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天地萬物,唯人為貴”,佛經上亦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教義。救苦救難救急,歷來為先人所尊崇,并成為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然而在昨晚齊魯電視臺“一天零一夜”中看到的一幕,卻讓筆者久久不能入睡。
屏幕拉開,只見蒼山縣楊園村村民楊凱在一條三米深的河溝邊一聲聲呼喚著兒子的名字,讓人聽起來格外凄慘。就是這條河溝,在幾天前吞沒了他十歲的兒子。
最讓楊大哥悲痛欲絕的是,兒子落水后本來還有生還的可能,怪就怪孩子的老師們沒有一個水性好的,竟然眼睜睜地看著學生沉到了水底,誰也不敢跳下去救人。“6月20號中午,我孩子去游泳,掉水里了。五六個孩子去叫老師,校長、班主任,其他五六個人都去了。”楊大哥說,看到哥哥落水,小兒子立馬連哭帶喊地跑回了學校,因為離事發地不到200米,不到10分鐘老師們就趕到了現場。可隨后發生的一幕,卻實在讓人無法理解。
只見屏幕上的弟弟說,“校長老師全不救,我媽給校長跪下了都不救。”家人們氣憤地說,孩子落水是在1點左右,等到被聞訊趕來的親戚救上來時,已經過了快兩個鐘頭。
眼看著學生落水,老師們為啥不救?人家自有不救的道理。楊凱說,“問為什么不救孩子。學校說這些老師全不會水。”當記者找到了孩子所在的趙樓完小,校長陳永平也理直氣壯地說,孩子都沉水底下了,俺這不會水的咋救?“家長說好像咱不下去救,如果咱要能看見那小孩,或者是小孩剛掉下去,自己真不會水,就是一個平常人,也會下去救他。”
明知道自己的學生還在水里,老師們為啥見死不救?因為有更重要的任務要做。陳校長說,和他一起趕到現場的老師會不會水,他沒來得及問,因為當時他派給這些老師一個更緊急的任務。“再一個我就想的是,抓緊時間看看,到底去了幾個小孩,掉下去幾個小孩,得有個數,萬一救上來一個,完了下面還有幾個不知道,我一方面和上面聯系,再一個呢,我就派人馬上回來,核實到底下去了幾個小孩。”
眼看著自己的學生要淹死了,老師們為啥見死不救?顯然,最關鍵的是因為那不是自己的兒子。要是他們自己的親人落入水底,恐怕老師們就不能這樣淡定地去完成其他任務了!
只是,再想一想,難道真的只怪那些麻木的老師們嗎?見義勇為,本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我們代代相傳的一種美德,它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然而,在改革開放日益深入的當今,見義勇為卻日顯危機,一些地方開始對兒童放棄見義勇為的教育,并在規定中限制學生們的見義勇為。或許,這些麻木的老師們,正是受到這樣的熏陶,才會不去為救學生而涉險的。
我們經常看到或聽到這樣的事情:有人在街(車)上與劫匪搏斗,沒人幫忙,沒人報警;小孩落水,圍觀者眾,卻無人下水,眼看著孩子沉入水底;馬路上,有人因車禍倒在血泊中,行人多多,卻任其鮮紅的血悲衰地流淌……最為典型的莫過于上世紀80年代,第四軍醫大學的一位名叫張華的大學生,為救一名掏糞老農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社會上由此亦引發了類似激烈的大辯論:一名大學生犧牲自己而救一名掏糞農民,值不值得?上海、北京還將原學生規范的第二十條刪去了“敢于斗爭”“見義勇為”等條目。
而事實上,見義勇為講究的是一個感人至深的過程,真正的見義勇為行為往往是不顧一切的,為“事不關己”而“勇”,才正是大“義”之所在。如果過多考慮自身利益,為后果所畏懼,那就不會有見義勇為,而只會有“明哲保身”。如果都去明哲保身,很難想象我們的社會將發展成什么樣子。更不知當那些見死不救的老師們本人或他們的親人落水或遇難時,會不會也得到同樣的報應?
由此想來,如何看待“見義勇為”的價值,尤其是讓青少年對“見義勇為”形成共識,在關鍵時刻能站出來維護正義,不但事關教育方針實施和教育目標的實現,而且事關民族性格的養成。因此,“見義勇為”的精神絕不可弱化。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 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