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4月初,78歲的戴高樂,從法國巴黎趕到美國華盛頓,與70多個國家的政要一起,參加了艾森豪威爾的葬禮。
論年紀,艾森豪威爾只比戴高樂大了1個月。這一年,兩人都是78歲。都是戰場老兵,都是政壇老炮兒。
戴高樂既是“戴高樂將軍”,也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第1任總統。艾森豪威爾既是“五星上將”,也是美國第34任總統。
至于這場葬禮的主持者尼克松,既是美國時任、第37任總統,也是艾森豪威爾兒子的“親家公”。1968年,艾森豪威爾的孫子大衛迎娶了尼克松的女兒朱莉。
盡管兒孫們前一年才剛剛喜結連理,盡管棺中老人還沒有入土,尼克松卻在葬禮上做出了一個違背艾森豪威爾的決定:
請戴高樂叔叔給中國方面遞個話,美國真心愿意與中國修好,有意實現中美關系正?;?。
尼克松之所以要托戴高樂傳話,是因為當時中美之間,堅冰滿壑,已非一日之寒。尤其是棺中老人在世時,一輩子都在反對共產主義,一輩子都在支持任何反對共產主義的組織。
至于戴高樂,由于看不慣此前3.0、4.0版本的法國,三色國旗動不動就被撕成白旗,“法蘭西脊梁”戴高樂才在1958年成立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并且,戴高樂認為,世界上不只存在美國、蘇聯這兩個敵對巨人,還存在“一支強大的力量,一個發揮明智影響的偉大中心——歐洲”。
雖然嘴上說著歐洲這個大詞,戴高樂看來,復興歐洲這個責任,責無旁貸落在法國肩上。
因此,在1964年,與毛澤東神交已久的戴高樂,就在未曾“謀面”的背景下,完成了與中國全面建交。法國需要朋友。并且,1966年,法國退出了北約。
法國,想要讓歐洲再次偉大。
因此,當時的美國要和中國破冰,這個和艾森豪威爾同齡的戴高樂,不論從歷史“活化石”角度,從中立態度,還是從“分量”來看,都是最合適人選。
2023年4月初,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第8任總統馬克龍,從法國巴黎趕到中國北京,進行國事訪問。法國文化、經濟、外交等部長,均隨駕出行,陣仗空前,極盡對東道主的尊重。
總統專機上,不載閑人。
飛機落地后,文化部長忙著第17屆“中法文化之春”藝術節,經濟部長忙著給空客、阿爾斯通等法國門面企業簽單。
馬克龍除了在“中法文化之春”上展望2024年中法正式建交60周年,還要給簽單掠陣。
外交部長科隆納除了訪華的主線任務,竟然“忙里偷閑”,在北京會見了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
而伊朗外長來北京“出差”的原因是,在幾周前,伊朗與“老對手”沙特雙雙決定看在中國的面子上,雙方政府同意恢復外交關系。
伊、沙此次來京,雙方外交官7年多首次會晤,是為了重啟兩國航班,并恢復官方和民間互訪。
伊、沙來京時間,與馬克龍訪華時間,重合了,實屬“巧合”。
更“巧合”的是,伊朗拘留了6名法國公民。因此,釋放法國公民,也就成了伊、法兩國外長的重點談判話題之一。伊、法矛盾激化于“兩伊戰爭”期間,法國是伊拉克的軍火供應商。
在游覽了北京、廣州兩地之后,敘了敘舊、簽了新單,原本棘手的伊法矛盾也有了緩兒,在返程的專機上,馬克龍對記者表示,法國不再做美國的“跟班”。
不論口頭上愿不愿意承認,客觀上來說,中國正在成為解決國際事務的一塊“公地”,正在成為全球事務的“話事人”之一。
不過,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中國要不要走進時代風暴眼的中心成為“話事人”,這是否會對美國造成“冒犯”,對中國在全球的安全性又會產生什么影響?
01
世界沒有凈土
風暴從未停歇
1967年10月,《外交》雜志發表的一篇名為《越南戰爭之后的亞洲》的文章,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毛公讀完之后,特地囑咐周恩來也仔細看一下,看看這篇文章寫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這篇文章中,作者即當時正在競選總統的參議員尼克松,除了表達了美國正急于從越戰的泥潭中脫身之外,寫了這么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十億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孤立狀態之中。”
讀完這篇文章,毛、周二公感覺到世界的氣氛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如果尼克松上臺,已經“絕緣”的中美關系可能發生根本性變化。
美國的這一變化,在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讓人意外的是,這篇文章竟然是尼克松寫的。
1953年,作為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副總統尼克松親臨越南。當時,他公開表明美國堅決支持法國援助的南越,與胡志明領導的北越抗爭到底。1954年,眼看法軍敗退,尼克松就提出美國直接派地面部隊參戰。事實上美軍當時并沒有直接參與,只是接替法軍對南越軍隊進行訓練。
直到1961年美國正式破壞《日內瓦協定》直接投入戰斗以前,尼克松一直譴責美國對越的政策太軟弱,他主張應該把戰爭升級,應該用海軍、空軍轟炸越的供應鏈,摧毀越共在北越和老撾的集結地帶。
尼克松認為,“美國絕不會對(越共)講綏靖”,跟共產主義沒有任何談判余地。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到了1967年,準備參選新一任總統時,尼克松一下子從過去的“白頭鷹”派,變成了“白頭鴿”派,他表示“任何涉及解決越南問題的做法幾乎都是可以商談的”。
不得不說,尼克松是美國政客中的智者。
尼克松的智慧,并不是體現于他對唾面自干的從容,而是,越戰,彼時彼刻已經成為了美國命運的轉折,美國的確需要一個大轉彎了。
1950年代的抗美援朝,美國雖然敗了,但是持續時間只有3年多一點,對美國國體損傷并不太大。更何況,經過美國的宣傳,很多美國人認為當時解放軍拿的根本不是小米加步槍而是“三體人”的裝備,對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形成了降維打擊……雖敗不恥……
再者說,作為兩次世界大戰最大的受益者,兩邊賣軍火的美國徹底贏麻,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一度占據全球40%左右的工業產值??焖俚慕洕鲩L,也可以掩蓋“速敗”帶來的不痛快回憶。
然而,到了越戰,美軍陣亡近6萬人,受傷超過30萬。持續十幾年,不僅一無所獲,高昂的軍事費用,還加劇了美國“大滯脹”,物價在漲,經濟卻停滯了。
面對戰場這個“絞肉機”,21歲才具備投票權,但是18歲就被強制征兵的美國廣大青年,也開始質疑這場戰爭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尤其是戰后,戰后創傷、貧窮、不被周圍人理解等原因8萬老兵因此自殺,甚至讓美國民粹主義者也開始懷疑,美國是否真的代表正義?
因此,嬉皮士、搖滾、飛葉子,以及“要做愛,不作戰”等一系列反戰行為,成為美國主流。
1950年代,美國勃勃生機、萬物競發、不可一世,尼克松的發言自然是“毫不留情,碾碎越共”;但到了1960年代后期,被越戰重塑的美國,內部分裂、經濟承壓、如履薄冰,再加上虎視眈眈的蘇聯,美國自然也“需要朋友”。
因此,在1968年的總統大選中,尼克松一反常態地向社會主義國家伸出橄欖枝,“我將會訪問中國,如果中國發給我簽證的話。在今后8年內,中國問題一定得解決,不然它將成為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就任美國第37任總統。隨后,他任命基辛格為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正所謂,大事開小會,小事開大會。
基辛格,這個日后寫出《論中國》的美國“智多星”,接到的任務就是,負責對中國秘密外交。
與此同時,尼克松還告訴美國駐法國大使館三軍武官沃爾特斯將軍,讓他設法與中國接觸。當然,也是私下的。
1969年3月28日,艾森豪威爾去世了。
面對前來奔喪的戴高樂,尼克松在艾森豪威爾的靈前,說出了讓戴高樂幫美國遞話的囑托。
而就在艾森豪威爾去世的當月,還發生了一件大事。
02
從來沒有救世主
從來不靠神仙皇帝
1969年3月2日,蘇聯入侵珍寶島,打死打傷6名中國邊防人員。
其實,從1950年代,中蘇矛盾就已經生芽。以“老子黨”自居的蘇聯,不斷亮明自己的“大哥”身份和全球夢想,希望中國“配合”。
1958年,蘇聯就曾提出,在中國領土和領海上建立中蘇共有共管的長波電臺和共同艦隊。毛澤東的態度是:“他們要在軍事上控制中國,我們不干。”實際上,中蘇在這一年已經鬧翻。
到了1969年3月,中蘇雙方還是沒能避免兵戎相見。
尼克松相信只要美國放低姿態,歷史的天平就會偏向自己。
參加完艾森豪威爾的葬禮后1個月,戴高樂指示法國駐華大使將尼克松的意向傳遞給了中方。
同年7月,美國破天荒地取消了部分對華貿易管制,放寬了美國公民到中國旅行的限制。同月,尼克松開啟了帶著“特殊任務”的全球訪問。
8月1日,尼克松來到了巴基斯坦。
在會見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時,尼克松不吝贊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如果被孤立,亞洲就不能前進”,然后表明心意,“美國絕不參加任何孤立中國的安排”,還會取消驅逐艦在臺灣海峽的巡邏。
8月2日,尼克松飛抵羅馬尼亞,與其總統齊奧賽斯庫的談話,基本是把跟巴基斯坦總統說的話又重復了一遍。
之所以如此緊鑼密鼓訪問這兩個國家,尼克松認為這倆國家和中國長期保持良好關系,且中國高層比較信任。
除了拜托巴基斯坦、羅馬尼亞總統向中國遞話,更重要的是他從這兩國總統的表述中感受到,“中國并不是一個具有侵略性的國家”。
到了8月13日,蘇軍又在中國新疆的鐵列克提地區伏擊了中國巡邏部隊。
結果,第二天,尼克松就緊急召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這次會議,尼克松提出中蘇沖突中“蘇聯是更具侵略性的一方”。
在此之前,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前提則是“中國比蘇聯更危險和更有侵略性”。
尼克松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上的論斷,后來被基辛格稱為“革命性的理論”。這一理論,讓包括尼克松在內的美國政府,完成了“認知”的破冰,重新認識了中國。
1969年12月2日,再聽到了各方的遞話,了解了美國意圖之后,周恩來讓巴基斯坦駐華大使轉告葉海亞•汗總統:尼克松如要同我接觸,盡可利用官方渠道。
1971年7月9日,背負尼克松絕密使命的基辛格,從巴基斯坦秘密轉道來到中國,為毛主席送來一份國禮:美國宇航局從月球帶回的碎片,以及一面從太空帶回的美國國旗。
中美,破冰了。
時間來到2016年3月7日,美國商務部將中興等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
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警方“替”美國逮捕了華為CFO孟晚舟。
戲劇的是,2013年4月14日,法國電力巨頭阿爾斯通的高管皮耶魯齊,以及其他2名同事。原因是,美國通用電器想跟法國阿爾斯通這位全球市場的競爭對手談一談收購的事情,所以就聯合了美國商務部、警方,一起“促成此事”。
就在逮捕第4名阿爾斯通高管的第2天,通用電器收購了阿爾斯通。
直到2018年9月,皮耶魯齊才被美國釋放出獄。
回國之后,皮耶魯齊與記者馬修一起撰寫了那本著名的傳記《美國陷阱》,2019年該書面世就成了暢銷書。
2021年,任正非辦公桌照片流出,出現在照片中的這本書,再度爆火。
皮耶魯齊、孟晚舟事件之后,除了讓全球認識到盡管進入21世紀,美國還是那個美國。
更重要是,讓每一個普通人重新思考安全問題: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有競爭力的企業,一旦做了高管,是不是就失去了個人生命財產安全?
盡管在2018年,美國總統簽署了“西藏法案”,2020年又簽署了“新疆法案”,對中方官員采取歧視性簽證政策,禁止相關官員及其家屬入境美國,并凍結其海外資產和實體。
雖然茲事體大,但針對省份、針對官員、針對人權的這些政策,在宏觀上跟每一個人都有關,微觀上好像跟普通人沒有關系。
但是,普通人很有可能成為皮耶魯齊、孟晚舟級別的高管,就算成為不了此二人,當實體清單擴大到100家、500家、1000家……并且,這個清單,還會根據美國需求從企業擴大到研究機構、院校……
不論是蘇聯、中國、越南,還是法國的阿爾斯通、中國的中興,任何美國以外的國家、組織、企業、機構,甚至是個人,一旦發展的勢力、能力,讓美國感覺到的不開心,就會被美國受到制裁。
那個高舉“美國優先”大旗的傳媒大亨特朗普,之所以能獲勝成為美國總統,因為他知道“美國優先”就是美國民眾最基本的愿望。
而就像中科院丁仲禮院士的那句靈魂發問:中國人是不是人?
中國人當然是人,當然想過好日子,當然想過美國人過過的好日子。
中國,必然要走進風暴中心。
03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十根“秀木”牢牢抱成團
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了。
美國一開始就站到了道德制高點,譴責俄羅斯,軍事支援烏克蘭。據美國《國會山報》報道,從戰爭爆發以前的2022年1月,到今年1月,美國已向烏克蘭提供大約775億美元軍事援助。
俄烏戰爭發生后,除了俄羅斯、烏克蘭民眾生活受到影響,歐盟對俄羅斯的能源發起制裁之后,寒氣傳遞給了每一個人。只有美國,趁機出售高出俄羅斯三四倍價格的天然氣,成為了唯一的大贏家。
而在2022年9月,“北溪”管道被炸,雖然多國證據都顯示美國是兇手,美國不承認,其他國家也沒有辦法,只能眼看著“美式得意”。
因為,美國可以完全不要面子,可以明著當一個無賴,但絕對不會坐視另一個“蘇聯”崛起。
1991年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迅速改善與西方各國關系,還加入了G7,甚至一度表態要加入北約,重回歐洲大家庭似乎指日可待,但擺在前面的有三個巨大阻礙:
一是美國統帥下的北約依舊對俄羅斯保持軍事威脅。
二是中、東歐地區的“新歐洲”國家自沙俄根深蒂固的恐俄、反俄情緒。
最后是,老歐洲們各懷鬼胎,很難合起來接納俄羅斯。
俄羅斯怎么才能解決這一系列問題?
答案正是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氣。重點是天然氣。畢竟,全球石油是由歐佩克決定供應、美國控制需求。
至于天然氣,俄羅斯一家探明儲量就達到了37.791萬億立方米,占了全球的28%,如果算開采量,比例還可上升到40%。
從能源本身來看,天然氣比石油開采容易,使用方便,燃燒效率高,碳排放低30%,而且可供開采的年限比石油長。天然氣除了是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基本可以取代90%的石油原料。
這就是俄羅斯的誠意。
從1995年開始,俄羅斯提出就北溪管道工程構想,與德國談了十年,2005年開建,2011年建成。
建成之后北溪1號輸氣量每年550億立方,相當于現在歐洲和俄羅斯之間天然氣貿易總量的三分之一,滿足德國天然氣需求的一半,對于德國工業支柱——化工業至關重要。
德國,除了是歐洲主席國之一,也是歐洲工業的發動機。德國開心了,俄歐關系就更進一步了。
2015年北溪二號也開工了,把輸氣量增加一倍,不但基本覆蓋德國的進口需求,還能讓德國成為歐洲天然氣供應中心。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卸任后還當了運營北溪Nord Stream 2 AG公司的董事,可見德國人的重視程度。
本來以燃煤能源為主的德國就再也沒有了后顧之憂,關停了所有煤礦,來了一次徹底的能源轉型,甚至連核能都一度計劃在2023年全部關停。
而最重要的是,歐洲一體化進度大大加快了。
眼看俄羅斯與歐洲合作越來越緊密,眼看就要木秀于林,過上了好日子,美國能忍嗎?
所以,北溪,必須得死。俄羅斯與歐洲的關系必須斷裂。
俄烏戰爭之后,能源動脈受阻,歐洲加速進入“去工業化”階段。
如果此時此刻沒有一個與美國相當的大國從中斡旋,俄羅斯、歐洲都要被打回“解放前”,萬邦凋零,獨利美國。
因此,我們看到2022年5月,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同比增長55%的奇觀。
2022年,中德貿易同比增長21%,中法貿易也同比增長14.6%。截至目前,中國已連續7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并逐漸成為法國最重要出口國。
2022年11月4日,德國總理舒爾茨從柏林飛抵北京。本來只給隨行商業代表預留了12個名額,沒想到包括大眾、寶馬、西門子等在內的100多家德國門面級企業都提出申請。同年,巴斯夫、大眾、寶馬等能耗大戶大膽地對華追加百億、千億元級投資,用以建設合資工廠及電池廠等項目。
2023年4月5日下午,法國總統馬克龍從巴黎飛抵北京。落地北京第二天,法國空客就與中企達成160架窄體客機合同。同時,空客將在天津落地第二條總裝線,預計實現在華產能翻倍。
在另一條世界線上,相似的橋段也在上演。
2001年9月11日,發生了9·11事件。結果,10月份美國就聯合多方聯軍浩浩蕩蕩進軍阿富汗。阿拉伯世界的伊斯蘭國家,普遍遭遇來自美國的“支持恐怖主義”的懷疑。
2003年,一管洗衣粉,一句“莫須有”,堂而皇之入侵一個主權國家,讓2000多萬伊拉克平民生活在戰爭、貧窮和來自貧鈾彈的輻射中。
曾經以為靠石油、賺美元就能高枕無憂的中東酋長們,當年一起發動石油危機,一起建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一起建立歐佩克石油輸出組織……此時不得不去思考,就算整個阿拉伯世界抱在一起,一旦美國發起軍事行動,大家能擋得住嗎?
尤其是2000年之后,美國的“頁巖氣革命”就進入了爆發期,美國即將成為全球最大能源輸出國。與中東的酋長們成為了競爭關系。
而就在上個月,中海油直接用人民幣,通過法國能源公司道達爾,購買了來自阿聯酋的天然氣,打開了世界大國間購買大宗能源的人民幣通道。
據路透社爆料,印度通過阿聯酋貨幣迪拉姆,繞過美國制裁,購買俄羅斯石油。而莫斯科交易所也宣布,與印度雙向奔赴,啟動阿聯酋迪拉姆和印度盧比的期貨交易。
另一個被美元制裁的國家,伊朗,也把阿聯酋迪拉姆與俄羅斯盧布、印度盧比列入了新的外匯系統,進一步降低美元依賴。
對于美國來說,更麻煩的是美國一直把別人當傻子、當當成地理上的油井的“沙特”,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特許權談判時,沙特人就在堅持:
“美方必須聘用沙特員工,只要能找到合適的沙特人,公司不得聘用其他國家員工。”
經過90年的“香腸戰術”,在一次次國際危機中,沙特將石油公司主權從美國人手中收歸國有。
并且,沙特早就知道地下的石油是有窮盡之日的。
所以,在沙特的“2030愿景”發展戰略中,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該國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將達到50%。為此,沙特政府決定投入高達3800億里亞爾,也就是近7000億人民幣的資金。
做到這一點,他們需要依靠美國還是中國?答案根本不用想。
早在,2009年對中國石油出口首次超過美國。2022年,中國從沙特進口總額超過5000億人民幣,連續十年成為該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2022年,中國從另一個“石油大戶”伊朗進口超過1000億人民幣,同樣連續十年成為該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沙特和伊朗之所以能夠在北京“和解”,是因為他們知道誰在制造分裂、傷害,誰在彌合、共贏。
在中、沙、伊三國的聯合聲明中,采用了阿拉伯語、波斯語和中文,而沒有采用英文。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不論你強大如蘇聯、頑強如朝鮮、越南,富裕如阿聯酋、沙特,發達如德國、法國,只要不順從美國抑制,不按照“美國優先”行為做事,遲早都要遭受來自美國的雷霆之怒。
但是,如果一棵接一棵“秀木”相繼拔地而起,形成一片森林,再強的風,也無可奈何。
尾聲
2014年4月,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創造性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
2018年4月,十九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再次強調:
“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既要善于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國家安全的實力基礎,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堅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國家利益至上的有機統一,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國家利益至上是國家安全的準則,實現人民安居樂業、黨的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堅持立足于防,又有效處置風險;堅持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塑造是更高層次更具前瞻性的維護,要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科學統籌,始終把國家安全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中來把握,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維護國家安全合力。”
在二十大報告中,則有這樣一個亮點,首次在黨代會報告中將國家安全方面的內容單獨成章。
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我個人的理解就是,除了繼續加強國內糧食、能源、產業鏈、公共安全、社會治理等各方面安全體系的建設,同時還要加強海外公民、法人的安全保障,不斷壯大全球命運共同體,促進國際安全。
發展中遇到了安全問題,如果當時解決不了,那就在更大的發展之后、與更多的國家合力解決。
中國并不是要做美國,但已經不得不走進時代風暴的中心。
畢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人民對生命財產安全的需求已經從國內日益增長到全球,為了保障廣大中國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中國“不得不”擔任更多“話事人”的職責。
同為“話事人”,中美的不同文化,注定了行為上的巨大區別。
就像在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后,西方民眾跟隨美國媒體,無腦式攻擊俄羅斯這樣一個大國“欺凌”烏克蘭這樣一個小國、贊揚對烏克蘭軍事援助之時,中國輿論場卻呈現出另外一副景象。
不論官方媒體還是民間頭部媒體,在分析二者爆發戰爭的原因,廣大網友在惡補俄烏、蘇聯、北約等歷史,也在跟著分析原因。
歷史上,中國飽經戰爭。直到今天,經歷過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甚至是經歷抗日戰爭的老兵,仍大有人在。無數家庭,為戰爭做出過犧牲。
所以,絕大多數中國人都痛恨戰爭,不會無腦地“支援烏克蘭”擴大戰爭,更不會美化戰爭。中國官方更是如此。
從戰爭開始,中國就致力于以和平的方式結束戰爭,同時保障各國領土主權完整。
面對美國譴責中國“不站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所說的,“中國是唯一一個在俄烏沖突中,能與雙方對話的大國”,這樣對俄烏兩國無辜民眾生命負責的話,美國人是很難理解的。
美國人很難理解,一個國家幫另一個國家,不是為了讓別人做自己的“殖民”,而是想大家都過上好日子,今后一起和和氣氣做生意。
美國人的安全感來自于美國優先的零和博弈,中國人的安全感則來自于多邊共贏的命運共同體。
正是這個原因,沙特和伊朗可以放下多年恩怨握手言和,法國和伊朗的外長也可以坐在一起和談。中國人在法國、沙特、伊朗……的生命財產才更安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