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為倆個人的骨灰安葬看兩個省的擅長
2011年的清明節,被媒體炒得熱熱鬧鬧的要數為華國鋒修建陵墓。正如有人評論的:“在紅朝的領袖人物志中,盡管華國鋒主政可謂是曇花一現,但他畢竟是直接承繼毛澤東大統的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尤其是就其主要行狀還有人品來說,還是值得人們尊敬的一位”,特別是在今年2月的華國鋒誕辰10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發表的對華國鋒的緬懷文章將華國鋒的歷史功過基本上重新評價,肯定多于了過去的否定。或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山西省交城縣為華國鋒修建陵墓的消息就被報道出來了。
然而,為華國鋒修建陵墓的報道一開始卻是副面的,即:山西交城縣為華國鋒陵墓投資約一億元、面積10公頃(相當于14個標準足球場大),因而引得一些人口誅筆伐。經過約半個月的如此報道和評論后,交城縣民政局副局長回應稱報道失實,其實整個陵墓總面積為4260多平方米,總投資約為1200多萬元。(《齊魯晚報》4月18日)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我們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但交城縣委新聞辦公室主任呂繼峰的話卻可以我們佐證。他這樣說:“一方面,我們承受了很大的爭議和壓力,但另一方面,交城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因而看來,或許這是交城縣在有意要吸引人的眼珠。(《南方新聞網》4月15日)
如果此情確實,那么,交城縣為華國鋒修建陵墓,已經不僅僅是要滿足華國鋒的生前愿望:入歸本土,而且還要借為華國鋒修墓提高交城縣的知名度。那么,提高知名度又是為了什么?雖然沒有明說,但世人都明白:籍華的名人效應,建設景區,發展旅游。此舉雖然也可以譽為“一舉兩得”,但我總感覺到凡是帶了銅臭味的東西就不是什么好滋味。更何況借為修華國鋒的陵墓炒作華國鋒,就顯得極不厚道。
同樣也是在2011年的清明節,即2011年4月5日上午10時30分,在湖南省桃源縣千梯山公墓,桃源縣委、縣政府在為一個叫劉行悌的人舉行骨灰安葬儀式。
劉行悌,1932年生于湖南省華容縣,1949年參加革命工作,2006年5月病逝于深圳,享年73歲。桃源縣為什么要為這么一個人舉行如此隆重的骨灰安葬儀式呢?
原來,劉行悌1969年9月調往桃源縣工作。1977年7月擔任中共常德地委常委兼中共桃源縣委書記。在桃源工作的13年中,他為推動桃源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特別是在農村建設上,他帶領中共桃源縣委、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班子成員,發動組織全縣區、公社、大隊、生產隊的幾十萬干部群眾,發起一場歷時連續8年的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大會戰,繪就了一幅“群山著綠裝、水患變資源、荒丘化良田、公路連鄉村”的宏偉畫卷,使桃源縣的農田水利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創造了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示范縣、水利管理標兵縣、人工造林先進縣等多個享譽全國、影響國外的先進經驗,在桃源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輝煌篇章。劉行悌擔任縣委書記創造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人工造林,至今還使桃源人民深深受益。
桃源縣委、縣政府為劉行悌舉行隆重的安葬儀式,既圓了劉行悌回葬桃源的心愿,也弘揚了共產黨人為民謀福祉的崇高精神。當地媒體對劉行悌的安葬和昔日的優秀事跡給予了濃墨重彩的報道,加上桃源網民對劉的大加贊揚,無形之中,給現在和今后的桃源領導班子、特別是縣委書記上了一堂生動的政治教育課。
山西人古稱晉商,湖南人一直被譽為只會打仗和搞政治。在對待倆位逝者的安葬上,這兩個省的人的行事特點也就涇渭分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