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的“軟、弱、幼稚病”
看了《人民日報》“以包容心對待‘異質思維’”的文章,心情是復雜的,黨報既然能倡導包容、容納“異質思維”,看來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們的黨對各類不同思想,特別是不同的,甚至是對立面的社會思潮有了包容性認同,對此深感隨著世界文明的發展,我們的精神文明發展了,就像近幾年對幾千年的孔夫子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一樣,雖然那時處在封建社會初期,可是老孔的思想是超前的,要么怎能適應如今的社會主義社會呢?
面對超前的媒體,我還是想說,中國的媒體是不是患了“軟、弱、幼稚病”了?叫我看還真是有點病樣,而且還是不清,要么近來總是感到中國的媒體神志總是不清醒,總是在人們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冒出“強悍”的沖擊波。這種有源無形的沖擊波,不但會使人興奮,更會使人迷茫,因為人們在問,他要表達一種什么信仰、什么意識呢?
所以,面對媒體,想確切地告訴它,你是患病哩,而且病得不輕,這個病就是“軟、弱、幼稚病”。每一個國家的媒體都是要圍著一個民族的信仰、一個國家的利益服務的,即便是這個媒體不是這個國家的主流媒體,即便是這個媒體是純商業的,但他要遵守規則,就是符合這個國家統治集團的政治要求,這一點是不可置疑的。但是從近年來,中國媒體在宣傳上感到“缺鈣”,變軟了,我們黨對主旋律的宣傳正在改革中在西方價值體系的沖擊下,那種經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信仰與價值觀體系正在與多元化的自由主義思潮相融合,也就慢慢地使中國的媒體變得“骨頭”軟了。一是軟在了輿論導向上,提倡什么,反對什么,不再是旗幟鮮明。共產黨的理想、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看不到了,在媒體上卻允許了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思想觀念,對社會上丑的東西還要拿到媒體上去漂白,混淆是非界限;二是軟在輿論監督上,“無冕之王”在輿論監督上,始終是被動,而且要看某些權貴的顏色,要看大款的眼色行事,沒有獨立的監督意識,更沒有自覺地主動的占到人民大眾的利益上去監督,去反映人民大眾的利益。
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倡:精神文明、物質文明要兩手抓兩手硬。現在,面對我們的媒體給人的感覺是三只手,是“一手抓、一手硬、一手偏”,媒體搞經營了,注重了經濟效益,從幾頁,到幾十頁的報紙,從各類雜志、網站,進入人們耳目的卻是各類產品廣告,或是造假廣告。對于廣告,從媒體的經營角度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從無選擇地、不去甄別地刊發一些虛假廣告,一些帶有誘惑性的黃色廣告,則有違媒體的傳播道義,也把宣傳方向搞偏了,這不能不叫人們擔心。有人會說,現在都在以經濟為中心,媒體也要以媒養媒。媒體從經濟利益出發,一切向錢看也就名正言順了。當然,對一個容量相對固定的報刊來說,若以一個腔調面對觀眾,還真怕被誤解文革遺風之嫌,這樣的東西可能既沒人看,也沒有經濟效益。由此一來,軟新聞多了,廣告多了,精神文明選出也就自然弱化了,這種現象也就見怪不怪了。在金錢的引導下,黃色文化、誘惑性的廣告變得合理合法了,這樣的東西在媒體上天天出現,耳濡目染,對青少年的身心成長危害是極大的。媒體的這 “一手弱”的狀況如不及時校正,對青山年的危害是極大的,這關系到國家的安危。
中國媒體患的“幼稚病”也是相當的嚴重。幼稚表現在:一是“跟屁蟲”,無主見,擁護什么,反對什么不明朗。世界各國的事在中國都可以在媒體的顯著位置上看到,哪怕是一個婚禮也是沸沸揚揚,更可笑的是它老是跟在美國、西方國家的媒體后邊,人家說什么,他就說什么,一點自己的主見都沒有,有時還要把人家的東西拿過來,嚇唬嚇唬自己的百姓。比如美國說了他研制了什么新武器,這時的中國媒體就說了美國的武器有多先進,領先我們多少年,老百姓見了“唉,還是美國的東西好,這仗沒法打了”;美國打伊拉克,我們的媒體就報道了,美國用了幾天時間,取得了多大戰果,等等,平鋪直敘的報道,可謂客觀現實,可是他們卻忘了媒體的評判性,沒了自己的思維,沒了自己對新聞事件的研判,簡直成了人家的傳聲筒,變相地傳導了它人的價值體系,也嚇唬了自己的大眾了。
幼稚二是“傍大款”沒有發揮好媒體的監督作用。現今的媒體如果不做廣告就經營不下去,一切向錢看是媒體的經營之道,由此傍大款也成了媒體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金錢的導向下,媒體的監督作用消失了,為了金錢可以為企業作不加甄別的廣告,三鹿奶粉、雙匯豬肉不都是經過媒體包裝的嗎?(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