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 |
|
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0rtlp.html
清華大學今迎100周年校慶日
人民網 2011年04月24日02:16
中新網4月24日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一方樹人之地,從“留美預備學校”到現代化綜合性大學,清華已走過整整百年。這所中國著名學府今將迎來校慶日,海內外五萬清華學子將返母校,兩岸清華亦將共慶華誕。寄寓著中國高等教育更高追求的百年清華,踏上新征程。
百年清華人才輩出
作為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清華大學為新中國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學術、興業、治國精英。新中國成立后清華畢業或曾在校工作過的校友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330人,工程院院士144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4人,省部級以上干部超過280人,其中曾任和現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
在清華大學迎來百年華誕之際,多位“重量級”校友重返母校,追憶往昔,寄望未來。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曾在清華大學水利系學習、工作過9個年頭。4月20日,胡錦濤到清華大學考察工作時,特意回到水利系看望師生和校友。他希望清華大學以建校百年為新的起點,努力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造就更多優秀人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也是清華校友,今年3月7日他專程來到清華大學,考察學校教學科研,了解師生學習生活,祝賀母校迎來百年華誕。他也希望清華大學認真總結百年辦學經驗,積極探索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辦學之路。
前國務院總理朱镕基,不但是清華學子,還曾是清華經濟管理學院的院長。4月22日,再返清華園,朱镕基用“水木清華,春風化雨,教我育我,終生難忘”十六個字來表達他對清華的感情。
五萬學子返校
清華大學將每年四月的最后一個周日確定為校慶日,因此百年校慶日為4月24日。校慶期間,遍布海內外的校友預計將有五萬余人返校,同賀母校百年。目前已確定集體返校的班級中,年齡最大的校友已畢業六十年,還有畢業八十年的百歲校友也已與學校取得聯系,期待重回清華園,追憶青春歲月。
4月22日,由校友捐資興建的新清華校史館正式落成開放,與音樂廳、人文社科圖書館共同構成清華百年獻禮建筑。經過歷時五年的收集整理匯集而成的清華百年史,將被永久展出。
2011大學校長全球峰會4月23日開幕,這是清華大學百年慶典的重要內容,以“全球經濟社會發展與高等教育”為主題,全球一百多所知名大學校長出席論壇。
此外,兩岸清華今日將同賀百年,北京清華大學和臺灣新竹清華大學不僅互派代表團,而且各自的校慶晚會上,兩校學生也將聯袂出演。
共迎校慶,對于兩岸清華大學來說,已不是第一次。2001年清華90年校慶之際,兩校就首次共同慶祝“生日”,進行了師生互訪,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體聯誼活動。
成立于1956年的新竹清華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系出同源,均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還擁有共同的校徽、校歌,辦學理念、育人精神以及校風文化也都息息相通。在海外,兩岸清華大學的畢業生還共組了校友會。
近年來,兩岸清華大學的交流合作頻繁、密切。從教師互訪到“交換生”項目,從學術往來到文體交流,從校際交往到院系合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百年竿頭”更進一步
雖然清華大學在國內首屈一指,但在各類世界主要大學排行榜上,清華大學基本在50多位徘徊,鮮有進入頂尖行列。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評出的2010年世界大學排行榜上,清華大學排名第58位,美國哈佛大學名列榜首。
根據清華大學公布的發展戰略,這所百年學府,正在努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有望在10年間完成全面躋身世界一流學府的跨越。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表示,盡管國內外對于世界一流大學并沒有公認的嚴格定義和量化評價標準,但是世界一流大學具備學術、貢獻、聲譽得到國際認可的共性。到2020年,清華大學將努力做到“若干優勢學科跨入或保持在世界先進行列,主要辦學指標與世界頂尖大學的差距進一步縮小……進一步提升社會聲譽和國際影響力。”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不僅是清華一所學校的追求,也是國家意志,是中國高等教育努力的目標。在去年公布的中國2010-2020年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若干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標桿,百歲清華已踏上新征程,興國強國,任重而道遠。
資料:清華大學簡史
清華大學(Tsinghua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成立于1911年,當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后,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工業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工程技術人才,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1978年以來,清華大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逐步恢復了理科、經濟、管理和文科類學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繼續教育學院。1999
在國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經過“211工程”建設和“985工程”的實施,清華大學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學研究、國際合作、社會服務以及整體辦學條件等方面均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目前,清華大學設有16個學院,56個系,已成為一所具有理學、工學、文學、藝術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和醫學等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大學。
清華大學百年慶典緬懷西南聯大光輝歷史
顧秉林正面回答“錢學森之問”
云南網
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之際,西南聯大光榮歷史再次被追憶。昨天,重走聯大路的清華人,走進西南聯大舊址云南師范大學,并在這里舉行慶祝大會。紀念活動中,清華校長梅貽琦在西南聯大時期留下的“大師論”再次被提及,而“錢學森之問”,即現在的大學為何培養不出大師的問題,清華方面也有正面回答。
清華大學是中國百年歷史名校,受到云南家長和學生的熱烈追捧,每年云南都有拔尖學子進入這所名校學習。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抗戰時期,聯合在昆明辦學8年的歷史,更使清華大學與云南結下了不解之緣。
清華大學百年辦學過程中,杰出人才輩出。在昨天的紀念大會上,清華大學副校長邱勇介紹,清華校友中杰出的政治家、國家領導人包括胡錦濤總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原國務院總理朱镕基等等;在科學大家中,單是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18位科學家中,就有6位是清華的,全國的院士中,清華的占23%。
在昨天云南清華校友會提供的資料中,清華現任校長顧秉林還正面回答了“錢學森之問”。所謂“錢學森之問”,就是“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學森認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對此,顧秉林認為“錢學森之問”問得很有道理。“這一問引起了深深的反思,究竟我們的教育出了什么問題?我們原來的關注點是不讓一個人掉隊,但我們還需要關注,如何讓少量的、拔尖的、創新的人才脫穎而出”,所以清華辦了“清華學堂班”,遴選有潛質的學生,為他們配備一流的師資、提供一流的條件,使入選的學生成為領跑者。
顧秉林還鼓勵清華學子“做第一等的事業,做中國的脊梁”,“不因社會的磨礪而褪色,不因個人的坎坷而動搖”。
在參觀西南聯大簡陋的教室時,梅貽琦的“大師論”再次被提及。梅貽琦說過:“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據云南清華校友會介紹,梅貽琦開創了清華在北京和昆明兩個輝煌時期,后來他在臺灣新竹建立了新竹清華大學。
昨天,清華大學重走聯大路的EMBA學生,清華校友與聯大老校友、云師大師生、社會各界人士拜謁了云師大校內的聞一多等烈士墓,參觀了西南聯大紀念館。
清華校友、原云南省省長徐榮凱參加了昨天的紀念大會,會上播放了他為母校百年慶典撰寫的歌曲《我要回家》,歌曲表達了對母校的深情。徐榮凱透露,他撰寫的《與你同在》,將作為描寫清華歷史的電視劇《天行健》主題曲。
副省長高峰、省政協副主席顧伯平及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參加了昨天的紀念大會。昆明市委副書記李邑飛作為清華MBA畢業生,受邀參加了紀念活動。
紀念活動由云南清華大學校友會承辦,云南師范大學、西南聯大校友會協辦。云南清華校友會還向母校捐助了“教室修繕和課桌椅更新項目”款項。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網摘編發
哪所學校是全世界第一所大學有所爭議,一種流傳較廣的看法是:意大利波羅尼亞大學創建于1088年,它是意大利、也是歐洲和全世界最古老的大學。
在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應是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創辦時間為北宋開寶九年(976年),但這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在其址上1926年正式建立的湖南大學,跟其更無前后相繼關系。
中國出現大學,是在19世紀最后幾年的晚清。
中國首家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究竟是哪一所,一般的說法就是1898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即今天的北京大學。但行家似乎更傾向于認為,1879年由美國圣公會在上海創辦的圣約翰大學,才是中國真正的第一所大學;而清政府1895年在天津創辦的北洋西學學堂(次年改稱北洋大學堂,現天津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公辦大學;1896年,又在上海創辦了南洋公學。這三所大學的建立時間都在北大之前。
進入民國,中國的高校有了長足發展。蔡元培初任民國教育總長時,在當時的國力下,覺得國家能集中力量辦好首都的這所北京大學就已不錯,結果高等教育的發展令他自己也意外,國立大學連連創辦不說,各省辦學熱情和能力更是高漲和具備,且不管地方是由何等人掌管,對大學教育都不吝投入,民間私立大學也不斷涌現。這個文明古國自古高度重視教育的脈流,在民國延續。
民國前十七年的大學里,挾領導新文化運動之威的北京大學是當時最好的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交通大學等校也開始名聲鵲起。
從1927年蔣介石定民國首都于南京,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民國社會經濟得到一定發展,號稱“黃金十年”。這十年里,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大學辦學水平進一步提高。
1929年7月26日,國民政府頒布《大學組織法》,規定大學以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為目標;大學分國立、省立、市立和私立四種;大學下設的學院分為文、理、法、商、農、醫、工、教育等八種,擁有不少于三個學院方可稱大學。
這一階段,中國最好的大學是中央大學、北京大學、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這四校不相上下,號稱大學“四強”;當時的著名學府還有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同濟大學、山東大學、東吳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圣約翰大學、燕京大學等。1937年,全國共有大學及獨立學院七十八所,教師六千六百一十五人,大學生及研究生三萬七千三百三十人。
大學體制成熟了,棲身大學或大學出身的現代知識分子群體形成了。
接下來的八年漫長的抗日戰爭時期,是民國高等教育史上特殊的一頁,眾多大學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輾轉搬遷,維持教學:戰爭烈焰熊熊,大學薪火不滅。
抗戰勝利后,大學教育恢復了正常。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規定:“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預算總額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于其預算總額百分之二十五,在市、縣不得少于其預算總額百分之三十五,其依法設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產業,應予保障。”
到抗戰勝利三年后、民國覆亡二年前的1947年,這一年是民國高等教育的高峰,中華大地共有大學二百一十所,其中國立大學三十一所,私立大學二十五所;國立獨立學院二十三所,省立獨立學院二十四所;私立獨立學院三十二所,國立專科學校二十所;省立專科學校三十二所,私立專科學校二十三所。全國大學聘任助教以上教師八千九百六十四人,其中教授二千七百人;在校生十五萬五千零三十六人,其中研究生四百二十四人,本科生十三萬零七百一十五人,專科生二萬三千八百九十七人。科學文明和現代思想,在朗朗傳播。
一座座學府,一團團濃蔭;一個個學人,一片片書聲;一個個晨昏,一串串故事。多少學子,在這里笑過哭過,愛過恨過。大學的話題,有關知識文化的傳承,有關真理智慧的求索,有關社會文明的提升,有關民族精神的進步,有關人類理想的追求,永遠探討不完。
在民國大學的茫茫海洋里,這里要說的是一所空前絕后的神話般的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一】
一所好大學,粗略來說,杰出的教師是條件,優秀的畢業生是證明。
打開西南聯合大學教師的名冊,其陣容之豪華叫人瞠目結舌。且把只在學術界享有大名者不表,只說今天社會大眾也對其名如雷貫耳的人物,就有:陳寅恪,朱光潛,朱自清,聞一多,錢穆,錢鐘書,吳宓,吳晗,馮友蘭,湯用彤,金岳霖,熊十力,張奚若,潘光旦,費孝通,沈從文,吳有訓,饒毓秦、葉企孫、吳大猷、華羅庚,周培源,陳省身……
西南聯大的校本部只有一百二十多畝,相當于今天一所中學。在那狹小的校園內,行走著多少聰慧的頭腦;中國最優秀的學者,各學科的泰斗級人物,在那里觸目皆是。除了西南聯大,還有哪所學校具備如此精良的師資?
再看這樣一些名字及受業學校: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和楊振寧,畢業于西南聯大;兩彈一星功勛獎獲得者鄧稼先、趙九章、朱光亞等八人,畢業于西南聯大;著名作家汪曾琪,畢業于西南聯大,著名思想家殷海光,畢業于西南聯大;著名翻譯家王佐良,畢業于西南聯大;著名英語教育家許國璋,畢業于西南聯大;著名哲學家任繼愈,畢業于西南聯大,著名語言學家朱德熙,畢業于西南聯大;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昆、劉東生,畢業于西南聯大;國家領導人宋平、王漢斌、彭佩云,畢業于西南聯大……
1940、1943兩屆清華留美庚款考試,十七名考取公費者,西南聯大畢業生占十一名。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屆八十一位院士,西南聯大人占二十六名;院士里最年輕的三位,陳省身、許寶騄和華羅庚,均為西南聯大師生;這三人再加上姜立夫老教授,中央研究院第一屆五位數學院士,西南聯大占了四席。
首批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的五位華裔,陳省身、林家翹、楊振寧、李政道和吳健雄,除了吳健雄出自中央大學,前四人清一色為西南聯大師生。
聯大師生中,后來有一百七十一人成了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寇瘋狂進犯,大片國土淪喪。在戰火中呻吟的土地,再也容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落入敵手的高校,也只能成為侵略者的教化工具。而且侵略者極恨民族意識最強、宣傳抗戰御侮最突出的大學,比如南開大學,就被炸得只剩一座樓。
民族危難中,一座座寧靜的大學受到了嚴峻考驗。
多數大學采取了后遷的對策,遷入后方的大學計有七十多所。后遷師生披星戴月,風雨兼程,和圖書、儀器等辦學設備一起,向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等侵略者鐵蹄踏不進的西部省區轉移。
國民政府表達了戰火中堅持辦學的決心,蔣介石將教育政策概括為:“戰時要當平時看。”
北平、天津失陷后,根據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平津地區三所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搬遷至湖南長沙,聯合成立長沙臨時大學。
老牌的國立大學北大,前身為留美預備學校、洋氣的清華,私立大學的典范南開,這三所各具特色的優秀大學在戰火中融到了一起,西南聯合大學馬上要橫空出世。
1937年11月1日,長沙臨時大學開學,這一天成為后來的西南聯大的校慶日。遷到長沙的三校教師一百四十八人,學生一千四百五十二人。
1937年底,民國首都南京陷落,武漢告急,長沙遭遇空襲,國難的硝煙中,臨時大學又開始向西南大后方尋找新的辦學地。
三大名校合并遷來,讓湖南喜出望外;如今臨時大學要遷走,湖南省主席張治中極力挽留,他說長沙絕對安全,即使不安全,也可在湖南另尋校址,湖南省必定盡力支持。而廣西得知三校要遷往西南,立即積極聯系,希望把學校遷到廣西,設于南寧與桂林均可,廣西地方同樣大力支持。
1938年1月,最后議定的地點是云南昆明,這里位于大后方,氣候優良,且有鐵路通往國外,是戰時辦學的最佳處所。
告別了湖南,謝絕了廣西,2月中旬,搬校開始。除去參軍、輟學回鄉和投奔延安的學生,志愿入滇學生共八百七十五人,和教職員工一起分兩路入滇:一路是女生和體弱的師生、職員及家眷,乘火車經粵漢鐵路到香港,取道越南到達昆明;另一路二百五十多人(其中學生二百四十四人),組成“湘黔滇旅行團”,由湖南省主席張治中派一名中將為團長護送,徒步穿越三省,六十八天后抵達昆明。
1938年4月2日,學校正式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正式上課。
剛到昆明的西南聯大租用本地中專學校教室上課,各學院散布于市內各地,乃至云南南部的蒙自。7月,聯大在昆明西站東側購地一百二十四畝,建立校本部。
1939年4月,西南聯大新校園落成。這里有學生宿舍三十六棟,全是土墻茅草頂結構;教室、辦公室、實驗室五十六棟,為土墻鐵皮頂結構;食堂二棟,圖書館一棟,為磚木結構。這些建筑的設計者是梁思成,因為經費極端短缺,只能一律按最簡陋、最節約的原則設計建造,這位建筑大師對此深以為憾。
云南省對西南聯大辦學給予了大力支持,一次次協助解決校舍問題;省主席龍云將他在威遠街的公館騰出一部分給聯大作總辦公處,他還專門撥出一輛福特轎車供聯大三常委之一的蔣夢麟使用。
永載中國教育史冊的一代名校西南聯合大學,在南疆開始了它的輝煌歷程。
西南聯大的成功,固然在于其融匯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優秀師資,更在于她那符合大學精神的辦學理念和學校制度。
在合并遷校之前,三校都形成了自己的優良傳統,北大是自由、民主,清華是嚴謹、認真,南開是開拓、活潑,合并為西南聯大后,互相取長補短,開拓出了更為高邁的境界。
西南聯大的最高管理機構是常委會,由北大校長蔣夢麟、清華校長梅貽琦和南開校長張伯苓三人組成;另設校務會議為議事機構,設教授會為咨詢機構。校務會議由常委、主任秘書、教務長、總務長、訓導長、院長和與以上人數相等的教授組成;教授會由全體教授、副教授組成,參加校務會議的教授由教授會選舉產生。
由于蔣夢麟和張伯苓常在重慶,西南聯大校政其實由梅貽琦主持。這位提出了著名的“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辦學理念的教育家,執掌西南聯大時說:“吾從眾,無為而治。”“眾”指的其實是教授,這句話落到實處,就是今天人們呼喚不已的教授治校。
西南聯合大學設有文、理、工、法商和師范五個學院,……六個系,教師三百五十多人,在校生人數在三千左右波動。她的機關卻只有三個處:教務處、總務處和訓導處,今天高校里的人事處、財務處、基建處、科研處、保衛處、外事辦、老干處等等,一律沒有;三常委實則梅貽琦一人負責,沒有“分管領導”、“領導班子”;各學院和系均只設院長和系主任一人,由教授兼任,沒有副職。
梅貽琦主張通才教育,反對重實用、輕文理的辦學思想;他認為,教給學生所謂“一藝之長”,其實是在培養匠人,與大學宗旨不符。
西南聯合大學的制度以學分制為主體,具體是“選修課”制和“共同必修課”制。學生四年(或五年)必須修滿一百三十二個以上學分、相當于四十門課方可畢業;大一橫貫文理的必修課一般為八門(國文和中國通史所有院系都必修),達四十個學分之多;三分之一的學分課程不及格要留級,二分之一的學分課程不及格則勒令退學。
聯大八年中,共開出了一千六百多門課,如涓涓乳汁,哺育了一代優秀青年。
有名師的精心教導,有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青年才俊們十分珍惜這戰亂中萬分難得的優良條件,他們刻苦勤奮,在這里迅速成長起來。
時任聯大物理系教授的吳大猷這樣回憶當時的聯大學生、后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他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有時我有風濕痛,他替我捶背,他幫我做家里的任何瑣事。我無論給他什么難的書和題目,他很快地做完了,又來索更多的。我由他做問題的步驟,很容易發現他的思想敏捷,大異尋常。”
西南聯大的精神,除了戰時辦學必有的“艱苦奮斗”之外,就是“大學獨立”。聯大的高層和教授認為,政府的職責是保證辦學條件,而不應干涉校政。
1939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長陳立夫三度訓令西南聯大必須遵守教育部新規定,由教育部安排應設課程、統一教材、舉行統一考試等。聯大對此不以為然,推文學院長馮友蘭教授執筆抗辯。抗辯函說,這種做法的結果是“大學將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如果什么都由教育部規定,那么“教授在學生心目中為教育部一科員之不若”;而且,如果大學內部事務、甚至課程的設置都要聽命教育部,“則必將受部中當局進退之影響,朝令夕改,其何以策研究之進行,肅學生之視聽,而堅其心志?”
抗辯函最后說:“蓋本校承北大、清華、南開三校之舊,一切設施均有成規,行之多年,縱不敢謂為極有成績,亦可謂為當無流弊,似不必輕易更張。”
西南聯大不但抵制了國民政府對內部事務的干涉,而且在1942年把大一新生必修的“三民主義”課改為若干專題,不做考試,不計學分。
1940年10月,教育部又公布《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資格審查暫行規程》,要重新“審查”大學教師的“資格”。這一文件在西南聯大教授會上激起公憤,全體教授拒填“審查”表格,導致被扣當年的學術津貼。
為了加強對高校的控制,國民黨當局規定,凡擔任院長者都必須加入國民黨。聯大法商學院院長陳序經教授聽到消息,沉下臉來脫口而出:“扯淡,我就不入。”
在這批充滿自由思想和獨立意識的知識精英的全力呵護下,西南聯合大學不僅是戰火中的寧靜港灣,也是民國末年污濁社會中的綠洲。
一批批學子穿越千山萬水,來到西南聯大求學。那時的學習條件和生活環境極艱苦,1938年到1944年間在西南聯大讀了大學和研究生的楊振寧后來回憶道:“教室是鐵皮屋頂的房子,下雨的時候,叮當之聲不停。地面是泥土壓成的,幾年之后,滿是泥坑。窗戶沒有玻璃,風吹時必須用東西把紙張壓住,否則就會被吹掉。”
除老師之外,學校最重要的學習資源是圖書館,可聯大低矮昏暗的土坯房圖書館只能容納一百多人,天天要占座,稍微去晚,連站著讀書都不可能。
在此條件下,許多學生拿著書本跑到校園附近街道上的茶館里,花上一毛錢叫一壺茶,就在茶館里讀書、討論一整天。很多聯大學子的回憶里都深情地提到青云街上的茶館。
聯大并不提倡勤工儉學,但清貧的學生們都在尋找賺取生活費的機會,大批的學生在昆明城郊的中學兼課,或者為商店、機關當文書,甚至擦鞋、賣報。昆明的幾十所公私中學本來師資不足,此時正好大用價廉物美的聯大學生,有些聯大學生索性合伙辦起了學校。
楊振寧也是兼課大軍的一員,他兼課的學校就是西南聯大師范學院附中。在他任教的班上,有一個女生叫杜致禮,是國民黨重要將領杜聿明的女兒。這位杜致禮同學后來就成了楊振寧的夫人。
教授的生活在聯大中期開始也走向貧困。本來,民國時期教授的生活待遇極好,聞一多在青島大學任教時,月薪達四百多元,而當時一個包吃住的保姆月薪才幾塊錢。在青島大學一次學潮中,聞一多認為學生無理,主張嚴厲處分,激起學生的圍攻;學生貼出丑化他的漫畫不說,還編了歌謠挖苦他講課時習慣發出的“呵,呵”聲,拿的就是他的薪水說事:“聞一多,聞一多,你一個月拿四百多。一節課五十分鐘,經得起你呵幾呵?”
抗戰中財政困難,教授待遇開始下降。1941年起,隨著入滇難民和軍政機構的劇增,以及日軍空襲中商品流通的阻滯,通貨膨脹席卷了后方;到1942年,教授一月薪水的實際購買力只相當于戰前的八元三角,竟降低了百分之九十八!
國難之中,聚居龍頭村的聞一多、朱自清、浦江清等教授“七八人但吃兩樣菜,一炒蘿卜,一豆豉,外加一湯而已”。就是事實上的校長梅貽琦,也在集體食堂搭伙,“經常吃白飯拌辣椒,有時吃菠菜豆腐湯就很滿足”。為節約費用,年過半百的他外出盡量不用車,經常步行一二十公里。
各教授放下架子,紛紛自救。聞一多為得到一套寬敞的住房和每月一百斤的大米,也到中學兼課;由于他精于篆刻,還開出價碼為人治印,深夜的油燈下,他往往還在為人刻印。連梅貽琦的夫人也聯合潘光旦等教授的夫人長期制作蛋糕,命名為“定勝糕”,由梅夫人提了送到冠生園寄售。
物質條件的艱苦沒有侵蝕那一代知識分子的風骨。1941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要給兼任行政職務的教授補助一筆“特別辦公費”,但西南聯大的各學院院長、各部門負責人和各系主任一齊宣布國難之時,生活尚可,對此補助不便享受,把送上門的錢拒了回去。
貧困倒不算最可怕,最可怕的是日軍的空襲。1938年9月28日,日軍第一次空襲昆明;1940年和1941年,空襲最為頻繁;到1943年,在陳納德率領的美國援華空軍飛虎隊的打擊下,才終于消歇。這期間,“跑警報”成為聯大師生的“必修課”。
往往正上著課,凄厲的空襲警報突然響起,師生就互相照應著立即向聯大后門的山上跑去,等到警報解除,再回教室繼續上課;如果警報時間長,一些老師索性就在山間安排學生席地而坐,講完課程。在這頻繁的跑警報中,著名哲學家金岳霖教授搞丟了他嘔心瀝血寫就的《知識論》手稿,只得從頭把這部六七十萬字的巨著再寫一遍。
日機直接轟炸到聯大校園有兩次,分別是1940年10月13日和1941年8月14日,前一次炸毀了師范學院男生宿舍,后一次損失更慘重,宿舍、飯廳、教室、圖書館都給炸得千瘡百孔。遭受嚴重的轟炸威脅一度使再次遷校提上日程,但因勞動太大而未實施。
在猛烈轟炸中,聯大把師生住所疏散到郊區,這給教學和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周培源的住處被安排在離城四十里外,為了進城按時上課,他竟自己養了一匹馬。
1938年到1941年,昆明民眾在日機轟炸中死亡一千零四十四人,傷一千四百一十四人;其中聯大師生員工(含家屬)大約死十人,傷十人。這個很小的比例,說明聯大在防空襲上還是比較成功的。
住最簡陋的屋,吃最粗糙的飯;在轟炸下學習,在硝煙中授課。西南聯大,如此悲壯。
西南聯合大學的魅力在于她的堅毅卓絕,在于她的獨立自由,在于她的名師云集和桃李滿天下;但還有一個方面,同樣是其被后世經久不衰地談論的原因,那就是那一批文化大師在聯大留下的種種掌故軼事。
1938年11月,西南聯大做出了一個引起震蕩的決定:聘請三十六歲的作家沈從文為教授。
西南聯大集中了當時全國學界精英,留學歐美名校、獲得博士碩士學位歸來的教師數不勝數;沒有高層次學位者大多也是北大、清華等國內頂級學府畢業,并且已經在學術界取得顯赫成就的人。而這位沈從文,論學歷,小學沒畢業;論學術研究成績,他是作家,不是學者,沒有任何學術著作。
在學術界毫無過人之處的沈從文到聯大任教授,這種不拘一格激起一些教授的抵觸乃至憤怒,態度最激烈的是今天有“國學大師”之譽的著名學者劉文典。
劉文典精研傳統文化,尤其是《莊子》,他說自古以來只有兩個半人懂莊子,一個是莊子自己,另一個他沒說,半個則就是他劉大教授。
學問精深不說,劉文典脾氣暴烈。1928年他任安徽大學校長時,鮮明地提出“大學不是衙門”;11月,安大鬧學潮,蔣介石正好來安慶視察。第一次見劉文典時,蔣介石見他外表邋里邋遢,就問:“你就是劉文典嗎?”劉文典回問:“你就是蔣介石嗎?”刺激得蔣介石一楞神。蔣介石要求他懲辦罷課學生,他說:“我這里只有教師學生,不知道誰是共產黨。你是總司令,應該帶好你的兵;我是大學校長,學校的事由我負責。”蔣介石大怒,對他拍案斥責;劉文典頓時發飚,指著蔣介石的鼻子說:“你就是軍閥!”竟然撲上來要打蔣介石。劉文典被衛兵拖下后,蔣介石自下臺階罵道:“真是個瘋子!”
劉文典看不起武夫,也看不起新文學。在他眼里,現代白話文學淺薄粗糙不堪,有何研究價值?而這個沈從文連對白話文學的研究都沒有,只是個寫小說的作家。與被他瞧不起的沈從文同為教授,他十分不平,覺得跌了身價。
劉文典公開質問:“他沈從文有什么資格當教授?”還在課堂上說:“要講教授嘛,陳寅恪可以一塊錢,我劉文典一毛錢,沈從文那教授只能值一分錢。”
昆明空襲警報頻繁拉響之時,劉文典和學生一起護衛著大學者陳寅恪離開教室,看到沈從文也匆匆跑出,他當眾大罵:“我被炸死了,就沒人給學生講莊子了,你沈從文跑什么跑?!”
一貫自稱“鄉下人”的沈從文心靈敏感,來聯大后自卑而自尊。面對前輩劉文典的屢屢粗暴傷害,他一言不發,只是認真講授他的寫作課,可他的湖南方言又時常讓學生不知其所云,但他還是培養出了和他的風格一脈相承、后來被稱為“最后一個京派作家”的著名小說家汪曾祺。
沈從文今天在文學圈的最大傳奇也是最大遺憾是:1988年,瑞典皇家文學院已議定,該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沈從文;可是在這一年5月,他以八十六歲高齡辭世,而諾貝爾文學獎只給活著的作家。
“要是沈從文那個時候還活著,活到10月份就肯定會得獎。沈從文的去世對我來說是最遺憾的事情。”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瑞典皇家文學院院士馬悅然2005年在北京傷感地說。這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由埃及的馬哈富茲頂了沈從文的缺。
聯大校方不拘一格,頂住壓力,堅持給了沈從文教授職位,讓一位杰出的文學家在生前年輕時候就獲得了應有的地位,讓人感佩。
張狂不羈的劉文典在聯大也引起過風波:1943年,聯大中文系代主任聞一多拒不發放他的教授聘書,將他解聘。
事情的起因主要是劉文典擅自離校,到云南南部普洱縣的磨黑呆了半年。他到磨黑,是因為他嗜食鴉片,而磨黑產上好鴉片;在當地學校和鄉紳的邀請下,他跟聯大常委蔣夢麟等少數人打了個口頭招呼,就丟下聯大課程一去半年。
劉文典平時上課,都是邊吸鴉片邊講,旁邊校方還安排一個雜役提著茶壺隨時為他加水。這種做派本已令師生議論紛紛,這次又為了鴉片而曠教半年之久,影響更壞。時任中文系代主任的聞一多堅決主張不再聘用,著名語言學家王力為他講情,說老先生從北平隨校南遷,還是愛國的。聞一多發怒道:“難道不當漢奸就可以擅離職守、不負教學責任嗎?”
連蔣介石都不放在眼里的劉文典哪肯咽下這口氣,他一回昆明就趕到北郊司家營找到聞一多論理,兩人情緒沖動,爭吵洶洶,在場的朱自清極力勸解。
因為聞一多寸步不讓,加上劉文典平時經常公開嘲笑同事學問差,得罪了很多人,輿論形勢對他很不利。最后,劉文典恨恨去了同在昆明的由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熊慶來執掌的云南大學,任云大中文系教授,直到1958年去世。
那時代教授可以自由流動,只要你真有學問才華,自有學府禮聘,而沒有編制、檔案、組織關系之類的羈絆約束,這也是知識分子能張揚個性的條件;而有個性的張揚,才有智慧的噴薄。在重重“管理”下謀生的人,即便資質優異、勤奮刻苦,也不大可能成為開拓創新之才。
劉文典是資深教授,而在后起之秀里,同樣有一位狂人,也是在不愉快中離開了西南聯大。他就是今天人稱“文化昆侖”的錢鐘書。
錢鐘書任西南聯大外文系副教授時只有二十八歲,卻已經名滿學界。他的老師吳宓說,在老一輩學者里最強的是陳寅恪,年輕一輩里的“人之龍”就是錢鐘書。錢鐘書講課常穿一套淡咖啡色西裝,或者藏青色禮服,風度瀟灑;他講課只用英語,不用漢語,也從不提問,讓學生既傾倒又輕松。
但到1939年夏,錢鐘書就離開了聯大,改任藍田國立師范學院教授。他離開的原因,學界一般認為是他心高氣傲,口無遮攔,時常傷人,人際關系惡化。比如他曾這樣批評聯大外文系:“西南聯大的外文系根本不行,葉公超太懶,吳宓太笨,陳福田太俗。”這三人中,陳福田當時是系主任,葉公超后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而吳宓則是他的恩師,都是名重一時的著名學問家。
這段刻薄的評論流傳甚廣,但到20世紀90年代,錢鐘書夫人楊絳專文辟謠,聲稱絕無此事。
另外的原因是,聯大原擬聘其為教授,最后只聘了個副教授,錢鐘書心里不快,不愿久留;再加上當時他父親錢基博在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院任教,希望兒子來照顧自己。
錢鐘書的確是在不愉快中離開聯大的。他后來的小說名著《圍城》,就有很大的挖苦西南聯大的動機。書中的“三閭大學”,難道不是暗諷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校合并的西南聯大嗎?
知識分子的自我意識極強,因此極容易文人相輕。被西方人稱為“中國20世紀上半葉唯一一個真正的哲學家”的聯大文學院長馮友蘭,同樣在課堂上臧否人物。他“攻擊”的對象是胡適,說:“胡適到二七年就完了,以后再沒有東西了,也沒起多大的作用。”
胡適本被定為西南聯大文學院長,只是旋即出任中國駐美大使,因此沒有在西南聯大留下足跡。
這些大師間的糾葛,也許是當事人的煩心事,但流傳到后世,已成可以津津樂道的趣聞。
聯大學生里同樣“狂徒”多多,比如今天已看不出絲毫狂傲、對人謙恭有禮的前輩泰斗楊振寧,在當時也不是一般的狂。
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生里有兩大才子:楊振寧和黃昆,兩人常在茶館高談闊論。當時同學聽到,黃昆問:“愛因斯坦最近又發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沒有?”楊振寧說看了,黃昆問如何,楊振寧把手一擺,很不屑地說:“毫無originality(創新),是老糊涂了吧。”
大學由校長、教授、學生這三股主要“勢力”組成。論人數,學生是主體,學校的面貌,可以說就是學生的面貌,而學生的面貌,絕不僅僅只體現在學習的用功上,朝氣、抱負和熱血,更是青年的標志。
在那國難當頭的抗戰八年間,西南聯大從軍學生前后一共達到八百三十四人,包括梅貽琦之子梅祖彥。
除了對侵略者日本斗爭,聯大學生更對日趨走向反動、企圖馴化大學生而維護統治的國民黨當局斗爭。當時全國的“民主堡壘”是昆明,而這座堡壘的中堅就是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有一批追求中國政治進步的教授,聞一多、吳晗等著名民主人士自不在話下,即便是理科教授,同樣是這樣的思想傾向。1945年西南聯大的五四運動紀念會上,數學家華羅庚發表演講說:“科學的基礎應建立在民主上。”這句話,把“民主與科學”的五四精神更發展深入了一層。
在進步教授和中共地下組織的宣傳帶動下,西南聯大學生在政治上一貫活躍。西南聯大的學生社團有二十多個,經常出墻報,做演講,表達對時局的意見和理想追求。他們不畏強暴,奮起抗爭,經常給國民黨當局以沉重打擊。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淪陷前,大批文化名人滯留香港不得回內地,可行政院長孔祥熙卻用國家的飛機把他在香港的家具、保姆以及七條寵物狗先運回國內。消息傳到聯大,聯大學生義憤填膺,掀起了“倒孔運動”。1942年元月6日,西南聯大、云南大學、中法大學等校學生發起游行,高呼口號:“打倒貪官污吏!”“孔賊不死,貪污不止!”“鏟除孔祥熙!”等口號,社會上一時人心大快。
1944年,孔祥熙來云南,在云南大學至公堂為昆明大學生作講話。當一白二胖的他講到“今天我們大家生活都很苦”時,聯大學生齊聲高喊:“你不苦!”隨后起哄聲經久不息,更有人喊道:“肥豬!肥豬!”
當天晚飯后,孔祥熙的二女兒代表父親向聯大參軍學生贈慰問品。這些慰問品被扔了一地,學生們說:“我們不要你的慰問!”
抗戰勝利結束,可內戰的陰霾又立即籠罩了中國。西南聯大學生又投入到反內戰、爭民主的斗爭中。
1945年11月25日晚,六千多名昆明各學校學生在西南聯大舉行時事晚會,錢端升、伍啟元、費孝通、潘大逵等四教授就和平民主、聯合政府等問題作講演。演說正進行時,國民黨軍隊包圍會場,并用槍炮對會場上空射擊,進行恐嚇。數顆子彈擦著演講者費孝通的頭皮飛過,費孝通神色不改,演講如常。次日,昆明三萬學生宣布總罷課,以反對內戰和抗議軍警暴行。
12月1日,大批特務和士兵圍攻西南聯大,毒打聯大師生,并向人群投擲手榴彈,炸死西南聯大學生潘琰、李魯連以及昆華工校學生張華昌、南菁中學青年教師于再等四人,重傷二十九人,輕傷三十多人,造成了震驚全國的“一二·一慘案”。
“一二·一慘案”激起昆明民眾更大義憤,學校罷課堅持繼續進行,學生還組織了……12月2日起,社會各界公祭四烈士,一個半月中,參加公祭的各界人士有十五萬人,近七百個團體。最后,為平息學生和民眾怒火,國民黨當局只好將殺害學生的兇手公審后槍決,并將云南省代主席李宗黃免職。
西南聯大最后的歲月被鮮血染紅。1946年7月15日,在紀念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的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樸的悼念會上,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聞一多發表了氣壯山河的“最后一次講演”。他橫眉立目,拍案振臂,痛快淋漓地怒斥國民黨反動派的卑劣行為和心理,一時山河含悲,風云變色。
當天下午,聞一多就倒在了特務的槍口下,此時離西南聯大正式撤銷只有十六天。
為躲避戰火而由北向南遷移千里的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校,在抗戰勝利之后,回遷原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
1946年5月4日,西南聯大舉行結業典禮。距1938年5月4日開學,聯大在昆整整八年。
八年辦學,共約八千人在西南聯大接受了教育,聯大歷屆畢業生一共二千五百二十二人。
這年7月31日,西南聯合大學正式宣布結束校史。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史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絕檄移栽楨干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春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杰。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
悲壯激越的校歌再次唱起,滿眼熱淚的聯大師生深情凝視校園的一房一路,一草一木,告別自己永生的精神家園。
為了紀念中國高等教育史上這最不平凡的一頁,留住人生最值得懷念的歲月,三校籌備回遷之時,聯大人傾心傾力,建起了一座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
一千一百七十八字的碑文是: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國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之變為時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陽之變為時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為時五十一年。舉凡五十年間,日本所掠吞蠶食于我國家者,至是悉備圖籍獻還。全勝之局,秦漢以來所未有也。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原設北平,私立南開大學原設天津。自沈陽之變,我國家之威權逐漸南移,惟以文化力量與日本爭持于平津,此三校實為其中堅。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遷移湖南,合組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以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為常務委員主持校務,設法、理、工學院于長沙,文學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開始上課。迨京滬失守,武漢震動,臨時大學又奉命遷云南。師生徒步經貴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理、工學院于昆明,文、法學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開始上課。一學期后,文、法學院亦遷昆明。二十七年,增設師范學院。二十九年,設分校于四川敘永,一學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為后方名城,自日軍入安南,陷緬甸,乃成后方重鎮。聯合大學支持其間,先后畢業學生二千余人,從軍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復,日月重光,聯合大學之戰時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結束。原有三校,即將返故居,復舊業。緬維八年支持之苦辛,與夫三校合作之協和,可紀念者,蓋有四焉: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并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于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并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曠代之偉業,八年之抗戰已開其規模、立其基礎。今日之勝利,于我國家有旋乾轉坤之功,而聯合大學之使命,與抗戰相終始,此其可紀念一也。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歷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此其可紀念者二也。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斯雖先民之恒言,實為民主之真諦。聯合大學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此其可紀念者三也。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愿。吾人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此其可紀念者四也。聯合大學初定校歌,其辭始嘆南遷流難之苦辛,中頌師生不屈之壯志,終寄最后勝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歷歷不爽,若合符契。聯合大學之終始,豈非一代之盛事、曠百世而難遇者哉!爰就歌辭,勒為碑銘。銘日:痛南渡,辭宮闕。駐衡湘,又離別。更長征,經峣澤。望中原,遍灑血。抵絕徼,繼講說。詩書器,猶有舌。盡笳吹,情彌切。千秋恥,終已雪。見倭寇,如煙滅。起朔北,迄南越,視金甌,已無缺。大一統,無傾折,中興業,繼往烈。羅三校,兄弟列,為一體,如膠結。同艱難,共歡悅,聯合竟,使命徹。神京復,還燕碣,以此石,象堅節,紀嘉慶,告來哲。”
碑文由聯大文學院長馮友蘭撰擬,中文系教授聞一多篆刻,中文系主任羅庸書丹,號稱“現代三絕”。碑體莊嚴雄渾,氣勢恢宏,流溢著無言的神圣。
一位花了三十年時間來研究西南聯大校史的美國學者,在西南聯大建校五十周年紀念時說:“正當某些國家大量借鑒于西方教育的經驗之時,中國人卻能以他們現代化的教育制度引以自豪;并且在半個世紀以前,就能夠產生一所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學,這所大學的遺產是屬于全人類的!”
一座無形的豐碑同時在聯大師生及后世的心里巍峨樹起。
為報答云南父老八年的恩情,應云南省政府請求,西南聯大回遷時將師范學院留在昆明,單獨辦起了國立昆明師范學院,發展為今天的云南師范大學。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就在云南師大本部校園東北角,云南師大本部大門邊墻上有朱光亞題寫的“中國歷史名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兩行金色大字;舊址上今留存有教室兩間,紀念碑一座,另有聞一多衣冠冢和“一二·一慘案”四烈士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