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主要不是讀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黃紀蘇*
摘要:現在一些人的綠色生活,其實是綠色其表,黑色其里,時髦而已。要實現真正的綠色文明,需要量入為出、適度發展,需要相對平等、價值多元。在外在內都要通判考慮,需要富裕國家富裕人群少說漂亮話,多做實在事。
綠色生活與文明反思
說起綠色生活,都會想到《瓦爾登湖》。作者梭羅一個人跑到瓦爾登湖湖畔與世隔絕地生活了兩年,在西方成了佳話。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美國同學送我一本他們當中流行的書,作者是個大學教授,不帶書不帶音樂磁帶,只帶點吃的喝的,到一個小島上過上倆禮拜,獨自沉思。中國文化里不缺這個,而且更發達。我們古代有山水田園隱逸詩歌,有餐霞飲露巖穴之士,都是弘揚一種不與時俱進的生活。還有更激烈的焚琴煮鶴、絕圣棄智之類。不過,諸如此類的反“文明”行為,跟今天的綠色環保主義的出發點或目的地是很不一樣的。
中國過去是農業立國。說農業文明跟自然和諧相處有一定道理,但也別絕對了。森林沒少伐吧,黃河流域水土流失跟這有關系吧?當然了,森林沒了可以再生,不像石油煤炭,沒了就沒了。這點我在貴刊以前發表的文章里講過,就不再講了。過去時代的反文明行為,其根子并不在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在人與人的關系。那些官路不通、科場不順的,與其說他們是熱愛青山綠水,不如說他們在躲避社會壓力。那些晨風夕月、沙汀白鷺的背后是緊張的社會競爭、壓抑的等級體制。這點我過去在《高高低低話平等》里有過專門的分析,這里也不多說了。
到了工業時代,鐵路鋪了、工廠建了、城市大了,少數敏感的人開始覺得異化了,于是想起了大森林和小木屋。但這真的不是絕大多數人的感覺。絕大多數人隨遇而安,有鳥叫當然好,沒鳥叫也照樣過。你看美國大城市工業社區的白人黑人藝術家,在水泥森林里里又唱又跳有滋有味著呢。基于“現代性焦慮”的“反文明”傾向只是一支很小的細流,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大約只是讓國家公園的門票收入增加了,家家戶戶窗臺上的花草豐富了。沒有誰會真正放棄工業時代的基本生活方式。
到了羅馬俱樂部,綠色才成為一個實在的真問題,它提醒世界:人類按工業文明的活法,繼續活下去有難度了,因為支撐的這種活法的石油等資源快用光了。后來順著這條思路又有氣候變暖、海洋變酸等等其他的末日預言,也都是對工業文明生活方式的否定。本來挺寬的一條大道,忽然就說走不通了,這讓不少人亂了方寸。慌亂之余,他們一窩蜂地鉤以“綠色”鑿以“綠色”,東顛西跑宣傳綠色,忙得跟綠豆蠅似的。他們居然找到了“綠色”的石油——從糧食里提煉燃料。這一發明說明發明者和使用者并不真想跟工業文明的生活方式告別。至于中國人,大宅子小汽車都跟新歡似的正愛不釋手呢,石油別說三十年之后,就是三天后用光,他們也先得把癮過了再說,理由顛撲不破:都是人,西方人過什么癮我們也要過什么癮。其實那些“綠色”“環保”人士,不少也是把“今天你低碳了么”當成過西方癮,他們的 “綠色”自然也跟西方的“綠色”一樣的不大真誠。
富人們的“綠色生活”
多年前,我參加中央電視臺的一個什么策劃會,和一位著名的環保人士同席。她發言沒幾句就把綠色主義不真誠的一面交代得一清二楚。她說每年暑假都要帶兒子去世界各地轉,但這兩年開始帶兒子回國轉,只要飛機能到的地方都盡可能轉到。這一轉讓她轉傷了心:哪兒還有小橋流水啊?哪還有青山綠水啊?“到處都是水泥建筑,那叫一個丑陋呀!”她就不想想,自己做飛機消耗的汽油跟下邊的小橋流水和水泥建筑分別是什么關系。富人們坐在波音飛機舷窗邊觀景賞畫,恨不得下面是一望無際的新時期時代,億萬農民當他們畫中的漁翁和牧童,他們也不問問農民干么?如今富人的豪宅都弄得綠樹成蔭,但綠色只是面子,里子不是金色就是銀色,不是銀色就是黑色。他們的“后工業”,比純工業消耗的資源還要多——這有點像領導干部的車改,改來改去什么都沒改,又給他們多改出一筆津貼來。
今天的富裕階級,也不能說他們道德上不想有追求。但有的東西他們的確沒法追求,比如社會公正,社會平等、反腐敗之類,他們要是追求那些,還不得把自己的財富追求沒了?環保綠色——還有慈善——為他們提供了不用付太多代價的道德感。記得劉曉慶頭些年被上百個攝像機簇擁著到大馬路上揀一次性筷子,我看鏡頭前她的自我感覺跟圣女貞德似的。有道德追求比沒道德追求這已經是歷史進步了,面子好也是一好。但你不能用面子代替里子,尤其不能用面子冒充里子,把大家忽悠進來,您自己卻溜了。
綠色的邏輯
我以前在《綠葉》上的一篇文章說過,綠色的文明不是否定工業化現代化,那是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選擇,不是你否定得了的。面對日益枯竭的能源,你唯一能做的是量入為出、適度發展,條件是相對平等、價值多元。富人要帶頭。
先說相對平等。人類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大家互相比著看著。在通常情況下,富人是窮人的榜樣,富國是窮國的楷模。富人自己金燦燦銀晃晃,卻讓窮人綠油油,這怎么可能呢。所以綠色這件事得勞駕富人帶頭,讓速度減緩,把差距縮小。但今天的富人還看不出他們有這個意思,他們依然在金山銀山上忙得不可開交。據報載國家響應富人的需求,正在醞釀著開放私人空域,讓他們到天上去風光。馬路上堵著的看著天上飛著的會是什么感受,會起什么反應,會有什么結果,也不知黨中央認真想過沒有。這不是維穩,是唯恐天下不亂嘛,這是在遍地干柴上組織篝火野營嘛。仇富目前還真不是最要命的,也就是綁幾個人撕幾張票而已。最要命的是羨富,羨富的結果是撕地球,把資源吃光搶凈。要想讓窮人不那么羨富,富人就不能跑那么遠,把差距拉那么大。
再說價值多元。讓富人帶頭綠色,放慢速度。富人會問,您讓我少掙錢,不揮霍錢,那我拼搏了半天我傻B呀我?人活著不就是豪宅名車這點玩意么?所以,你得先幫他破破財富獨大的價值觀,讓他知道,人生幸福不光是出人頭地,出人頭地也不光是多吃多占,好名聲、崇高感什么的,也挺牛B呢。富人真的比窮人更有條件價值多元。窮人窩在陋巷里誰看著都是失敗,怎么看都是失敗,說出大天來先就被老婆否了;而富人過段一簞食一瓢飲的生活試試,那還不酷斃得掌聲雷動呀?由富人開風氣之先,領導綠色新生活,既有條件也有甜頭。在這方面,知識分子本來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他們背后本來又是屈原又是伊尹,又是彭斯又是托爾斯泰,有那么多往圣先賢給他們站腳助威,真沒想到居然在名車豪宅前一敗涂地,就地繳械,由財富價值觀押著搬金扛銀充當苦力。
綠色生活雖不一定要否定競爭,但要抑制不平等,尤其要監控財富價值觀。否則,一切都是白搭。
光說不做的綠色還不如不說
綠不綠色,主要不是讀出來的,是做出來的。不是說《瓦爾登湖》、《寂靜的春天》這些東西不重要,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行動。做的跟說的一旦分離,嘴一套腳一套,自己一套別人一套,就會特別可笑,甚至特別惡心。中國要想綠色,上面的和前面的需要以身作則。高鐵列車取消豪華包間是明智的。如果富人一年半載當幾個鐘頭普通人政府都心疼,真的就別談綠色了。
作者審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