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勞動力過剩怎么辦?
劉仰
·
2010-11-11
·
來源:烏有之鄉
世界經濟一體化以來,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廉價勞動力。聽得耳朵出了老繭,我們也未必明白它的真實意義。因為,西方文明給了我們兩個互相矛盾的話題,一是人口膨脹,即勞動力過剩,就業困難;二是廉價勞動力,即競爭優勢。前者似乎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后者似乎又是一個求之不得的好處。于是,我們暈了。比方說,有人經常用“人口紅利”這樣的誘惑稱贊廉價勞動力的好處,但也有人用人口太多的危險來推廣救命的轉基因。我們漸漸開始明白,這兩個話題最終的目的都是一個,那就是:某些國家只能以廉價勞動力為唯一的“競爭優勢”。所以,被冠以“廉價勞動力優勢”的國家,在這個“優勢”的光環下,便失去了民眾普遍富裕的可能。
人口膨脹、勞動力過剩并不是中國、印度、墨西哥這樣的國家特有的問題。在西方國家的發展歷史上,它也同樣遇到這個問題。在西方國家,第一波勞動力過剩的浪潮與人口繁殖沒有太大的關系,而與工業對農業的改造有關。以英國來說,工業的效率高,農業的效率低,工業便向農村大舉擴張。羊毛業為了有更多的原料,開始了圈地運動,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工業又不能全部吸納,這些失地農民流向城市,便形成英國最初的“過剩勞動力”。其實,既然工業創造財富的能力更強,那么,新創造出來的財富,大家勻一勻,日子反而能夠其樂融融。然而,資本的本性不愿做違背“利益最大化”的事情,因此,英國很早就必須面對和解決“勞動力過剩”的問題。
這幾年,我國有幾個城市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羞羞答答地提出過一些議案:要限制非本市戶口的外來人員。議案一出,立即遭到中國社會輿論的痛斥,我覺得,這是中國社會有希望的體現。面對公眾輿論對限制外來人口議案的負面評價,我挺同情那些提議案的代表、委員。要知道,他們只是一說而已,當年領導西方先進文明的英國不光是說,而且是很徹底地做。英國圈地運動以后,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城市成為流浪者。英國政府頒布了嚴厲的法令懲罰流浪者——流浪就是犯罪,要受到鞭打、割耳、烙刑的懲罰,甚至被處死。西歷1598年,英國的《懲治乞討法》規定:流浪者第一次被抓獲將被鞭打到流血,第二次被抓獲,將被送到船上當漿手或去濟貧院服勞役。英國當年解決勞動力過剩,在國內政策上是嚴懲無業游民,干凈利落,毫不留情。而近年來我國某些代表、委員稍微提了一下,便遭到痛斥,這似乎是我們因中國傳統“作梗”而不如英國的地方。幾年前,孫志剛事件在中國引起軒然大波。要知道,在當年的英國,孫志剛就是活該,無數個孫志剛都是無可爭議的活該,都是依法行事。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徹底學英國,倒是符合我的一貫說法:中國沒有榜樣。對于中國來說,勞動力過剩總要想辦法解決,提供就業機會是政府的一項大事。我們還能有什么辦法呢?
英國用嚴酷的法律懲罰國內流浪者、無業游民的做法,并不能解決圈地運動帶來的勞動力過剩問題,它甚至引發了失地農民的暴動、起義、破壞等等一系列行為,英國政府對此也非常頭疼。英國也不愿意把他們關到監獄里,因為那要國家花錢。當年的英國工業資本家在享受“廉價勞動力”這一好處的時候,還有一個解決勞動力過剩的辦法。“殖民地”這個詞從本意上說就是向其他地方移民,成為那里的長久居民。后來,西方文明的“殖民地”才有了更豐富的現代含義。英國當年為了解決分配不公引發的勞動力過剩問題,另一個辦法就是向海外移民,開拓殖民地。
17世紀,英國成立了一家王室特許的公司,名叫弗吉尼亞貿易公司。西歷1618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允許弗吉尼亞貿易公司在英國本土抓捕8歲大小的英格蘭、蘇格蘭兒童(英國那時候沒有警察)。弗吉尼亞公司的負責人向英國政府保證:本公司“將把你們街道上、門前臺階上的流浪者和他們的孩子清除得干干凈凈,并使他們有事可做”。多么兩全其美的結果,這不正是當今中國某些城市“限制外來人口”所要到達的目標嗎?當年英國如何“清除”呢?把他們都送到北美洲的殖民地。是否比在傳說中的“清河挖沙子”好一點?我們即使對于西方文明再寬宏大量,也很難說向北美洲殖民地的移民比中國的收容所要仁慈。西歷1619年,弗吉尼亞貿易公司將幾百個流浪孩子從倫敦移送到弗吉尼亞,其中有名有姓的共165個。6年后,只有12個還活著。英國弗吉尼亞公司的負責人曾經驕傲地說:北美殖民地就是“沒有監獄高墻的監禁”。
英國人把他們移民到弗吉尼亞干什么?當然是賺錢。任何英國人,只要花12英鎊購買弗吉尼亞貿易公司的股權,就能加入這一移民計劃。12英鎊是一筆大錢,差不多的時候,前往印度的東印度公司的職員,年薪是20英鎊。因此,能夠支付12英鎊購買股權的,都是有錢人,他們的身份是公司的合伙人或股東,他們可以去北美殖民地,也可以不去。對于大量沒有錢的窮人、流浪者,也可以不用交錢,但要與弗吉尼亞貿易公司簽訂“勞動合同”。這個“勞動合同”絕對不能用今天中國“勞動法”概念下的“勞動合同”去理解。正確的理解是:流浪者與弗吉尼亞公司簽訂的合同,就是賣身契,就是把自己生命中的一段時間賣給弗吉尼亞公司做奴隸,為期7年。他們在那里為王室特許公司無償勞動7年。對于成年人來說,7年后,只有1/5的人還活著,80%的人都死了。對于兒童來說,90%以上都沒有活過7年。兒童的死亡不應該僅僅理解為各方面條件太差,而應該準確地理解為“合法的童工”。當今世界的“童工”現象,是從英國開始的,這一點無可爭議,后來的美國繼承了英國的這一傳統。中國似乎也想學,比方說,讓童工們去挖煤,但是,這在中國遭到了巨大的阻力。于是我們知道了中國向西方文明學習的道路上為什么羈絆這么多,因為我們沒能像英國、美國一樣,讓兒童們“有事可做”,并且無償地做7年,然后死掉。如果中國也這么做,我們向西方靠攏的過程、追趕的過程,會比現在快得多,肯定的。但是,中國“老吾老、幼吾幼”的傳統不允許這么做。所以我們同時也能夠理解,為何有人那么痛恨中國的傳統。
我們知道西方人在美洲用黑人做奴隸,其實,英國最早的做法是把國內的多余勞動力變成奴隸。在這個問題上,那時候的英國似乎還沒有明顯的種族主義色彩,我們是否應該夸獎它一下?那些花了12英鎊成為弗吉尼亞公司合伙人的人,可以在北美殖民地成為地主;那些交不起錢的英國“合同奴隸”,就是他們階段性的白人奴隸。北美殖民地的地主們在賭博的時候,可以用他們的白人奴隸做賭注。這么嚴酷的生存環境,必然造成有些白人奴隸逃跑,他們逃到野蠻的印第安人那里,與友好的印第安人生活在一起。殖民地的管理者把逃跑者抓回來,總督下令對他們進行處罰:一部分絞死,一部分燒死,一部分碾死,一部分槍斃。為什么要對逃跑者如此多樣化地使用酷刑?彷佛是用實際操作來展示英國酷刑的多姿多彩?因為,弗吉尼亞公司的領導必須向所有人表達一個觀念:絕不允許同野蠻人一起自由自在!決不允許同野蠻人一起創造幸福生活!必須在我們英國的文明人制度下當奴隸!自稱文明的人,被自稱文明的人指責為野蠻的人,誰更文明?誰更野蠻?順便說一下,偉大的莎士比亞也購買了這家公司的股份。
前面說到了英國弗吉尼亞貿易公司的管理層,我們必須指出,這家公司的管理層是民主的,是選舉的,弗吉尼亞公司的股東們可以選舉總督,選舉殖民地的官員,因此,它被英國本土譽為北美殖民地的“民主搖籃”。英國當時的這種做法與他們國內等級制度的傳統有必然關聯。在等級制度下,哪怕你是白人,也可以是奴隸。后來,西方文明真的進步了:他們開始反對等級制度,開始講人人平等了!于是,白人做奴隸的漸漸少了(美國南北戰爭以后,以解放黑奴而名留史冊的北方,依然大量使用白人童工,等于是奴隸)。這個進步我們不得不稍稍加以肯定,雖然這種肯定實際上非常勉強,因為,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黑人奴隸。從此以后,白人漸漸擺脫了一部分人充當廉價勞動力的命運,黑人奴隸注定成為絕對的“廉價勞動力”。當黑人在西方國家內部也不用都做“廉價勞動力”時,西方國家外部的其他國家,就充當了這一資本家的“人口紅利”。對于中國來說,按照西方文明前后不同的做法,我們解決勞動力過剩的辦法是,第一,把一部分中國人變相地變成奴隸;第二,向海外移民;第三,把中國人之外的其他民族變成我們的奴隸。同時,我們也能像弗吉尼亞公司一樣,開始締造“民主的搖籃”。第四,我們光榮地被西方資本家接納為全世界的“廉價勞動力”,享受我們的“人口紅利”,然后我們的年輕人開始跳樓。如果上述向西方文明學習的辦法一個都不能用,那么,我們只能說:中國沒有榜樣。
英國首相最近正在中國訪問,所以多寫點關于英國的文章,希望那些英國人也能看到。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