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完《抓娃娃》,隨便嘮兩句。
老規矩,全是劇透,想看完再讀的朋友可以就地收藏退出。不過話說回來大家可能已經在別地兒被透過了,而且電影的主線情節比較簡單,且不影響片中密集且獨立的笑點,不在意的朋友和不打算看的朋友跟已經看完的朋友可以繼續往下看。
首先說我的結論,抓娃娃是部非常優秀的搞笑片,笑點密集程度令人發指,往往一個包袱沒笑完又來了另一個,很多笑點都很神金,什么“一級廚師”,“愛馬仕kelly橙色荔枝紋”,東百人的搞笑基因真的是個無底洞,足夠讓大部分觀眾在影院度過連續爆笑的兩個小時。
其次作為一部搞笑電影,抓娃娃還非常深刻。當你走出電影院之后,幾乎立刻你就會覺得這不是一部搞笑片,而是一部恐怖片。
爆梗的氣息退散,露出的是父母強烈的控制欲在孩子身上留下的不可逆轉的傷疤,以及中國高速發展30年背后,生活環境差異巨大的幾代人間根本無法平移的教育經驗。
既能做到爆笑,還能做到反應實際,把喜劇背后的悲劇完整的展現出來,這在任何一個評價體系中都理應是部優秀的影片,然而該片不僅在豆瓣只有7.4分的評價,還被知名導演陸川評價為“文化的悲哀”,評價了吧又后悔,轉頭說自己被盜號,我和沈騰賊鐵,然后又被頭條官方打臉,說你這發帖手機就是你自己,和澄清的帖子一模一樣,大家信他不如信我是秦始皇。
我又翻了翻各種低評價,許多要么是到處強調根本不好笑,以此突顯自己的牛掰,要么說深度不夠,把諷刺理解成導演拿苦難取樂,照這么說那以后諷刺片都不用拍了。
所以抓娃娃到底講了個啥呢。
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楚門的世界·勸學篇》。
而且由于男主是已經有了童年大house大泳池的記憶之后才被乾坤大挪移到了假世界,生活軌跡里還有學校、商店這種真實的不可控要素,并不是楚門那種連天與海的邊緣都是人為封死的百分百荒誕真人秀,所以大概算是0.75個楚門的世界吧。
在這個世界里,白手起家的大富豪馬成剛買下了自己幼年時期生活的整個大院,并將其改造成了地下有中央廚房,衣柜直通地下“督學辦公室”,周圍住著虛假街坊鄰里的“馬繼業成長作戰指揮中心”(我編的)。
秉持著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的原則,被養的白白胖胖的兒子馬“繼業”被父親從衣食無憂的日子里拉出,生活在了這棟外邊破舊不堪的大院里,馬成剛夫婦每天強調自己有多窮多窮,但在馬繼業看不到的地方坐豪車,出入豪華場所。
從此,馬繼業被當做一棵絕不能長歪的白樺樹一路培養到高考前夕,被修剪掉了所有不被期待的夢想、欲望、以及天賦——比如玩電子游戲,做長跑運動員,以及正常的同學交往,私生活跟內心想法如同俯瞰草原上的牛群般一覽無遺。
在以假馬家(一棟破舊大院)為中心半徑一公里的范圍內,都是富豪老爹布下的電子監控、人肉監控、假路人/商販,這些負責跟蹤馬繼業的成長并保護他的人,真實身份其實是后勤、外教、和各領域教育專家。
這些“工作人員”,包括由教育專家扮演的馬繼業的“奶奶”,共同秉持著明確、高效、高速的教育宗旨,在馬繼業高考前的小學到高中生涯的每一個細節里強化他人生中的最大目標——考上清北大學,給家里接班,也就是所謂的實現富豪階級再生產。
為啥是考清北大學,而不是像更多富豪那樣用鈔能力“捐”一個美國重點大學文憑呢?
影片里也給了解釋,馬成剛的大兒子馬大俊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結果不僅性格上略有瑕疵,文化上也比較焚書坑儒,馬成剛每次看到他都氣的直呲牙。
從劇情之外的影片創作目的來說,現實中富成馬成剛這樣的,以及比馬成剛更富的,確實也不用為了讓孩子接班,實現階級延續而死卷高考。但電影不能只給富豪階層看,想讓受眾最大化,還是得想辦法把劇情走向限制在必須卷高考這條能讓最廣泛的普通觀眾共情的路線上。
電影中,馬成剛顯然不會把馬大俊的這些問題歸咎到自己對大兒子的不管教、不信任,不支持上面,或是父母離異,又被送到美國的馬大俊對父母親情的缺失上,而是下意識歸因于孩子廢了,必須盡快練新號,也才有了馬繼業成為馬楚門的事。
有句話叫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來治愈,幼年貧窮的馬成剛的童年是不幸的,但他選擇用馬繼業的童年來治愈自己的童年。
和許多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一樣,馬成剛忽略了時代的特殊性,他也有一個錯覺,那就是自己事業上的成功就是因為自己的努力跟能吃苦,只要馬繼業跟自己吃了一樣的苦,就一定會成為和自己一樣優秀的企業家。
既然目的是復刻另一個自己,能釋放出來的控制欲就是無限的。
因為自己那個年代沒有電子游戲,所以從來不讓馬繼業碰任何電子設備;因為自己小時候每天熬藥給身體不好的奶奶喝,于是干脆找了個教育專家扮演奶奶每天臥床,讓馬繼業也每天熬藥;科技時代,孩子羨慕班上的同學,想卡七天無理由退換的bug玩一把班上同學都玩過的游戲,買了個打算到時間就退的平板,結果馬成剛讓人把機器泡了水,馬繼業只能去撿瓶子貼補家用,又因此被班上同學霸凌。
這些人為制造的與時代錯位的窮跟無尊嚴(如今30都能買到不錯的鞋,低配電子產品也并不貴)所帶給馬繼業的童年陰影,會伴隨馬繼業一生,卻都被馬成剛當做一種鍛煉。
然而馬成剛就真像自己說的那么完美么?從來沒有過逃離現實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勤奮努力?
每個人對自己的童年都是美化過的。每晚家庭規定的閱讀時間里,只有馬繼業在看書,另外三個人都在看書后面的手機,像極了如今許多父母一邊狂刷抖音,一邊指責孩子總是想玩手機。
這其實就是細細考慮下來,片子想要表達的內核。
尊重與真實,以及建立在漠視跟虛假上的父母對孩子的霸凌。
所謂的投入重金的教育,實際上是掩藏在笑聲背后的長期霸凌,孩子并沒有被當做個體來尊重,漠視下的“保護”,“為你好”,“你不需要知道為什么”,也成了一種霸凌。
不真實感充斥著馬繼業的生活,隨著年齡增加,認知失調也愈加嚴重。馬成剛經常說高考后就把一切告訴馬繼業,說他到時候得多么開心,可他們都沒想過,馬繼業將要面對的是人生中大部分經歷都成了虛假。
僅有的跟世界的幾次真實互動,是撿瓶子、被霸凌、跟班上女生搭自己的自行車。
這個女生還被父母懷疑成馬繼業早戀,被安排當地舞蹈學院特招(實際倆人是兄弟)。
和如今許多真實的孩子一樣,馬繼業在高考前幾乎沒有個人自由,感情生活被嚴厲把控,父母的愛成為了引導孩子按自己想法走的有條件嘉獎,電影只是無限放大了這一點,而“高考后就把真實情況告訴你”,也對應了現實孩子高考前的低自由,禁止談戀愛,與大學畢業立馬要求結婚生子,被扔在完全自由的社會里掙扎撲騰的情況。
這不得不說算是在目前最為重要的階級流通渠道——高考依然發揮主要作用的背景下以家庭單位利益最大化的行為邏輯,然而人,他畢竟不是機器,也不是寵物,更不是什么投資標的。
他們在大多數時間里,都只不過是個小孩而已。
以利益最大化為行動綱領的人生不一定能達到利益最大化的結果,但大概率會失去一些更加寶貴的東西。
比如相信父母會無條件愛自己的底氣,比如遇到真正的困難時支撐自己趟過去的毅力,比如與人溝通時的自尊自愛不自輕,以及對他人的選擇跟人生的尊重,這些都來源于主體在成長過程中有沒有收到來自他人的足夠的尊重,以及有多少是真實的珍貴的互動。
真實的互動,這個很重要,社會性生物的特殊性就在于從社會關系中獲得達成精神健康不可或缺的成就感、意義感,人需要作為一件事情的原因存在,也需要造成某些結果,否則便有可能陷入虛無、自我懷疑、認知失調等情緒障礙之中。
大家可能也有過這種經歷,之前emo得不得了,去公園散散步,跟大爺大媽嘮嘮嗑,幫小孩撿掛在灌木叢里的風箏,去海邊無償撿撿垃圾,頓時就會好很多,這都來源于人類對于作為原因的執拗,對互動的需求。
而當代許多社畜陷入到對人生意義的懷疑,做什么都提不起力氣,許多也同樣來源于財富集中后大公司流程性工作與日俱增,工作被拆分的過于細碎與程序化所帶來的真實性、意義感缺失。
人是一種格外需要生存意義的生物,大人需要這些,孩子同樣需要這些,或者說更需要這些。
孝順了十年患有心臟病的奶奶,結果奶奶沒有心臟病,街坊鄰居雞犬相聞,結果都是家里下人,為濕水的平板電腦驚恐萬分,擔心的不眠不休,害怕的要死要活,每天翻垃圾桶被同學霸凌就為了補上一千塊錢,結果平板是父親派人整壞的,那么還有什么是真實的呢?
撿瓶子時的自由是真實的,也成為了為數不多讓他單純快樂的事。
▲擺脫父母后的馬繼業,仍然沉溺于撿瓶子
筆者小時候家里是特困,也正趕上城市大拆大建的時候,家附近有一片工地總有一些鐵皮鐵絲螺絲釘那些東西,有的時候家人在麻將社打麻將,我就在外面拿吸鐵石跟塑料袋撿那些東西,一下午賣個一兩塊錢,挺有意思的,也沒給我留下什么陰影,因為這些都是真實的,家人也沒讓我撿,過去了就是過去了,我自己也是半玩半想吃辣條,而且說實話,我的童年和今天孩子的童年不一定哪個更幸福。
小時候我撿鐵絲,摘野番茄,吃生瓜蛋子,種黃豆(都是在城市里),撿野貓,在荒地里壘磚頭煮餃子,可最近我看到了一個詞叫給孩子“豐容”。
豐容嘛大家知道,生活在動物園里的動物與原生環境相比過于逼仄,單調,以致出現了刻板行為,給動物更大更私密的空間,一些可互動的物品,保持它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動物理念上去了,反而孩子這邊在兩點一線的生活中出現了刻板行為,不僅是能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小,自由度越來越少,更是沒有我小時候那樣私密的秘密基地。
筆者在小初高本科中的一個親身經歷就是,小初高時的老師只看成績不看其他,反而本科老師三天兩頭關注你的心理健康。
這當然和本科沒有升學壓力有關,但更因為我們班一共二十人,因抑郁中途休學退學的就有仨。
我記得有一次我去問教授畢業論文相關的問題,她說千萬別擔心,相信我你們都能畢業,你們只要健健康康的別多想,都能順利畢業的。
我說我沒事,我心大著呢,就隨口一問。
就像游戲《中國式家長》里面的培養困境,多少人打開游戲時野心勃勃地想要培養一個清北孩子,最后都在孩子的快樂與愛好面前妥協,變成了想要培養一個身體健康,心理健全的孩子。
有人妥協,就有人一條路走到黑,把孩子當做自己的事業,不放過每一個KPI。
電影里的馬繼業,以及許多“雞娃娃”家庭的孩子與其說是一個人,其實更像是一家當事人并不知曉的公司,是富豪/打工人父母的創業項目。
所以他們需要像資本一樣不斷增值。圍繞他們考試成績,成長情況,社會關系的日報,周報,年報一樣都不能少,成績是只進不能退的,退了要開大會統籌解決辦法,樂器是要考級的,哭著也要考,家長可能連一節課都學不下去,卻覺得孩子熬一熬就能成為藝術家。
最后再補上一句我當初可沒你這么好的條件。
像極了老板對員工說,我給你提供了這么好的平臺,你為什么周末不愿意加班?
▲墻上的諸多老師
決定人的精力的要素中通常分成四個賬戶——由睡眠鍛煉飲食決定的身體賬戶,家人朋友構成的情感賬戶,挑戰內容和環境決定的思維賬戶,以及自己究竟有多想達成目標的信念感組成的意志力賬戶。
馬繼業的所有賬戶,在假奶奶假死,日復一日的學習,跟強加的人生意義面前,基本已經透支光了。
他也用自己的辦法回敬了自己的家人們。
他在高考時利用提前交卷創造了人生中唯一不被監視的空檔期,利用調虎離山終于來到了掌管自己人生十幾年的地下室,看到了一同度過十幾年的假死的奶奶。
奶奶哭著說,對不起,繼業,他說沒關系,李老師。
面對趕來的父母,他說你們又是哪位老師呢?墻上沒有你們的名字。
既然沒有尊重,只是同事關系,那就按同事關系走吧。
有個短影評寫的很好,貼在這里: 父親托付給我資金買菜的信任教育,奶奶教育我要交往誠實之人的誠信教育,媽媽給婆婆洗腳的孝心教育,變成了一場巨大的謊言,一場可笑的表演,一次荒唐的實驗,一次虛妄的賭局,可賭掉的卻是我實實在在的寶貴人生。你問我有什么可委屈的,于是我在你們眼中最看重的一張紙上,畫下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鴿子。
馬成剛絕望的脫口而出,“你有什么好委屈的,這也是我們的人生!”
馬繼業看著父親,不知道該說些什么,至少你們選擇了,不是嗎。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可有的父母會毀了孩子的原生家庭同時,也毀了現有家庭。
最后,馬繼業以705分的成績報考了體育學校,在看到了過去十年的荒謬后,他選擇回頭尋找生命里的真實部分——長跑夢想,也許自己在長跑上一無是處,可誰又知道呢。
沒有從尊重的角度出發的教育,要么孩子會成為一個軟弱無主見自卑的人,要么,就是會為了贏得尊重做出任何事,包括毀掉自己的未來。
而真正扎心的是,即便馬繼業按照父母給的路,也有很大概率并不會成功。
要知道,馬成剛的成功,大概率是改革開放后各行業的空白給了他在某行業恰好的先發優勢,這和他的窮苦,和那些滑稽毛驢跟故意弄漏的鞋底有關系,但不大。
從他很少去公司管事來看,很大可能他做的生意已經步入正軌,只要不瞎折騰就是穩賺的買賣,即便未來垮了也很可能是因為時代的變化而不是個人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殷實的家底其實完全足夠讓孩子先完成長跑夢想,碰壁或退役后再學習經營管理,而不是發現真相后選擇補償自己被剪掉的夢想,既錯過了運動員的最佳訓練期,也錯過了清北大學。
而馬成剛對孩子的應激創傷是啥反應呢,是和大兒子一樣,二兒子廢了,生個新的吧,開啟新的循環。
他的大兒子廢么?
馬大俊沒有父愛母愛,從小被扔到國外,卻依舊關心家里人,心疼弟弟,高價收購馬繼業的瓶子,看所有人都圍著弟弟也沒有任何歹心,卻在馬繼業失蹤后第一個被父親懷疑,連后媽都說大俊不是這樣的人。
馬成剛不喜歡他了就可以換個兒子養,他卻沒有辦法換個爹。
馬成剛不了解自己,對自己沒有關心,尊重,他卻也學會了愛別人,在老弟比賽時唯一一個到場。
二兒子廢么?
馬繼業為人善良,節儉聰明,樂觀好學,知道真相時也挺住了,沒有崩潰。
馬成剛的教育,在他覺得重要的地方統統都很失敗,而在他認為不必要的地方,通通都很成功。
然而他們活的都不開心,他們活在父母永遠無法被滿足的期待之中,和千千萬萬即便已經很努力,卻依舊活在“不夠努力”的愧疚中的子女一樣。
影片后半段馬大俊登上雪山的一句話點明了影片的另一個主題——活給自己看。
打破循環,追求法律允許內自尊自愛幸??鞓返囊簧?,是做兒女的利益最大化。
不以階級再生產為目的,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行使以尊重和愛為前提的教育權,則是父母的利益最大化。
至于馬成剛的利益最大化,大概是趕緊找一個職業經理人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