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爭鳴 > 網友時評

20年前的論戰閃回  拒簽三峽論證書的人等4則

王峰等 · 2011-05-26 · 來源:人民網 新聞晨報  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工程院網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三峽水庫連續20天大幅放水應對中下游旱情

水利專家:攻擊三峽的人總尋找借口卻拿不出證據

20年前的論戰閃回  拒簽三峽論證書的人

工程院肯定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

〔同時指出,水質、地質、移民三大問題須持續關注〕

三峽水庫連續20天大幅放水應對中下游旱情

人民網 2011年05月24日16:44

  人民網北京5月24日電 今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50年來罕見干旱,降水與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少年份。進入5月份以后,降水雖較前期略有增加,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與多年同期相比仍偏少二至四成。我國幾大淡水湖鄱陽湖、洞庭湖、洪湖等水位創歷史新低甚至告急。

  “鄱陽湖尾水如天”盛景不再

  由于遭遇嚴重干旱,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大幅“瘦身”。最新的衛星遙感監測結果顯示,目前鄱陽湖水域面積為1326平方公里,是有衛星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小水面。與2010年相比,水域面積僅為同期的1/10,創下歷史同期最低紀錄。

  鄱陽湖的大湖池原來春季時水位可達兩、三米,如今湖底裂縫超過10厘米,甚至能跑汽車。據當地環保官員說,入春以來一直沒有下雨,鄱陽湖9個湖泊有8個出現百年不遇的乾旱,魚蝦螺蚌等水生動物和植物大面積死亡,不僅給下半年冬候鳥帶來生存危機,還影響魚類繁殖,漁民一年的收入很可能泡湯。

  資料:鄱陽湖南北長173公里,東西最寬處達74公里,平均寬16.9公里,湖岸線長1200公里,湖體面積4125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0.5米時),平均水深8.4米,最深處25.1米左右,容積約276億立方米,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

  洪湖水淺無法浪打浪

  今年以來,洪湖遭遇7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降水量與往年相比減少七成,53萬畝洪湖水面減少了1/4,湖水最深處只有30多厘米。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統計,洪湖有水面積約有53萬畝,由于持續干旱,目前有水面積已不足40萬畝,1/4的湖區干裂。10萬畝湖面見底,多數漁家變“旱家”,如果干旱繼續,湖水會降得更快。

  資料:洪湖,中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省第一大湖。位于省南部長江與東荊河間的洼地中。湖面高程25公尺,面積413平方公里。東西兩側與長江相通,是魚類繁殖的良好場所。

  三峽水庫補水旱區難解渴

  為了保障長江中下游地區抗旱用水及航運安全,國家防總決定再次加大三峽水庫下泄流量,自5月20日至24日,三峽水庫按1萬立方米/秒左右控制下泄,5月25日至6月10日,其下泄流量將加大至1.1萬至1.2萬立方米/秒。

  因加大下泄力度,三峽水庫水位下降近1米,意味著水庫在釋放長江上游天然來水的同時,兩天內為中下游抗旱增加補水6億多立方米。

  隨著三峽水庫補水效益的逐步顯現,長江中下游水位連日來出現全線回升勢頭。

  據悉,三峽水庫蓄水至175米的最高水位后,其最高水庫庫容為393億立方米,在世界各類大型水庫中的排名并不靠前,即使持續加大水庫下泄流量,對中下游干旱地區可以說是杯水車薪。

  雨潤南方干渴持續

  5月23日,江南東部、華南東部等地出現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并伴有短時雷雨大風或冰雹等強對流天氣。但對于嚴重干旱地區來說只是稍微“潤”了一下。

  據最新預報,24日以后,降水過程基本結束。本周雨水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而長江中下游氣象干旱區多晴熱天氣,將繼續面臨“干渴”的局面。

(責任編輯:黃昱梅)

水利專家:攻擊三峽的人總尋找借口卻拿不出證據

人民網 2011年05月24日15:10    來源:南方網

  極端天氣的出現,讓不少人開始重新審視三峽的利弊,有關三峽引發極端天氣的各種說法也層出不窮,其中“木桶理論”更是廣泛傳播。“將極端天氣歸罪于三峽大壩,純屬無稽之談。”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重點實驗室王國慶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些極端天氣是由三峽引起的,三峽對氣候的影響與全球變暖的大背景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影響范圍只限周邊10公里

  記者:近年來,川渝大旱,西南大旱,以及近日的長江中下游大旱,極端干旱天氣的出現頻率增加。旱災不斷,洪災也屢屢發生,2007年重慶百年一遇的暴雨還讓人記憶猶新。三峽大壩對氣候究竟有無影響?這些極端天氣真的跟三峽有關么?

  王國慶:每逢長江流域出現極端災害天氣,總有人將懷疑的目光投向三峽。三峽大壩的確會對區域氣候產生一定影響,但影響的范圍極其有限,只限于庫區周邊不到10公里內。針對三峽大壩對于氣候的影響,此前進行過專門的科學調研,將三峽的影響擴大化是沒有道理的。

  今年長江中下游遇到的大旱,在三峽工程未修建之前,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將旱情與三峽聯系起來,是不合理的。三峽的確能起到降水降溫的作用,目前長江中下游遭遇旱災,三峽大壩加大泄水量正體現了其防洪抗旱的調節功能。目前的旱情,以及此前的川渝大旱,這些都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出現的,不能將其歸罪于三峽這樣一個單一的水利工程。

  三峽是個敏感話題,攻擊三峽的人總是能尋找各種借口,卻從來拿不出科學的證據。極端天氣災害,并非只在長江流域出現,西南五省大旱,以及海南省的特大洪災,這些難道也要跟三峽掛鉤么?

  大壩高度怎會影響大氣環境

  記者:在諸多質疑聲中,由一名臺灣學者拋出的“木桶理論”傳播最為廣泛,不知您有否聽過?

  王國慶:當然聽過,他們所謂的三峽大壩“木桶理論”,是將四川盆地比喻為一個巨大的木桶,環繞四川盆地的山脈缺口就是這個大木桶的一根根木條。三峽大壩是擋住氣流入川的瓶頸,好比一個木桶最短的木板變長了,影響了四川盆地與外界的水汽和熱量交換,不可避免會導致四川盆地的自然氣候發生明顯變化。我想說的是,這純屬無稽之談。

  記者:為何這么說?

  王國慶:三峽大壩的確將河道攔截起來了,但是大壩的高度才100多米,而要做到能夠影響大氣環境,必須是大尺度的水汽云團活動才可以,其垂直方向距離地面至少10公里以上,三峽的100多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世界上任何一個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是各有利弊的,在產生效益的同時,往往也會伴隨著次生災害,三峽也不例外。三峽在起到防洪、發電作用的同時,庫區也會存在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同時由于水流速度減慢,水體富營養化嚴重,這些都是三峽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們要做的不是去徹底否定三峽,而是著手去解決這些不利影響,將危害降到最低點。

(新聞晨報)

(責任編輯:徐焱)

20年前的論戰閃回拒簽三峽論證書的人

人民網 2011年05月24日16:21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4月15日上午11時,水電專家陸欽侃的追悼會在八寶山竹廳舉行,走完98歲人生旅程的陸欽侃告別了送別的冷清人群和曾喧囂一時的三峽工程論戰。

  5月18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三峽后續工作規劃》。會議指出,三峽工程在發揮巨大綜合效益的同時,在移民安穩致富、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對長江中下游航運、灌溉、供水等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這些問題絕大多數是在三峽工程論證中就被認識到的,而且是可控的。”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原副總經理、水利部原副總工程師袁國林告訴本報記者。

  那場著名的論證開始于1986年6月,由原水利電力部組織,分為14個小組,共412位專家參與,歷時3年。同這場論證一同載入史冊的,還有拒絕在論證報告中簽字的9名專家。

  事實上,陸欽侃并非那9名專家之一,其時他的身份是防洪論證組顧問,而非專家。如今,9位專家的姓名已鮮為人知。幸運的是,他們的名字和部分論證意見被歷史檔案所保存。“三峽工程事關重大,反對意見理應得到保留。”三峽研究者任星輝說。

  “陸地生態系統非常脆弱”

  出身水利世家的袁國林是三峽工程最早的建設者之一。如今,早已從三峽工程崗位退休的袁國林對記者感嘆,他最關注的三峽問題是移民和環境。

  在當年的論證意見中,給出了“淹沒涉及的各縣(市)都有潛在容量,移民都可以在本縣(市)范圍內統籌安排解決”的結論。在當時的移民安置中,還沒有如今的社會保障概念。

  拒簽三峽論證書的人

  “動態移民113萬多人,我認為涉及的不僅僅是113萬人,因為這是個雙向問題,還涉及到移入地區人民的承受問題”,綜合經濟組專家郭來喜當時認為。時任中科院國家計委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的郭來喜本是三峽建設的積極分子,但在參加幾次論證會后,變成一個“慎重態度”者。

  在具體意見中,論證報告給出了目前仍在使用的“開發性移民”方針,但也坦承“目前尚無系統的經驗”。由于移民問題是三峽工程的重中之重,論證組的專家規模相當龐大,唯一沒有簽字的專家是時任國家土地管理局建設用地司總工的李玉光。

  而為了更好地做好移民工作,論證組還請來了45位地方負責移民、規劃工作官員代表,其中唯一沒有簽字的是時任四川開縣移民辦主任廖文權。

  對環境的評估需要經歷較長時間和不同時期。“水庫水質變差、支流的富營養化就是水庫建成后出現的新問題,但都是可控的。”袁國林說,他尤其向記者強調了水庫建成后的水土沖刷問題。

  這亦在當年的論證辯論議題之中。在生態與環境專題論證組中沒有簽字的顧問侯學煜尤其指出“陸地生態系統非常脆弱”。侯學煜時任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全國人大常委,于1991年逝世。

  在1988年的論證中,76歲的侯學煜指出:“建壩后,沿江兩岸的密集人口,勢必要擴大到山坡上找出路,于是毀林開荒、陡坡種植、有增無減,隨之土壤侵蝕,貧瘠化的現象加重,水土流失面積擴大,強度加劇,泥石流、滑坡、干澇災害也日益加重”。

  三峽工程建設以來,強制性的植樹與禁墾指令在多地施行。2005年時,當時生態與環境論證組唯一沒有簽字的專家北京大學教授陳昌篤等生態學家還被請回三峽,對湖北、重慶段的三峽風景名勝資源進行了評估。

  “妥善處理防洪、發電、航運關系”

  當年未在報告上簽字的綜合經濟組專家何格高曾在當時國力情形下,考慮能否承擔三峽工程。在何格高看來,當時迫切需要滿足建設資金的其他工程就包括“2000年前長江干支流航道整治工程”。

  防洪組專家方宗岱于1988年3月20日給中央領導人的一封信中寫到,葛洲壩的興建,原以發電為主,周總理審閱報告時,認為不對,應改為航運第一。李先念同志插話說:“若葛洲壩發生川江礙航,是要拆壩的。”

  為此,葛洲壩工程曾停工兩年,做了大量模型實驗。在三峽航運問題上,論證組結論認為“圍堰發電水位135米及初期水位156米運用期越長,對航運影響越大,應盡量縮短”。

  事實上,1988年的論證結論就已表明,防洪、發電、航運都有各自的要求,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一致的方面。其時,許多航運專家已經意識到,“如果三峽水庫經常用于攔蓄一般洪水,或者三峽電站承擔調峰任務太重,都將影響三峽工程通航條件,使航運效益受到損害”。論證結論對此表示“慎重對待,妥善處理”。

  影響航運的重要因素還在于泥沙淤積。在此問題上,兩位重量級人物選擇了保留意見,他們是陸欽侃和方宗岱,其時二人分別擔任防洪論證組顧問和專家。

  “陸欽侃在民國時期曾被派往美國學習水利,就是當時準備修建三峽工程”,三峽研究者任星輝說,“在三峽工程上馬已成定局的情況下,陸欽侃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學術操守,轉而謀求‘改良’,呼吁保留大壩的導流底孔”。

  知名泥沙專家方宗岱于1991年去世,在當年的論證中,方宗岱本應進入泥沙組,卻被安排在防洪組,但他仍將意見集中在泥沙問題上,指出“三峽是細沙、粗沙和卵石膠結在一起,很難沖排”。

  水利專家劉國緯回憶,在三門峽工程改建中,方宗岱力主打開全部12個底孔,“經實踐證明這是完全正確的”。如今,三峽工程同樣留有22個導流底孔。

  “三峽工程不宜早上”

  時任水利水電規劃設計院主任工程師伍宏中因工作關系未能參加論證專家會,亦沒有簽字。他在給論證組的一份書面意見中認為,三峽是一個好的電源站,遠比建設火電來得經濟,是應該開發的。但他在做了三峽積極建設和適當推后的比較后,認為后者較為經濟,即以先開發西南和中南一批較經濟的水電站,再開發三峽水電站,比較有利。

  時任水利電力部外事司咨詢的程學敏因健康原因未能參加最后一次論證會,但他表示“不擬簽字”,原因是他認為論證的造價資料都是初步的,經濟論證可靠性不足。

  作為電力組的專家和綜合規劃與水位組的顧問,時任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咨詢的覃修典均未簽字。覃修典是我國水電事業的開創者之一,我國最早的幾座水電站以及新中國第一批大型水電站的建設者,于1994年去世。

  在覃修典看來,三峽工程不應急于建設,他在一份書面意見中說,“三峽如果沒有上游工程補償調節,三峽本身庫容相對很小,調蓄能力很低。這種不穩定電力要大范圍長距離輸送,質量上是難以保護的。因此不宜早上,大上。”

  世易時移,國內的經濟翻番式增長,并出現了“電荒”。綜合經濟組專家何格高當年拒絕簽字,理由是擔心三峽工程會否占用“全國為解決2000年前缺電局面正在建設或已經籌建的水、火、核電站”的建設資金。對于如何在提高經濟效益情況下多發電,何格高曾給出一個三峽工程和溪洛渡、向家壩、枸皮灘三個水電站相比較的方案。他計算后認為,三個水電站比三峽工程可多得保證出力(指水電站在多年運行期間所能提供的具有一定保證率的電力)100萬千瓦,年發電量67.8億千瓦小時,而移民數卻少99萬人,淹地少33.7萬畝。

  這一比較,被同組另兩位拒絕簽字的專家郭來喜和中國水利水電建設工程咨詢公司副董事長黃元鎮所認同。

  2006年,三峽總公司負責建設的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相繼開工,但三峽總公司一位原負責人告訴記者,僅僅移民安置費用標準,就比三峽工程高了數倍。

如今,電荒與干旱同時襲來,蓄水發電與航運、防洪灌溉的矛盾再次拷問三峽大壩。

(記者王峰)

  (責任編輯:杜燕飛)

工程院肯定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

同時指出,水質、地質、移民三大問題須持續關注

作者:計紅梅

中國工程院網 2010-12-19

來源:科學時報

從立項之初到建設至今,三峽工程始終與爭議相伴。

1986年6月啟動、歷時兩年8個月的三峽工程論證工作與可行性研究(簡稱“原論證”)對于該工程進入正式建設階段起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一直以來都是爭議的焦點之一。

2010年12月17日,中國工程院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項目組終于對原論證的結論給出了明確的評估意見。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評估專家組組長沈國舫代表專家組表示:“實踐證明,‘原論證’的總結論和建設方案是完全正確的。”其“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的總結論;推薦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建設方案,為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大的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并經受了工程建設和初期運行的實踐檢驗。

不過,與此同時,項目組也指出:“三峽工程是一項巨大的綜合性工程,其運行的效益和影響的顯示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才能充分顯現出來。本次評估只是一個階段性工作。”

在12月17日首次發布的《三峽階段性評估報告·綜合卷》中,專家組指出,未來三峽工程還有三大重要問題需要給予持續關注。

水質問題成隱患

在項目組給出的評估意見中,生態環境專題屬于科學和工程技術學科,又與經濟社會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項目組認為,目前看來,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影響基本上沒有超出“原論證”報告的預測范圍,在定量的預測上有些出入,但尚不至于產生大的不良后果。

     原估計不足或始料未及的問題主要有:庫區結構性污染突出,污染物排放量遠高于原預測;沒有注意到影響區、上游區污染物排放和水質的不利影響;對農村面源污染估計不足。

沈國舫表示:“盡管到目前為止,三峽干流部分的水質仍保持在較好水平,但部分支流及其向干流匯入區域的水質已有明顯惡化跡象。對這個問題如不從更廣泛的角度加以認知和對待,必將對未來造成巨大的隱患。”

    據了解,三峽庫區水質的好壞和變化,不僅取決于庫區內的污染物排放和污染治理狀況,同時也與上游來水的質量密切相關。三峽庫區上游流域面積大,接納的城市生活污水和農村面源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多,相當一部分回流到庫區,是導致庫區一級支流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

三峽總公司原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陸佑楣指出,隨著三峽地區經濟的發展,目前三峽庫區人口有倒流的現象。而依據項目組的意見,為保證三峽庫區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應將三峽庫區列為“控制性”、“保護性”發展區域,嚴格控制人口規模,達到“零增長”,盡可能實現負增長,同時將庫區列為農業現代化重點先行區,采取綜合措施減少面源污染。

兩院院士潘家錚大力呼吁,為了三峽水庫以及長江的水質,長江沿岸的百姓一定要改變千百年來將長江當做“天然下水道”的做法。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總經理陳飛告訴《科學時報》記者,當前的一個不合理現象是,庫區和上游城鎮已經建設了大量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系統,卻沒有真正地運行起來。他強調,三峽水庫的水質問題不僅是三峽庫區的問題,也是長江流域180萬平方公里幾億人口應共同關注的問題。

地質災害三五年內要充分重視

在階段性評估項目組出具的報告中,專家對三峽工程的熱點問題進行了認真分析,指出三峽不會成為“第二個三門峽”;川渝大旱和暴雨等與三峽工程沒有必然聯系;總體上講,三峽工程不會引起長江口的鹽水入侵增加等等。

其中,有關地質災害的話題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專家組得出如下結論:汶川地震并非由三峽水庫蓄水觸發;庫區地質災害是可以控制的;三峽蓄水后,長江中下游的河勢總體上未發生巨大變化,“崩岸”現象雖較蓄水前有所增多,但采取切實措施是可以保證堤防安全的。

    項目組指出,三峽河谷發育歷史表明,該地區滑坡崩塌地質災害是自然演化的過程,環境比較脆弱,環境容量有限,崩塌、滑坡災害是一個必然要發生的動力地質現象。

依照國內外已有水庫蓄水的經驗,推斷三峽水庫蓄水175米后至運行初期的3~5年內,可能會產生滑坡及涌浪災害,應予以充分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將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5年后也仍需予以監控治理。

移民安居致富任重道遠

三峽工程移民人數眾多,情況復雜,是三峽工程建設的難點和關鍵,也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據悉,三峽移民搬遷安置從1993年開始,按不同高程分段實施。截至2008年6月底,三峽庫區175米高程以下移民搬遷任務已全部完成,淹沒涉及的12座城市和114座集鎮已完成整體搬遷。累計搬遷移民逾120萬人。外遷到四川、江蘇、上海等12個省份的20萬移民已基本融入了當地生活。

沈國舫代表項目組表示,截至目前,三峽庫區移民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移民“搬得出”的任務已基本完成,但是要真正實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還任重而道遠。

據介紹,當前三峽庫區還存在這樣一些問題:由于耕地少,庫區“人多地少”的基礎性矛盾比工程建設前更加突出,部分后靠農村移民耕地資源嚴重不足且質量不高,生產生活困難。庫區產業發展基礎差,支柱產業尚未形成產業鏈,經濟總量低、競爭力弱,導致城鎮失業率高,移民勞動力就業困難,同時移民社會保障問題突出。

項目組認為,三峽庫區存在的上述問題,直接影響到庫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從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出發,最根本的出路是減少庫區人口。

    為此,項目組建議,要大力創造三峽庫區人口外向型轉移的機遇和機制。對口支援的省份要制定有效吸納三峽庫區勞動力的機制,制定勞動力轉移指標,為庫區勞動力長期居住和創業創造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以此逐步減少庫區人口,改善庫區生態環境。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7.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8.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9.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10.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掩耳盜鈴及其他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