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上海工人新村:社會主義與有尊嚴的“生活世界”

羅崗 · 2011-08-24 · 來源:《上海國資》2011年第8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本文在《上海國資》2011年第8期刊發時,因篇幅所限,有較大篇幅刪節,在此發表的為原文,以饗讀者)

上海工人新村:社會主義與有尊嚴的“生活世界”

羅崗,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面具背后》、《想象城市的方式》等。

上海史上失蹤的“三十年”

《上海國資》:今年初,上海本地一些報紙報道了你們的曹楊新村研究。我查了資料,最早關于你們在做曹楊新村的研究是2005年。為什么會用這么長時間去做這個研究?

羅崗:關注上海的工人新村,其實更早,最初是因為王曉明老師2001年去上海大學辦了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提倡中國式“文化研究”,那時候就開始考慮如何找到一個切入口來重新研究上海,當時流行的是“上海酒吧”研究之類,這種研究當然很有意思,但是否還可以有其他的視角和思路來進入上海呢?“工人新村”的問題就是這樣進入到我們的視野中的。

具體而言,“工人新村”成為理解上海的一個視角有兩個背景。一個背景是1990年代以后出現的“上海熱”,在文學研究和文化研究上以李歐梵的《上海摩登》的翻譯、出版所引起的廣泛反響為標志。在“上海熱”中,最重要的就是重新敘述開埠以來的上海歷史。上海開埠是在1843年,到2003年的時候是160周年。當時上海有兩家大眾媒體做了160版的大篇幅??瘉砑o念開埠160周年。在這樣的紀念里,對歷史的重新敘述當然是重點。但有意思的是,兩種專刊對160年歷史的敘述都有一個空白的時期,就是1949年到1979年的社會主義時期的上海。為什么作為社會主義城市的上海在上海史的敘述中成為了空白?當時,我指導一個學生做了一篇論文,專門分析這兩個紀念??纯瓷虾5臍v史是怎么被敘述出來的。我們發現“上海熱”導致的“上海史敘述”有一個特定的選擇,也即1992年之后重新開放的上海和1843年開埠以后的上海的對接。而這個對接過程的前提,就是對作為社會主義城市的上海的有意遺忘和壓抑。這也是“上海懷舊”的最主要特征。所以說,“上海熱”、“上海夢”和“上海懷舊”是在重新想象上海在全球資本主義網絡中的位置,在這樣的“上海熱”中,如果不能正面抹黑社會主義這三十年的歷史,也要故意留下留出空白,不講或少講這一段。在這樣的敘述中,三十年上海的城市面貌幾乎完全沒有發生過變化,甚至是變得更糟。正是針對這種敘述,我們想問,難道三十年時間在上海這座城市里留下的真是一片空白嗎?如果說社會主義是一個歷史運動,它在這個城市里會留下怎樣的痕跡?這是最直接的問題意識:為什么研究工人新村?就是因為工人新村是社會主義在這座城市留下的最深歷史痕跡。當時“上海故事”的講法有兩種。一種是李歐梵的《上海摩登》,另一種是盧漢超的《霓虹燈影之外》?!赌藓鐭粲爸狻分v的是所謂“華界”的歷史,與《上海摩登》所講述的“租界”相對應。這兩種敘述里,上海是分裂的,要么是發達的、燈紅酒綠的租界,,要么是傳統的、貧窮落后的華界,誰能代表上海?在這兩種對抗性的敘述之間還有沒有其它可能性?這就是我們研究曹楊新村的第一個背景。

第二個背景則和“文化研究”有關。當時,我們在王曉明老師主持的上海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的帶動下,開始關注“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引入到中國有兩條不同的思路:一條思路從學科的角度來說,和文藝學有很大的關系,主要是北京的一些朋友,他們在引進文化研究時,往往把文化研究看作是西方理論發展的新階段,就像翻譯介紹諸如后現代、后殖民和新歷史主義等新理論一樣,把“文化研究”介紹進來。而且“文化研究”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國,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流行文化,NBA啊,麥當娜啊,好萊塢電影啊,搖滾樂啊,等等,相應的,引入中國的“文化研究”也演變成了流行文化的研究,譬如小報、球鞋、減肥等等。這些朋友的工作當然非常有意義,一方面翻譯、介紹了一大批西方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另一方面則是研究了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與西方同步的一些文化現象。但這是不是中國式“文化研究”呢?我們這個學術群體考慮的是,雖然用了沿用了西方“文化研究”這個名詞,但更多關注的是1990年代以后中國伴隨著市場社會的來臨,正在形成的一種新意識形態,這種新意識形態因為和市場、消費、全球化以及大眾文化聯系在一起,確實為運用來自西方的文化研究方法提供了某種可能性,但是與新意識形態相伴的文化形式,其基礎一方面固然是市場化進程極大加速中國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中,但另一方面這個過程也把中國內部一些原有的問題和狀況呈現出來:譬如在“上海熱”中,和現代大機器工業相伴而生的上海產業工人就沒有進入“文化研究”的視野里,這一階層作為“共同體”的文化訴求和日常生活狀態還不曾得到認真的研究和仔細的描述;


再譬如在1949年以后,“工人階級”在理論上成為國家的領導階級,它在主流意識形態中的位置必然會投射到城市的空間面向上,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對城市發展的重新規劃。正如有學者在研究東歐社會主義城市如布拉格和布達佩斯等之后指出,社會主義城市的營造不僅是一場城市改造運動,同時也是一場意識形態改造運動,如果將今天的上海理解為一座“后社會主義城市”,那么如何在這種視野中重建上海作為“社會主義城市”的歷史,工人新村顯然也是一個重要的抓手。

當然,如何把對文化現象的討論、對新意識形態的追問和更具體的個案研究、更有說服力的社會現實結合起來,依然是一個問題。我們知道,文化研究的對象一般認為就是“流行文化”,有人翻譯為“大眾文化”,也就是可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并且能夠帶來大量快感的文化;然而不能忽略的是,文化研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領域是“通俗文化”,有人翻譯為“庶民文化”,也就是來自民間的、底層的文化,而不是麥當勞式的、好萊塢式的消費文化。從文化研究的歷史來看上,文化研究最早出現在英國,就是希望通過對“庶民文化”的研究,來對抗美國好萊塢式的流行文化。新村內部的規劃、布局和陳設作為一種空間的生產方式,不僅再造了工人群體的日常生活環境,而且形塑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模式。由此可以在在工人生活的物質條件和他們的文化意識之間尋找到某種特定的關系,就像E•P•湯普森在《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中所做的那樣,如果把生活和文化這兩個方面分別用土豆和衛斯理教派來比喻的話,他事實上充分肯定了前者起著有效地穩定社會的作用。更為深刻的地方在于,他揭示了土豆也是一種社會地位,當一部分人迫不得已選擇土豆作為主食的時候,這意味著他們在政治和社會上處于弱勢的地位,正是這種“弱勢地位”的共同經驗使不同區域、不同種族、不同職業的人在文化上形成了同質的社會集團。所以,我們研究上海的工人新村,也希望通過工人新村的研究來發現某種民眾的文化和庶民的文化。更何況,工人新村的文化不能簡單地視之為來自民間,它也跟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有著密切的關系。

更直接的觸動是,2003年7月,湖南衛視開播了一檔名為“象形城市”的節目,在這個節目上提出了究竟是石庫門還是工人新村更能代表上海的問題,由此引發了媒體上關于什么是上海的城市地標的討論。就這樣,工人新村就被重新帶入到了公眾的視野里來,成為了話題。

上海的住宅形式

《上海國資》:工人新村在1949年之后才大面積出現,這之前工人住在哪里?

羅崗:上海成為租界之后,這座城市最有特色的住宅形式就是石庫門,正如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所指出的,石庫門這種住宅形式的出現跟太平天國戰爭有很大關系,它也是租界時期的第一輪房地產開發的標志。這個過程說起來比較復雜,簡單一些講。最早租界就是英租界,按照當時英國租界管理當局的規定,租界要求“華洋分居”,也就是中國人可以在租界工作,但不能在租界居住。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江浙一帶有許多富人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上海。他們都是有錢的人,來了就要有房子住。當時上海租界有大量的洋行,也就是從事外貿生意的商人。戰爭發生了,生意不能做了,但他們手上有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要尋找出路,就投入到房地產里去了。英國公使開始還不準,商人就抗議,最后達成妥協,就在租界建造了第一批石庫門房子。石庫門是英國人投資的,但房客都是江南一帶逃來的富人,所以石庫門的內部格局很像江南一帶的民居,但由于租界空間有限,為了開發更多的房地產,石庫門的外部規劃則是參照西方的聯排式公寓,這樣就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特色;在石庫門的基礎上,后來又發展出來了新式里弄房,新式里弄房要比石庫門更加現代化,魯迅故居就是很典型的新式里弄房;更好的當然是花園洋房,這樣的房子上?,F在仍然保留了不少;再就是公寓大樓,主要分布在上海的西區。這幾種形式可以說是上海主城區的主要住宅形式。

除了這四種住宅之外,并沒有專門的給工人、窮人住的房子。窮人住在什么地方呢?沿著長江的各條支流到上海來的窮人,他們依岸而居,有的住在船上,有的上岸自己搭了簡易的房子,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棚戶區”。當時的工廠也有一些專門供工人居住的工人宿舍,主要集中在楊浦區。這其中,我查的資料顯示,不少是通過當時的工人運動爭取來的,而不是一開始就給他們的。即使如此,有能力給工人提供宿舍的企業也很少,所以這樣的工人宿舍絕對數量很小,絕大多數人仍然住在棚戶區。1949 年后的上海,人民政府一直面臨著改善下層居民居住狀況的巨大壓力。據統計,1949 年5 月上海解放當時,全市200 戶以上的棚戶區就有322 處,其中2000 戶以上的4 處,1000 戶以上的39 處,500 戶以上的36 處,300 戶以上的150 處,200 戶以上的93 處。


棚戶區占地面積1109 萬平方米,棚戶簡屋197500間,建筑面積322.8 平方米,共居住著115 萬人。此外,還有大量的“旱船”、“草棚”、“水上閣樓”,星羅棋布地分散在上海的各個角落。這些居住地的環境和居住條件都極其惡劣。對于新政權來說,棚戶區的清除和改造,不僅是城市治理的燃眉之急,更是建立社會新秩序、彰顯制度優越性的必要舉措。曾在華東師大社會學系任教的陳映芳教授曾做過關于上海1949年后對棚戶區進行改造的研究,她的文章中有比較詳盡的棚戶區分布情況,從里面也可以看出,住在里面的主要是工人和窮人。

所以,在解放前,上海沒有專供工人居住的大型社區。雖然解放前上海的工業發展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但工人的居住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這一點也是很奇怪的。如果我們看曼徹斯特、底特律這樣的典型工業城市就會發現,都是有相應的工人集中居住區的。“大工業化”本來就和現代“住宅”問題聯系在一起,早在1887年,恩格斯就指出:“當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家這樣從工場手工業和小生產向大工業過渡,并且這個過渡還由于情況極其順利而加速的時期,多半也就是“住宅缺乏”的時期。一方面,大批農村工人突然被吸引到發展為工業中心的大城市里來;另一方面,這些舊城市的布局已經不適合新的大工業的條件和與此相應的交通;街道在加寬,新的街道在開辟,鐵路鋪到市里。正當工人成群涌入城市的時候,工人住宅卻在大批拆除。于是就突然出現了工人以及以工人為主顧的小商人和小手工業者的住宅缺乏現象。在一開始就作為工業中心而產生的城市中,這種住宅缺乏現象幾乎不存在。例如曼徹斯特、利茲、布萊得弗德、巴門—愛北斐特就是這樣。相反,在倫敦、巴黎、柏林和維也納這些地方,住宅缺乏現象曾經具有急性病的形式,而且大部分像慢性病那樣繼續存在著?!贬槍τ筛咚俟I化帶來的住宅問題,恩格斯提出了“革命性”的解決方案:那就是消滅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由社會主義國家把房產分配到工人的手中。但他沒有預料到隨著20世紀城市人口劇增,即使革命成功,把原有的住房平均分配也不足以解決“單個家庭的獨立住宅”問題。因此,20世紀建筑業在工業化的高度壓力下,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設計出一種標準化、低成本、預制構件的“平民住宅”,從而現實地解決在有限的空間之內,經濟合理地容納更多人口的問題,并使他們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有研究顯示,在工業化初期,城市都沒有建設工人集中居住區的,因為當時的工人主要是移民——或是從鄉村到城市的移民,或是從歐洲到美洲的移民——絕大多數是按照其來源地聚居的,就像今天在廣東的情況,老鄉們聚居在一起。隨著泰勒制和福特制的出現和推廣,情況發生了變化。泰勒制和福特制的管理是與工廠中的流水線生產聯系在一起。不過這種管理方式不僅僅加強了對工廠內部生產過程的管控,實際上也延伸到了對工人日常生活的規訓上,也就是說,不只是對工人如何生產要管理,而且對對工人如何生活也有要求。因此工人的日常生活也成為了管理的一個非常重要領域。在這種情況下,工廠開始大量興建工人宿舍,以便于加強對工人的管理,這也必然導致整個城市的面貌發生了變化:這樣就打破了原來按照來源地聚居的格局,工人開始向工廠周圍聚集,因為工廠為了工人上下班方便,節省時間,一般會將工人宿舍建在工廠附近。這樣的管理邏輯也延伸到了工人宿舍的內部空間設計和對工人日常生活、家庭的安排當中去,最后就改變了整個城市的格局。但上海在1949年之前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工人還是住在棚戶區。

曹楊新村的來歷

《上海國資》:工人新村賴以成立的前提條件是什么?是比如說無產階級先鋒黨成為執政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機器,國有企業這些嗎?

羅崗:工人新村大面積出現是在1949年之后的,跟中國革命的勝利當然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但這個聯系以往可能是被狹隘地理解了,譬如說,我們會認為,工人階級在理論上成為這個國家的主人,所以國家要給他們建房子?。贿€有人會認為,1949年之后,上海面臨著從消費城市向生產型城市轉型,當時提出的口號是“先生產、后生活”,為了讓工人更好地從事生產勞動,就要解除他們生活上的后顧之憂,給他們建房子。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概括地講,1949年之后,社會主義城市設計對“上?!泵婷驳母淖儯扔幸庾R形態的考慮(工人階級當家作主、改變殖民化城市的面貌、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等等),同時也關系到城市形態的變化(從“消費型城市”向“生產型城市”的轉變)。而工人新村的建立,恰恰對應了社會主義對“上?!背鞘懈脑斓脑V求。因為“工人新村”一方面顯示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符合意識形態的要求;另一方面“生產型”城市功能的發揮,需要工人階級的積極參與和投入。


工人新村的建立雖然沒有大規模地改變工人的生活條件,卻具有十分明顯的“示范”作用,讓工人體會到當家作主的感覺,把宣傳意義上的“主人翁”地位落實為具體的生活感受。

但是,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被我們忽視的,那就是工人新村的建設和共產黨的群眾路線有很直接的關系。毛澤東一直非常強調“群眾路線”,對這個作為共產黨三大法寶之一的“群眾路線”可以做多方面的理解和闡述,我只想強調一個方面,那就是共產黨如何為群眾服務,只有全心全意服務好群眾,群眾才會全心全意地支持你。毛澤東有一篇文章叫《組織起來》,是他在中共中央招待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上的講話,有一段話特別重要,不妨引用一下:“如果我們做地方工作的同志脫離了群眾,不了解群眾的情緒,不能夠幫助群眾組織生產,改善生活,只知道向他們要救國公糧,而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幫助群眾解決他們‘救民私糧’的問題,然后僅僅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決救國公糧的問題,那末,這就是沾染了國民黨的作風,沾染了官僚主義的灰塵。國民黨就是只問老百姓要東西,而不給老百姓以任何一點什么東西的。如果我們共產黨員也是這樣,那末,這種黨員的作風就是國民黨的作風,這種黨員的臉上就堆上了一層官僚主義的灰塵,就得用一盆熱水好好洗干凈。我覺得,在無論哪一個抗日根據地的地方工作中,都存在有這種官僚主義的作風,都有一部分缺乏群眾觀點因而脫離群眾的工作同志。我們必須堅決地克服這種作風,才能和群眾親密地結合起來?!?/p>

在某種程度上,毛澤東講的“救國公糧”與“救民私糧”關系也類似于“生產”和“生活”的關系。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上海的社會主義城市設計確實是以“先生產、后生活”為基本原則的,建國以后近30年間,“先生產,后生活”的宗旨始終貫穿于近郊工業區的建立和中心城區用地規模的擴大過程中,直到70年代末,上海基本上只注重企業發展,忽略了城市基礎設施和住宅建設,所以中心城區盡管有所延伸,但其發展的范圍和質量均相對地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不過,工人新村的出現把這個原則復雜化了。社會主義城市設計也要顧及“生活”的問題,但它對“生活”問題的考慮是以“生產”為前提的。換句話說,“生產”和“生活”的原則在工人新村上已經一體化了,“生活”成為了“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假如工人要以主人翁的態度在工廠中從事生產,那就必然要求在新村中能夠建立起一個新的“生活世界”。1951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派工作組去普陀區調查工人住宅問題,在調查報告中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普陀區在6.2平方公里的境域內,由于過去數十年來長期處在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面,市政建設極為畸形,工人居住不但普遍地十分擁擠,既缺少空氣,更沒有陽光。工人夜班回來得不到很好的睡眠,而且絕大部分的工房都已超過使用年限,破爛不堪,時有倒塌危險。棚戶區域根本沒有道路,雨后泥濘難走,臭氣四溢,環境惡劣。為了進一步發展生產力,必須改善和提高工人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今天要改造與建設這個城市,在居住上如果不創造條件,不大量逐步建筑新的住房,而這對生產也將產生直接的影響。這次市政建設,首先以普陀區建筑工人宿舍這個內容為重點”。

正是以這份報告的內容為基礎,政府確定了一個以建造工人宿舍為重點的改善勞動人民居住條件的方案。1951年8月起,進行建房的前期工作,共征用真如鎮東廟前村土地225畝,9月正式開工興建工人新村。次年5月,首期工程完工。共建成樓房48幢,計167個單元,建筑面積32366平方米。因這個建房基地靠近曹楊路,故定名為“曹楊新村”,首期完工的住宅,稱為“曹楊一村”。又根據當時的住宅分配標準,新建住宅總共可安排1002戶居民,所以也稱“1002戶工程”。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可以說解放初期新政權建設工人新村也是一種姿態,但這是一種創造新生活的姿態。周而復的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中有一個描寫很能說明問題,共產黨的代表進到工廠里之后,要和資方代表爭取工人的支持,但爭奪的對象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革命積極分子”,而是技術過硬、有群眾基礎的工人。小說中有一個女工叫湯阿英,她是工廠里的技術骨干,已經結婚了,收入比丈夫高,在工人中間很有影響,但還不是共產黨員。她當時生活在棚戶區,條件很艱苦,下雨時爐子點不著,沒辦法做飯。資方要拉攏她,許諾的只是物質利益,譬如加工資,調離比較艱苦的工作崗位等;共產黨卻能給她一個新的“生活世界”,譬如湯阿英的婆婆一直不滿意媳婦比兒子強,但共產黨倡導的“男女平等”就給湯阿英的能干出色賦予了合法性和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工人新村的建立使得工人階級的新“生活世界”得以實體化了,當時的口號是“一人住新村,全廠都光榮”,湯阿英住進了工人新村。標志著共產黨得到廣大工人的擁護和支持。



所謂給工人提供一個新的、完整的“生活世界”, 一方面指新村的設計理念和總體規劃,譬如是如何規劃新村與周邊環境的關系,譬如如何安排新村內部的“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另一方面則是更重要的,那就是對住宅內部的“生活空間”的設計,用今天大家熟悉的話來說,就是“房型”怎樣?而我們都知道,在“房型”的設計背后,包含了設計者對所謂“理想生活”的理解,同時也在微觀的層面上體現了控制、分配和使用空間的方式。透過“房型”這種具體的空間生產,不僅再造了工人群體的日常生活環境,而且形塑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模式。

曹楊新村是在農業地帶發展起來的,它較合理地利用了原有地塊的特征,保留原址的一部分河流,沿河建成了貫穿新村的道路,再根據道路將新村分成不同面積的街坊。隨著“曹楊一村”的建立,一系列配套公共設施也同時興建。有小學、圖書館、公共浴室、老虎灶、菜場、消費合作社、診療所、大禮堂和必要的政府管理部門房管所、公安派出所。為了適應以后的發展,還預留了銀行、郵局、托兒所、公園、文化館等公共設施的建筑基地。新村內道路分主次兩類,主要道路寬21米,支路寬12米。工程造價,住宅部分約為人民幣220萬元,市政設施部分約為80萬元。從50年代初到80年代,曹楊新村從1002戶發展到三萬余戶,面積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加,基本上都是以當初的總體規劃為依據的。當初保留的河道,經多年連續不斷的整治、綠化,如今不僅是新村地區主要的自然景觀,也成為公眾活動的主要場所,營造一個與傳統城區住宅完全不同的居住氛圍。

上海大學的蔡翔教授從小在曹楊新村長大,2000年以后才搬離那兒,以前我還常去他家聊天。他和我談過一個很重要的觀察和體會,五、六十年代上海的孩子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弄堂里的孩子,一種是工人新村的孩子。這兩種孩子小時候所居住的空間和周邊的環境給他們留下的記憶是不同的,在性格上也有一定的反映。弄堂里的孩子可能住在城市中心,各方面的條件比較便利,但大多數弄堂里的房子空間比較狹小,而工人新村的孩子居住的空間比較大,這種空間還不僅僅指房子里面的面積大小,主要是他居住環境的公共空間比較大、業余生活比較豐富。我在普陀區檔案館查到一個當時選址的材料,負責選址的調查組在最后提交的報告里說,之所以把上海第一個工人新村建在現在這個地塊,當然有很多原因,有意思的是特別提到,曹楊地區“毗鄰大夏大學”,大夏大學也即后來的華東師范大學,靠近大學,意味著教育和文化生活都可能上一個檔次,也就是說,當時選址時是有相當綜合性考量的;再譬如說,上海第一班通宵公交車就是開往曹楊地區的,因為有很多工人要上夜班,需要提供方便的交通條件。這些規劃雖然是針對工人新村的,但卻極大地影響了上海這座城市,為這座城市增加了以前沒有過的新因素。

曹楊新村新建的工房,均為兩層立柱式磚木結構,五開間,坐北朝南或坐西向東。每個單元建筑面積為275平方米,居住面積173.4平方米??勺〈髴?戶,小戶6戶。大戶居住面積為20.4平方米,小戶居住面積為15.3平方米。每層均辟有公用廚房,為5戶合用。廁所設在底層,為同一個單元內的10家住戶共用。同一單元中樓上和樓下的居民各有一個大門出入,前后住宅的間距,相當于房屋高度的兩倍,以保證住宅的采光、通風。成排的住宅之間留有空地,作為今后發展綠化或公共活動場所使用。按照現在的標準,煤衛不能獨用,確實私密性不夠,但當時新村的空間設計就是為了打破了“公”和“私”的界限。合用的衛生間、合用的廚房,更不用說戶外的公共空間了,都提供了“公”與“私”交融的可能性。通過這種方式來塑造一個新的人際關系和生活世界。有一部老電影叫《今天我休息》,是一部很好看的喜劇,講的是戶籍警察馬天明相親的故事,他是一個專做好事的警察,就是在曹楊新村拍攝的。在這個電影里,你可能會以為這不是上海,因為沒有外灘、南京路、淮海路等城市外景,這部電影的一個重要的特征是,它把內景變成了外景,曹楊新村提供了這種可能性,馬天明本來是要去相親的,但他“以今天我休息”為借口,在新村的人家中都可以走來走去,穿堂入室,幫人家做好事。而這一點在石庫門、新式里弄房里是根本做不到,也沒法想象的。

對當下的啟示

《上海國資》:這個研究的現實性在哪里?就是說,這樣的歷史經驗能否轉化為現在的社會實踐?

羅崗:曹楊新村的試驗成功后,逐漸從曹楊地區擴展到了全上海,形成了許多的工人新村,普陀區在1950年以建設曹楊新村為起點向市區西北部的開發,時至今日,已成為連接近郊嘉定區的主要地段。楊浦區在1952年以建設職工住宅發展起來的控江、鞍山、長白、鳳城等新村,如今也已構成了城市東北部人口稠密的集聚點,并為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變化很小的江灣五角場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1952年在長寧區境內建設天山新村的選位與布局,為向西部縱深地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曹楊新村也從曹楊一村逐漸擴展到了現在的曹楊九村。這個擴展的過程是很長的,不僅在整個建國后的前三十年一直在延續,而且在1978年之后也還在延續,比如曹楊九村有些房子最晚是到1990年代之后才建成的。

曹楊新村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它不完全是在一個單位體制之下建立起來的。我們原來知道的工人聚居區多數是由各個單位建設然后再分配給自己的職工的,譬如鋼鐵廠會有自己的工人新村,如上鋼新村,紡織廠也會有自己的工人新村,如棉紡新村。這樣的工人新村多數在工廠附近,有自己的子弟學校、醫院等配套設施,構成一個獨特的“小社會”,最后形成了完整的單位制度。但曹楊新村不一樣,新村的居民不是來自同一個單位,最早住進來的第一批居民就是全市的勞模。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曹楊新村是整個城市規劃的一部分,是一個功能區,和一般的工人宿舍不同。這也決定了曹楊新村沒有像沈陽的鐵西區那樣,隨著改革的進行和國企的衰落而衰落,鐵西區衰落之后,是被房地產商重新拆建、改造過了,而曹楊沒有出現這種情況。上海的工人新村也大多數都沒有被拆掉,就是因為它在一開始規劃的時候就是一個獨立的城市功能區,可以跟周邊的其它單位、機構形成良性互動,具備獨立存在的條件,而不是依附于一個固定的單位。當然,經過房改以后,這些房子都已經把產權轉讓給了居住在里面的人。后來經過產權的流動,工人新村絕大多數到現在已經發生了變化,居民主體不再是工人了,原來那種工人的“生活世界”也已經瓦解了。但這個過程的發生,更多地是因為它來賴以存在的外部環境已經變了,而不是說它自身導致了自身的衰落。

“當代生活,當代曹楊”是靠近曹楊新村的一個龐大樓盤的廣告詞,它高高聳立在曹楊路和中山北路口,氣勢非凡。這個廣告好像沒有我們熟悉的那種房地產廣告的浮華和夸耀,而是以一個似乎不言自明的、對顧客肯定有吸引力的概念——“曹楊”——作為廣告的訴求。這里的“曹楊”指的就是“曹楊新村”。它從傳統的“工人新村”變成房地產廣告的訴求符號,這意味著80年代以后“曹楊新村”發生了一系列有趣的變化。這些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工人新村內部性質的轉化,即從“新村”向“社區”的轉變——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兩萬戶”工程的命運,拆除了“兩萬戶”以后新建的公寓住宅已經完全商品房化了——用曹楊新村街道的官方表述是,從“以工人居住為主的老新村住宅區”發展為“曹楊新社區”。 而這種轉變恰恰對應了80年代以后“工人”在中國社會地位的結構性調整。就像我前面說的,在媒體上曾經有過一場“誰更代表上海?工人新村VS石庫門”的討論,看上去盡管雙方的觀點互相對立,但都沒有意識到“工人新村”作為一種住宅形式,如果不能和社會主義時期工人階級的“生活世界”建立起密切的聯系,那還有什么“代表性”呢?有一位論者的說法也許過于直白,但卻道出了某種不得不接受的真相:“石庫門對工人新村的勝利,意味著工人階級經過1950年到1976年的“主宰期”,已經從城市的意識形態中心退出,成為上海的邊緣階層,取而代之的是更為龐雜而有活力的市民階層。資本社會主義時代降臨之后,赴炎趨勢和唯利是圖的市民受到命運的寵愛,擢升為上海的主宰。人們驚異地發現,“新天地”敘事修復了業已崩潰的市民記憶,令后者在石庫門的還原影像中找回了殖民時代的資本主義夢想。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止這場建筑文化學的政變?!?/p>

如果承認這種轉變不可避免,而且已經成為事實,那么我們就必須認識到像“曹楊新村”這樣“工人新村”存在的歷史條件已經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但作為可供參考、借鑒的歷史經驗卻在今天這個“高房價時代”有了更加突出的意義?譬如在保障性住房建設的過程中,是否需要考慮不僅給入住者以一個基本的居住條件,還需要提供一種有意思的生活世界?再譬如富士康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規模很大的工人宿舍,一個宿舍區可能就有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相當于一個中小城市的人口規模。但在這樣的環境里,沒有為工人提供一個“生活世界”,而是把工人當成機器,工人下班后的休息時間實際上是工作時間的延續,是整個勞動力從生產到消耗的循環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工人在這里沒有生活,只有休息,勞動是主要的,休息只是勞動的間歇,所以出現了“十三連跳”這樣的惡性事件。這種潘毅教授研究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勞工宿舍制”和我們這兒討論的“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工人新村”構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得以形成的前提當然是大家都認識到的從“勞動者”向“勞動力”的轉化。


當然我們可以設想,假如富士康的工人們不是生活在封閉的宿舍里,而是有著開放的居住環境,能讓他的日常生活更豐富一些,生命的意義更多元一些,他也許就不會那么輕易地選擇自殺,但是,如果僅僅還是從改善“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條件著眼,而不是為了恢復“勞動者”的主體性,讓他們過上一種有尊嚴、有意義的生活,那么,身體自殺的悲劇也許可以避免幾起,心靈殘缺的悲劇卻還會不斷上演。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7.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8.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9.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10.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掩耳盜鈴及其他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