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日《中國經濟周刊》載文《中國為何每年補貼美國200億美元》,作者是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說:據初步統計,美國在1945-1980年的35年中,虛擬資產只增長44.69%;而在1980-2006年的26年中,虛擬資產卻增長了453%。這些過剩的流動性不僅催生了金融資產價格泡沫、房地產價格泡沫,更通過全球期貨市場向實體經濟轉移。發達國家虛擬資本把期貨市場金融化與衍生產品化的同時,還繼續把實物生產領域中所有可以與衍生金融產品的各種合約方式衍生產品化,這也是發達國家之所以可以在物質產業長期萎縮后仍能維持貿易逆差的原因。
同時,美國將傳統的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中的生產制造環節,甚至部分低端服務業大規模向外轉移到新興市場地區,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被納入由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所主導的全球分工體系和生產鏈條中。但事實上,作為發展中國家,國際金融市場籌措資金要被強加風險溢價,而把外匯儲備投向流動性高的“安全資產”,即美國國債,只能獲得很低的回報率。根據我們的估算,中國通過提供廉價商品和購買美國國債,每年大概向美國提供 200 億美元的補貼。
文章還說:據統計,1995-2005年投資于新興國家的利潤回報率為15.3%。對中國的投資收益率更高,長期維持在20%左右。高收益率很大程度上緣于勞動力價格長期扭曲。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間,我國工業企業利潤平均增長30.5%,勞動力報酬年均僅增長9.9%,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遠遠低于資本回報率增長。而多年來,為了招商引資,許多地方政府以幾乎零租金的價格向外商提供土地,這意味著外國直接投資的大量流入是在土地資源價格存在大量扭曲的情況下發生的,而正是這種扭曲在某些行業和地區造成了外商直接投資的超常流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以低價的中國制造出口全球,并通過貿易順差回流境內的格局。
文章還有更多的充滿專業術語的論述。作為普通公眾,有以上信息我們已經足夠震驚了。因為該文作者不是憤青,不是網絡寫手,而是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作者的身份足以讓讀者相信其結論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說實在話,對文章中的許多專業性的論述,我們并不十分懂得,那是寫給專家看的,是寫給高層決策者們看的。但其中有幾條明白如話的淺顯的結論,公眾還是看得明白的。比如:①“根據我們的估算,中國通過提供廉價商品和購買美國國債,每年大概向美國提供 200 億美元的補貼。”②“作為發展中國家,國際金融市場籌措資金要被強加風險溢價,而把外匯儲備投向流動性高的‘安全資產’,即美國國債,只能獲得很低的回報率。”③“而多年來,為了招商引資,許多地方政府以幾乎零租金的價格向外商提供土地,這意味著外國直接投資的大量流入是在土地資源價格存在大量扭曲的情況下發生的,而正是這種扭曲在某些行業和地區造成了外商直接投資的超常流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以低價的中國制造出口全球,并通過貿易順差回流境內的格局。”④“(外商對)中國的投資收益率更高,長期維持在20%左右。高收益率很大程度上緣于勞動力價格長期扭曲。”
普通百姓很容易看明白以下道理:①中國雖然窮,雖然還是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百姓的日子過得雖然還很苦,但中國卻慷慨地每年向美國提供200億美元的補貼。②把外匯儲備拿去購買美國國債,“只能獲得很低的回報率”。從專業的眼光看過去,也是劃不來的。這是一個錯誤的決策。何況,還存在像“兩房”債券可能完全打水漂的情況。所以把外匯儲備拿去買那么多的美國債券,不但是錯誤的決策,甚至是犯罪的決策。③為了招商引資,許多地方政府以幾乎零租金的價格向外商提供土地。這些地方政府的動機決不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是為了他們小集團的利益,他們不惜出賣國家利益,爭相向外商獻媚邀寵。④中國勞動力的低廉價格,是維持外商高收益率的前提。是形形色色的外商這些個“毒蛇猛獸”吃盡了中國勞動者的血肉,中國勞動者雖然勤奮卻并不富有,原因就在于此。
行文至此,我再也沒有什么別的好說了,我唯一可以給他們定義的只有兩個字,那就是“漢奸。”打倒漢奸!
新聞鏈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4534732.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