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田松:在工業文明的框架內環境危機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田松 · 2011-09-19 · 來源:《綠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發表于《綠葉》2011年第六期,pp19-26. 此文初稿由《綠葉》編輯劉芳根據采訪錄音和記錄整理而成,特此致謝。

在工業文明的框架內

環境危機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田松*

 

摘要

始于工業革命的工業文明改變了人類理想社會的方向和基于人類生活的物質與能量的轉換方式,環境問題不只是技術或科學層面的問題,也不只是經濟或政治層面的問題,而是我們整體的文明結構——工業文明——存在問題。因而,環境問題無法在工業文明的框架內得到有效解決,而需要反思工業文明,構建生態文明。

一,工業文明與環境危機的關系

工業文明可以追溯到英國工業革命,與傳統文明相比,它有兩大變化。一是改變了理想社會的方向,從對精神的提升、人與人的和諧,轉向了對物質的追求;二是改變了基于人類生活的物質與能量的轉換方式——從準閉環變成從自然到垃圾的開放鏈條。在工業文明之前,經人類社會改造、使用的物質,基本上可以回到自然環境,“來于塵土,歸于塵土”,很少產生“垃圾”。人類的社會活動雖然逐漸從大自然的生態循環中脫離出來,但是仍然依附于自然的生態循環,很少與其發生劇烈的、大規模的沖突。進入工業文明之后,人類社會使用的物質仍然來自自然,然而在經過了工業制造和消費使用后,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人造的難以被降解的物質,成為無法融入自然生態循環的垃圾,環境日趨惡化。所以,在工業文明和環境危機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關聯。

傳統社會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生存問題”,它包含了兩個層面,一是如何獲得更多的物質以滿足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二是如何分配所獲得的物質以實現社會的幸福、公平、平等和正義。在進入工業文明之后,由于現代技術的應用,人類改造物質世界的能力大大提高,可以輕松地使人類獲得更多的物質。于是,生存問題所包含的第二個層面被逐步遮蔽。只需要“做大蛋糕”,增加每個人對物質世界占有的絕對值,分配問題對于社會的影響就會減弱,乃至于被忽視。由此,社會生活的根本問題轉變為了增長問題。

增長問題成為社會生活的根本問題后,人類關于理想社會的設想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傳統社會,理想社會強調的是個人精神境界的提升,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物質需求不是最重要的,甚至過分的物質追求會在道德上遭到鄙視。工業文明的理想社會則不同,它強調的是對物質世界本身的控制,是生產和創造更多的物質,社會生活好壞的標準以物質生產為主,比如人均GDP是多少。相應地,個人的理想生活也由精神層面的探索轉變為物質層面的追求。

較之傳統社會,工業文明對物質的利用和改造模式發生了根本轉變。傳統社會對物質世界的改造更多的是物理變化,少數的化學變化也多是模擬自然本身。在工業時代,人類對物質的利用和改造還包括了化學、生物、生化、核變等多種方式。經由這些非物理方式得到的物質,不僅在制造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污染,并且本身很難降解,最終成為無法融于自然界的“垃圾”。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工業文明的大背景下,人類社會的根本問題和發展理念都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激勵人們追求創造更多的物質,而物質利用和改造方式的改變則導致了污染和垃圾問題的出現,引致環境危機。所以,對于環境危機的認識或者環保意識的建立,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對工業文明的反思。

二,反思工業文明

(一)資本是工業文明的邏輯核心

科學和科學技術是工業文明的核心特征之一,但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科學和技術一直是兩件事。在古希臘,科學是一種形而上的東西,是自然哲學,它追求宇宙至深的奧秘,不存在任何實用性的考慮。在工業文明出現之后,科學與技術逐漸結合在了一起,并產生出實用效果,是否有用才成為科學家所關心的問題。 在我們以往的觀念里,是科學革命導致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導致工業革命。技術進步滿足了人的物質需求,人的幸福感提高,社會進步,產生新的需求,促生新的科學和技術,如此逐漸遞增,促進社會發展。在這個說法中,技術進步是人類的福音,是受到所有人歡迎的,但是這無法解釋工業革命時期發生的盧德運動(Luddite Movement)。

直接推動技術進步的并不是人的需求,而是資本的需求。因為資本要增值,這是資本自身的邏輯。此后,科學也加入到服務于資本增值的陣營中來。

熱力學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早期的蒸汽機效率非常低,燒一百斤煤只有兩、三斤對外做工,大部分的熱能都變成熱量而耗散了,所以提高蒸汽機效率是很多資本家、工程師所追求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熱力學。從此,蒸汽機的效率可以在熱力學的指導下進行了。熱力學第一個直接服務于技術(或者資本)的科學學科。

資本以追求利潤的動機而推動技術的發展,并延續著“利潤”邏輯構建工業文明的發展框架。在這一框架下,科學發展、技術進步、市場需求乃至社會體系都會按照有利于“利潤增值”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整個的工業文明體系會以實現資本增值為目的來構建人類社會的運行模式。

首先,資本邏輯意味著,那些能夠使資本增值的科學和技術更容易被發明出來,也更容易得到應用,而不能夠滿足資本增值的科學和技術則會迅速被邊緣化。而為了研發更利于資本增值的科學和技術,人力資源的積累也會傾向于培養能夠更好地掌握和利用實用科學的人才。

其次,資本實現增值有賴于商品交易和市場拓展,有時候需要滿足人的需求,有時候會激發或者創造人的需求,也有的時候會剝奪一部分的人需求,滿足另一部分人的需求。只要能夠使資本增值。由此,資本也就傾向于控制人們的需求。

最后,資本的邏輯會延伸到整個社會體系,社會的價值感、存在感會傾向于鼓勵那些能夠促進資本增值的社會活動,整個社會的制度都會為這些社會活動提供激勵、保護和便利。人類的所有社會活動都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這些社會活動最終都會導致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在工業文明出現之前,人們與自然之間構建的是一種敬畏關系,我們可以看到,越是直接依賴于自然資源的地區,越會形成一些與當地環境相適應的文化傳統,他們會視自然界為有神靈的世界,山有山神,樹有樹神,得罪了山神、樹神,會有旱、澇、冰雹,瘟疫等災害。由此,不同的地區、民族形成了與當地生態環境相適應的各種傳統,這些傳統不僅維持著他們自身的發展,也維護著他們生存的環境。

工業文明的發展破壞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自然在人們的眼中變成了資源供給地。同時,工業文明還破壞了文化的差異性。為了推廣工業文明,社會從各個層面宣傳代表工業文明的意識觀念、生活模式,并認為傳統觀念和生活模式是落后的、原始的、粗糙的、不系統的、非理性的。由此,在整個現代的政治、文化的沖擊下,各種因地制宜的小傳統被放棄,趨向消逝。這種傳統文明的消逝意味著文化多樣性的弱化,這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目前,對于這方面的反思做得遠遠不夠。以垃圾問題為例,一直以來存在一個理念是——“垃圾就是放錯地方的資源”。也就是說,垃圾是可以再利用的,并且這純粹是一個技術問題。由此,無論我們現在制造了多少垃圾都沒關系,因為在未來,我們可以發明一種新的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廢物利用,解決垃圾問題。所以,很多人都對現有的發展模式非常樂觀。然而,“垃圾就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個說法,只是科學主義的自我安慰,一個夢囈,它從物理的邏輯上是不可能的,它直接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就像空調要讓屋子降溫,必須把廢氣排到室外去。廢氣對于室外的空間就是垃圾,它是不可能再利用的,否則,就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

(二)環境問題無法在工業文明的框架內被解決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工業文明所制造的環境問題,但人們仍然希望能夠在工業文明的框架內解決問題,特別是寄希望于科學技術能夠解決環境問題,然而這是不可能的。科學技術所產生的問題靠科學能夠解決的是非常有限的,而這些有限的部分還會可能產生新的問題,科學家常常宣稱他們將會發明出A技術來解決我們現在所遇到的B問題,但是我們現在所遇到的B問題常常是科學家們以前發明出來為了解決C問題的技術所導致的結果。換言之,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必然伴隨著新的問題的產生,就像雜技里摞椅子一樣,椅子越來越高,系統的維系越來越艱難,潛在的危險越來越大。這是因為我們現在使用的技術總體上是基于機械論、決定論、還原論模式的,與自然的生態系統有著根本上的沖突。隨著這種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越發強烈,人類所生活的世界越發遠離自然,人類所造出來的物質越發難以融入自然,從而不斷產生新的環境問題。

以太陽能為例,很多人都認為太陽能是綠色能源。但是,與所有的技術應用一樣,它都會導致新一輪的污染。制造太陽能電池需要開礦;生產太陽能電池板要產生污染;太陽能電池壞了之后成為垃圾,并且難以降解。這些污染與火電污染相比,究竟哪個更嚴重,很難定論。即使假設太陽能不存在任何污染問題,太陽能的使用同樣存在生態后果。假設北京全部采用太陽能,需要多少太陽能電池板才能維持北京現在的生活?是否需要在北京的郊外建一個太陽能發電站?這個發電站所在地原本的生態環境不會被影響嗎?

所以,太陽能只是暫時的解決了局部問題,是把這個地區的環境問題轉移到了另一個地區,從整體來看,環境問題仍然存在。那么,人們為什么開發太陽能呢?是因為環境問題嗎?與其它技術一樣,太陽能技術首先也是資本增值服務的,是資本博弈的工具,是新資本戰勝舊資本的手段。

事實上,工業體系自身已經開始產生悖論了。為了拉動內需,我們鼓勵消費者買車,導致交通進一步擁堵,于是限號限購,抑制內需。“節能減排”和“發展經濟”有著內在的沖突。環境問題是因工業文明的運行邏輯而產生的,試圖保留工業文明的整體框架,解決環境問題,是不可能的。

三,構建生態文明的環保意識

據上,我們需要構建的是與工業文明不同的社會發展理念和經濟增長模式,不再強調對物質世界的控制,也不再以GDP來衡量經濟增長,我們需要考慮,我們能夠從什么樣的活動中獲得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并依據此建立一種生態文明模式。較之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一個基于文化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的文明,它強調的是,我們的文明應該與我們所生存的環境相吻合,要構建出與本地生態相適應的社會體系和經濟運行模式。生態文明的必要前提是建立新的環境意識,其中包括個人層面的反省和主流意識形態的改變,這種反省和改變都有賴于對科學技術和工業文明的反思。

(一)個人層面的反省

我們每個人應該建立“地球公民”的概念。這一概念有助于我們建立整體視角,而非局部視角。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之間可能存在沖突。我是師大員工,我要盡師大員工的職責,我還是北京市民,我可以過與其他北京市民過同樣的生活,比如買房買車;作為中國知識分子,你要考慮中國的利益,或者基于中國的立場去考慮問題,這時你考慮問題的視角就會與作為北京市民的視角有所不同。同樣,當你將自己視為人類知識分子,視為“地球公民”時,要基于人類的視角和立場去考慮問題,又會有所不同。中國人長期生活在鴉片戰爭的陰影之下,總是以“落后就要挨打”的態勢去看待世界。而要建設生態文明,中國需要有更多的“地球公民”的意識,更加關注生態與環境問題,關注整個文明的發展框架。第一步就是反思,我們是否仍要延續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

在“地球公民”的概念下,人們不會放棄作為個體的責任,不會放棄這代人對于下一代的責任,也不會放棄人類這個物種對整個地球的責任。有一種說法認為,人類不論怎么樣去做,最后還是會滅亡的,所以沒有必要去管人類是如何滅亡的。這是一種倫理上的虛無。每個人出生后都是要走向死亡的,但沒有人會因此認為我們可以過毫無意義和價值的生活,相反我們鼓勵高尚的、有尊嚴的生活。那么,同樣,作為人類,你就需要考慮對下一代的責任,以及對地球的責任。

(二)主流意識形態的改變

一直以來,中國都以高速增長而自豪,事實上走著“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環境惡化的當下,我們需要糾正這種意識。“先污染,后治理”只是一個局部視角,而非整體視角。自然環境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它并不是總能消解人類所制造的垃圾。即使能,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而目前人類所制造的垃圾都難以降解,所需要的降解時間非常漫長,實際上是永久性的。人類所謂的治理只是將污染從A區轉移到了B區,而不是真的使之消失于無形。污染的治理代價是極高的,有時治理的投入甚至超過了通過污染所得到的經濟增長。例如,淮河治理投入了兩千多億,效果甚微。因而,“先污染,后治理”最終得不償失。

(三)反省科學本身

我們需要認識到,不存在一個純潔的、純粹的、抽象的科學,我們面對的永遠是一個具體的、現實的、與社會相關聯的科學。工業文明之前的科學是一種智慧的追求,而在工業文明整體框架里,科學則必然首先滿足資本的需求。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科學是中性的,它只是一個工具,其對人有害還是有利,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運用它的人。但是,這種中性論的解釋常常遇到挑戰。

首先,科學技術運用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并不能完全歸結為運用不當。把氟利昂用作制冷劑,破壞了臭氧層,然而沒有人拿氟利昂直接去破壞臭氧層。人使用DDT也是為了消滅害蟲,治療瘧疾,而不是為了污染環境。食品添加劑的制造是為了方便食品保存、色澤和口感更好,沒有人意圖用它來毒害他人。我們制造的所有難以降解的物質,導致了嚴峻的垃圾問題,然而我們不是為了制造難以降解的垃圾才研發那些科技的。這樣的事例非常多,換言之,很多環境污染并非是運用科學不當所造成的,而是正當運用科學所造成的。

其次,科學中性論自身在邏輯上有問題。如果說,科學的負面效應是科學技術不正當運用導致的,不應該由科學本身來承擔。那么,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的益處,也不應該由科學來承擔,因為它是正當運用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所以我們沒有必要歌頌任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帶來進步的人。然而,事實上,我們一直在正面肯定科學所帶來的各種益處,肯定科學進步,并褒獎帶來科學進步的人。這在邏輯上是不對稱的。

由此,無論從現實還是從邏輯,我們都無法說“科學中性論”成立。相反,我們看到的是科學本身存在風險、存在不確定性,并且這種風險和不確定性無關于人類如何去運用它。或者可以說,人類根本無法預知和控制某項科學技術所帶來的弊端。所以,對待科學以及科學技術,我們要保持謹慎態度,從無罪推定變成有罪推定。談及科學技術的運用時,如果不能用堅實的證據證實這項科技是無害的,就要假設它是有害的,不能予以推廣和運用。

據上,針對當前的環境問題,所要建立起來的環保意識并不單純是保護、治理的概念,而是需要對工業文明和科學技術進行反思,糾正以增長為核心而形成的“先治理,后污染”的理念,并建立“地球公民”的理念,同時對科學技術構建有罪推定的運用原則。當然,這些意識的建立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還存在著各種困難。

四,環保意識構建的困難

隨著環境的日益惡化,已經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近來年,參與環保的NGO和個人都在不斷的增加,而政府對環保的重視也在不斷提高。然而,總體而言,環保意識的構建仍然非常困難,甚至可以說環保理念基本處于起步階段。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為重要的兩點是:一則,環保意識需要長遠的、整體的眼光,而人們普遍偏好當前的、個體的利益;二則,環保意識與當前的主流意識相背離;三則,環境保護存在著類似于“囚徒困境”的問題。

1980年代,有兩本書進入中國社會,一本是《第三次浪潮》,另一本是《只有一個地球》。前者所提倡的是,整個人類社會要從工業社會進入到信息社會,在這一過程中,后發國家可以迎頭趕上,無需經歷工業社會。后者所講述的則是工業文明所導致的環境問題。《第三次浪潮》引起了閱讀熱潮,而《只有一個地球》則寂寂無聲。當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所有的人都滿懷信心的奔向工業文明,工業文明所帶來的實惠清晰可見,而對于它帶來的環境問題,在當時的人們看來,不僅是不著邊際,并且非常遙遠,人們無暇顧及,因為“增長、發展”是第一位的。

即使到了今天,唯GDP至上的發展模式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人們仍不愿意轉變觀念。因為,觀念的轉變意味著生活模式的改變,我們需要反思追求物質生活的錯誤,接受占有更少的物質,相對簡樸的生活模式。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承認自己的錯誤,還要修身養性,克制已經被釋放的欲望,這些都是對自我的挑戰。

同時,反思追求物質的生活理念和模式會帶來迷茫。與現代社會所提倡的成功理念和生活模式相比,環境意識最大的特點是,它會讓你產生憂患意識,讓你約束自己的行為和欲望,它常常告訴你不能去做什么,而不能告訴你可以去做什么。環境意識經常是直接關乎心靈的,反映人和自然的關系,追求精神世界的豐滿、豐富和提升。它不能帶來切實的物質好處,沒有明確的“用途”,而這一點和現代社會的精神氣質是不吻合的,不合乎主流意識。

對于個人而言,脫離社會主流意識以及由這種意識所決定的生活模式是充滿風險的。雖然很多人都會羨慕梭羅《瓦爾登湖》所描述的生活,然而沒有人會去選擇哪種生活,因為人們會考慮養老問題、醫療問題。可以說,較之傳統社會,現代社會讓人們更加難以脫離社會。

除此而外,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存在類似于“囚徒困境”的問題。如果大家都選擇保護環境,大家的福利都會得到改進。反之,如果一部分人(國家、地區)保護環境,另一部分人(國家、地區)不保護環境,則保護環境的一方會受到經濟增速緩慢和環境污染的雙重損失。所以,在不能確保對方會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沒有人(國家、地區)愿意主動保護環境,特別是在國家層面,不會有那個國家敢于犧牲自己的經濟增速來維護環境,而最終其他國家污染所導致的環境問題是大家一起承擔的。

五,結論

雖然,在環境意識的建設方面存在著各種障礙,并且人們也未能找到一種可以替代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然而,在環境問題日趨嚴峻的今天,已經沒有任何理由在讓我們對環境問題視而不見。在面對環境問題時,我們需要認識到,環境問題不僅限于“治理或減少污染”,不單純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我們的文明結構——工業文明方式——出了問題,是我們對待科學和技術的認知出了問題。環境問題不可能在工業框架內得到有效解決。我們需要反思工業文明體系,構建有助于實現文化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的生態文明,構建與本地生活環境相吻合的社會體系和經濟發展模式。

(責任編輯 劉芳*



* 田松,北京師范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

* 本文根據劉芳訪談錄音編輯而成,經作者審訂。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7.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8.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9.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0.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掩耳盜鈴及其他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