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又到母親節。古母親節起源于希臘,古希臘人在這一天向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起源于美國,1913年,美國國會通過一份議案,將每年5 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作為法定的母親節。
近年來,母親節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國際性節日,是因“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母愛是人世間最偉大和無私的愛,是人類亙古不變的共同主題。有了母愛,也才有了生命的肇始,歷史的延續,理性的萌動,人性的回歸。有了母愛,人類才從洪荒蒼涼走向文明繁盛。不懂得母愛的人,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諦;忘卻了母愛的人,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而中國的母愛在世界上更是數一數二,有太多的母親讓我們感動:有不辭勞苦50多年喂養兩個癡呆兒子的母親;有為頂替兒子揮舞鋼釬、炸石修路的60多歲的母親;有為節約費用步行半個月回家的母親;更有曾感動網絡的“春天媽媽”、“暴走媽媽”、“維族媽媽”、“警察媽媽”等,這些母親們的親情、恩情和真情凝聚成了我們腦中永恒的畫面。
千百年來,人們不停地高唱母親的贊歌。而最熟悉的莫過于《世上只有媽媽好》:“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沒有媽媽最苦惱,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哪里找?!”
我國是文明古國,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盡孝文化,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感恩的母親節不謀而合。人之行,莫大于孝,百行孝為先。孝,作為一切仁義道德的根本,孝道作為一個概念,早在人們頭腦中固定下來。在我國一提盡孝,婦孺皆知,并且是人們日常行為的人倫道德準則。
傳統的孝道思想含有報恩成分。在一切恩人中生母的恩德最大。為了生育子女,十月懷胎,忍受了一切痛苦;為了使子女安全長大,母親默默守護,承擔了種種艱難……天下父母一般同,父母恩情重如山,兒女終身難報完。
盡孝,是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來界定的,注重物質奉養和精神慰藉的結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凸顯與動物之別。古人盡孝,身體力行,移孝做忠,在家庭“孝親”的基礎上,推廣到家庭外部,進而推至國家、天下。
倡導盡孝對當代人類社會有著現實價值和積極意義。從社會發展看,不論東方西方,人們的傳統倫理道德都面臨著來自自然生態、社會、人際、心靈、文明五大挑戰;從我國現實看,正處在傳統走向現代的轉型期,西方一些腐朽東西正向傳統盡孝文化挑戰;加之舊的道德規范與當代不相適應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與重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道德文化體系和體現時代精神的倫理精神,是每一個中國人所面臨的道德選擇。對加強中華民族的團結,齊心協力奔小康,起著溯宗歸祖和凝聚性作用。
從我國家庭美德建設和個人修身養性看,現代社會正面臨著家庭失和、老人失養、離婚率居高不下、個人道德失落的危機。倡導盡孝,力倡家庭和睦、個人安身立命和道德自律的人文關懷,對現代人的家庭建設和個體的心靈精神家園的落定,也具有更為實際的意義。
至于如何盡孝,先人曾將傳宗接代、衣食供養視為大孝,然而距現實越來越遠。目睹身邊,耳聞周圍,不少人攜妻帶子離家鄉,撂下父母守空房;吃冷飯,喝涼茶,睡冷炕;病了盯著房頂問蒼天,跌了蹲在地上叩大地,餓了缺柴少米難揭鍋。也有那兒孫滿堂家業興達者,可憐老人無著落。兒媳為贍養老人唇槍舌劍喋不休,逼得老人去乞討,露宿街頭死他鄉。有的即便達成協議輪流養,其慘狀連寵物都不如。還有甚者,橫眉冷對,打爹罵娘,報刊轉,電視播,最終上公堂。更不要說那個留學生機場弒母,喪心病狂……這些忤孽不孝輩雖說是少數,然而一顆鼠屎就能污染一鍋湯。
養老、盡孝之所以成為當代人的問題,引發討論,還因為“老齡化”愈來愈明顯,且對在激烈社會競爭下生存的人來說,“朝仰暮敬”成奢望。為人兒女者,請記取母親的奉獻,以良好心態擔起“養老”重任,首先要做個孝順父母的好兒女,盡職盡責去報恩。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 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