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經濟斷想(續)
作者:榮譽作者
求是理論網 2010年08月30日 11時18分
來源:南方日報
【十一】
吳敬璉老先生稱中國改革的方向是市場經濟。這就是說中國的經濟社會改革的目標就是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決定了中國經濟社會的改革方向,而不是其它的任何一個經濟社會的構成方面。因為是市場經濟的方向,那么中國經濟社會的一切改革都應該服從于這樣的一個目標的實現。市場經濟推進到什么程度,其它方面的改革就應該緊跟到什么程度,并且必須適應而不是阻礙這個市場經濟的進程;同時,因為市場經濟的改革必然要引起中國社會的其它方面的相應改革。
那么,在說明這個市場經濟方向的改革的時候,中國的市場經濟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改革目標和具體內容呢?這樣的一個市場經濟改革的結果將要造成一個什么樣的社會政治格局呢?任何改革都必須有具體的改革目標,既然中國的一切改革內容絕不是對西方政治經濟體制的復制,更不僅是對舊有體制的改革,那么中國在政治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在內容上到底是些什么內容呢?
講破就得講立;沒有破也可以立。這種“立”就是“自主創新”:立前人之未立;創前人之未創。如果說中國改革的方向是市場經濟,那么這個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的實現到底是破與立的統一,還是一個獨具智慧的自主創新的“立”的過程呢?顯然,目前“破”的目標是十分清晰的,那就是要“破”新中國成立以來前三十年間已經建立起來的但不適應新時代變化和發展需要的那些政治經濟體制;那么在破這些舊有體制的過程中要“立”什么呢?在“改”和“立”的過程中,應該讓國民清楚到底該“立”些什么,并且這些“所立之內容”必須能代表和最大限度地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需求。
中國的改革必須是反思性的改革,改過去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東西,也得改那些近三十年已經建立起來的但被實踐證明是“不合時宜”的所謂的“新體制”;走“自主創新”的經濟社會的發展道路,意味著中國有能力建立一整套有別于傳統也優越于當代的那些政治經濟體制,創造出為人民群眾喜歡和擁護的利于人民群眾生動活潑主動發展和推動生產力快速發展的中國自己的政治經濟體制。這應是一個科學的理性的“改革開放”心態。無疑,所謂的“立”,就是要立有助于這些目標達成的各樣“新體制”,從而使中華民族強力于世界的東方。
【十二】
說“中國的改革必須是反思性的改革,改過去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東西,也得改那些近三十年建立起來的但被實踐證明是‘不合時宜’的所謂的‘新體制’”,并且后者更顯必要。在經過了來自華爾街金融危機后的中國市場經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改革使命。
中國要可持續地全方位地發展下去,必須闖出一條真正地有中國特點的發展之路。走“自主創新”的探索之路,這是唯一的選擇。根植于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打出泱泱大國的時代牌,扛起中國共產黨的特色旗,一切都要來自于和依靠于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切不可忘記和不顧潛藏在中華民族歷史和現實中的無窮智慧和創新力量。
在探索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道路上,必須堅決反對那種虛無于中國歷史和隨便否定或歪曲中國歷史和現實發展潛能的可笑做法。跟在他人的后面亦步亦趨,或總以他人的做法為標桿而妄自菲薄,如此做派只能讓今后的炎黃子孫汗顏。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改革開放,其宗旨就是要站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制高點,真正地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自力更生的精神。
現在,有一種“新教條主義”始終在左右著中國人的思維。這就是以為近三十年來所建立的一切政治或經濟的“新秩序”都是不可動搖的,不可更改的。須知,這樣的一種思維本身就是一種僵化。我們說,變是絕對的,并且這種變必須是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客觀科學地變。
當我們講“改革開放”時,應該具備這樣的思想品格和作為:要堅決地改在此以前的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不適合、有礙于與時俱進的東西。凡是不適合、有礙于與時俱進的東西,不管是已有的還是現有的,統統都必須適時必要地加以“改”或“革”。我們說,中華民族之所以能繁衍生息于今日,能領先于世界各民族長達16個世紀,靠的就是這種實事求是地“改與革”、“破與立”的精神。
【十三】
中國市場之大,若失去必要的宏觀調控,而任由市場自發調節,那必將使市場經濟陷于混亂無序的狀態。關于這一點陳云老先生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就曾警告過。物價放開后到底能出現什么樣的結果?這個疑問,在近三十年來的中國市場經濟中已經充分地得到說明了。
最近,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我國5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其中居民消費價格(CPI)3.1%的同比漲幅尤為引人關注。專家周清杰指出,因為這一指標創造了中國19個月以來的歷史新高。當前,“通脹時代是否已經到來”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情形呢?其實,道理是很簡單的。在推進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人為地“不作為”是根本原因。
中國的市場經濟學界,很少有人真正關顧諸如劉國光這樣的有理性的經濟學家的忠告,而一味地傾心那些非理性的自由市場派經濟學者的過激觀點。若按照那些自由派經濟學者的意見,中國的市場經濟只能依據市場法則,只能是在繼續淡化政府對市場干預力度的過程中的推進。這是一個非常冒險的做法。西方市場經濟的演變史表明,完全的依據市場法則推進市場經濟,沒有政府的宏觀調控,經濟危機那便將是自然的了。并且,這樣的市場經濟也是不成熟的市場經濟的表現。
【十四】
歷史上的歷次“救市”經歷表明,擺脫經濟危機的一個主要手段,對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大國而言,就是開辟世界市場,或是對外戰爭。近三十年來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所發動的各樣戰爭,其實說到底也是為了擺脫自己業已潛存和已經暴露出的經濟或金融危機的結果。這一點其實是十分地清楚的。
有人樂觀地猜想,現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了,預防或避免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的途徑已經有了保障了的種種意見,其實不過是這些人的一廂情愿的癡想而已。再過一百年,世界的經濟將是一種什么現狀呢?到那個時候,就是一派鶯歌燕舞的盡順人意的景象嗎?
只要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弱肉強食就是必然。凌強欺弱就是始終客觀存在于市場經濟中。說中國的市場經濟必須保持中國自己的立場和做法,正是為了避免陷于這樣的一種結果。說中國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說中國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正是出于這樣的一個認識前提。因此說,中國的市場經濟必須按照社會主義的本質和道義去推進,否則只能是重復西方已有的市場經濟的老路的市場經濟而已。
積極地、富有理性地、明智地汲取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經驗教訓,走出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發展之路,就必須尊重馬克思主義經典經濟學家的不朽理論,并以此指導中國的市場經濟建設。
宏觀調控,這是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最主要的特征。也是自有市場經濟以來,通過正反兩個方面經驗所得出的必然結論。離開了必要的宏觀調控,中國的市場經濟就將周期性地陷于混亂。這一點是無需要再通過慘痛的代價去證明的。
【十五】
通覽世界三百年來崛起的各資本主義大國,其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其實就是這些國家的各路資本家、強勢集團對內不斷殘酷地剝奪本國的資源、勞動者的利益,對外不斷擴張自己的資本勢力范圍的過程,加上這些直接地受控于這樣的一些資本和金融寡頭以及強權集團的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政治的、軍事的手段不斷對外侵略和領土擴張,使得它們贏得了在資本世界的霸主和有影響角色的地位。
今天的西方資本列強實際上依然采取這樣的發展和保持自己占據世界資本市場優先地位的戰略。美國這個世界霸主已經在稱霸世界的過程中竭盡了全部的招數,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范圍的牢靠的利益鏈鎖。美國人十分清楚,未來的真正對手在亞洲而不是在美洲和歐洲。包括新型的亞洲的那幾個經濟強勢的小國,其實也是未來構成對其威脅的對象,雖然現在美國對其尚存在一定程度的控制力;而中國毫無疑問地是美國現在和未來在亞洲的最大勁敵。即便中國始終堅持不稱霸的戰略,即便中國永遠是在做好自己的事情,并負責任地維持世界的和平和發展,但是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敵視不會改變。這是由美國的全球戰略和美國人的商人性格決定的。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及其盟友在中國近海的軍演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的發展不靠對外擴張,不靠任何意義上的對外侵略。中國的市場經濟在融于世界市場經濟的大洋之后,面對的是來自美國這樣的主要資本強國的直接沖擊。這將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因為中國現在所抱有的這樣的一種面向世界而發展自己的戰略,所以美國面對的將是一個文質彬彬的的中國,并且對中國的無理那對美國人而言則是必然的。
中國將如何面對后金融危機時代呢?“和平崛起”的發展戰略能否適應這樣的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呢?如果中國的市場經濟依然是不顧對外市場經濟的開發和培育,那么中國的市場經濟其實依然是封閉的。這種封閉不過是給人一種開放的現實感覺而已。
因此,中國應該主動出擊,主動擴大自己的對外市場。中國應該從各個方面擴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當然這樣的一種態勢和作為,又不能是孤軍作戰,而是應該有自己的可靠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盟友,擁有自己的世界勢力范圍。如此,將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統一起來,而以國內市場的完善和發達為根據,中國的經濟社會才能有真正的可持續的沖擊力。
作者單位:大連廣播電視大學金州分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