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日本東北近海發生地震后,有些國人在具體災情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僅憑著一些電視報道就急吼吼地大聲贊頌日本的房屋如何如何“堅固”、人員傷亡如何如何“輕微”(其實截止到目前,僅就那些自相矛盾的數字報道,地震和海嘯造成的人員死亡至少也在一千五、六百人以上,無法確認的失蹤者數以萬計),以此影射和“反襯”中國社會、民眾、國家乃至民族的“不行”。在此我不想理論這些人如此言行的思維和心態,只是想從地震基本常識方面與他們探討一番。
我不是地震專家,但上網搜一下,也能知道一些有關地震的基本常識。比如:
根據地震時釋放的能量的大小確定地震震級。一次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級別就越大。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距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稱為遠震。震中距越大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根據上引有關地震的基本常識,不妨試著分析比較一下此次日本東北近海地震與汶川、唐山地震的幾個基本要素。
西歷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近海地震,震級先說是8.8級,后又改為9.0級,震源深度為24公里,震中在北緯38.1度東經142.6度,我們在電視報道里看到的損失較大的仙臺的震中距為180公里,地鐵停開交通堵塞的東京的震中距為400多公里。
西歷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級為8.0級,震源深度為14公里,震中在北緯30.9度東經103.3度,除了位于震中心的汶川外,都江堰的震中距為21公里,成都的震中距為75公里,重慶的震中距為300多公里。
西歷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源深度為12公里,震中在北緯39.6度東經118.2度,除了位于震中的唐山市外,天津的震中距為118公里,北京的震中距為164公里。
從上述資料可知,此次日本東北近海地震的震級比汶川、唐山地震的震級都大,僅就地震時釋放的破壞能量來講,前者比后兩者自然大了不少。
就震源深度而言,三次地震都屬破壞力極強的淺源地震,但日本此次東北近海地震的震源深度比汶川和唐山兩次地震深了十公里以上,而震源深度越小破壞力就越大。
在距震中的距離方面,此次日本東北近海地震時仙臺和東京等日本城市都是處于近震區域,仙臺損失巨大,東京也亂作一團。汶川地震時都江堰和成都處于地方震區域,都江堰損失很大,成都近郊也有不小損失,重慶處于近震區域,損失輕微。唐山地震時天津和北京都處于近震區域,都有一定損失,但總的來說不算大。相比較來說,仙臺和東京的震中距都要大于當年都江堰、成都、天津和北京的震中距。
從震中位置來看,此次地震震中在海洋里,汶川、唐山地震的震中在陸地,這也是在評估地震影響時應考慮的不同因素。
另外,日本東北部沿海地區的人口密度應該遠遠比不上汶川和唐山,而其民眾富裕程度和科學技術等條件則顯然是偏處西南的汶川和當年的唐山所無法比肩的。
綜合上述分析比較可以感覺到,至少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們無法簡單地類比出日本國的防震抗災機制有什么更大的“優越性”,至少不能說汶川和唐山的損失就一定比此次日本東北近海地震時仙臺、宮城、福島等重災區的損失大得不成比例。而從此次地震后海嘯造成驚人損失和多個核電站發生泄漏等情況看,日本國政府的防災反應有點兒遲鈍,對地震次生災害的防范準備也不能說很周密。不過,這些基本上還是人類面對天災時的應對層面上的問題,我不認為有必要上升到什么“制度”、“文明”甚至所謂“普世價值”等等虛無縹緲的觀念“高地”上去。
當然,我不是說日本國的防震抗災機制中就沒有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了。就一般的可信的報道而言,我相信日本國在建筑物防震和民眾防災意識教育等方面確實有不少有益的經驗值得中國學習、借鑒和運用。我以為,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沒有一個中國人會反對借鑒。
不過,從這次日本東北近海地震造成的災難我們也應該明白,面對大自然的莫測威力,人類技術還只是有勝于無的,所以“人定勝天”固然不足為訓,而某些人所鼓噪的近似于“普世價值一定勝天”的言論也是可笑的。至于有些中國人,他們迫不及待地借著此次日本近海地震大聲頌揚日本國如何如何,甚至道貌岸然、聲情并茂地煽情到似乎中國人不為此次天災中受難的日本人痛哭流涕就是“沒有人性”的地步,那可真是不可理喻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