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專家們和政策制定者們都認為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盡管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確實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也主要來自非農產業。盡管國家決定采取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要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但是,旨在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的新農村的“新農村建設”在農村好像并不十分受廣大農民的歡迎。
與“新農村建設”不太受農民的歡迎境遇十分相似的是“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基本制度的基礎上,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設,建立以土地為主要內容的農村股份合作制,把農民承包的土地從實物形態變為價值形態,讓一部分農民獲得股權后安心從事二、三產業,另一部分農民可以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土地流轉制度”在農民兄弟們那里也受到了不小的冷遇。
于是,一些全心全意要“為民謀利”的大大小小的父母官們坐不住了,存不住氣了。他們一面抱怨中國農民覺悟低、素質差又刁又潑,一面高舉《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等尚方寶劍大張旗鼓、風風火火的掀起了大規模的“摸石頭過河”的新農村建設運動和農村土地流轉運動。結果呢?好事做的有些過頭,遭來了廣大農民包括許多基層農村干部越來越響的反對聲和越來越強的反抗力。新農村是建還是不建、農村土地是流轉還是不流轉?勢成騎虎了!
農民為什么強力反對并不見得是壞事的新農村建設和土地流轉制度呢?是因為農民覺悟低、素質差、農村好事難做那么簡單的事情嗎?我看未必。
據我對農村現狀的了解,農村延續千年的自然村落文明和農村傳統居住習慣與鄉村城市化的新農村之間跨度有些太大,農村居民適應期太短不易接受。再有的話就是農村落后的生產力、以家庭為單位的單干生產方式、不可想象的低收入使大多數本分的農民們對“高檔”的新農村心生畏懼以致望而卻步。至于與新農村建設幾乎孿生的土地流轉更是讓有濃重“土地情結”的老一輩農民們擔心會由此永遠的“失去”土地,而失去了土地對他們而言就意味著失去了老本、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那可是無法想象的災難!
現狀如此,不能說是政策、制度出了問題;更不能懷疑我們的父母官們大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沖天的干勁、熱情;更不能懷疑我們的父母官們要借機大干一番事業,一展才華、一展抱負、一展宏圖的雄心壯志。
但我們的政策的制定者們和各級父母官們也未免心太急了些。依我看,用不太久、應該不出二十年,農民朋友將自動找上政府的門來要求流轉土地,農民兄弟也將自覺自愿的去建設新農村、搬進新農村。那時,農民也將自動改稱“農工”(不是農民工)。
說應該不出二十年有什么依據沒有?這個,當然有。
已經二十年的全民打工潮和越來越瘋狂的全民經商熱早就掏空了農村。如果你有興趣到農村做下考察你會發現目今的農村基本上可用“十室九空”來形容,農村長居人口也基本上可用“老弱病殘”來概括。如果不是年前年后,規模小些的村子出殯都會很困難,抬喪的人手都湊不夠。從十六七歲初中剛畢業(相當部分未畢業)到五十好多歲的男人們、女人們誰還在家種地?能跑多遠跑多遠、在外能呆多長時間就呆多長時間。家里的那幾畝地呢?盡著老頭老太太們種去吧,能收多少收多少,不收就不收,反正不指望那幾畝地過日子了。在外打工盡管工資不高但一月的收入也抵得上幾畝地一年的收益了!
老頭老太太們種地,可想而知這地能種的多么好,這收成能有多么好。不要去看新聞上吹的又增產多少多少糧食,那是在胡說八道,稍微動點腦子的話就知道那是在胡說八道。一方面種糧的耕地面積銳減,一方面糧食單產下降,那糧食增產從何而來?從天上掉下來?
六七十歲的老頭老太太們種地,他們還能種多少年?還能種二十年嗎?也許你會說,愚公還知道“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道理呢,老頭老太太的不是還有無窮匱的子子孫孫嗎?是的,不錯。老農民們是有不絕的子孫,但是,當老農民們再沒有心力種地的時候,他們基本上在城市里長大起來的子孫們也恐怕已經“麥苗韭菜”分不清了。要那些“麥苗韭菜”都分不清的子孫們去種地?先不要討論他們愿不愿意,請問他們還有種地的能力嗎?
所以,不用急。用不太久,也就二十年吧,農民的后代們除了到大大小小的城市里謀生的那部分“農民工”外其余的將自動改稱“農工”去到農場主們那里上班去了。
到那時,新農村建設和土地流轉將是水到渠成的事,斷不會再遇到任何阻力。
到那時,傳統意義的農民將在中國徹底消失。農民也將無自己的地可種。只是不知這樣的結果對于中國、對于中國的農民是福音呢還是災難呢?這農村無地可種的農民和城市無房可居的市民將會有多少相似之處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