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災難有助中日關系改善
邱 波
在強震和海嘯的驚人災難仍繼續推進(比如余震的頻次和烈度)之時,日本又開始遭遇核危機。如今連權威的專業人士都不敢對日本核泄漏的發展趨向作出準確評估,而我這等非專業人士自然就更加不能妄加斷語。不管怎么說,雖然前景難料,但只要看看諸多國家要從日本撤出駐守日本的本國人員、特別是看看東京市民開始呈現出“逃離潮”等多種情態所實際構成的深遠意向而言,世人顯然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印象,即,本次所發生的由深重自然災害與技術標準未超越預期的相互疊加所次生形成的深刻激蕩,其不僅有可能對日本經濟情態造成難以預估的劇烈沖擊,甚至有可能重新塑造日本國民有關自身存在生態的全新審視。
事實上,倘使美國專業研究機構日前就本次強震所作出的“新的強震和海嘯仍可能再度發生”的研究結論有可能最終呈現的話,那么,歷史上曾經展現過的“因關東大地震而促使日本萌發追尋更適宜生存空間”之極端意向,就完全有可能在新時期里重新復燃。緣由很簡單,本次強震的烈度不僅超越往昔,而且由次生災害所引發的次生災害(也就是由海嘯所牽引的核危機)實際上已使日本陷入難以為繼的困境。由于本次的日本核泄漏而令一些國家開始對核能源前景感到需要重新調整的時候,對于既遭遇核泄漏損害同時又完全依賴別國提供能源的國家,日本又該如何應對呢?坦率地說,作為能量驚人同時又多災多難的民族,一旦美研究機構的預言得以呈現,而面臨生存危機的日本重新恢復過往的獸性就將不可避免。
災難歷史不應重演
一如世人所感受到的,即便遭遇了如此深重的自然災害,但其國民的姿態卻極其從容鎮靜;不僅所有的相關工作都進行得秩序井然,而且其普通民眾所自行進行的相互救助行為則更是令世人為之動容。這一優異表現不由得令筆者聯想起非洲草原上的鬣狗群體。雖然體形不大,但卻有著超越雄獅的咬合能力并敢挑戰獅群;與此同時,雖然群體內部也有等級之分,但相互協作卻是與生俱來的特性。正因為大和民族具有與非洲鬣狗相類似的特性,因此,人們不僅體察過日本的攻擊力和自我修復能力,而且更未出現過所謂的“日奸”現象。
需要強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論什么類型的狗,都容易被定性為貶義詞;然而,如撇開既有認知,而對“動物世界”等記錄節目中所呈現出來的“鬣狗與相關研究者親密無間”之具體行為作出科學解讀,那么,鬣狗既有可能被確定為破壞者,但同時也完全可以變成有特別意義的合作對象。最關鍵的問題是,作為與該種類必然存在相互關聯的其他動物或人類,其究竟應該怎樣與之相處,顯然也是對其他動物或人類之適應能力的檢驗;事實上,筆者在給大和民族冠上鬣狗特性的同時,包括我自己在內的所有人群,其實也都與各種動物之間的特性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類似性,也就是說,一如動物世界中有食草與食肉的差別相仿,人類世界中也有攻擊性與防御性的迥異。而博弈中的共存便是維系地球家園的最有益選擇。
由此所構成的問題是,在面對鬣狗特性的大和民族所正承受的“千年一遇”的慘痛災難、并且還由次生災難所衍生的核危機仍處于不確定狀態的情境下,作為與該局面始終具有深遠牽連的周邊國家,究竟應該以何種心緒來思考日本的未來走向,無疑是對其政治智慧的考察;可以說,活力無限的日本究竟是因為此次災難而一蹶不振,還是因為往昔曾經有過的深重災難而于今天再度走向軍國主義道路,抑或是因為周邊國家的傾心幫助而令其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和自身生存能獲得保障,實際上各種路向均有可能呈現。其最終選擇既由日本自身決定,恐怕也與周邊國家的表現有牽連;也就是說,究竟是零和博弈還是和諧共存?
民間捐助更具意義
毫無疑問,在如此災難之下,任何一個有道義的國家都會表達援助善意;且不說存在聯盟關系的美國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即便島爭爭議日趨發酵的俄羅斯,也發出了為日本提供能源保障的聲言。事實上,雖然中日之間的往昔恩怨尚未消解,并且目前又陷入新的島爭及海權爭議,但中國政府不僅迅疾派出了救援隊,并且在提供資金援助之后又提供了兩萬噸日本亟需的相關油品,同時還發出了“只要日本需要中國會繼續提供援助”之鄭重聲言。
這一現象不由得令筆者回想起自己曾經有過的表現。在日本兵庫縣發生大地震時,筆者曾給時任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先生寫了一封慰問信,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捐助了象征性的慰問金;日本駐華使館很快給我寄來了感謝信。正因為自己的相關表現出人意料,于是,內地的《新安晚報》在獲知相關消息后,于1995年2月27日將筆者的慰問信與日駐華使館的感謝信通版登出,并因此而在筆者當地引發強力反應。這是多么有意義的歷史記憶啊!
在筆者看來,既然中國民眾曾因為印度尼西亞的地震和海嘯而發起過全中國范圍內的募捐活動,那么,在日本的受損程度要遠大于印尼災害的情況下,似乎也應該發起類似的募捐活動。理據很簡單,首先是因為日本的受損程度過于慘烈;其次是日本的再生能力超乎尋常;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中國的包容與襟懷應該有助于泯滅日本可能重啟的極端意向。從某種程度上說,倘使筆者所發出的開展全國募捐的呼吁能夠被采行,其不僅是真正的中國形象的體現,而且更是中國精神的特殊展示;情況很清楚,如果中國政府的救助日本行為能夠擴散至民間,其積極意義并不限于雙邊情懷,恐怕更是“和諧世界”理念的全面落實。
作者:邱 波
地址:中國安徽省蕪湖市新時代商業街D3 23幢3單元502室
電話:0553-2277587
郵碼:24100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