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私有化運動,我們會發現俄羅斯人民利益損失最大,俄羅斯綜合國力嚴重下滑,獲利最大的群體正是極力鼓吹私有化的俄羅斯“精英集團”及美國西方在俄羅斯的代理人。歷史當然不是劇本,沒有假設,無法改寫,蘇聯解體以及俄羅斯私有化運動的不可逆性,使俄羅斯人民只能選擇品嘗歷史的苦果。蘇聯解體、俄羅斯私有化運動的歷史并不久遠,以史為鑒,希望敲響我們的警世之鐘,撕掉荒謬理論的偽善面具,走好中國模式發展之路。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開始了以私有化為核心的改革,整個私有化運動貫穿了1990年代。私有化運動開始時,俄羅斯民眾期待通過均分國家財富獲益,但結果卻是,普通俄羅斯人幾乎失去了一切,造就的是為數不多的財閥寡頭。
2010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六十年建設的輝煌成就無可辯駁的證明了中國模式發展道路的優越性。有些學者無視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不顧俄羅斯私有化運動造成的災難性后果,不斷鼓吹“均分國有企業(將國有企業以股票的形式均分給每個中國公民)”,試圖以此欺騙民眾、誘導民意、制造民意。
蘇東教訓,殷鑒不遠,讓我們一起回顧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私有化運動之悲劇史詩。
一、俄羅斯私有化運動悲劇之起始與終結
1991年底開始的俄羅斯私有化運動帶有很強的政治和意識形態色彩,俄羅斯自由派代表人物蓋達爾和丘拜斯認為,“無論把財產分給誰,哪怕是分給強盜,只要把財產從國家手里奪過來就好。如果強盜變成自己資本的有效主人,他就不會再做強盜了……”
1992年6月11日,俄羅斯私有化的標志性文件——《俄羅斯聯邦 1992年國家企業和地方企業私有化國家綱要》公布,拉開了私有化進程的序幕。
俄羅斯的私有化,分為證券私有化和現金私有化兩個階段。
證券私有化從1992年1月至1994年6月底,以無償私有化為主。
現金私有化自1994年7月1日起,從無償轉讓過渡到按一定價格出售。
……
在經歷了整個1990年代的私有化運動之后,到2000年3月普京總統上臺時,許多大型國企已被私有化,巨額國家財產被少數寡頭瓜分,人民大量失業、極度貧困。
普京當政后,為了使俄羅斯擺脫困境,通過司法手段或市場手段,將戰略行業特別是能源領域的大型企業重新國有化,并親自確定涉及國防、石油、天然氣、運輸、電力、對外貿易、銀行、漁業、鋼鐵制造業等領域的1063家俄羅斯大中型企業為國有戰略企業,規定政府無權對這些戰略企業實行私有化。同時,加強對國有戰略企業的監管,使之忠實執行國家的經濟政策并向國庫上繳利潤。
由于此時俄羅斯政府掌握了一千多家國企、石油價格上漲,政府財政收入大增,普京毅然放棄2004年準備實施的“社會福利貨幣化”政策,將財政盈余和能源出口收入,集中用來償還實行私有化運動時期對俄羅斯人民的欠賬,推動實現“現代化醫療、高質量教育、買得起的住房和高效益農業”,改善人民生活。
2008年普京結束總統任期,轉任總理。普京總統任期內的最后一次民調,顯示,即將卸任的普京的民眾支持率達到84.7%,為其八年總統任期的最高紀錄,其結果“反映了俄羅斯民眾對普京總統的感謝之情”。
二、俄羅斯私有化運動之導演——激進民主派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激進民主派需要建立符合其利益的政治制度。他們認為,舊政治制度的經濟基礎是產權國有制或公有制,要摧毀舊制度,關鍵是實行產權的私有化政策。
葉利欽和蓋達爾等多次聲稱,俄羅斯的經濟改革根本任務就是使改革進程不可逆轉,完全的經濟自由化和產權私有化是改革不可逆轉的保障。“休克療法”的最終效果,正是使私有化不可逆轉,一旦股權被大規模地分配給人民,人民就會期望私有化在政治上獲得保障,這就產生了一大批擁護新制度的中產階級和私有者。
有一種觀點認為,蘇聯解體前,俄羅斯的國家經濟形勢惡化,政府無法維持龐大的國有企業正常運營,所以只好推行私有化。事實上,“休克療法”這樣激進的私有化方案得以采用,首先是政治考量,其次才是經濟考量。激進民主派為鞏固剛剛獲得的政治權力,就自編自導了這一幕悲劇史詩。
三、俄羅斯私有化運動之編劇——葉戈爾·蓋達爾
葉戈爾·蓋達爾,1956年3月生于莫斯科,俄羅斯著名的經濟學家和政治家。35歲擔任俄羅斯第一副總理,36歲時被葉利欽任命為俄羅斯代總理(1992年6月~12月),開始推行被稱為“休克療法”的自由主義激進經濟改革。
蓋達爾于2009年12月16日去世,蓋達爾的老伙伴和朋友承認,他在俄羅斯普通民眾心目中被普遍地視為一個令人厭惡的角色,因為由他主導的經濟自由化改革讓普通俄羅斯人幾乎失去了一切。
小資料:“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這一醫學術語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被美國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引入經濟領域。近年來采用“休克療法”的成功案例是南美小國玻利維亞,最典型的失敗案例是俄羅斯。“休克療法”的核心是:自由化、穩定化和私有化。就向市場經濟轉軌而言,私有化是基礎,經濟自由化是核心,穩定宏觀經濟是必要條件。
四、俄羅斯私有化運動之劇本——“休克療法”
1992年初,蓋達爾在薩克斯指導下制定了激進的經濟改革方案——“休克療法”,并在俄羅斯全面推行。
1.“休克療法”第一步是放開物價
俄羅斯政府規定,從1992年1月2日起,放開90%的消費品價格和80%的生產資料價格。取消對收入增長的限制,公職人員工資提高90%,退休人員補助金提高到每月900盧布,家庭補助、失業救濟金也隨之水漲船高。
放開物價頭三個月,貨架上的商品琳瑯滿目,購物不需要排長隊了,可沒過多久,物價扶搖直上,1992年4月份,消費品價格比1991年12月上漲65倍,6月份,工業品批發價格上漲14倍。高物價直接導致了消費低迷,企業紛紛壓縮生產,市場供求進入死循環。
2.“休克療法”的第二步,財政、貨幣“雙緊”政策
財政貨幣“雙緊”政策,幾乎與放開物價同時出臺。
財政緊縮主要是開源節流、增稅節支;貨幣緊縮是收縮銀根,抑制通脹。
但事與愿違,“雙緊”政策直接導致生產萎縮、企業流動資金短缺,失業人口增多、政府財政赤字擴大。在這樣的情況下,俄羅斯政府被迫放松銀根,1992年增發貨幣18萬億盧布,是1991年發行量的20倍,通貨膨脹如潮水般涌來,財政貨幣“雙緊”政策失敗。
3.“休克療法”第三步是大規模私有化
私有化開始時的操作方式是所有俄羅斯公民以證券的形式均分國有財產。國有財產總值的三分之一約1.5萬億盧布(約合當時人民幣1231.34億元),總人口是1.5億,每個俄羅斯人領到一張1萬盧布的私有化證券,可以憑證自由購股。
五、俄羅斯私有化運動之“路人甲”——普通民眾
俄羅斯人獲得了的私有化證券之后,本以為拿到了一筆國家財富,不成想世事難料,私有化運動開始后俄羅斯經濟持續惡化,通脹嚴重,盧布瘋狂貶值,到1992年10月私有化正式啟動時,1萬盧布只夠買一雙高檔皮鞋。許多普通俄羅斯人認為票面價值1萬盧布的私有化兌換券純屬垃圾,不如及時變賣成現金。某些勢力趁機勾結國有銀行,用國有銀行的錢收購通過地下市場收購全國發行的私有化兌換券。全民均分的私有化兌換券很快就集中到了幾個寡頭手中,俄羅斯的主要經濟命脈從此被幾大寡頭控制(別列佐夫斯基、古辛斯基、維諾格拉多夫、斯摩棱斯基、弗里德曼、霍多爾科夫斯基、阿布拉莫維奇,馬爾金等人)。
1993年俄羅斯“社會輿論”調查機構發布的一項社會調查結果表明,有65.7%的國家杜馬議員認為“證券私有化是一場大騙局和對百姓的愚弄”。有俄羅斯學者指出,這種“平均分配”國家資產的作法實際上是一種欺騙,在政治上是有害的,經濟上也是徒勞無益的,大多數居民沒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投資者或所有者”。
1994年6月底,葉利欽宣布俄羅斯已有70%的工業企業實行了私有化,俄羅斯社會4000萬人成為股票持有者。然而,社會調查結果表明,真正在私有化中分得好處的只有70至90萬人,最后能夠分搶到最大蛋糕的只是極少數,這就是金字塔頂尖上那不足2000人。大多數人最終分到手的國有財產,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補助”,一張無法產生實際財富的“彩票”。
俄羅斯國有資產均分運動,這個堪稱世界史上最大的財產分割事件,堪稱宏大的史詩劇,可是令人遺憾的是,說起普通俄羅斯民眾扮演的角色,不禁讓人想起了電影中常見的人物:“路人甲”。
六、俄羅斯私有化運動之失敗投資人——國家
如果把俄羅斯國家作為私有化運動的發起者、投資人的話,那么整個投資只能說是悲劇性的失敗。
俄羅斯私有化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嚴重。私有化為少數人提供了絕好的斂財機會,無法統計的國有財產被變相轉手或侵吞,削弱了國家的總體經濟實力。俄羅斯約有500家大型企業被以72億美元的低價出售,而這些企業的實際資產要達2000多億美元。莫斯科吉爾汽車制造廠資產總量約合10億美元,一家私人財團購得價格僅為400萬美元,后經營不善、負債累累,莫斯科市政府不得不又重新收歸國有。除有形資產外,無形資產和知識產權的流失更難以統計。
俄羅斯私有化嚴重損害了俄羅斯國家安全。首先損害了經濟安全。俄羅斯國家杜馬稽查委員會的特別調查報告指出,私有化非但沒能使轉軌政府的預算增加多少,反而使國家失去了對一些大型企業、甚至工業部門的控制。其次威脅了國防安全。俄羅斯安全情報部門的報告指出,在私有化過程中,外國商人直接或通過俄方公司購買軍工企業的股票,或采取建立合資企業等形式竊取尖端技術,達到進入或控制這些企業的目的。類似的現象在航空航天、導彈制造等軍工企業尤為普遍。第三危害社會穩定。俄羅斯社會中貧富差距擴大,兩極分化嚴重,1990年代中期,俄羅斯社會的緊張程度已接近社會沖突的臨界點。私有化引發了嚴重的社會犯罪。
七、俄羅斯歷史劇之情節曲折——否定之否定
如果把自1990年代以來的俄羅斯歷史在舞臺上浮現,那么這部歷史劇一定是曲折回環出人意料:戈爾巴喬夫時期對蘇聯時代和斯大林進行全盤否定,昔日的偉大領袖被批判指責甚至妖魔化,最終是蘇聯解體;俄羅斯轟轟烈烈的推行私有化,最終是悲劇性的結局;品味到苦果后的俄羅斯人又把改革的英雄主角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看作反派角色,昔日領袖斯大林重新成為正面人物……
蘇聯解體的悲劇性后果,刺痛了俄羅斯人,使他們一方面深感后悔(沒有在祖國危難時挺身而出),另一方面又充滿對導致國家解體責任者的憤恨。2001年的俄羅斯民意調查結果證明:“56%以上的民眾認為戈爾巴喬夫對國家造成了危害;葉利欽則在分裂國家這條路上走得實在太遠。”
俄羅斯政界和學界在反思“民主化”的過程中指出,上世紀80年代后期,戈爾巴喬夫提倡和發起的“民主化、公開性和新思維”運動,是因為對西方民主模式的盲目追求。戈爾巴喬夫、葉利欽等人借鼓吹民主模式的普世性之名,將“民主化”當作政治奪權、推動民族分裂和搞垮蘇共的工具和手段。他們認為,1985~1999年這15年是俄羅斯災難性的15年,是“大失敗”、“大混亂”的15年。
八、俄羅斯歷史劇之舊曲新翻——重新評價蘇聯模式
2007年,俄羅斯新出版歷史教學參考書《俄羅斯現代史 1945~2006年》,2008年8月,再次出版新歷史教學參考書《俄羅斯歷史 1900~1945年》。新教科書歷史地辯證地對蘇聯體制做出評價:
1.充分肯定在蘇聯體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就
首先,充分肯定了蘇聯體制在經濟發展、社會公正、文化教育、勞動保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材寫道:蘇聯“對全世界千百萬人們來說,是最好的和最公正社會的榜樣和方向”。據《新俄羅斯晴雨表》刊物2005年14期登載的調查表顯示:從1996年起到2005年,每年民調表明,高達70%的民眾對蘇聯體制持肯定態度。
其次,否認蘇聯解體是因為“這個體制已經喪失了發展的潛力”。
教材指出:“斷言說蘇聯體制不能改革、必須被摧毀,這種說法至少是非常幼稚的。”同時,新教材參考書沒有回避對蘇聯體制弊端的批判,如“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一是權力的高度集中,形成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二是管理的高度集中,壓抑了地方、企業、個人的生產積極性”。
2.認為斯大林體制與列寧體制完全一致
蘇共二十大以后,在學界形成一種看法:認為斯大林在經濟上違背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政治上背離了列寧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從而把斯大林時期的體制與列寧對立起來。
俄羅斯2008年版歷史教材認為列寧、斯大林執政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方法、策略上或許有所不同,但列寧-斯大林體制的實質是完全一樣的。
這兩本書的出版有俄羅斯官方背景、有俄學術界權威機構認可,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反映了近年來俄羅斯民眾對蘇聯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重新評價的新觀點。
結語:
回顧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私有化運動,我們會發現俄羅斯人民利益損失最大,俄羅斯綜合國力嚴重下滑,獲利最大的群體正是極力鼓吹私有化的俄羅斯“精英集團”及美國西方在俄羅斯的代理人。歷史當然不是劇本,沒有假設,無法改寫,蘇聯解體以及俄羅斯私有化運動的不可逆性,使俄羅斯人民只能選擇品嘗歷史的苦果。
蘇聯解體、俄羅斯私有化運動的歷史并不久遠,以史為鑒,希望敲響我們的警世之鐘,撕掉荒謬理論的偽善面具,走好中國模式發展之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