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一場暴雨過后,隧道變河道,汽車變汽艇,公交車也成了諾亞方舟,讓遠離大海幾千里的成都市民,有了“看海”的機會。不少淋在路上的市民在無奈中調侃,“白素貞別鬧了,許仙不在成都。”“今天不是忘了帶傘,而是忘了帶船。”
事實上進入六月以來,我國很多城市都和成都的尷尬大同小異。6月23號的一場強降水,更是讓首都頓時變成了水都。積水沒車,道路擁堵,行路如趟河,雨水灌地鐵。不少走在路上的網友盡情戲謔,“讓我們蕩起又漿,小車兒推開波浪,北京今天局部有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去北京看海。”
不過,無奈的調侃,卻不能掩飾城市的悲劇。前天,成都兩名市民在大水中行走時不幸被電擊倒身亡;6月23號,北京兩名青年農民工在大雨中推車時被沖入下水道中不知去向。
看到這些殘酷的無奈,便不由想起1862年雨果在《悲慘世界》中的精彩論斷:“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作品針砭時事,鞭辟入里的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也曾說過:驗證一個國家和城市是否發(fā)達,一場雨足矣——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個小 時,因為“它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來發(fā)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你要等一場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來。”
顯然,城區(qū)變海,是因排水不暢;排水不暢是因地下管網建設滯后。城區(qū)變海,無情地揭示了城市建設規(guī)劃中“重地表,輕地下”的弊病,與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格格不入。脆弱的城市排水應急系統(tǒng)嚴厲拷問城市的規(guī)劃與管理。
看看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城市規(guī)劃吧,人家注重城鄉(xiāng)一體,法律約束嚴格,在建設之前就有完整的規(guī)劃,規(guī)劃一旦確立,不能輕易變動。巴黎、倫敦等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非常完善,同供水、供電、供氣一樣,成為城市命脈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
巴黎的下水道堪稱世界上最古老的。1370年,巴黎就有了第一個用石頭砌筑的弧形封閉式下水道。1878年,巴黎全城的下水道長約600公里,現(xiàn)在長達2347公里。他們還在小下水道中建造了蓄水池,這些下水道在巴黎城下縱橫交錯,如一座大水庫。因此,雖然巴黎多雨,但是行人雨天行走時濕鞋的情況很少見,也從未發(fā)現(xiàn)下雨積水導致的交通堵塞。最有趣的是,巴黎下水道還是全世界唯一可供人參觀的下水道。從1867年世博會開始,就陸續(xù)有外國元首前去參觀,現(xiàn)在常年有十幾萬游人觀光學習。
要說巴黎咱不能比,那就看青島吧,雖然是“現(xiàn)代化”比較早的老城,但百年前德國留下的一套排水系統(tǒng),至今依然發(fā)揮作用,其雨污分流的模式,即使到今天,還有很多中國城市未能做到。
而痛定思痛看自己,近年來,國內的城市發(fā)展標榜的往往是速度,是“一日千里”;是高度,是摩天大廈排第幾的競逐,但至為重要的城市地下系統(tǒng),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為何如此?顯然是因為城市管理者計較的是任期內的城市面貌變化,是依靠城建拉動地方GDP的政績變化。于是,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是高樓林立、草坪開闊、馬路寬廣的光鮮和亮麗。至于真正要夯實城市的基礎,那只是場面上的話。不是嘛!在這種近乎瘋狂的城市大發(fā)展進程中,匆匆忙忙的擴張,朝令夕改的規(guī)劃,草草率率的施工,留下了無窮隱患。在一些現(xiàn)代化大城市,風和日麗時很有面子,但一次大雨不但讓它很沒面子,甚至把以前攢下的面子也耗損了。
只是,水漫金山,利益受損的總是普通百姓。一次次大雨襲城,城區(qū)變海后付出的成本總和,總是會遠遠大于根本性解決問題的一次性投入。就這么每年將就下去,何時是個頭?
不能再等了,不能等到下次大雨來襲時再說。要把根本性解決問題引入決策程序,搞好科學規(guī)劃設計,該掏錢的掏足錢,該重新挖擴的要下定決心,即使給市民出行、城市運行帶來某種不便,相信社會各方也自會理解與克服。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 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