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黨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應當多向革命前輩學習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黨的執政為民理念的體現,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但重視歸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成績好壞最終還是應當得到民眾的檢驗。民眾滿意就是一個基本的尺度。凡是民眾不滿意、不認可的,無論說得如何天花亂墜也是不行的。我們不能忘了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基本的文化權利。既然它的對象是全體人民群眾,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文化權利為其第一目標,那么,民眾到底需要怎樣的公共文化服務?無疑是第一應當解決的問題。
有的上級部門根本就不愿意深入基層去調查群眾的需求。而只是根據地方組織提供的片面的材料,如當地群眾受教育程度,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等等想當然地制定出幾種模式。在憑空虛構的公共文化建設的標準上,編制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的規劃和實施方案。這種主觀的東西寫在紙上有條有理,但其實是一個勞民傷財的東西。也有的上級部門則完全地無所事事,坐在辦公室里等待上級的文件精神。文件來了,大筆一揮,交給下屬按文件要求去辦。文件是死的,各地的情況是變化復雜的。下屬茫然不知所措,最后的結果就是大呼隆。你要問起來:
A:公共文化服務進了村嗎?
B;進了,村邊新建了一個文化站。
A:文化站里都在干什么?
B:打麻將,打桌球。
A:不是有圖書室嗎?
B:有啊,那些個書,我們看它有什么用?
A:不是有人來指導嗎?
B:指導?到村長家里指導喝酒去了。
大筆的錢投進去,看見的是這樣一種結果,你能說,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搞起來了嗎?
對比我們革命前輩的蘇維埃建設熱情,現在的公共服務實施建設缺了太多的東西。
我讀過一本贛東北蘇維埃歷史的書。書中以贛東北歷史檔案為依據,描述了當年方志敏創建贛東北蘇區,隨著各級蘇維埃政權的發展和鞏固,群眾各種文化活動相繼開展起來的經過。當時在蘇區內各縣、區蘇維埃政府設有文化委員會,負責群眾文化工作,各鄉設俱樂部。以弋陽蘇區為例,至1932年,弋陽蘇區共有俱樂部16所。至1933年,全縣僅農村俱樂部就發展到50余所。俱樂部內設有“三室”(閱覽室、游藝室、展覽室)、“四組”(宣傳組、歌詠組、戲劇組、讀報組)。俱樂部組織民眾唱革命歌曲、演文明戲、鑼鼓串堂,演講、識字、讀報、弈棋、聽報告、歌劇等等,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文化活動,振奮了民眾精神。而省蘇維埃組建的工農劇團則活躍在蘇區各地,并深入到各個鄉村進行慰問演出,及時地宣講黨的政策,對地方群眾文化活動起到了積極的引領作用。
贛東北蘇區建設中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最寶貴的經驗為我們當前構建科學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基礎設施的投入,公共項目的建設,硬件設施的改進,是當今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有利條件,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關鍵的是,我們的文化干部應當真正地深入到民眾中去,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應當有更多的創造奉獻精神,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理念應當真正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與民同樂,當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真正地滿足了民眾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民眾的廣泛共鳴。那時我們才能說我們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提供了最好的公共文化服務。
2010年9月1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