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旱澇急轉看三峽工程的“機會成本”
進入6月以來,南方降雨逐漸頻繁,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已接連遭遇兩輪強降雨襲擊。國家防總會商分析認為,近期降雨呈現范圍集中、強度大、歷時短等特點,給部分地區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其中,湖北、湖南、江西局部暴雨引發的災情較為嚴重。氣象專家說,目前如果降雨持續,旱澇急轉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
而從前些時候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罕見大旱,現在又出現嚴重洪澇災害等情況來看,三峽工程是沒發揮多大防災作用的。同時長江中下游地區不少地方水利設施老化,又限制了當地防旱抗澇能力的發揮。湖北陽新縣水利局副局長劉道榮說:“全縣七成以上的小塘堰、小水庫、小涵閘等小農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大旱來了,發揮不了蓄水灌溉效益;強降水來了,淤塞的小塘堰不能滿負荷蓄水,帶病運行的小水庫更不敢多蓄水。”
筆者不禁設想,如果當初不是選擇建設三峽工程,而是在長江中下游各省加強中小水利建設,那么現在的結果又會如何呢?
這個問題實際上也是衡量決策效益的機會成本問題。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其中的機會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若不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便不屬于決策者的機會。而加強中小水利建設顯然是水利建設中與三峽工程一樣,可以選擇的水利建設項目。
雖然筆者能力有限,沒有辦法算出加強中小水利建設的綜合價值會有多大。不過若是選擇加強中小水利建設,起碼不會有三峽工程那么大的生態等副作用,現在長江中下游各地的旱澇災害應該也會輕一些,實際價值應該也會不錯吧。因此三峽工程除了生態成本等外,如果再考慮到機會成本,那么就更難說是利大于弊了。
不過就算加強中小水利建設對國家社會“純收益”高于三峽工程又能怎么樣呢?畢竟許多決策者并不會只考慮決策的國家社會效益,同時還要考慮決策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好處。比如早就知道財政資金過多用于三公消費,就會失去增加醫療、教育、科技投入等的機會,以致許多問題難以解決,但現在結果又能如何呢?
況且三峽工程起碼也算是直接效益巨大,創造了許多世界第一:防洪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世界最大的水電站,綜合工程規模最大等等。工程的綜合形象可謂是世界第一,豈是那些中小水利工程所能比得上啊!
當然,現行政府也還是在試圖減少三公消費,節約財政開支的。不過在歷行節約,減少財政資金浪費的同時,也需要多重視其他各類決策的機會成本問題,盡量將財政資金投入到對國家社會綜合效益更好的領域為好啊。
作者:陳健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