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帆
近來,東亞周邊軍演頻發,美國從伊拉克撤軍,亞洲局勢會有巨變嗎?中國是美國下一個戰略目標嗎?
應該說,這種可能性不大。
首先,美國的亞洲戰略沒有根本性改變,而只是調整。現在的美國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霸權困境:霸權的利益要求其維持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而實力的下降又迫使美國不能夠全面干預世界事務。因此,只能在收縮的大前提下有選擇地干預。
美國2010年的國防預算雖然高達6800億美元,超過2009年國防預算的6120億,2008年為4710億美元,即使加上額外的1960億阿富汗及伊拉克戰爭緊急撥款,仍沒有2010年度多。但是從預算支出方向看,一是削減了為應付大規模常規戰爭而開發的高科技項目,除了放棄購買20億美元的F-22戰斗機和削減DDG-1000新型驅逐艦的采購數量(每艘成本50億美元),耗資1600億美元的“未來作戰系統”研發項目也在刪除之列。二是加大對伊阿兩地的基礎投入為1300億美元。
顯然預算增加主要是針對大規模戰爭以外的威脅。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并沒有在其他地方進行局部戰爭的預算準備。即使美國將一部分用于伊戰撤出的費用用于亞洲,也是拆東墻補西墻,用以補救其在“9?11”期間美國對亞洲忽略的缺失,美國的總體戰略并不是戰略變革而只是調整。
其次,美國國內問題成堆,美國經濟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在這一前提下,美國不可能棄國內問題于不顧而不斷拓展。美國的戰略隨國內實力變化的邏輯一直是:實力增,對外戰略拓展;實力降,收縮力量,從未改變過。到現在為止,奧巴馬政府的總體戰略也是如此。當前,美國實力總體下滑,影響力相對下降,但還沒有衰落到需要通過局部沖突來轉嫁美國國內危機的時候,當然制造必要的緊張是必要的,而且在外部制造必要的緊張往往是實力下降初期的策略,但必要與適度的緊張并不等同于局部沖突或戰爭。
那么,美國的亞太戰略究竟意欲何為?在亞洲,美國并沒有挑起戰爭的意愿與能力。核時代以來的任何一位美國總統都沒有準備與其他大國打一場大戰的企圖,包括在古巴導彈危機的時候,史料顯示當時如果蘇聯不做出讓步,美國將會做出讓步來換蘇聯的讓步,肯尼迪七天不眠想的不是戰爭,而是如何避免兩敗俱傷的沖突。
現在亞洲的軍事態勢或軍事布局只是威懾與遏制,其目的不是為了戰爭而是規避與大國的大戰,所以軍演絕不等同于戰爭危機,這是認識當前亞太局勢的關鍵。和平時期美國戰略的核心也是預防大戰的爆發,而不是相反。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防止對手實力擴大。因此,削弱潛在的對手是其關鍵。
有人將中美之爭渲染為西太平洋之爭。但也充其量不過是在中國周邊的圍堵與拆解之爭,而絕非是太平洋范圍內一爭勝負的殊死較量。
美中走向軍事沖突有兩個關鍵性的階梯。第一個階段是:中國在東亞的影響力大大提升,在亞洲與美國平起平坐的狀況甚至替代美國的地位,但即使邁過了這個階梯,美國仍不會與中國一戰,因為美國在東亞的主導地位是依靠其保有的海上優勢維持的。第二個階梯才是危險的,也就是美國人講的,當中國真正發展起遠洋海軍時,中美對決才有可能出現。在現階段,中美之間連第一個階梯都遠遠沒有邁過。美國現在阻止中國在東亞占據主導地位,是謀求扎緊第一道防護網線。▲(作者是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
(《環球時報》2010年09月15日 第14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