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
團結起來,排除萬難,奮勇前進
——迎接中國共產黨建立90周年
李波、韓西雅等1078人
說明:在中國共產黨建立90周年這個重要日子即將到來的時候,本著對黨和國家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李波、韓西雅等1078位同志提出了《堅決要求拆除天安門廣場孔子像的呼吁書》;在《呼吁書》基礎上,寫了致中央有關領導同志的信件——《應該從“天安門廣場孔子像事件”中吸取深刻教訓》。今年4月26日,已將上述信件和《呼吁書》一起,用掛號信分別寄送每位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中央軍委主席、副主席、委員,中央紀委書記、副書記(共55位同志)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在迎接建黨90周年的時候,要居安思危,加強憂患意識。解決我國當前社會出現一系列重大問題的關鍵,在于重新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用完整的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武裝全黨、全國人民,在黨中央領導下,團結起來,排除萬難,奮勇前進。現在將上述信件和《呼吁書》全文發表,請大家都來積極建言獻策,為推動社會主義新中國偉大事業的健康發展而努力奮斗!
(2011年5月26日)
應該從“天安門廣場孔子像事件”中吸取深刻教訓
——迎接中國共產黨建立90周年
××× 同志:
今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90周年,是一個值得很好紀念的日子。然而今年伊始,于1月11日,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重大政治活動中心—天安門廣場地區,突然悄悄豎立起一座孔子青銅雕像。在政治上,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沒落奴隸主階級的代言人,后來又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利用來宣傳封建禮教、壓迫和統治勞動人民的御用精神工具。在迎接建黨90周年之際,卻首先在新中國首都北京的心臟—天安門廣場,迎來了孔子像,這是極端錯誤的。這座孔子像剛一豎立,許多同志就進行了嚴肅的批判,指出這是一起極為嚴重的政治事件。本著對黨和國家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我們1078位同志提出了《堅決要求拆除天安門廣場孔子像的呼吁書》。在這份《呼吁書》即將寄送各位中央領導同志之際,這座孔子雕像已于4月20日深夜悄悄地拆除,對于改正錯誤,我們于以肯定。天安門廣場孔子像從豎立到拆除,雖然僅僅短暫地停留了100天,但并不能回避它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的一起嚴重政治事件。為了從“天安門廣場孔子像事件”中吸取深刻教訓,我們將《呼吁書》照樣上送中央各位領導同志,以表達廣泛的民意。
《呼吁書》在最后的第四點內容中強調:要通過對天安門廣場孔子像事件的嚴肅處理,吸取深刻教訓。這樁事件的出現,說明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到了相當混亂的程度。本來,中國共產黨自建立以來,就確立馬克思列寧主義為黨的指導思想。自黨的七大,以至新中國建立之后,長期以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就載入黨章和憲法,明確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高舉的偉大旗幟。新中國建立以后,一直到1982年9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都是強調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的。
但是,1987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時任總書記趙紫陽在大會報告中,第一次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指引我們事業前進的偉大旗幟。” 從而在理論和指導思想上,取代了我們黨長期高舉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報告這一重大原則錯誤,是以實際上否定新中國建立以后的前29年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重大成就、否定毛澤東思想對于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指導作用為前提的。此后多年以來,黨中央在思想建設方面雖然做了一定工作,但基本沒有組織全黨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原理,這就丟掉了根本,盡管在經濟建設上,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很快,但出現了各種深刻的社會矛盾。
在迎接建黨90周年的時候,要居安思危,加強憂患意識。解決我國當前社會出現重大問題的關鍵,在于重新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以凝聚團結動員全黨全國人民,形成克服困難的偉大力量,同心同德,奮勇前進。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的崇高歷史地位和重要指導作用,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為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所公認的。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最重要的是用完整的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武裝全黨、全國人民。鄧小平說過:“毛澤東思想過去是中國革命的旗幟,今后將永遠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和反霸權主義事業的旗幟,我們將永遠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前進。” 胡錦濤也說過:“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始終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在迎接建黨90周年的時候,我們吁請黨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落實這些莊重誓言。對于這個重大呼吁,相信能夠得到中央政治局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認同;也會得到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柱石—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和公安干警的支持。對于建黨90周年最重要的紀念,是全黨和全國人民在黨中央領導下,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 ,團結起來,排除萬難,奮勇前進!
上述《呼吁書》寄送每位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中央軍委主席、副主席、委員;中央紀委書記、副書記。現在寄給您一份,期望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
此致
敬禮!
李 波、韓西雅等 1078 人
2011年4月26日
附:《堅決要求拆除天安門廣場孔子像的呼吁書》
聯系人:
李波:1953年入黨,原中國航天工業部預先研究局局長、研究員。
韓西雅:1940年入黨,原中華全國總工會候補書記。
堅決要求拆除天安門廣場孔子像的呼吁書
——迎接中國共產黨建立90周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人民:
今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誕辰90周年。對于全體中國共產黨員和全國人民來說,都是一個應該很好紀念的重要日子。90年來,為著民族解放、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中國共產黨領導團結廣大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歷經艱難險阻、曲折發展,犧牲了無數革命先烈,終于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建國后,又歷經艱苦探索實踐,通過全國人民的辛勤勞動,從而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紀念建黨90周年,我們要重溫黨的卓絕奮斗歷史,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而不懈奮斗。然而,我們也要警惕此時此刻出現的干擾。這里要特別指出今年伊始,于1月11日,在天安門廣場東側,由原來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合并而成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北門外廣場上,突然悄悄豎起一座高達9.5米的孔子青銅像。在政治上,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沒落奴隸主階級的代言人,后來又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利用來宣傳封建禮教、壓迫和統治勞動人民的御用精神工具。在迎接建黨90周年之際,卻首先在新中國首都北京的心臟——天安門廣場,迎來了象征“九五之尊”的孔子像,實在是太不“和諧”了,這究竟是要把黨和人民的事業引向何方呢?對于這樣一個重大原則問題,所有真正關心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人們都不會無動于衷、漠然視之。
一、天安門廣場是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重大政治活動中心和象征
天安門廣場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祥地。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19年5月4日,北京大中學生3000余人集會于天安門前,高呼“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取消21條”,“拒絕和約簽字”等反帝反封建的愛國口號,并舉行了示威游行。由于北洋軍閥政府對學生的鎮壓,學生的反抗得到包括工人在內的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援,運動迅速擴展到了全國100多個城市,從而使這場運動取得了重大勝利。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五四運動過程中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舉起了反對封建禮教的大旗。由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隨后,又由于五四運動中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于1921年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從此,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全國人民,歷經28年艱苦卓絕的奮斗,終于推翻了長期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國。
天安門廣場是隆重舉行新中國開國大典的地方。經過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49年10月1日舉行開國大典。當天下午三時,北京30萬軍民在天安門集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林伯渠宣布典禮開始,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們在天安門城樓上就位,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國歌聲中,毛主席親自按動電鈕,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54門禮炮齊鳴28響。接著,朱德總司令檢閱了陸海空三軍,宣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隨后,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和群眾游行。從此以后,在舊中國備受壓迫的勞動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每年的“五一”和“十一”,人民群眾都要來到這里和自己的領袖共同慶祝自己的節日。
天安門廣場矗立了紀念犧牲的人民英雄們的豐碑。1949年9月30日,人民政協在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同時,還決定要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以紀念為建立新中國而捐軀的人民英雄。1949年9月30日下午6時,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紀念碑的奠基儀式。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代表都參加了奠基儀式。毛澤東親自出席奠基儀式,宣讀了他當天起草的碑文,并且和政協各組成單位的首席代表一起執锨鏟土為紀念碑奠基。人民英雄紀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動工興建。毛澤東于1955年6月9日為碑心石正面題寫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而背面的碑文則由周恩來根據毛澤東撰寫的原稿書寫。碑文的落款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立”,日期是“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紀念碑基座的八面大浮雕和兩面小浮雕反映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斗爭、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的重要歷史事件進程。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5月1日正式揭幕。
天安門廣場的西側建立了人民大會堂,東側建立了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1958年8月正是大躍進年代,中共中央在北戴河會議上強調要搞幾項重點工程,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周年獻禮。1958年9月5日確定國慶10項工程任務,10月25日陸續開工,僅用了一年時間,至1959年9月,10項工程全部竣工。10項工程也就是通稱的北京“十大建筑”,它包括了人民大會堂、革命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人民大會堂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其工程結構之復雜、裝修標準之高,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之多,施工速度之快,都屬當時國內之最,是中國建筑史上的創舉。以人民大會堂為首的首都“十大建筑”是大躍進時期的產物,其質量之高、速度之快,事實俱在,至今令人欽佩。這表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大躍進年代,盡管出現不小問題,但取得的一些重大成績是不應該低估和抹殺的。
天安門廣場隆重追悼了毛主席逝世和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
1976年9月9日,偉大領袖毛主席不幸逝世。當天,電臺播發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文告說:“中國人民的一切勝利,都是毛主席領導下取得的,都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毛澤東思想的光輝,將永遠照耀著中國人民前進的道路。”18日,毛主席追悼大會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北京百萬群眾參加了追悼大會,全國各地人民收聽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大會的實況廣播。全國人民為失去衷心愛戴的領袖而沉浸在無比悲痛之中。毛主席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生前曾經倡導火化,并且曾經與中央領導同志一道簽名,表示死后火化。但是,中央考慮到全國人民對偉大領袖的深厚感情,再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來看,蘇聯的開國領袖列寧和越南民主共和國開國領袖胡志明都保留了遺體,毛主席的遺體當然也應該保存,供人瞻仰。11月6日,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南建立毛主席紀念堂”的決定。11月24日,舉行毛主席紀念堂奠基儀式,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發表了講話。1977年5月4日,毛主席紀念堂建成。8月20日,毛主席遺體進入紀念堂。9月9日,即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毛主席紀念堂舉行落成典禮并對外開放,供人們瞻仰。
天安門廣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進行了三次閱兵和群眾游行,時間先后在國慶35周年、國慶50周年、國慶60周年。60周年是一個花甲,更是一個大慶。60周年的國慶,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檢閱了各軍兵種,也檢閱了我國自制的各種現代化武器。一支強大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人民軍隊,使全國人民備受鼓舞,同時也備受世界矚目。60周年大慶,在群眾游行中出現了“毛澤東思想萬歲”的方陣。由于這些年來,很少提倡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西化和非毛化之風甚囂塵上,對于“四項基本原則”幾乎看不到宣傳,背離民意。游行中一旦出現“毛澤東思想萬歲”方陣,許多人都感到喜出望外,期盼中央能夠重新端正航向,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個根本。
天安門廣場的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天安門城樓朝南的墻壁上,懸掛著中國人民偉大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的巨幅畫像,畫像左右兩側的巨幅標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每年“十一”國慶節和“五一”勞動節,在毛澤東主席畫像的正前方,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北面,則懸掛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畫像。1980年以前,每年“十一”和“五一”,天安門廣場還懸掛馬恩列斯的畫像。
以上大量事實說明,天安門廣場是新中國舉行重大慶典和紀念活動的場所,也是議論國家大事、表達全國人民共同意志的地方。天安門廣場地區的每項建筑和設施及其布局,都是廣泛聽取和反映民意,經過黨中央或者人大常委會做出明確決定,然后實施完成的。應該說,宏偉而莊嚴的天安門廣場是中國革命的圣地,是舉行重大政治活動的中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是全國和全世界人民矚目的地方。
二、絕不容許在天安門廣場豎立孔子像
我們承認孔子是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文化名人之一,承認他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在學術上有其一定的歷史地位,在孔廟豎立孔子像是可以的。但絕不容許把孔子無限拔高到“九五之尊”的地位,絕不容許把他的塑像立在天安門廣場。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腐朽沒落奴隸主階級的維護者。他的政治綱領是“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他一心要維護“禮崩樂壞”的“周禮”,他主張的“仁者愛人”是要愛奴隸主,而絕不愛被壓迫的奴隸。按“周禮”,奴隸主貴族喪葬必須用活人殉葬。后來有人采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孔子對此氣急敗壞,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意思是開始提出使用“陶俑”者,應該斷子絕孫。可見,孔子對于奴隸,是絕不主張施“仁政”的。他要挽救奴隸社會的滅亡,要開歷史倒車,是主張復辟倒退的。
其二、按照“周禮”,孔子堅持奴隸社會的等級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要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根據孔子思想,漢代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宣傳這套禮教,明確提出“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并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得到漢武帝采納。這成為維護我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統治的舊禮教。孔子被歷代帝王封為“萬世師表”、“大成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抬到了嚇人的高度,成為壓制勞動人民的精神枷鎖。
其三、孔子主張“唯上智下愚不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主張愚民政策,維護的是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精英政治”。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者也”,表明他歧視婦女、歧視勞動人民,讓廣大人民群眾被壓在最底層。
其四、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的領袖都是反孔者;一些有大作為的開國君主也是反孔者,秦始皇如此,漢高祖也如此;勇于開拓前進的革命仁人志士更是反孔者。而一些尊孔的統治者越殘暴越尊孔,越賣國越尊孔。篡了國的王莽尊孔,竊國大盜袁世凱下了《尊孔令》,軍閥張宗昌尊孔,軍閥孫傳芳尊孔,大漢奸汪精衛尊孔。連侵略中國,制造了南京大屠殺,實行三光政策的日本侵略軍也尊孔,在偽鈔上印的都是孔子像。對待孔子的截然不同態度,其是非界限不是十分鮮明嗎?
其五、以上事實說明,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站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立場來看,孔子的重要政治思想與勞動人民的要求,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天安門廣場是新中國的重要政治活動中心和國家的象征,將寓意“九五之尊”的孔子像立在天安門廣場緊連的東側,其政治意圖十分明顯,是要與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像、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唱對臺戲,一旦極右派們的圖謀得逞,毛主席像等設施都會要搬遷或者改頭換面。到時,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新中國也就完結了。這絕非危言聳聽,其實,這種空氣早就放出來了。此時在天安門廣場立孔子像確實是一起極為嚴重的政治事件。
其六、我們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孔子作為一名古代教育家,確實說過一些正確的話:如“每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等,都應該古為今用。但是,上面大量事實說明,孔子的基本思想,特別是在政治思想上,完全是復辟倒退的,是為奴隸主階級和封建統治階級少數人服務的,是反勞動人民的,是反歷史潮流而動的。總的說來,孔學中精華并不多,而糟粕卻很不少。魯迅說得對:“孔夫子之在中國,是權勢者們捧起來的,是那些權勢者或者想做權勢者們的圣人,和一般的民眾并無什么關系”。毛澤東對孔學得出的精辟結論是:“孔學名高實秕糠”,這真是一針見血,說明了孔學的本質。
因此,在天安門廣場立孔子像,與天安門廣場是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政治活動中心和象征、與迎接中國共產黨建立90 周年的到來,是完全不相容的,是根本不和諧的。我們堅決要求在今年7月1日之前,將這座孔子像拆除,越快拆除越好。
三、相信中央政治局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能夠做出正確決策
中國古往今來,在首都政治中心位置立孔子像,即使最為尊孔的帝王,也絕不容許;這次將孔子像立在新中國的政治中心——天安門廣場,是開了歷史的先河。這絕非一件小事,而是一個極為嚴重的政治事件,是關系到黨和國家遵循什么指導思想、往什么方向走的大事。按照慣例,天安門廣場地區的重要建筑設施,都要認真聽取群眾意見,站在國家全局的高度,從天安門廣場的整體布局出發,由黨中央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然后進行。運用系統工程思想,從總體角度看問題,國家博物館北門外的廣場,主要應該看成為天安門廣場地區的整體組成部分,而決不能看成為國家博物館單位可以任意使用的“領地”。因此,這次由博物館領導人來主持操辦立孔子像這樣的大事,本身就是一個原則錯誤。立孔子像這件大事,任何少數人都無權決定,事先不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不經過黨中央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決定,而悄悄地進行,實屬暗箱操作,更是一個目無黨紀國法的重大違法事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現在有人把代表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家孔子的塑像立在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中心的天安門廣場,是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贊成立孔子像者說:“孔子是中國文化的代表”,試問,孔子能夠作為以社會主義制度為根本制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代表”嗎?這種言論難道不是公然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言論嗎?還有尊孔者說,要以孔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作為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的思想基礎,此說也是完全錯誤的:孔子創立的儒家只是春秋末期儒道墨法等諸子百家之一,今天決不能用被封建帝王無限拔高的儒家思想來代表我國的“傳統文化”,難道還要回頭再搞新一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嗎?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唯一宗旨。建黨9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全國人民,在革命和建設的歷程中,不斷克服艱難險阻,已經取得了偉大成績,前面還面臨著更為偉大、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有著全體中國共產黨黨員和全國人民的監督,有著光榮革命優良傳統的中國共產黨,絕不會容許蛻變為尊孔黨,絕不會容許蛻變為復辟倒退的黨,絕不會容許蛻變為少數人壓迫多數人的黨。試看天安門廣場豎立的孔子像剛一露頭,就遭到許多同志寫文章進行批判和聲討,說明人民群眾的覺悟是很高的,眼睛是雪亮的。對于天安門廣場立孔子像,人民網強國論壇曾經作過一次初步民意調查,在網上進行了投票,今年1月14日的一個統計是:反對立孔子像者為10610票,贊成立孔子像者為483票;二者票數之和為11093票,其中反對票為95.6%,贊成票為4.4%,反對者占壓倒多數,反映出民心向背的社會現實。
對于天安門廣場立孔子像這個重大事件,我們呼吁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都進行認真討論。堅持群眾路線和民主集中制原則。首先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從人民和國家的全局利益出發,遵照憲法和法律的有關規定,相信會議一定能夠做出及早拆除天安門廣場孔子像這一違法建筑的決議。然后再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或者常委會議,相信會議一定能夠做出贊成中央政治局決議的正確決定;并且明確今后對于類似事件的處理,要做出必要的法律規定。廣大人民群眾從關心黨和國家大事出發,完全應當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提出建議。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和公安干警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柱石,一貫忠于黨和人民,一定會堅決擁護和執行上述的正確決定,一定會堅決和廣大人民群眾站在一起。這樣就會迎來一個團結向上的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紀念日。
四、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排除萬難,奮勇前進
通過對天安門廣場孔子像事件的嚴肅處理,要吸取深刻教訓。這樁事件的出現,說明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到了相當混亂的程度。本來,中國共產黨自建立以來,就確立馬克思列寧主義為黨的指導思想。自黨的七大,以至新中國建立之后,長期以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就載入黨章和憲法,明確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高舉的偉大旗幟。新中國建立以后,一直到1982年9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都是強調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的。
但是,1987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時任總書記趙紫陽在大會報告中,第一次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指引我們事業前進的偉大旗幟。” 從而取代了我們黨長期高舉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報告這一重大原則錯誤,是以實際上否定新中國建立以后的前29年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重大成就、否定毛澤東思想對于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指導作用為前提的。此后多年以來,黨中央在思想建設方面雖然做了一定工作,但基本沒有組織全黨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原理,這就丟掉了根本,盡管在經濟建設上,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很快,但出現了各種深刻的社會矛盾。
在迎接建黨90周年的時候,要居安思危,加強憂患意識。解決我國當前社會出現重大問題的關鍵,在于重新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以凝聚團結動員全黨全國人民,形成克服困難的偉大力量,同心同德,奮勇前進。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的崇高歷史地位和重要指導作用,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為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所公認的。毛澤東思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與近代革命精神相結合的升華;是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黨魂、軍魂、國魂,是社會主義新中國人民的主要精神支柱;是再次使中華民族戰勝帝國主義、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思想理論武器。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具體而科學的稱謂。“毛澤東思想”一詞,指的是完整的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它既包括了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所提出和創立的基本理論,又包括了后來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的科學理論觀點。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最重要的是用完整的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武裝全黨、全國人民。
鄧小平說過:“毛澤東思想過去是中國革命的旗幟,今后將永遠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和反霸權主義事業的旗幟,我們將永遠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前進。” 胡錦濤也說過:“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始終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在迎接建黨90周年的時候,期望黨中央能夠落實這些莊重誓言,領導和團結全黨全國人民,排除萬難,奮勇前進!
本《呼吁書》寄送每位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中央軍委主席、副主席、委員;中央紀委書記、副書記。
李 波、韓西雅等 1078人
2011年4月26日
呼吁人名單如下:
李波
原中國航天工業部預先研究局局長、研究員
韓西雅
原中華全國總工會候補書記
楊友吾
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書記
秦仲達
原化學工業部部長
徐飛
原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
奚兆永
南京大學教授
李定凱
清華大學教授
鞏獻田
北京大學教授
丁冰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高恒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熊炬
重慶出版社作家
徐英
重慶市渝高中學高級教師
宛華
解放軍三醫大教授、大校
黎明
重慶墊江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
謝明康
重慶墊江城鄉建委退休干部、副調研員
王德英
原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副主任
鄒殿興原航天中心醫院院長
肖衍慶原北京日報編輯
陶冶
作家、副研究員
楊致遠
原河南新鄉市檢察院革命領導小組副組長
陳志昂
原《中流》雜志副主編
李樹泉
北京教育學院退休干部
默明哲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研究所 編審
柳運光
中共黨員、七大代表,曾任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高徹
中共黨員、退休干部
蔡仲德
同濟大學離休干部
陳守禮
中共南通市委黨校離休干部
惲仁祥
原國防科委情報所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人大代表
薛善榮
原山西省委政研室廳級干部
王二路
原石家莊市欒城縣計劃生育協會會長、現河北作家協會會員
張華
全國總工會離休干部
施家英
紡織工業部離休干部
唐玉良
原中國工運研究室研究員副主任
李程之
中國工人出版社退休干部
蔣永清
全國總工會退休干部
王子云
原中國水利電力工會委員會分黨組書記
陳安生
中共核工業黨校研究員
黎明
原河北省邢臺軍分區副司令員、上校
郭松民
自由撰稿人
李甲才
陜西高陵縣食品機械廠黨支部書記
劉博
原湖南省人大民僑外委辦副主任,湖南師大客座教授
宋威武
原昆明軍區政治部副秘書長
魏興業
原航天二院紀委書記
王恒謙
原航天二院黨委副書記
劉從軍
原航天二院院長
劉潤之
原航天二院工會工作委員會主任
高鳳儀
原航天二院副院長
姜延斌
原四川航天局局長
張建忠
原航天總公司辦公廳調研員
馬辛
航天二院離休干部
劉大鈞
航天二院離休干部
焦永興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退休干部
張隆一
航天二院207所離休干部
高成山
原航天二院基建部調研員
馮采亭
原航天二院706所處長
周務銘
原北京永定路地區辦事處主任
張士林
航天二院工人
楊國安
航天二院工人
郭家滿
航天二院工人
宋洪福
航天二院工人
孫桂榮
航天二院工人
郭月平
航天二院工人
馬淑英
航天二院工人
李志學
航天二院工人
駱秉銀
航天二院工人
王淑琴
航天二院工人
張炳辰
航天二院工人
張德民
航天一院干部
李冬至
航天一院工人
卓子興
首都鋼鐵公司退休干部
宗玉樓
石景山京燕飯店職工
吳濤
中國毛體書法研究會副秘書長
黃濟
善美康公司職工
李秀發
電力醫院工人
宋戰勝
汽車公司職工
趙九雙
豐臺老齡委職工
王偉
地質水文職工
趙連芳
地質水文職工
酈峰
善美康公司職工
白信珍
電車一廠職工
俞克漢
北京化工廠職工
陳敬芬
汽車五廠工人
黃瑞
善美康公司職工
楊瑞琴
北京鐘表廠工人
黃解
善美康公司職工
李研
美容培訓學校職工
王金華
云南省軍區昆明小虹口第一干休所
退休干部
馬澤民
云南省軍區昆明小虹口第一干休所
離休干部
黃仲先
云南省軍區昆明小虹口第一干休所
離休干部
岳峰
云南省軍區昆明小虹口第一干休所
離休干部
張金存
云南省軍區昆明小虹口第一干休所
離休干部
孫郁文
云南省軍區昆明小虹口第一干休所
離休干部
王秋仁
云南省軍區昆明小虹口第一干休所
離休干部
張同生
云南省軍區昆明小虹口第一干休所
離休干部
翟慕承
云南省軍區昆明小虹口第一干休所
離休干部
虞老玉
尋甸縣基建隊原負責人
王云庭
騰沖縣林業局原局長(南下干部)
楊發云
騰沖縣人民銀行干部
楊俊
盈江縣水利局干部
馬坤和
會澤縣糧管新干部
史云生
會澤縣小學教師
趙輝剛
會澤縣轉業軍人
陳昌武
昭通市魯甸縣武裝部原部長
王志超
盈江縣糧食局干部
秦忠文
盈江縣財政局原局長
馬云生
昆明市運輸公司職工
羅忠明
省化建公司職工
黃成龍
云南省建筑工程公司干部
陳作壽
省委省直機關工委退休干部
宋光華
昆明市民政局退休干部
李運昌
中輕依蘭集團有限公司離休干部
楊云
昆明市教育局離休干部
李清云
昆明市退休干部
李桂英
中科院昆明物研究所退休干部
李英仙
昆明重機廠退休
李曉東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離休干部
王友林
昭通縣法院副院長
趙永華
昭通縣永豐公社教師
張會云
昭通地區公安局內保科長
田進文
昭通地區石油站干部
馬崇文
昭通地區革委會委員工人
金星其
昭通地區公安局干部
程德劍
昭通地區醫藥公司干部
何良文
昭通地區行政科副科長
熊國寶
昆明鐵路局、干部
董華春
原昆明400#信箱黨委書記
李兆書
昆明市委組織部干部
馬學功
昆明市尋甸縣公安局原副局長
李顯忠
昆明市尋甸縣城關公社原黨委書記
蘇應達
昆明市尋甸縣馬街公社原黨委副書記
趙正斌
昆明市尋甸縣雞街公社原黨委書記
陳世昌
昆明市尋甸縣功山公社原團委書記
羅壽昌
原云南省安寧市財貿組 組長
張文學
昆明市自來水公司革委會副主任
張占云
昭通縣委辦公室原主任
李襄蒙
昭通地區計委黨組成員、辦公室主任
張金
昆明市交通局、勞資科長
馬光第
昆鋼醫生
高湘南
昆鋼革委會副主任
王彪
昆鋼工人
李國漢
云南干部
李承滇
祿豐縣委干部
韋金發
廣通鎮廣播站工優人員
陳國昌
昆鋼武裝部長
師本
省化建公司 干部
方光亮
永善縣勞動人民政局職工
王福生
昆明市木工廠工人
賀聰
昆明市委工業局原副主任
劉志宏
省國際科工局原省第五機械工業局局長書記
息嘉良
原廠黨委辦公室主任
安炬祥
云南省委組織部廳副部長
馬首良
共青團昆明市委辦公室主任
胡海泉
昆明汽車運輸總站行政辦公室副主任
王海全
昆明市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
李樹林
原云南省國際防工辦黨組副書記、第一副主任
彭定秀
昭通市紡織廠醫生
王興武
昆明市交通局昆明市委委員,市交通局黨委副書記
何清
晉寧縣團委工作人員
趙加義
晉寧縣新街鄉原黨委副書記
陳紹華
新街鄉四組隊長
張延貴
昆明電纜廠工人
瞿公友
昆明電纜廠工人
吳紅兵
昭通地區印刷廠工人
陳樹林
原云南電子管廠黨委書記、廠長
尹華才
昆明鐵路局工人
包亞芳
云南省婦聯原省婦聯主任、黨組書記
劉兆達
祿豐縣貿易公司負責人
田俊
祿豐縣計委副主任
黃傳華
呈貢縣委宣傳部干部
高培芳
大理州祥云縣文體局工作人員
唐萬鵬
永善縣縣委組織部副部長
劉代忠
永善縣委宣傳部干事
高清云
省水利設計院技術員
陳萬煜
昭通人委水利局副主任
馬太穩
昆明市尋甸縣先鋒鄉 原革委會副主任
黃冬杰
宣威縣干部
李應昌
云南省電力局以禮河電廠工人
武保來
元江縣干部
張應文
元江縣干部
馬偉龍
保山市、騰沖縣芒棒鄉 原全國優秀教師
李志勉
保山市、騰沖縣宣傳部干部
宋庭元
騰沖縣人民法院原院長
殷效昌
騰沖縣上允公社原黨委副書記
段德培
騰沖縣黨校校長
楊啟禮
盈江縣林業局干部
張毅
硯山縣稼依大隊農民
胡玉珍
云南省委原候補委員
陳啟先
原東川市郵電局副局長
李朝友
原東川市東方紅公社革委會副主任
宋敏修
原東川市東方紅公社深溝大隊農民
陳發貴
昆明市重機廠金工車間原車間主任
薛繼才
昆明市銑床廠技術員
朱昆全
昆明市交通局運輸公司干部
施德邦
昆明市晉寧縣原縣委副書記
王發
昆明市晉寧縣昆陽鎮原黨委書記
陳衛民
昭通縣糧食局副主任
李世昌
昭通縣戰斗公社黨委書記
李壽海
昭通縣公安局副局長
張兵
昭通市萬和醬菜廠 工人
保永華
昭通縣公安局科長
金以俠
昆明市十三中學原教務主任
廖德
云南省農藥廠工人
律兆豐
昆明針灸特色診所醫師
李麗華
昆明理工大學教授(離休)
趙正財
昆明市交通運輸總公司原副書記
飛青田
云南師范大學教師
黨正忍
中共云南省委政研室退休干部
梁文山
云南省官渡監獄獄長黨委書記(退休)
熊若云
昆明市體協退休干部
徐光立
昆明市雙鶴醫藥公司處長
李素梅
昆明市雙鶴醫藥公司醫療器械部主任
王之江
昆明市虹山干休所原麗江軍分區政委
王慶和
昆明市虹山干休所原麗江軍分區副政委
余玉玲
昆明市赫威公司退休干部
陳書章
云南省政府辦公廳處長(退休)
李曉東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離休干部
何從富
省林業廳機關調研員
席希圣
昆明市小壩干休所 離休干部
林肇景
云南林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
王海鵬
云南林業技術學院主任(離休)
王學沛
云南日報記者
李國剛
昆明市汽配一廠副科長
陳澤濤
昆明市市民
馮連標
昆明市雙鶴醫藥公司基層經理
楊貴
昆明市雙鶴醫藥公司工會主席
楊恩惠
昆明市雙鶴醫藥公司辦公室主任
秦書琴
昆明市貿易公司工人
紀元
原南通專署副專員
黃樹勛
原南通市政協副主席
徐超
原南通市人大副主任
趙暄
原南通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 副院長
仇漢生
原安徽省電力局黨組副書記 副局長
理匆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后勤學院師職教研室主任
周書益
原南通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陳建華
原南通市委政策研究室副處級研究員
顧學文
原南通市科技局副主任
周魁
原南通市檢察院檢察長
孫學旺
原南通市水利局長
胡毓生
原南通市經委巡視員
陳明山
原南通市編委辦公室副主任
劉志鵬
原南通地委秘書長
張正聯
原南通科委副主任 黨委書記
馬鏗秋
原南通市農業局副局長
沈思昌
原南通市級機關液化氣服務公司總經理
徐型
南通大學教授
金家驊
原南通醫學院黨委宣傳部長
袁志誠
南通市供銷社離休干部
董加耕
南通市科協副主席
謝丕岳
原啟東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
葉風
原海安縣政協主席
蔣秀明
原啟東市教育局調研員
冷道生
原通州市教育局督學
嚴林彪
中共如東縣委黨校教育科長
陳勇
原通州市環保局局長
黃克白
啟東市電大高級講師
施超權
如東縣豐利中學高級教師
張洋
原廣西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蘇禮峨
原廣西高級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
岑國榮
原廣西總工會主席、中共九大、十大、十一大中央委員
黃宗富
廣西區人民醫院放射科技師
周儀章
原廣西安全廳干部
姚蘭
原廣西黨史研究室
潘達元
原廣西黨校處長
馮東曉
原廣西黨校教授
張月泉
原廣西黨校教授
周榮倫
原廣西經濟信息中心高級工程師
劉晉銘
原廣西人民銀行處長
黃建權
原廣西民族大學教授
劉渭龍
原廣西政府重點工程辦副主任
吳興奎
原廣西交警總隊干警
黃煥金
原廣西區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處長
潘彩生
原廣西糖業公司辦公室副主任
閻德俊
廣西人壽保險公司科長(老紅軍后代)
高延
原南寧市交通局副局長
劉同華
原南寧市紅會醫院內科主任
周錦泉
原南寧市司法局高級律師
劉毅華
原南寧市檢察院檢察員、副處長
蘇寶均
原共青團南寧市委書記
周建新
原南寧長江醫院護長
鄧文光
原廣西區總工會副主席
馮克斌
南寧鋁廠職工
文喜業
南寧印刷機械廠,下崗工人
馮德載
原廣西航運局工會副主席
簡愛國
福建省漳州城市職業學院講師
吳逐水
福建省晉江原軍事委高級后勤學院教員
吳青松
福建省晉江企業家
徐軼群
福建省廈門輕工學院講師
羅群
福建省廈門集美大學講師
孫祖芳
退休工人
宋金良
邯鄲轉業軍人
張玉明
退休工人
張東明
離休干部(廳級)
王麗
太原工行職工
董長存
山西省農業廳干部
李永清
山西省政府服務中心職工
張強
山西省林業廳職工
王虎正
太原市統計局干部
暢旭日
山西省委機關干部
張永紅
太原市第二人民醫院醫生
丁榮光
太原師范學生
姜玉民
山西省質監局干部
溫承志
太原化二建干部
連樹德
太原市公安局科員
王樹祥
太原二毛廠工人
劉長發
太原市公安局退休干部
賀文勝
太原市公安局退休干部
劉志成
太原市公安局退休干部
程根科
太重退休干部
李樹明
太原警校老師
程惠林
太原鑄造廠工人
姚玉林
太原市建工人
周淑賢
太原市公安局退休干部
梁文鏡
山西日報社干部
侯亞寧
中北大學職員
周鳳海
山西機床廠工人
趙丙和
山西省水利機械廠工人
吳金梅
太原東廠巷社區書記
王明亮
太原市財政局干部
王統安
太原重機廠干部
王貴生
山西針織廠工人
閆桂林
太原市建材廠工人
羅忠貴
山西省郵政局干部
王銀山
太原汽運公司工人
趙金鎖
山西省運輸公司干部
呂良
山西省歌舞劇院一級演奏員
任志海
太原毛紡廠高級工程師
閆美琴
山西省財政局干部
郭春榮
太原光學儀器廠工人
李廣讓
太原物資局干部
曹萍萍
太原萬柏林工人
李曉萍
太原萬柏林教師
徐先定
山西省衛生廳副廳長
李書祥
原8341部隊警衛隊黨委書記
郭桂昌
原山西省公安廳紀檢書記
王秋喜
原山西日報社社長
賈玉敏
原63軍文工團團長
李書耀
原山西省地稅局紀檢書記
牛貴虎
原山西省國稅局工會主席
嚴廷凱
山西省國民師范館館長
張景萍
太原市中心醫院副院長
吳錦梅
太原東倉巷社區書記
趙忠田
原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嶺分局局長
鄭元銀
原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嶺分局指導員
焦光輝
原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嶺分局所長
李儒恒
太原市公安局科長
溫寶治
省化二建離休干部(副廳)
袁磊
山西合唱團協會秘書長
李蘭芳
山西中醫研究院主任醫師
郝勇敢
太原市實驗中學校長
岳慧萍
山西老年大學校長
于建雄
山西省商貿廳副廳長
單文夏
迎澤區法院副院長
滿瑞英
院太原迎澤區法院行政庭庭長
閆本棟
院太原市公交公司總經理
馮得路
原太原市迎澤區政法委書記
田交國
太原市黨校工程師
李玉臻
原山西省高級法院院長
張建欣
山西省政府副省長
賈小梅
太原市防疫站書記
李連長
太原市公安局
王國華
晉機工人
陳墨章
原山西日報社主編
劉長水
原山西日報社處長
李福增
原山西日報社處長
李奇銳
原山西省機械廳廳長
邊明濤
原山西省機械廳副廳長
陳飛
原山西省機械廳處長
李國英
山西省煤炭廳處長
楊秋成
原臨汾市公安局政委
梁國柱
原山西省汾西礦務局處長
鄭雙虎
原鄉寧縣國土局局長
韓長安
長治潞寶集團董事長
茹盛
原太原重機廠書記
汪峰
原山西省廣電局局長
張秀山
太原五一機械廠長
王根孩
原長城光電子公司廠長
劉月蓮
太原鐵路客運段副段長
王培才
太原鐵路供電段段長書記
李智才
山西省武警支隊支隊長
鄧智杰
太原油墨廠廠長
池茂華
原新華社山西分社記者
曹秀
原山西日報社社長
董懷玉
山西電影制片廠導演
郭立
山西省文化廳主任
楊競芳
山西省黨校教授
林峰
山西省黨校研究員
林楊
山西大學博士
林青
山西省商干校
代靜
太原邁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胡秀武
山西省藝術館副館長
齊士慶
省電建四公司司機
邵云艷
省黨校
張孝親
離休工人
焦廣慧
省公安局派出所所長
王書祥
退休軍人
溫彩荷
打工農民
任光禎
退休高工
梁貴海
工程師
譚永成
太原重機醫院主任醫師
趙景蘭
太原重機醫院護士
次崇文
山西省電力科學研究院
范桂蘭
太原重機廠工人
張建銀
太原鋼鐵公司工人
李來全
工人
李新鳳
太原市民政局大夫
張耀東
原公司經理
張瑞一
原郵政局局報主編
劉錦
太原重機廠干部
楊克昭
永州主治醫師
楊蓼源
州中學教師
羅旋玉
原總支書記
謝建屏
原藥劑師
林松
退休工人
林翠
太原市33中學校教師
郭飛強
副總經理
楊蘇民
體委主任
楚刃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員
石峰
原省建工集團黨委副書記
王伍祥
原山西省紡織廳干部
張其祥
原省經委干部
王鳳蘭
三十中學教師
張廣文
省紀檢系統干部
李慧春
原省委機關干部
金云峰
省建系統干部
趙原廣
山西建筑系統干部
李富出
山西建筑系統干部
周起富
省政府機關干部
鄧青海
商業系統干部
馬差石
市級機關干部
云潤夫
大學教授
焦文柯
山西汽車廠干部
吳康明
山西銀行處長
好學亮
太原重機廠工程師
丁儒憲
山西省林業廳干部
朱運之
山西太原晉機廠工程師
趙儉
省級機關干部
王需群
山西工會干部
王明何
太原中學書記
貢福昌
國防軍工企業干部
王巧蘭
市級機關干部
汪替山
建筑系統干部
劉君太
市級機關干部
韓建民
省農業廳廳級干部
王瑛
省銀行干部
于明
太原軍工企業工程師
張英
國防廠干部
王建太
軍工廠工程師
雛修堡
省委機關干部
陸征生
省紡織機關干部
汪巖
省紡織機關干部
劉玉明
太原市林業局干部
閆慶思
太原兵工企業工程師
黎春雁
省水利廳干部
佟雨
省水利機關干部
國滿堂
市級機關干部
楊一
市級機關干部
劉淑素
市級機關干部
劉乾坤
市級機關干部
郭義
市級機關干部
楊明
原局長
劉紅敏
省級單位干部
高素珍
太原軍工企業干部
程永明
軍工企業工程師
富貴影
太原兵工企業技術員
宋貴影
太原兵工企業車間書記
周鞏
山西兵工企業工會主席
郜淑英
山西兵工企業工程師
王廷建
軍工企業干部
閆肅
太原軍工企業技術員
閆興
太原軍工企業車間書記
鄧寶祥
太原機電干部
孫義
太原軍工企業干部
孫豐
太原兵工廠干部
紀殿閣
國企兵工企業干部
鄢慎思
國企兵工企業干部
劉智嫻
國企兵工企業工人
孫云
國企兵工企業工程師
鄭福
國企兵工企業技術員
成永旺
國企兵工企業工人
付玉珍
國企兵工企業工程師
白建穩
山西焦煤干部
白玉
西山煤礦干部
單德華
山西焦煤干部
章克儉
太原重機廠工程師
梁士云
省級機關干部
汪君燕
山西宣傳單位干部
章建武
山西焦煤干部
段建棟
太原鐵路干部
李源東
太原西山煤礦干部
趙明德
太原重機廠工程師
王艷琳
太原重機廠工程師
柏憲民
太原市物資公司干部
汪彩萍
太原市商業干部
寒柏冀
省級機關干部
楊昌慶
省級機關干部
岳光輝
山西高校教授
李魁
太原印刷廠干部
曾恩玉
省級單位干部
王雪民
影視單位干部
聶翠影
市郵政局干部
薛永榮
省委機關干部
汪中興
山西大學教授
方運吉
山西醫院主任
唐榮
山西高校教授
衛東
山西大學干部
劉英
省農業廳干部
張鑒
省展覽館干部
尚震懷
省政府法制局局長
蔡曉恩
市政府機關干部
王永萍
太原市街道辦事處書記
張得
太原中學教師
金鳳
省交通系統干部
劉之宏
省運輸系統干部
劉光遠
原太原市公安局離休干部
胡得雨
太原紡織系統干部
李峰
太原工會系統
董捷
山西省直機關干部
史鍵
太原鋼鐵公司干部
張明德
山西省勞改局系統干部
李海貴
山西省政府機關干部
張海花
太原工行干部
楊晉國
山西省外貿干部
李三元
山西省煤炭單位干部
冀宗良
太原師范教師
汪青
太原高新開發區干部
王吉祥
電力公司工程師
陳文義
兵工企業干部
鮑衛紅
兵工企業干部
張豐收
國有企業工人
邢起山
企業工人
崔一彩
太原高校學生
牛功成
電業工人
薛平
企業職工
賈成
企業職工
樊敏成
建筑工人
陳紅楓
兵工企業工會干部
范英洲
兵工企業干部
楊光義
山西省農委干部
王和平
山西省農業單位干部
李紅聲
省級機關干部
洪儀
市級機關干部
郭清良
省氣象局干部
李瑞新
省級機關干部
王珍果
省機械單位干部
侯富民
省機械單位干部
程貴林
省機械單位干部
李立業
省機械單位干部
常軍魁
省機械單位干部
章艷天
省機械單位干部
宋達運
省機械單位干部
陳書田
市機械單位干部
汪陪德
山西大學教授
胡雷
山西大學教授
黎金路
山西高校教授
胡仲楠
山西紀檢干部
楊希照
山西紀檢干部
偉自興
山西紀檢干部
李峰淵
山西紀檢干部
章光溫
山西紀檢干部
李碑
山西郵電單位干部
李戰堡
政治干部
李暑銘
市煤氣系統工人
趙大海
山西供銷系統干部
趙劍花
山西供銷系統干部
趙陪清
山西省紀檢委處長
高瑞華
省紀檢委廳級干部
汪志新
市建筑單位干部
劉樹慶
太原理工大學書記
張新文
山西省貿促會書記
張超英
太原運輸公司干部
郝梅芳
太原糧食單位干部
張祥
太原煤運干部
侯芳
省醫藥公司干部
常國梁
山西省貿促會副會長
于鳳蘭
兵工企業干部
蔣和仁
省纖維局書記
張武祥
山西省武鄉縣勞模
趙長茂
省民政廳處長
孫承紅
省級機關干部
張雙俊
省煤炭廳干部
韓雄華
山西省人大干部
章敏俠
太原高校教師
李金水
太原工人文化宮主任
張秉仁
山西歌舞劇院干部
李文秀
山西省質鑒局信息所所長
趙改蘭
市中學高級教師
崔永義
山西省發改委廳級干部
徐超
中共山西省直工委講師團教授
呼民生
陽泉市干部
薛漢針
商貿公司職員
栗春堂
西山礦務局工程師
徐大鵬
臨汾市市民
郭恒林
中鐵十二局干部
宋保存
山西水工廠廠長
王良
晉城服務公司干部
唐蘇
山西高校教授
余峰
太原工業大學教授
余英
山西高校教授
余放
山西高校教授
汪繼興
山西西山醫院主任醫師
王樹青
太原運輸公司干部
章紅方
太原運輸公司司機
梁貴海
山西汽配公司干部
蘭天貴
山西兵工企業干部
余純仙
山西針織廠干部
張喜山
太原房地產業公司干部
陳仁理
山西電建工程師
陳效敏
太原文藝單位演員
胡樹民
太原煤氣公司干部
畢能良
西山礦務局干部
董秀生
中鐵第三工程局工程師
續汾
機械工廠工人
唐生春
山西報業編輯
柏德元
山西報業記者
趙炎
山西建筑工程師
孫旭美
山西衛生單位干部
趙煒
山西物貿干部
趙陪仲
太原市級機關干部
趙佳寶
山西藥業經理
趙嘉杰
山西藥業經理
邢有運
太原鋼鐵干部
汪新品
太原國企工程師
胡廣新
太原西山煤礦工人
陳繼思
西山煤礦工程師
張佩瑛
太原化工廠化驗員
李薇
太原化工廠技師
李香香
太原醫院副主任醫師
李晉
太原醫衛系統干部
張丕衍
太原化工廠工人
張學武
山西化工工人
王巧靈
太原變壓器廠工人
王玉貴
汾西機械廠工程師
梁英
太原藥廠干部
宋寶貴
化二建工程師
宮秀英
太原煤氣公司干部
陳樹亮
太原市級機關干部
劉麗
太原化工廠技術員
王成吉
太原個體商業經理
米光明
太原化工廠
楊璟
太原高校教師
令楓
太原高校教師
宮春時
太原高校教師
姚繼堯
太原高校教師
章敬宜
太原報業編輯
繁昌
山西高校教授
范一
山西高校教師
衛正敏
山西科研單位研究員
楊可召
太原市醫院醫生
湯生輝
太原市醫院醫生
余志敏
山西高校教授
王明亮
山西高校教授
思茅
山西高校干部
冀紅
太原高校干部
滑晴
山西高校干部
梁雨黛
山西省級機關干部
溫直任
駐晉部隊干部
丁儀
太原機關干部
郭望才
山西省級機關干部
趙昌茂
山西省級機關干部
郜縫起
山西省省級機關干部
汪潛
太原運輸公司干部
伍建平
太原自來水公司工人
楊敏
太原商業職工
王金柱
山西省級機關干部
史建華
山西商貿干部
郭振新
太原重機廠工程師
李真
山西政法干部
彭生
山西國企車間書記
仝軍
山西民企經理
劉亮
山西政法干部
晉建元
山西農機干部
王休
山西省級機關干部
萬金
山西國企干部
崔云誼
山西省級機關干部
劉玉
山西新聞媒體記者
于化龍
太原紀檢干部
張沁溫
太原商業干部
張召映
太原運管經理
王桂桃
太原科技干部
韋偉
省級機關干部
穆魯
山西省級機關干部
譚富
太原兵工企業干部
王元
太原國企工程師
張蘭
太原高校教師
孫明
太原高校教師
鄭弓
太原科研單位干部
吳青
山西報業編輯
龔玉林
山西省級機關干部
麥迪
太原科研單位干部
衛歡
省級科研干部
慕遲
太原高校教師
辛誠
太原化工技術員
魏茁
太原企業工人
許芝敏
太原機關干部
范捍東
太原高校教師
梁衛東
太原高校教師
魏升
太原國防廠干部
章志明
省級機關干部
鞏貴純
市級機關干部
向春知
省級機關干部
厲神佳
太原高校教師
顧春美
太原中學教師
趙立柱
太原教育單位干部
陳仁前
省級機關干部
臣凱
山西煤炭經理
豐兆良
山西高校教師
續剛
太原高校教師
汪呈良
西山煤礦
池玉霞
太原高校教師
孫敏雪
太原高校教師
沈劍春
太原市級機關
周雨賢
國企工人
晁建新
太原中學教師
衛國平
太原石化企業
鄒修臣
太原兵工企業
張素琴
太原國企工人
陸臣瀾
太原煤業
衛中雨
太原高校教師
畢富儉
太原國企
章漢山
太原煤業工人
申展
太原鋼鐵
汪真升
太原兵工廠
王文清
太原化工廠
王永前
太原國企
鄧國崇
山西省級機關
賈富庶
山西省級機關
魏正義
山西省級機關
柴德金
太原鋼鐵
和平
太原毛織廠
汪風潮
太原市級機關
向德云
太原大型國企
汪新平
太原國企
苗其隆
太原國企
苗義
太原民企農民工
顧振環
兵工企業干部
路國太
機械廠干部
黎新英
西山煤礦工程師
蘆惠蓉
服裝城經理
續楓
太原城建干部
湯蘊蘭
太原中學教師
湯美英
太原市人民醫院醫生
許英
太原市市級機關干部
栗涌
太原市市級機關干部
續放
太原市高級教師
馮兵
太原貿易公司干部
楊晉花
服裝公司經理
陳寶萍
太原市醫院醫生
楊二保
太原機械廠干部
許秀英
太原食品公司經理
許尚
服裝公司經理
杜文先
物業公司經理
杜文義
裝飾公司經理
杜榮榮
太原希望幼兒園園長
張虎林
原供銷社干部
宋瑋
原供銷社干部
吳維濤
汽車修理廠工人
董鵬舉
太原煤礦工人
杜清娃
太原市運輸經理
郭國寶
太原市服裝經理
羅新城
太原市服裝經理
胡鐵牛
太原市環衛公工人
張有根
太原市鋼鐵公司工人
王新春
太原煤業公司經理
劉增友
太原市服裝城經理
胡潤鐸
太原西山煤礦干部
袁洪辰
太原西山煤礦干部
牛紅光
太原鋼鐵公司工人
田山元
太原鋼鐵公司工人
胡心誠
太原化工廠工人
牛海清
太原化工廠工人
關臘保
太原化工廠工人
成麥根
太原機械廠工人
黃滿章
太原運輸公司工人
楊成征
太原運輸公司工人
文子根
太原商貿經理
何小明
太原商貿經理
牛東平
太原商貿經理
馬永安
太原物流工人
李玉柱
太原物流工人
李進元
太原物流工人
韓春剛
太原物流工人
石品梅
太原市級機關干部
李狗財
太原食品公司干部
王先則
太原小商品經理
李一剛
太原五金公司干部
李里同
太原五金公司干部
王想東
太原軍工企業干部
王建國
山西機器廠工人
胡遲
山西機器廠工人
付天文
山西機器廠工人
張二則
晉西機器廠工人
賈新時
晉西機器廠工人
胡軍
晉西機器廠工人
李二狗
晉西機器廠工人
張二東
汾西機器廠工人
王愛國
汾西機器廠干部
李棟
大眾機器廠工人
張艾貴
大眾機器廠干部
張振良
太原鍋爐廠工人
張新基
太原鍋爐廠干部
王二寶
太原鍋爐廠工人
嚴三兒
太原毛織廠工人
劉三虎
太原毛織廠技術員
李衛紅
太原紙箱廠工人
馬三寶
太原紙箱廠干部
陳家冠
山西焦煤集團干部
康紅梧
山西焦煤集團干部
李安原
山西焦煤集團干部
王玲
太原變壓器廠干部
文偉
太原變壓器廠干部
陳文嶺
太原塑料廠干部
晉隆秀
五一機器廠科長
賈鈴
太原衛華廠書記
袁秀映
汽車配件公司經理
丁慧生
太原鋼鐵公司工會主席
李溫章
太鋼工會宣傳干部
蘇書生
太原車管所干部
趙衛東
原太原自行車廠技術員
趙京生
太原鋼鐵公司工人
趙書生
太原文化局干部
關佑
太原煙草廠干部
賈志強
太原土地局干部
董隱堂
太鋼工人
李俊生
太鋼工人
趙玉河
太原鋼鐵公司工人
黃可讓
太鋼工人
劉玉林
太鋼工人
李蘭香
太原制鞋廠工人
張建良
太鋼工人
張鳳鳴
太原礦棉廠科長
徐雙喜
太原北城安裝公司經理
王若冰
太鋼工人
郭元甲
太鋼工人
李二毛
太原汽運公司工人
李占苗
太原汽運公司工人
辛欣
省測繪局干部
王建原
省測繪局干部
袁鳳波
太原晉機場干部
馮太芝
太原化工廠干部
于潤牛
山西機器廠干部
曹娟
飲食服務公司經理
曹國棟
省水利廳干部
張英俊
省煤炭廳干部
申展
山西大學教授
邢德云
太鋼干部
曹秀愛
原太原滌綸廠經理
鄧殷生
保定鑄機廠總工程師
袁振聲
原保定鋳機廠廠長
劉康臣
原保定鋳機辦公室主任
趙長豐
保定市威利德鋳機廠工人
馮玉昆
保定市威利德鋳機廠工人
高新長
保定市威利德鋳機廠工人
高金會
保定市威利德鋳機廠工人
李金茹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楊照慶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王俊發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苗風坤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李進強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劉永泉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范五成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胡學明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張發喜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方發祥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臧桂英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李世英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馬建章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靳騰宵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高永生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王志武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牛建軍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曲德武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鄭興謙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尹紅燕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楊彬原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崔春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高軍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孫維榮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王更林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王國祥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孫春玉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趙保忠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郭其章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孟憲錄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劉福屯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孫明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馬志國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牛進田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寧克儒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程福庚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楚杏芬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朱淑琴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李建增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楊帆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胡瑞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呂寶錄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劉志福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馬克軍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王秀芝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曹福蕓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呂原真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孫泊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趙志祥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王瑞民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姚軍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李建軍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王夢珍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張燕飛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臧保國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董秀章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周金保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于麗萍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周志勇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劉麗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臧紅峰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靳錚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徐俊巧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霍志強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謝勝梅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劉軍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李文福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王志澤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曹永杰
原保定鋳機廠工人
趙憲
原黨史工作者作家
李博浩
河北省晉察冀抗日研究宣傳中心主任
樊光榮
商業職工
張恒昌
保定恒天集團 職工
趙仲英
保定骨科醫院護士
趙樹英
保定面粉廠職工
程強洲
保定恒天集團工人
楊小五
保定市政維護處工人
程玉梅
保定油漆廠退休工人
張石順
保定方正機械管理人員
王英
私企職工
孫寶昌
保定恒天集團工人
騰向明
保定恒天集團工人
邢繼先
丹東市原輕工業局局長、黨委書記、離休干部
王慶林
遼寧丹東離休干部
馬明理
丹東市原電子工業局紀委書記、離休干部
劉天義
遼寧丹東離休干部
張清水
原丹東市照相機公司工會主席、退休干部
馮玉義
遼寧丹東退休職工
沈延連
遼寧丹東退休職工
羅儀
遼寧丹東退休職工
段富根
遼寧丹東原電視機總廠工會主席
楊厚國
遼寧丹東原手表公司軍轉干部
劉俊烈
遼寧丹東原汽車十五團團長、軍轉干部
孟步云
遼寧丹東原照相機工業公司經歷、離休干部
毛國袁
遼寧丹東退休職工
丁喜慶
遼寧丹東丹東染料廠退休職工
沈延勲
遼寧丹東二建公司退休職工
齊秉政
遼寧丹東儀表研究所退休職工
鄭憲山
遼寧丹東五一八廠退休工人
劉顯農
遼寧丹東五一八廠退休職工
蘇源發
遼寧丹東藥業公司退休職工
曹洪瑞
遼寧丹東金屬材料公司退休干部
張云集
遼寧丹東原照相機工業公司、團職軍轉干部
胡鎮湘
遼寧丹東化纖基建指揮部退休職工
王風樹
遼寧丹東元化纖公司高級工程師、退休
練作昆
遼寧丹東元化纖公司高級工程師、退休
袁淑英
遼寧丹東空休干休所休養員
逄紹友
遼寧丹東振興區臨江辦事處退休工人
張德江
遼寧丹東市政工程處科員
李欣
遼寧丹東中醫院科員
秦秀云
遼寧丹東絲綢檢驗所退休工人
張壘
遼寧丹東廣播電視局離休干部
高殿章
遼寧丹東退休職工
劉兆禮
遼寧丹東退休職工
王威
遼寧丹東退休職工
張玉敏
遼寧丹東退休職工
張寶珍
遼寧丹東退休職工
韓邦威
遼寧丹東退休職工
李長香
遼寧丹東退休職工
李士銀
遼寧丹東退休職工
丑牛
新四軍老站士
柳英發
鐵道部武昌車輛廠退休工程師
梁金初
武漢電子有限責任公司離休干部
鄧飛
武漢市工人
陳恩達
武漢市工人
汪松泉
武漢電子產業集團公司干部
丁振云
武漢長動集團公司
譚仲華
抗美援朝退役軍人
謝鵬成
抗美援朝退役軍人
王延海
抗美援朝退役軍人
李松軒
抗美援朝退役軍人
李軍
水泥廠工人
周紹平
水泥廠退休工人
毛禮紅
武漢市工人
江龍海
東風汽車公司 共產黨員
李漢華
武漢市網友
常建剛
武漢市工人
林子忠
武漢造船廠
姚名富
漢陽港埠公司
曾憲政
漢口江岸
吳燕華
武漢毛紡織廠
曾嶸
武漢開關廠
向陽花
武漢退休工人
李永紅
武漢市下崗工人
李菊芝
武漢市鋁制品工藝公司
毛平
武漢大學
閆家發
武漢市汽發廠
葉為民
武漢三米廠
馬秀云
武漢市市民
李再保
武漢市軋鋼廠
陶生謙
湖北省客運
景建利
武漢市水泥廠工人
嚴發家
武漢市市民
韓運啟
高級教師
張善清
新鄉棉織廠廠長
姬忠成
新鄉工人
姬忠林
新鄉工人
姬忠梅
新鄉工人
李明
新鄉機電廠干部
高楊
新鄉建設銀行干部
李躍卿
新鄉針織廠干部
王俊蘭
新鄉工人
李天慶
新鄉工人
李天勇
新鄉公園干部
李天鵬
新鄉工人
梁秋云
新鄉工人
趙艷琴
新鄉公園干部
楠雪
新鄉工人
孫愛蘭
新鄉風動工具廠干部
姜和
新鄉干部
姜雙全
新鄉工人
姜小梅
新鄉干部
張清林
新鄉干部
劉玉枝
新鄉干部
節成群
新鄉工人
節超群
新鄉干部
節素梅
新鄉干部
節素琴
新鄉干部
劉園萍
新鄉干部
郭文鳳
新鄉工人
郭循云
新鄉工人
劉玉偉
新鄉市民
郭榮保
新鄉退休干部
秦好江
新鄉退休干部
潘桂榮
新鄉工人
孟凡保
新鄉退休干部
宋憲法
新鄉退休干部
王新一
新鄉退休干部
李金旺
新鄉退休干部
李玉梅
新鄉工人
陳靜梅
新鄉工人
劉振恬
新鄉退休干部
薛得福
新鄉退休干部
趙小菊
新鄉工人
史書昌
新鄉市民
張樹芳
新鄉市民
蘆嘉
新鄉退休干部
封西霞
新鄉工人
馬云生
新鄉農民
李貴新
新鄉市民
李秀琴
新鄉市民
秦俊岑
新鄉農民
李久蘭
新鄉市民
魏天遠
新鄉市民
張振英
新鄉市民
李學江
新鄉市民
李紀霞
新鄉市民
王清剛
新鄉農民
馬藍芳
新鄉農民
唐亞莉
新鄉市民
李志萍
新鄉工人
張玉平
新鄉工人
賈振蘭
新鄉農民
孟錄本
新鄉農民
郝秀芹
新鄉農民
史萬方
新鄉工人
史玉美
新鄉農民
周桂琴
新鄉農民
武香瑞
新鄉工人
李桃花
新鄉工人
周香亭
新鄉工人
楊憲花
新鄉工人
杜崢
新鄉工人
張啟德
新鄉工人
張洋瑞
新鄉工人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