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膨大劑使得西瓜脹裂后的頭痛問題
科學發展到今日,似乎可以反思了。因為食品安全問題已經不能不說了。這些天“西瓜爆炸”又浮現在人們的眼簾前。其實說不上“西瓜爆炸”,是“西瓜脹裂”。西瓜脹裂是使用植物膨大劑造成的,研究人員站出來說話,批評瓜農貪心,這植物膨大劑使用過量引起,膨大劑對人體無害,而且使用范圍正在擴大。
百度一下得到如下信息(未必準確)。膨大劑也稱“膨大素”,或叫“大果靈”。化學名稱叫細胞集動素,屬于激素類化學物質,中文通用名為氯吡脲。外國人喜歡用縮寫,叫“CPPU”,比電腦的“CPU”還要厲害些,還多一個“P”呢。
百度還說,1992年農業部批準了“氯吡脲”(大果靈)產品。氯吡脲是一種高活性的化合物,在促進植物細胞分裂和增大的同時,對人類的副作用也逐漸被發現(這是值得關注的)。還說,膨大劑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神經系統的危險,能造成兒童腦炎,發育不良,癡呆等。此外,使用膨大劑后的果蔬味道變淡,吃起來口感不好,也不利于長時間儲藏。
草民是外行,但外行還是懂得“拔苗助長”這個典故的,也不曾想過讓自家孩子服用“增高素”長得比自己高大些。看病吃藥是沒辦法的事,為了治病。其它的還是順其自然,知道“拔苗助長”的不良后果,這個稱為自然哲理,是粗線條的道理。
但是,種植業進入商業化進程后,有些“味道”正在其變化,而且有加快的趨勢。問題在哪兒呢?第一是商業化種植的競爭性;第二是科技化效應的單一性;第三是監管工作的傾斜性;第四是使用層面的盲目性。故此讓食品安全與環境污染才越來越多的成為問題。
科技是一個層面,評判標準比較狹義。而作為人類食物鏈卻要繁復的多,人類不是一個低級生命體試驗可以類比的。教訓還少嗎?然而,科技一旦成為利益的附庸,不出問題才是僥幸的。
事實上,在達到某些成效方面,也就是為某一利益時,是有人力、物力與財力的集中投入,不達到目標決不罷休!比如說,農作物的轉基因研究,數百億投入。但聽說過相對應問題防范研究有幾多投入?這樣一比較也就明白了不是?也就說,相對應的問題完全主攻研究方說了算,加上“專利技術”的“保護”,旁人還能說啥?說啥的,對方一句話把你開出十萬八千里,那就是拿出依據出來。聽起來是有道理的,說“人家不是”的是該拿出依據出來,但反過來的問題,其難度遠超過該技術本身,沒有人力、物力與財力的支撐,哪來的依據呢?最終也都成為醫治的課題了。
草民覺得從為了某些“成效的研究”到問題“醫治的研究”中間,為何幾乎是個空白區呢?從社會學看來,除了唯利是圖唱主角,還能說明啥?但政府應該做什么?農業部應該做什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