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儀隴縣五福鎮筍店村全村1290人,常年離鄉外出人員達到660人,有三分之一的家庭舉家外出。該村第8村民小組,原有19戶村民63人,現在僅余3戶人家7口人留守農村,“空心村”現象十分突出。(經濟參考報 2011-09-21)
筍店村地處川東北丘陵地區,是典型的傳統農區。9月8日下午,記者趕到筍店村第8村民小組組長王順中的家。這是一幢上世紀50年代修建的土坯瓦房,9間屋,面積300多平方米。老王的妻子已去世,尚未成家的小兒子在儀隴縣城打工,如今,59歲的老王和大兒子王猛一家四口人居住在這里。王順中說,他1972年在修建襄渝鐵路時患上了矽肺病,身體一直虛弱。今年一個人在家務農實在抗不住了,只好把已經舉家外出打工的大兒子一家人叫回來,有個照應。他說,現在全組除他和大兒子兩家外,就只有他的親家楊成中老兩口了。楊成中夫婦原來也在城里打工,去年妻子生病,只好回鄉休養。全組其他人家已經好幾年沒回來過了,全部在外打工或隨子女在城里生活。
在當地文化程度較高、教書出身的漆華明說,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大規模轉移是社會發展趨勢,政府也鼓勵,但也帶來農村缺少青壯勞力,影響正常的糧食生產和農田水利建設等問題。現在,留在農村的都是老弱病殘,下地種田的全是60歲以上的老人。由于年老體弱,村委會再怎么號召,他們也很難把外出人家撂荒的田地全部種起來,只能挑一些離家近點,自然條件好些的連片地種種莊稼,產點糧食自己吃。至于冬修水利,整理農田,改善土壤這些活兒,村里現在基本找不到人做,顧不過來了。
其實,農業耕作人口“老齡化”、“女性化”現象并不是儀隴獨有,而是從西南的廣西、四川,到中部的湖南、湖北、江西,到北方的河北、遼寧、吉林等地,越來越普遍。一方面是現代農業耕作技術和手段逐步推廣,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勞作強度;另一方面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離開土地,以老人和婦女為主的“留守隊伍”成為務農主力。
據農業部鄉鎮企業局統計,從上世紀80年代農村勞動力開始大量離開土地始,鄉鎮企業每年要吸納約1.5億農民工。進入21世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業戶籍人口限制條件進一步寬松,外出務工勞動力進一步增加,農村人口進一步減少。同時,升學、創業等也成為農村人口轉移的重要渠道。并且,“這些孩子再回農村幾乎不太可能。”為了生存在城市,他們不得不采取所能想到的一切辦法,甚至不惜去騙、去……
何以至此?顯然是因為農村窮,農活累,效益低,同樣的勞動得不到同樣的報酬,農業對個人缺少“職業前景”預期。一句話,農村不如城市好!據同行的村支書漆華明介紹,筍店村沒有企業帶動,沒有礦產資源可開發,產業以傳統農業為主。現在種田利潤很薄,村民們想改善生活只能選擇外出務工。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筍店村人均土地面積一畝多點,現在種一畝水稻一般年產1000市斤,收入1000來元,扣去農膜、種子、化肥、農藥、人工等各類成本700多元,不算自己的勞力成本,年份好的時候,辛苦一年可賺個兩三百元。而在外打工,每年凈收入上萬元沒問題。
筍店村這樣的農村空心化問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農村社會在城市化、工業化沖擊下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提出了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新課題。這種現象,也正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明天,我們的土地靠誰耕種?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 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