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道,重慶市開展“三進三同”,機關干部打起背包進基層、進村子、進農戶,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跟工農群眾交朋友,與困難百姓“結窮親”,把群眾的急難困苦化解在源頭。據說,全市機關干部參加“三進三同”近20萬人次,參與率達98.9%。報道說,當地群眾評價,“大民小官”的政風正在形成。
重慶市的“三進三同”并不是新鮮事物,是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五十年代,部隊基層干部與戰士實行同吃、同住、同勞動、同操作、同娛樂的“五同”,機關干部要下連當兵。一九五八年八月,毛澤東提出:軍官一年當一個月的兵是好辦法。所有的長—軍長、師長等,都至少當一個月的兵,頭一年最好搞兩個月,要服從班長、排長指揮,一年你管人家十一個月,人家管你一個月還不行嗎?當時,楊得志、楊成武、許世友等一批高級將領,都曾下連當兵。
重慶“三進三同”要求,機關干部每年至少用1周時間,新提任領導干部、新招錄公務員用1個月時間,進基層、進村子、進農戶,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曾兵以為,一般來說,長時間在機關工作的干部,容易形成官僚作風習氣,更應該下基層接地氣,可不知為何,重慶方面卻規定,“新人”下去鍛煉的時間要長。與當年老人家要求“所有的長”每年下基層時間“至少一個月”相比,重慶的對機關干部的要求雖然略低了一些,但從如此大規模的動作來看,起碼也體現出重慶當政者扭轉干群關系的決心。
當年,老人家提出的“干部下連當兵”,對于增強官兵感情,密切官兵關系,起了重要的作用。重慶提出的“三進三同”,是為了突破干部與群眾聯系方式的官僚化、聯系渠道的狹窄化、聯系手段的唯物質化,推動機關干部走下高樓、走出書本、走出課堂,根植沃土、接上地氣,在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摸爬滾打中觸及靈魂、錘煉黨性。從目前報道來看,官方主流媒體正面宣傳,重慶方面也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此來看,機關干部下鄉勞動,益處多多,應該是個大好事。但是,曾兵卻不贊同甚至是反對。其理由有三。其一,領導干部雖然還是為人民服務,還是公仆,但時代不同,人心不古,領導能從心里屈尊,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眾嗎,群眾能把干部當成無話不講的朋友知己嗎?或許表面上親如一家,但心底里會怎么想,這是很難說的事。干部參加勞動并不能說明干群心底里的融合與接納。
其二,重慶方面要求干部參加“一個月的勞動”,具體在一線勞動的都是哪些人?有多少市長、部長、局長級的大領導?曾兵仍表示懷疑。以曾兵所了解的情況,這些大領導與其說是參加勞動,不如說是為基層增添負擔甚至是擾民。大領導出行首要考慮的是安全問題,所以,勞動現場一般是遠離居民集中地帶,便于維護現場治安,必要時還要斷路交通,實際臨時管制。所謂的勞動不過是到場出席一下、表示個姿態,當相機燈光閃過,領導形象定格在勞動之后,勞動也就結束了。
其三,重慶機關干部參加“三進三同”近20萬人次,參與率達98.9%,都解決了哪些問題?從報道來看,不外乎以下幾類。一是幫助退伍老兵寫入黨申請書,二是幫助窮親戚看病,建蔬菜、花卉、水果園和子女入學,三是幫助困難、病痛困擾家庭種地,解決他們燃眉之急。面對這些幫助,報道原文說,群眾們“感激得熱淚盈眶,不知說什么好。”領導干部帶領群眾走上富裕之路,過上好生活,這本是應為之事,應做之舉,在群眾的感激涕零背后又說明了什么呢?如果“三進三同”是一場運動,那運動過后,是否又恢復到以前的狀態?
機關干部參加勞動,與群眾近距離的接觸是接地氣的好舉措,但是,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曾兵以為,且不談高尚的為人民服務理念之外,干部莫不如做好三件事。一是切實按要求履行好職責,無數上訪事件的發生,多是由于干部推諉扯皮,不認真履行職責造成的。二是做到公開透明,群體事件發生之后,群眾“不明真相”,總能成為借口,為什么要暗中操作,不讓群眾了解真相呢?三是做好調查研究,政策不能出自于辦公室,而要經過系統全面的調查研究,否則,就會成為傷心政策、短命政策,降低政府機關的公信力。假如層層干部都擔當起本職責任,還用得著如此大規模的“三進三同”嗎?曾兵以為,領導干部“為誰當官”的問題不解決,即使“八進八同”,最多也是個形象工程,毫無益處。
新聞連接: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03/21/c_121210060.htm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