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拍電影非常辛苦,除了電影要拍得好看之外,更重要的是一定得揣摩上意,否則很可能難產而死于胎腹之中。有人認為拍紅色電影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了,非也非也,紅色電影才更讓人糾結不已。馬屁拍的好,觀眾罵;馬屁拍到馬蹄上,領導罵。總之處理不好就是吃力不討好,全都得罪!
千呼萬喚始出來,偉業終于公映,除了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8億票房說法,金剛汽車讓路之類的炒作,這部電影既賺足了眼球,也吊足了胃口,這難道不是一種營銷策略?這是一部獻禮電影,八千多萬員工一人花10塊錢,各部門就閉著眼睛數錢吧!如果看電影都成了政治任務,那電影本身早已被閹割,商業亦淪為政治的附庸。
電影本身木有錯,電影本身就是很純粹的東西,只不過附加在電影上的讓人蛋疼的形式毀滅了優秀的素材,無端讓觀眾生出許多惡感。觀畢電影,各種類型的觀眾會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會說:“哎呀,那許多的明星真讓我看花了眼,劉德華、吳彥祖、王力宏好帥啊,真有意思!”有的人會說:CP的成立是那個時代的正確選擇,是歷史的大趨勢。有的人會說:只恨蔣公當年剿匪不力。有的人會說:“………………”不能再說下去,因為真的有很多人在說。
革命,革命,這是個很刺眼的詞語,孫先生領導了革命,卻最終失了革命,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沒錢,沒槍,沒人!蔣公與毛公對此領悟頗深,早先的袁公亦從李中堂的身上看到了這個真諦:朝廷為什么器重你,尊重你?那是因為你手里有朝廷都沒有的東西。所以后來領袖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里出政權”的理論,正如建國大業里說:我們手里要是沒有這幾桿破槍,老蔣會坐下來和我們談判?”要說偉業這部電影還真是大膽,五四運動是本片的高潮,手無縛雞之力的學生憑借一腔愛國熱忱敢于沖破軍警的阻攔,像賣國賊的住所沖去,真的讓人震撼,不錯,那是一個激情的時代,那是一個振臂一呼可以群賢畢至的時代,不過實事求是的講。想想二十二年前的北京城,這一幕其實我看得是膽戰心驚!
不過電影的巧妙之處就在于:在不斷的表達了一些東西之后,立馬揮刀自宮,完成主旋律的轉換,回到歷史的大趨勢這個命題上來。當然,回過頭來想一想,不管你是搞社團也好,組織也好,從一個建立之初開會都沒有固定會議室的小黨到今天這樣一個八千萬員工的組織,拋卻意識形態,怎么說也還是配得上“偉大“二字的。至少早期的CP人順應了歷史的潮流,把握住了歷史的機遇,在歷史的危急關頭找到了中國的出路,這一點無論如何不能因為憤青而去否定。無論是蔣公還是毛公,更早一些的黃興與蔡松坡之類的人,他們都應該是屬于那個時代的英雄人物。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馬克思老人家的唯物主義英雄史觀早就強調:歷史不是人創造的,偉大的歷史人物不可能改變歷史,只是對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所以由此看來,說什么只恨蔣公當年剿匪不力這類話的人,是十足的黃口小兒,完全不懂歷史,看不透時事。蔣公的失敗自有其深刻原因,但是這并不能否認他的成功之處,他為這個國家民族的的確確做出過貢獻,而認真領悟歷史不就在于還原真實的人物么?摻雜進任何的主觀因素在里面,事實上就是將原本純粹的歷史放入大醬缸里染得面目全非,看電影要懂歷史,讀歷史要懂得歷史的“趨勢”。離了這個趨勢,任何解讀都是片面的,在固定的思維模式中,北洋政府統治時代是那樣的腐敗無能,那樣的腐朽不堪,所以那個年代的一切都是壞的。但筆者至少認為那個時候的大學還有精氣神,還有大學獨立思想自由交鋒的舞臺,這一點讓我委實羨慕。
逆歷史潮流而動必然會被歷史的大趨勢所拋棄,一個組織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不犯錯誤,如果掌握好了歷史的“勢”,及時不斷的修正自己的錯誤,那么一定可以走出諸如“黃宗羲定律”之類的怪圈,CP人現在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夠一如既往的堅持最初的理想甚至可以說是夢想?組織是個形式,名稱只是個代號,能夠立于不敗之地的往往是精神,精神不消亡,換個名稱,內核還在。精神理念沒有了,哪怕是手無寸鐵的學生,也能一把火燒掉。因此,建黨偉業,最應該獻禮的不僅僅是組織形式,更重要的是向“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致敬。所以說:討論初期的旗幟上面到底是斧頭還是錘子,這本身就是一個TM很錘子的問題。
辛卯年五月十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