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輪車遇到四輪車,兩輪車退讓;同是四輪車,誰晚到中間誰退讓
村民自挖768米隧道30多年未發事故
閱讀提示
“我們這兒修建的人工隧道,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參觀。”前天,鞏義市民屈先生向本報反映稱,上世紀70年代,南河渡鎮石板溝村修筑的768米長單行道穿山隧道,30多年來一直延續兩輪讓四輪傳統,未發生一起交通事故。鑿山筑路,石板溝村人用堅強的意志,書寫了探索大山外新鮮世界的不竭動力。
現場
768米長隧道引導村民探世界
前天上午11時許,記者在石板溝村南入口處看到,高聳村口的柏木山宛如“攔路虎”,橫架石板溝村口。通往村內的柏木山涵洞兩側,書寫的毛澤東書法大字:“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記錄著它修建的年代。驅車進入隧道,陣陣寒氣襲人,幽暗的通道內沒有燈光,借著汽車燈光可見磚砌墻面,支撐著土質隧道以防坍塌。
隧道寬約4米,汽車穿行其間緩慢前行,“這么窄的隧道,萬一從對面過來一輛車咋辦。”駕車置身隧道里,同行的司機發出感嘆。村民介紹,這條隧道1970年動工,歷時8年才建成通車,隧道總長768米。為了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大家琢磨出“兩輪讓四輪”的隧道通行法則。72歲的村民付嫣琴說,10多年前,大伙干脆在隧道南側入口處設立了一個穿越隧道電話,且有專門人員值班,如果從村子里有車輛外出,就趕緊向隧道外通報一聲,免得不明情況的車輛進入隧道,兩車頭碰頭擁擠在一起。
智慧
木匠吊線法防止隧道挖偏方向
幾年前,隨著村子北依黃河邊修筑公路,村民們對外界的聯系更為便捷,行駛在通達的柏油馬路上,當年修筑的柏木山隧道車流量逐漸減少。
“這條隧道,它承載著全村幾代人的心血。”昨天,石板溝村65歲的支部委員王仁義稱,當年村民為了解決出行困難,開山筑隧道,前后用了一年時間將隧道挖出成型。讓大家沒想到的是,隧道還未啟用,就因山土土質疏松坍塌,將大部分隧道洞填埋了。事情發生后,當地政府積極介入,協助村民把損壞的隧道再次修筑好。王仁義說,當年技術條件落后,手頭沒有水平儀、開鑿隧道專業儀器等,大伙兒就群策群力,最終想了個土法子,就是用木匠的吊線法,爬到大隧道口的兩側,扯起水平垂直線作為打通隧道的兩個基點。
這個辦法經過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效果,“700多米長的隧道,到南北連接的時候,只打偏了1米左右。現在看到的隧道,就是當年修筑的輪廓,基本上保持一條直線。”王仁義說,2007年,村里又出資把隧道路面進行了柏油硬化。
欣喜
隧道保護完好成旅游景點
盡管交通狀況大為改善,但是銘刻著村民心中記憶的768米長隧道,依然被大家保護得完好,盡量讓它發揮自身的功用,“這兩年,省城的市民常到這兒游覽觀賞,不經意之間,它成了一個旅游景點。”村民張顏昆說。(記者郭致遠文 閆化莊圖)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