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靖教授長期研發糧食安全數據庫系統。2008年以來,在龐弘燊博士、錢有飛博士及諸多研究生的配合下,在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的支持下,各功能模塊均取得了顯著進展。目前,數據庫已經完成全國300多個地級以上區域、全球六大洲30余個國家的數十萬組數據的采集、計算、分析和實驗。我們已推送過浙江、江蘇和福建三省的分析報告(見文末往期推薦),今天將推送河南省的分析報告。
導 語
剛發布的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將糧食安全放在了突出位置,要求確保全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要穩住面積、主攻單產、力爭多增產。河南作為全國糧食第二大生產省份、最大的小麥生產省份,在很多地區推進“非糧化”的當下,實現了糧食產量的持續穩步增長。
基于1979-2020年的數據統計分析,胡靖老師認為,河南之所以能戴牢糧食“主產區”的帽子,是因為技術革新等因素帶來的畝產水平的提高,而非播種面積的增加。但河南糧食產量逐年增長并未給農村居民帶來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糧食“主產區”的定位也使河南的區域發展呈現出不均衡的態勢,面臨巨大的發展壓力。由此胡老師提出:糧食缺口地區,尤其是“主銷區”應該向中央繳納“糧食生產機會成本稅”,以此平衡“主產區”農民的收入。
本公眾號還將陸續推出胡靖教授對各省糧食生產與安全的分析報告,敬請期待!
作者|胡靖,華南師范大學三農與城鎮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廣東省鄉村振興智庫專家,中山大學華南農村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主要研究農地制度、集體經濟、糧食安全等問題。
責編|稼稻
后臺編輯|童話
圖片來源:大河網
河南,是全國糧食第二大生產省份、最大的小麥生產省份。1979年以后,河南糧食產量“小步快跑”,除了在2003年遭遇了一個顯著的下跌以外,四十多年幾乎一直是在沿著一條平滑的曲線增長。這種趨勢確實比較特別。因為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國內很多地區都在“非糧化”,把“無工不富”演繹為“有糧不富”。為什么河南的糧食生產能夠一直保持難得的增長趨勢呢?
利用廣州昆閱數據庫FEDS及其計算成果,可以揭示出1979年以后河南糧食生產特殊的過程和部分緣由。[1]
1增長趨勢
河南糧食產量經歷了兩個上升的過程。
第一階段為1979~1999,產量從2134.5萬噸增長為4210萬噸,二十年平均增速為3.45%,幾乎翻了一倍(1.97)。這的確間接反映出河南的土地資源優勢、農業優勢。河南位于華北平原地區,耕地資源非常豐富。根據第三次國土調查,河南有耕地11271.1萬畝,僅次于黑龍江(25793.14萬畝)、內蒙古(17255.43萬畝),位居全國第三。
第二階段為1999~2003,糧食產量從4210萬噸直接下降為3569.5萬噸,四年減少了640.5萬噸,減幅為12.2%。這是當時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政府單純依靠市場、放棄財政支持的一次市場化實驗的結果。
第三階段為2003~2020,產量由3569.5萬噸增長為6825.8萬噸,直接增加了3256.3萬噸,增幅為1.912倍,17年平均增幅為3.89%。這里面自然有農民的努力,但主要原因是政府明確了農業政策的方向,啟動了對“主產區”農業和糧食生產全面的支持和補貼。(見圖1)
圖1:1979~2020河南糧食產量的趨勢
河南作為我國重要的“主產區”省份,一直致力推動糧食產量增長,的確是國家糧食安全的“中流砥柱”之一。
2谷物生產
小麥
小麥一直是河南最主要的谷物。河南是國家最大的小麥生產省份,小麥產量長期全國第一。2020年小麥產量3753.13萬噸,占河南糧食產量的54.98%,占全國小麥產量(13425.38萬噸)的27.9%。從圖2可以看出,河南的小麥產量一直穩步增長,1979年只有969萬噸,但是到2020年,產量翻了3.872倍,41年平均增速為3.35%。(見圖2)
圖2:1979~2020 河南小麥的增長趨勢
玉米
2003年以后河南的玉米產量迅速恢復和增長,逐漸成為糧食生產另一重要的支柱。這是河南糧食產量能夠穩居全國第二的主要原因。2003年,玉米產量只有766.3萬噸,但2020年增長到2292萬噸,17年玉米產量翻了2.99倍,年平均增幅為6.654%(見圖3)。目前,河南的玉米產量僅低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東,位居全國第五。
圖3:1979~2020 河南玉米的增長趨勢
水稻
河南的氣候環境總體上不是很適合水稻的生產,大部分的水稻生產是集中在豫南的信陽市。2020年,信陽糧食產量574.6萬噸,其中水稻產量406.8萬噸(占70.8%)。1979~2003,河南水稻的生產總體是一種波動狀態,1979年水稻產量為161萬噸,1998年為369.7萬噸,但隨后連續三年下降,2001年只有202.7萬噸。2002年,水稻產量有一個奇怪的躍升(可能有統計口徑的問題),達到336.5萬噸,隨后2003年,又急劇下降到240.2萬噸。2003年以后,又開始穩步增長,2015年達到最高531.5萬噸,隨后又有波動,2020年513.7萬噸,基本穩定在500萬噸以上。(見圖4)
圖4:1979~2020 河南稻谷增長趨勢
水稻,是信陽糧食生產的優勢,但總體上并非河南谷物生產的優勢。2020年,全國水稻產量21186萬噸,河南只占2.42%。同時,水稻在河南谷物生產中比重也并不高,一般不超過10%。2003年,河南糧食總產量3569.51萬噸,其中,小麥2292萬噸、玉米766.3萬噸、稻谷240.2萬噸、其它糧食產量271.01萬噸。2003年水稻在河南糧食產量中的占比只有6.73%,2020年略有提升,為7.53%。
除了小麥、玉米和水稻,河南還有大豆、薯類等其它糧食作物的生產,但比重并不大,年產量僅在200萬噸左右。
3播種面積
河南的播種面積資源非常豐富,這首先得益于富饒的耕地資源。根據第三次國土調查數據,在河南11271.1萬畝耕地資源中,水田有1022.91萬畝,水澆地有6887.01萬畝,旱地有3361.17萬畝。其次,河南總體上處于北溫帶,農作物一般是兩年三熟。其中,小麥是一年一熟,玉米可以一年兩熟。所以河南的播種面積資源空間非常大,復種指數有潛力。1979年,河南的播種面積為16375.5萬畝,2020年為22112.42萬畝,增加了5736.92萬畝。(見圖5)
豐富的播種面積資源,是河南顯著的農業優勢,為河南糧食生產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由于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收益不同,河南的18個地級市面臨播種結構的調整與平衡問題。糧食播種面積安排過多,產量是上去了,但農民的收入勢必更加困難;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比重過大,像南方的廣東、海南、廣西,糧食生產又必然達不到“主產區”要求,國家全局的糧食安全又會出現問題。從圖5可以看出,河南每年的總播種面積,基本上是呈緩慢增長趨勢,這反映出河南在盡力挖掘農業資源的潛力。
圖5:1979~2020河南總播種面積趨勢
糧食播種面積總體雖然沒有下降,但增長并不明顯(見圖6)。1979年糧食播種面積為13600.5萬畝,2020年為16108.2萬畝,41年只增加了2507.7萬畝,年平均增幅為0.413%。其中,小麥的播種面積增長非常緩慢(見圖7)。但玉米播種面積的增長較為明顯(見圖8)。1992年,玉米播種面積為2946.45萬畝,2020為5727.02萬畝,30年一直緩慢增長,年均增幅為2.24%。近五年,河南的糧食播種面積基本穩定在16000萬畝左右,沒有明顯變化。這說明河南糧食產量的增長,主要并不是依靠擴大播種面積,而是在穩定、鞏固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主要依靠畝產水平的提高來實現糧食產量的增長。
圖6:1979~2020河南糧食播種面積趨勢
圖7:1979~2020河南小麥播種面積趨勢
圖8:1979~2020河南玉米播種面積趨勢
從播種結構看(見圖9),河南糧食播種結構呈現緩慢下降趨勢,這其實反映出各地政府和糧農的市場化傾向。1979年播種結構為83.06%,2020年播種結構下降為72.85%。41年,播種結構下降了10.21個百分點。播種結構的調整,主要是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的擴大,更有利于增加農民的貨幣收入。但是即便如此,2020年河南的播種結構仍然要高出國內“主銷區”至少20個百分點。
圖9:1979~2020河南播種結構的變化趨勢
4畝產水平
穩面積,增畝產。河南糧食產量增長的主要手段是依靠畝產水平的提高。1979年,河南糧食平均畝產水平為156.95公斤/畝,2020年為423.75公斤/畝,41年單產水平提高了2.7倍,年平均增長2.45%(見圖10)。其中,小麥單產由166.15公斤/畝,提高到441公斤/畝,變化非常大(見圖11)。玉米單產變化也不小,2000年325.57公斤/畝,2020年為409.01公斤/畝(見圖12)。水稻單產,2000年為462.44公斤/畝,2020年為555公斤/畝(見圖13)。小麥、玉米、水稻單產水平的進步,很大程度彌補了土地資源的約束,為播種結構調整提供了空間。也體現了育種技術、栽培技術對現代糧食生產的重要意義。
圖10:1979~2020河南糧食畝產趨勢
圖11:1979~2020河南小麥畝產趨勢
圖12:1987~2020河南玉米畝產趨勢
圖13:1979~2020河南水稻畝產趨勢
但是,糧食畝產水平的提高,也有“天花板”的限制,不可能一直提高。這是因為影響糧食畝產的因素除了育種,還有水利、化肥等其他因素。而且這些因素都是“短板”,都有自己的“天花板”。因此,一個區域的糧食生產最終會收斂于一個平衡的狀態。
5區域布局
河南雖然是“主產區”,但同樣面臨工業化、城市化的壓力,并且區域發展也不平衡。這種發展的背景,會導致河南糧食生產的區域格局會是一種傾斜狀態,而不是平均狀態。鄭州作為省會城市,城市化的責任當仁不讓。如此,隨著城市面積的持續放大,城市人口的持續增長,鄭州的糧食生產會相當有限,最后邊緣化。制造業、服務業會成為鄭州經濟發展的重點。鄭州在河南會一家獨大,其省會地位會類似成都、武漢。周口、南陽、駐馬店、商丘、信陽、新鄉,則會繼續承擔河南糧食生產主要的責任。
從圖14可以看出。在2003年,河南糧食生產前六大分別是周口市(396.6萬噸)、南陽市(388.2萬噸)、駐馬店市(335.1萬噸)、商丘市(321.1萬噸)、信陽市(286萬噸)、新鄉市(280.7萬噸),到2020年,河南糧食生產的前六名依次是周口市(934.3)、駐馬店市(810萬噸)、商丘市(741.9萬噸)、南陽市(719.7萬噸)、信陽市(574.6萬噸)、新鄉市(485.9萬噸)。這六大城市,是河南糧食生產的“主產區”中的“主產區”,其產量之和占河南總產量的60%以上。
2003年河南18個城市的糧食生產分布
2020年河南18個城市的糧食生產分布
發展的壓力、收入的壓力是均衡的。河南18個地級市,沒有一個城市甘愿在經濟上落后,也沒有一個農民會甘愿在收入上落后。這就客觀存在一個趨勢,即資金、土地、勞動力、政策,在市場和利益的引導下,隨時都可能流出農村、流出農業,向經濟效益更顯著的工業、服務業、房地產業傾斜。這就會對糧食生產構成某種威脅。對此,不能從道義上要求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必須作出長期的犧牲。
2020年,河南的人均發展指標,無論是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還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明顯低于江蘇、浙江,也低于比鄰的山東、安徽。更不用說和北京、上海、深圳比。這種發展的壓力可想而知。多年以前,筆者在《入世與中國漸進式糧食安全》一書中提到,糧食缺口地區,尤其是“主銷區”,應該向中央繳納“糧食生產機會成本稅”,以此平衡“主產區”農民的收入。否則,“搭便車”的地區會越來越多,抱僥幸心理的地區會越來越多。最后積重難返,形成某種糧食安全的公共災難。
(2023年春節,廣州)
—END—
注釋:[1]FEDS得到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的支持,在此感謝!
圖片來源:FEDS數據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