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系4月14日烏有之鄉“從霧霾到沙塵暴 中國環境問題與輿論戰”一文的一點補充,實事表明,消費品“外包”所帶來的過量碳排放己成為中國落實“碳達峰”與“碳中和”承諾一大障礙。所以,環境保護稅征收對象決不能僅局限于化工、鋼鐵、水泥等傳統的(高污梁、高能耗、高排放)“三高”產品,對環境保護稅征收范圍應進行調整與擴大,今后對所有出口消費品應一律視為“三高”產品并征收一定的環境保護稅。中國應對西方“外包”污染問題,完全可用環境保護稅來巧妙應對與處理。
看了4月14日烏有之鄉“從霧霾到沙塵暴 中國環境問題與輿論戰”,筆者想談點看法,算是對該文的補充。
一勞動密集型消費品的“外包”與過量出口所帶來的過量碳排放不容忽視
既然習主席代表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做出了2030年“碳達峰”與2060“碳中和”的莊嚴承諾,中國就必需說到做到,這也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壓力與挑戰。如每逢國際性氣候磋商談判,中國總是被刻意關照的對象,承受很大壓力。中國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2021年中國碳排放總量超過103億噸,在世界碳排放總量的占比大約是27%,大約相當于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個加起來的碳排放量總和。盡管中方已做出“碳達峰”與“碳中和”的莊嚴承諾,但西方國家與西媒卻“得寸進尺”,繼續向中國施壓,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溫室氣體的減排責任與數量。筆者認為這是不公平的,西方國家與西媒總是有意忽視了西方“外包”給中國所帶來的污染與過多碳排放。
2014年初,有關中國的空氣污染飄過太平洋,抵達美國西海岸的消息引起美國媒體的關注。一些人批評中國造成污染之際,但也有人在反思,美國的消費主義在污染問題上有無過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2014年年初刊登來自中國、美國和英國的9名科學家發表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分析了中國國際貿易相關的經濟活動對區域大氣污染和全球污染傳輸的影響。該研究計算了2000年至2009年間與中國的國際貿易相關的經濟活動(產品生產、交通運輸、電力生產等)導致的污染物排放,從消費角度分析“世界工廠”的身份給中國式污染帶來怎樣的影響。通過國際貿易,一個國家消費的產品可以從其他國家進口,由此與生產相關的污染從消費國轉移到出口國,改變了全球污染物排放的空間分布,該研究認為美國“外包”給中國的工業污染最多。“出口美國的排放約占中國出口相關的污染物總排放量的21%。中國22%的一氧化物和17%的黑碳顆粒物排放與出口商品的制造有關。并且,中國出口的相關排放量是中國進口引起的相關排放量的4-6倍。”
法新社2014年1月20日稱,美國的消費者應該對來自中國的一些空氣污染負責任。據報道,在部分天氣情況下,美國加州、俄勒岡州、華盛頓州等地近1/4的空氣污染物最初是在中國被吹上天空的。而中國污染物的排放很多來源于制造用于出口的電視機、玩具、手機和其他產品的工廠。美國加州大學史蒂夫·戴維斯教授說。“我們已經外包了我們的制造業,也外包了很多我們的污染,但其中一些污染被吹回來,跨過太平洋,困擾我們自己。”
無獨有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也得出類似結論,“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越來越多地把碳排放外包給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 報告稱,本世紀頭1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兩倍于此前30年的速度增長。排放量的增長來自燃煤發電,而這些發電量大部分輸送給為歐美消費者制造產品的工廠。自2000年來,新興經濟體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一倍以上,達每年140億噸,其中約20億噸是由于生產出口產品造成的。分析人士稱,溫室氣體排放的“外包”使目前基于國別統計的溫室氣體排放失準。
以上研究結論給我們啟示是,過去我們認為只有化工、鋼鐵、水泥等才算高污梁、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產品,但這項研究表明,中國過量出口的勞動密集型消費品也應列入“三高”產品。有句老話是“中國要出口八億件襯衫才能換回一架空客”,最多能載550人的空客A380是世界上最大客機,但其體積再大也是一架,而一件襯衫體積很小,但八億件襯衫總體積就堆積如山,其總體積不知比一架空客380大多少倍。中國為生產這如山般的八億件襯衫所投入的能源、資源與產生的污染物、碳排放量可能比生產一架空客A380大幾十倍、甚至幾百倍。所以,單件超小體積的襯衫也許不算一件“三高”產品,但按生產總量計算,絕對算是“三高”產品。所以,中國污染物、碳排放最大來源之一應是“三高”性質消費品的過量出口,這也就不難理解,環境意識極強的西方國家只愿小批量生產奢侈品,而超大批量廉價消費品盡可能“外包”給中國生產。
中國之所以是“世界工廠”,是因為不僅是襯衫,中國有數百種消費品的產量與出口都名列世界第一,其總量就非常龐大,中國就得投入世界第一的能源與資源,承受世界第一的污染物(如霧霾)與碳排放。美國等西方國家享受中國制造的“清潔產品”與本國的藍天碧水是以中國的嚴重污染為代價的,他們卻毫不領情,不停指責攻擊中國傾銷、污染與碳排放過量。雖說由于美國施壓、成本上漲等因素,越來越多勞動密集消費品被轉移到東南亞乃至非洲生產,但由于中國產業鏈完整、工人效率高的因素,消費品向外轉移份額有限,大頭仍由中國制造。
二應把出口的勞動密集型消費品也列入環境保護稅征收對象
從經濟回報上看,廣州中山大學毛燕華教授說“廉價的塑料玩具,反正只能給區域經濟提供極小的貢獻。”。根據他的計算,一個在中國出廠價僅1美元芭比娃娃在美國超市里賣10美元。其中,中國工人只能領到35美分的薪水,最后的贏家顯然是美泰公司。西方企業贏得的利潤是中國工廠的17倍。
與之類似一款中高檔女式手提包在福建一家工廠出廠價大概是60元人民幣,不到10美元。到達美國零售市場的時候,售價依地區不同在40至70美元不等。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現象。從中國進口價值1元人民幣消費品,在美國零售商場賣1美元乃至更高是很正常的。大頭利潤被美國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物流商等中間商拿走。這種價值鏈的利益分配說明一個問題,出口消費類產品必須進入國外千家萬戶,可我們又不掌握流通渠道,就得把很大一部份利潤分給流通渠道的中間商,實際是為國外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等中間商打工,遭受中間商的層層盤剝。中國廠商自然獲利很少。
中國以嚴重污染與過量碳排放為代價,換來西方的藍天碧水,所得的回報卻很有限,這樣的出口是得不償失。所以應把消費品也作為“三高”產品,應限制其過量生產與出口。如以環境保護稅來遏制“三高”產品過量出口將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因為環境保護稅適用所有種類的“三高”產品,既適用于鋼鐵、水泥等傳統的“三高”產品,也適用于消費品這新“三高”產品。所以,環境保護稅征收對象決不能僅局限于化工、鋼鐵、水泥等傳統的“三高”產品,對環境保護稅征收范圍應進行調整與擴大,今后對所有出口消費品應一律視為“三高”產品并征收一定環境保護稅,
今后一旦對出口消費品征收環境保護稅,中國消費品出口價格將因此提高,西方媒體將會利用其話語權指責中國牟取暴利,中方回應是,中國產品過去的廉價是因為中國過去沒有將環境與生態成本計算在內,這印證了西方經濟學一句名言: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西方要享受藍天碧水,就必須向中國支付由此產生的環境生態成本,按中國說法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西方國家不是倡導“制造業回流”嗎,既然你西方國家認為中國出口消費品大幅漲價是牟取暴利,中國愿意讓利,支持西方“外包”中國的“三高”消費品“回流西方”。而西方環保意識比中國強得多,讓“外包”中國的所生的污染“回流西方”,西方根本無法承受,所謂“制造業回流”也只是說多做少。也就是說,中國對出口消費品征收一定環境保護稅,對出口影響不會太大,收益卻明顯增加,還可反制西方,何樂而不為!2022年,全國征收環境保護稅僅211億元,金額偏小,對出口消費品征收環境保護稅,有助增加稅收。
(作者劉云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