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應該不是一件那么輕易容易做到的事。否則,中國也就不會只有一個啟功先生,至少應該有十萬個啟功先生才是。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文物古董自然也最多;達官貴人們借文物古董提高或者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擁有“九五之尊”和“帝王書家第一人”的唐太宗李世民不僅下詔重金求購王羲之手跡,而且親自為其撰寫傳記,遭致十八家舊《晉書》一并俱廢。王羲之手跡是書法的亂字經典之一,李世民如此賞識,可見其深知此中玄機奧妙。
“收藏”這個行當是不是起源于唐太宗追捧書圣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有待進一步考察;但是,收藏盛于唐代以后應該是沒有疑問的。另一方面,非達官貴人們為了賺錢,于是乎便想到了掘古墓這一招;指望從古墓中弄出些寶貝來去找那些達官貴人“變現”,讓自己也富起來,好歹也擠進“貴人”的行列。如果連古墓也沒得掘的時候,便伙同一些工匠手藝人干起了造假的營生來。
按理說,收藏本應該是一種文化活動,或者說文化行為,目的是沒有功利氣味之“保存國粹”,再說得雅一點叫審美。審包含文化之傳承、發展和藝術表現之美:青銅、青花、玉雕、字畫、家具無不如此。世界上的事,從來都是有利有弊的。收藏一旦沾染銅臭,成為孔方兄的磕頭兄弟味道就變了,變成沒有一丁點文化品味的物質炫耀;這個時候,收藏已經瘋了。究竟這個東西是不是真的文物古董誰也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只要有一個或者幾個有頭銜光環的專家說這個是古董,那個不是古董就OK了!其實到底是不是古董,這些專家自己也十分茫然,不大吃得準的。因為人們想發財,自己又不懂,只好請專家甄別;專家的話就是吉星高照的金科玉律后者“藏寶圖”。殊不知,在當今市場經濟波濤沖刷致使君子小人泥沙俱下的情況下,專家也是想發財的主;他們能夠點石成金,當然也可以點金成石。究竟如何“點”,這就要看他們的良心這個砝碼在“利與德”的天平上死了沒有。在金縷玉衣案中,專家的良心是死了的。(參閱http://blog.china.com.cn/xxttll88/art/7578373.html)。至于徐悲鴻《人體蔣碧薇女士》畫作,以我業余的眼光一看也便知絕對不是出自徐悲鴻先生之手,因為姑且不去說這畫的技法和要表達的人體美學詣趣,但就如此低俗的“寫實”,徐悲鴻先生是不可能做的。因此,也根本談不上什么贗品、偽作之類;這樣的鑒定與拍賣完全是狼狽為奸、利欲熏心的指鹿為馬而已,不僅欺人,而且自欺。欺人的人得到了他們想要得到的利益;被欺的人得到了他們需要得到的附庸風雅的心理滿足;7280萬元人民幣不是人人都拿得起的,說起來也是他活該!被欺的人并不在乎MONEY,他們有的是MONEY;他們只在乎從此擁有了一幅被專家點石成金的徐悲鴻先生的真跡。
“收藏”圈里圈外,“倘以欺騙的心,用欺騙的嘴,則無論說A和O,或Y和Z,一樣是虛假的”(魯迅:《墳--睜了眼睛》);“中國的文人,(本文指文物鑒定專家,光潛注)萬事閉上眼睛,聊以自欺,那方法是瞞和騙”(魯迅:同上)。魯迅是中國識破騙術的第一高手。他告訴所有中國人:“自稱盜賊的無須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稱正人君子的必須防,得其反則是盜賊”(魯迅:《而已集--小雜感》)。竊以為,時下之中國,對鑒定專家一定不要盲目輕信,否則吃了虧也只能自認自己的八字屬相犯沖,怪誰呢。
文物古董鑒定專家,我以為要符合這樣四個條件:首先是一個歷史家;其次是一個考古家;3,自己是一個具有相當水準的畫家或書法家或陶瓷生產工藝家。4,故宮和地方博物館的主要斷代藏品幾乎都爛熟于心的仔細研究過。啟功先生就是這樣的人。啟功先生在他晚年作品《啟功口述歷史》中有許多他做文物鑒定的心得要詣都證明了我說的這些條件是必須的正確的。我們從啟功先生的經歷職務和著述也能夠感悟到這一點,否則,專家總有點靠不住。
啟功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國學大師、書畫家、文物鑒定家、詩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九三”學社顧問、國家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國家博物館顧問,西泠印社社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啟功先生的著述主要計有::《古代字體論稿》、《詩文聲律論稿》、《啟功叢稿》、《啟功韻語》、《啟功絮語》、《啟功贅語》、《漢語現象論叢》、《論書絕句》、《論書札記》、《說八股》、《啟功書畫留影冊》、《啟功口述歷史》等。現在還活著的鑒定專家們沒有能夠出其右者。啟功先生最為可貴的是“德”。他從來沒有做過違“德”的鑒定。她自己說也有一次走眼的尷尬;但是,沒有受到絲毫MONEY的污染影響。
中國時下的收藏早已經與文化絕緣,變成了有錢人的一種時尚娛樂或者游戲。文物古董市場的發育不是證明了收藏作為一種文化行為的內涵提升,恰恰相反,將已經發財的人和整天想發財的人都推上了一個危險的風口浪尖:許多已經發財的人的豪宅變成了堆滿破爛的垃圾場,想發財的人的心變成了僵尸臉上的雪花膏;其實,他們都是一樣的在自欺。一個是為了千金一擲,一個是為了撿得千金。前者送他們一個字:愚;后者送他們一個字:蠢,加起來是中國一個很有名的名詞。
這些年,每逢一個“吉利”的日子,又有人會搞出一些據說是有非常大的增值潛力的、限量版的“收藏”產品來在TV上推銷。我想問一句,這樣的發財捷徑,設計者,經營者、推銷者以及他們的親朋友好為什么不“獨吞”,而要在TV上吐沫橫飛的讓利于素不相識的人呢?如果有水在某一天挖到當年秦始皇拉的以泡屎,找幾個專家出一份鑒定文書,一定也是價值連城的。
鑒定文物古董具有二重性。一是文物古董本身的真假;二是鑒定專家的之真偽。前者不難辯;或者深莫測,唯德也矣!。 收藏和造假已經成了孿生兄弟,不易辨認,一切發了財和想發財的人都得好自為之。中國有二首蒙學詩, 我認為與識別是不是真正的文物鑒定專家有關,摘錄于此,以饗讀者: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紳:《憫農》)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宋--張俞:《蠶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