹清11月3日的談話,看金融治理思路
11月7日《財經》雜志登刊了一篇采訪文章《郭樹清談金融微觀治理》,文中說明是記者于11月3日在日本京都清水寺采訪的。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篇文章應該是郭樹清本人對記者的真實表達,除非記者有自己的不敬業行為而篡改。文章對郭老先生在金融改革方面做的成績和自己的理論寫了很多,但本人從中讀出了一點其他的味道:
――文中寫:“國有銀行股改引入國際戰略投資者引起較大的爭議,不少人士認為,此舉是將國有銀行賤賣。郭樹清表示,外界不理解,外資入股使國有銀行在國際投資者前建立了信心,沒有外資進入,國際投資者不敢買。此外,有外資機構在董事會,就能使董事會決策不能亂來”。
郭樹清的解釋真是直白的很,潛臺詞很清楚:為什么中國國有銀行只引進國際投資者,不讓國內民營資本進入呢?有兩個重要原因,這是國內人民不懂的(中國人弱智?):一是國有銀行股改上市就是賣給外國人的,要讓外國人有信心,不關國內投資人的事。建立外國人的投資信心是主要出發點;二是銀行董事會如果都是中國人,決策就亂來,也就是說,郭老先生認為,國內大銀行的董事,怎么說聘的也是國內的精英,連決策的定力都沒有還當精英?國內董事決策都亂來,來個外國董事,銀行的決策就變科學民主了。這是我們郭先生對銀行改革為什么只引國外狼、不請中國狼的解釋,真汗啊!
――“郭樹清認為,戰略投資者給建行帶來諸多好幫助……他舉例說,銀行要提高效率,縮短客戶等候時間,美國人會明確提出,什么叫縮短客戶等候時間?然后他們會用一個月的時間來測量……我們(國有銀行領導)通常是大而化之,美國人必須精確統計”
這個例子是郭樹清解釋美國人入主建行給國內銀行的幫助。可這個例子拿出來,沒說明別的,卻反映了國內銀行,特別國有大銀行辦事的效率和國有企業領導的高高在上:調查儲戶的等候時間,這用得著萬里迢迢請美國人來,我們建行國內那么多儲蓄點,基層銀行工作人員都有表,自己作個統計,總行匯總分析一下,又真實又可靠,也不什么先進統計方法。這只能說明,銀行領導不放心員工,不做調研,對內部管理也是大而化之。其實,你郭老只要放下領導之身,多與員工聊,員工的工作情況、儲戶等候情況很清楚的。每個員工一天做幾單,每個業務做多長間,統計這點事,還是很容易。郭老作為自稱為改革者的人事,連調研都不自己做,可發言權卻擁有很多。
――“郭樹清并不諱言目前行政化仍然存在……但也認為,進一步去行政化仍可以探討。”
現在“去行政化”成了改革新詞。教育去行政化,XX去行政化……其實,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什么意思,去行政化,就是市場化、民主化。其實,許多高官沒搞清楚,他本身就是行政化的受益者,現在自己得勢了,反說行政化是惡政。首先,國有銀行,大股東是國家,你是股東的代理人,就應該聽政府的,你也不是從市場招聘來的。如果,國有銀行全球公開公正招聘,現在領導夠格能有幾多?建行去行政化,真實的含義就是市場化、私有化。我想問一下,現有的官員們有這么多錢嗎?有這個能力嗎?
--郭樹清認為,國有控股數量界限,是否要保持在51%的絕對控股地位,比如可否降到35%?
也就是說,郭樹清內心認為,現在我國金融領域,國有控投占比太高,應該低。低到多少呢?35%。這一點也說明郭樹清還知道一些國內公司法規定。根據國內公司法的規定,公司的特別重大決策事項如合并分立等都需要2/3以上,也就是說擁有33.33%以上,在特別重大決策上有否決不讓通過的權利。可是大家別忘了兩個前提:一是如果國有大股東把權利自動稀釋,2/3以上的表決權力給了誰?沒有重大決策的決定權,你建行也好、國有其他銀行也好,不是讓市場上的強權者,主要是外國投資者給左右嗎;二是,如果國有控股降到35%,那16%的權利給了誰?國內的投資主體,除了國有,就是民營、外資、私人。可國內什么時候給過國內民營企業這么好的機會,就是民生銀行,人家史玉柱買點股票,你們這樣的官員銀行家還不是反對。這明了說,就是給國外人預留的。
如果,郭樹清這個意思放出來,我很擔心,在證監會主席任上,賣國的事會遲早會發生,國際版也會加快進程。這點,他到尚主席要差很多。尚主席很務實,沒有這么多賣國理論。
(無極尚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