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棄種拉響糧食安全警鐘
轉播到騰訊微博 |
這是一個常見的奇怪現象:一邊是農資價格飛漲,糧價卻不怎么漲,農民種地賠錢,干脆不種。另外一邊,卻是食品價格已經上漲到了消費者吃飯都要精打細算的地步。
油價、房價……都在一一吃掉中間的利潤。不過,不管是誰吃掉了其中的利潤,讓地方政府撓頭的農田拋荒現象都無法忽視:當越來越多的土地荒蕪,我們賴以生存的糧食還安全嗎?尤其在國際糧價飛漲的大背景下,如果“糧荒”再現,我們該拿什么去應對?
種田成高風險行業
當農資價格上漲遠大于惠農補貼,種糧無利可圖甚至存有風險時,拋荒農田已成為不少農民的新選擇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江宜航 記者金微發自長沙、上饒、臨汾、北京
行駛在湖南鄉村的公路上,隨處可見農民忙碌的身影。這個時節,正是湖南各地早稻插秧季節。但是,村民周大伯家的稻田還在沉睡中,一片綠草覆蓋著幾畝水田,不遠處,也可見零星的拋荒(指未繼續耕種任土地荒蕪)的耕地。
周大伯是長沙市岳麓區雨廠坪鎮泉水湖村村民,此前在城里打工,這幾天,他請假回家希望購置點化肥為中稻作準備。但在附近縣城寧鄉縣的幾家農資店轉半天,他也沒相中滿意的化肥。
農資價格猛于虎
“主要是價格太貴,開春以來,種子、化肥等主要農資產品價格蹭蹭地往上漲。”周大伯說,去年這個時候,雜交早稻種子一斤還不到10元,而今年普遍漲到了15元左右,最貴的已經達到18元一斤。
“現在種糧不如買糧合算。”周大伯說,雖然農資價格一直在上漲,但糧食價格卻在下跌。周大伯算了一筆細賬:以2010年為例,種一畝水稻雙季收成大約在650公斤左右,全年收入在1700元上下,除去種子、肥料、農藥以及機耕、機收等費用,毛收入還不到800元。如果算上從犁地到播種、管理、收割的人工,基本剩不下多少錢。
而周大伯在工地做工每天賺90~100元,對于一個月能夠賺3000元錢的他來說,種田已經沒有意義,但他還是舍不得家里的幾畝田,“對于像我們這樣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來說,花錢到糧店買糧,一是不太習慣,二是看著土地荒了心疼。”
在周大伯所在的泉水湖村,很多像周大伯這樣在外打工的村民,他們的農田或半休耕或完全拋荒。
“農資價格猛于虎。”漢壽縣圍堤湖龍陽鎮大陽村村民徐友龍這樣感慨,他與村民合伙承包了1100畝田,主要種糧食蔬菜。到了春耕時,突然發現,今年化肥價格漲幅驚人。“去年,洋豐、白俄羅、三寧等品牌復合肥的價格每包零售價才110元,而今年像我們這樣的種田大戶到農資店的批發價也要160元,零售價更是高達170元以上。”徐龍友說,以此計算,與去年相比,即使今年農藥和人工費用不增加,一畝地的農資成本至少增加200元以上。在他看來,“種田已經成了高風險行業。”
湖南常德市農業部門提供給記者的數據表明,當前常德市場早、晚稻雜交種子平均價格為每公斤30元左右,漲幅為10%左右;雜交晚稻種子漲幅較大,達到20%以上。而尿素、磷肥、復合肥上漲幅度均在15%以上,部分肥料漲幅為38%。此前,農業部“百鄉萬戶調查”結果顯示,今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比去年同期平均上漲20%以上。
拋荒成無奈選擇
拋荒的現象不僅出現在湖南,在江西,到處都有成片或者零星的耕地拋荒。
江西省余干縣黃金埠鎮,早稻田拋荒現象也隨處可見。黃金埠鎮一位李姓農民介紹,當地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少,一些農民種稻只是為了自給自足,這位農民道出了自己的無奈:“辛辛苦苦種上一年地,碰上風調雨順年景,也許能掙個二三百,一旦碰上氣候異常,則要賠上幾百元錢的種子、農藥和化肥錢,很不合算。而讓土地拋荒,一年還可以得到100多元政府給的良種等各類補貼。”
江西省宜黃縣(農業縣)統計局最近向媒體透露,該縣26萬多畝耕地中全年性拋荒的保守估計已高達到12%。另外還有大量農田是三季種兩季,兩季種一季。
雖然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不少支農、惠農政策,但湖南一位自稱在長沙開服裝店的寧鄉籍小伙子坦言,農資連年上漲,不僅“吃”掉了國家給予農民的這些政策,還使農民種糧陷入“比較效益低”的怪圈,農民種地基本無利可圖,農民種地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
當農資價格上漲遠大于惠農補貼,種糧無利可圖甚至存有風險時,拋荒農田已成為不少農民的新選擇。
幾年前出臺的《湖南農村土地隱性拋荒調查報告》稱,2007年該省土地拋荒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例就已經達到了10%以上。雖然在實地調研中,一些地方并未出現嚴重的土地拋荒現象,像2007年調研的雙峰縣梓門橋鎮拋荒面積只有1.3%,最少的桃源縣桃花源鄉拋荒面積僅為0.28%,但是其所調研的鄉鎮都存在著“雙改單”(雙季種植改為單季種植)的隱性拋荒現象,一些村”雙改單”的比例為20%,有的村甚至達到了80%。《報告》顯示,2007年僅“雙改單”造成的隱性拋荒,就使我國糧食主產區的湖南益陽市少生產糧食18萬噸左右。
“土地隱性拋荒問題已經是一個無法否認的普遍現象。”寧鄉縣農業科技物資有限公司的譚新明說,去年這個時候,他們公司的復合肥銷量已超過200多噸,而今年只銷售了不到50噸;去年這個時候,農藥銷售額超過200萬元,今年還不到50萬元。“早稻播種面積減少應該是主要原因。”
有媒體曾經引述國土資源部的調查稱,我國每年撂荒耕地有近3000萬畝。農資上漲是是導致拋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種懶田”
記者在山西江西一些地方走訪時發現,即使種下了莊稼,一些農民也對地里的莊稼沒有那么上心,不聞不問,像是退回到“靠天吃飯”的年代。
山西洪洞大槐樹鎮農民張家順直言:“很多農民現在種田不施肥、也不打藥了,田里長多少是多少,反正夠自己吃就行。”他介紹,原來一畝地如果施肥打藥的話會長出七八百斤糧食,現在如果不施肥打藥的話長出兩三百斤。而農民寧要兩三百斤,因為要多收成,就需要多投入,多收的部分能不能抵上支出,還要看年景。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微博)將此喻為“種懶田”的現象,他這幾年在很多地方調研都發現這種情況,“我們國家小農經濟本來是精耕細作,現在種懶田的多,糧食產量也會大打折扣。”
衡陽縣前水利水電局局長劉放生對比了這樣的變化:過去種田,主要靠勞動,生產全過程都靠勞動解決,種子自繁自留,肥料靠養豬養牛和積制,翻耕靠畜力,施藥施肥、收割晾曬全靠勞力,收獲的大部分也是勞力所得。如今,除了小部分環節外,大都靠購買,用資本替代勞力,機槭力替代人力畜力,收入的大部分抵充成本支出。“過去種田糊口,80%以上是勞動收入,一個人畝把田,收個千兒八百斤谷,全是自已的,如今,抵去成本,種一畝田,只有兩三百斤谷是自已的,一人要種幾畝田才能糊自已的口。怎么辦?”
地方政府對于農村出現的拋荒或懶田現象也已是力不從心,部分地區農村即使打出“拋荒一畝 罰款二百”的標語,但仍然無法解決農民拋荒的現實。
“當地政府在政策上已無能為力”劉放生說,目前價格、投資、土地、勞力、市場等調節經濟的政策都不在政府手里,“哪里還能出政策?無非是為了增加雙季稻(復種指數),催耕催種老辦法,或者再慷慨一點,對馬路邊的農田雙季稻加點補貼,搞點樣板。”
有媒體曾經引述國土資源部的調查稱,我國每年撂荒耕地有近3000萬畝。農資上漲是是導致拋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嚴重影響糧食安全
“農民的感受是最直接的,種地不掙錢。糧價實在太低了,提高糧價解才能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種糧積極性。”鄭風田說。
每當問到糧價問題,三農專家李昌平總是感嘆:“你說我們的糧價多少年沒漲了?15年了谷物的價格都沒變。”他認為,我們的糧價落后房價30年、落后化肥10年、和公務員工資相比,至少也落后10年。
過去一直任村干部的張家順有深刻的體會,他介紹,70年代末,當地玉米是八分錢一斤,小麥一角七分,玉米現在一元錢左右,小麥是一塊零五,漲了10倍左右。“現在鄉鎮干部工資收入漲了100多倍,糧價漲了10倍,想想差距多大。”
鄭風田認為,中國的低糧價戰略,實際上以犧牲農民的利益為代價,農村出現拋荒或靠天吃飯深層的原因是糧食領域的“剪刀差”。
由于我國實行的糧價穩定戰略使得國內大米與國外大米價格差距顯著。東北、廣西邊境地區多次查獲大米走私的案件。“我們國家是小農經濟,糧價還比國際大農場的糧價要便宜,日本和韓國,都比我們高一二十倍。中國的糧價必須漲五到十倍,才能與日、韓看齊。”鄭風田說。
而李昌平認為要解決拋荒問題,需要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從重新調整生產關系入手,并采取綜合性措施,確保農民增收。
拋荒現象讓一直在基層工作的劉放生感到不安,他認為目前拋荒現象對糧食安全雖無大的影響,但長遠看,會有嚴重影響,將嚴重危及到國家的農業安全。
“這種危機不是突發性的,而是漸進性的。現在的最大問題是全國上下,只重眼前,不重長遠,被某種產品或某個時間的價格搞得驚惶失措,疲于應付。正是在這種疲于應付中,一步一步地走向危機。”劉放生說。
國際糧價飛漲動力十足
從導致糧價種種誘因看,短期內,糧價缺乏下跌的動力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李覓發自芝加哥
4400萬,以2010年6月為起點的這輪糧價上漲,已經讓如此多的人陷入了極度貧窮。
世界銀行在4月份時還曾預計,如果全球食品價格再上漲10%,將導致另外1000萬人口的生活水平降至每天1.25美元的極度貧困線以下。
按照目前糧價上漲的趨勢,這并非不可能。5月11日,由于美國農業部農產品月度供需報告數據向好,火熱的農產品市場終于降了一下溫:自2011年年初至5月10日上漲12%的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玉米期貨被牢牢鎖在跌停板上。但是此后四個交易日,玉米期貨價格連續上漲。
漲勢如此難消。而從導致糧價種種誘因看,短期內,糧價的確缺乏下跌的動力。
“傷不起”的天氣形勢
回顧這輪糧價上漲的起點2010年6月份小麥期價暴漲暴跌的一幕,不難看出,直接點燃小麥上漲激情的就是俄羅斯、加拿大、歐洲及黑海地區的極端不利天氣。
糧農組織貿易與市場部負責人大衛·哈勒姆表示,由于需求持續強勁,2011年全球糧食增產幅度和糧食庫存補充程度成為價格能否回到正常水平的關鍵。
在糧價高企的刺激下,2011年全球主要糧食生產國家的種植面積已經明顯上升,但種植面積計劃能否成功如期完成、決定產量的另一個變量作物收成能否保證,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今年糧食主產區的天氣形勢。
不過,今年的天氣形勢仍然讓業內人士感到“傷不起”,一方面美國中西部天氣陰冷潮濕,過多的降雨一再阻礙農民開展玉米播種工作,與此同時,美國小麥主產區堪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以及德克薩斯州遭遇的“破壞性”則令當地硬紅冬麥作物質量不斷惡化。
“玉米的最佳播種期正在不斷流逝,一旦錯過,農民將把大量本應種植玉米的土地轉而種植大豆,這將把略有回升的玉米庫存拉回危險低位。”芝加哥荷蘭銀行結算有限責任公司銷售部副總裁泰德·戈爾說,“目前的庫存數量、種植進展以及作物生長優良率已經不允許接下來的天氣狀況再出現一點差錯了。”
根據美國農業部16日盤后公布的農作物播種進度報告,截至15日前的一周,美國的玉米播種僅完成63%,低于去年同期的87%以及五年均值的75%。同時春麥和大豆的播種進程分別為36%和22%,遠低于五年均值的75%以及34%。
與此同時,全球其他糧食主產區的天氣形勢也“很不給力”,歐盟最大谷物生產國法國的干旱局勢日益嚴峻,有分析人士指出,受“干旱危機”影響,法國作物損失已成定局。總部位于德國漢堡的行業期刊《油世界》4月份刊登的文章顯示,不利天氣或導致2011年歐盟油菜籽產量降至三年低位。
當農產品貼上金融標簽
美國農業部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格勞伯在3月份舉辦的農業展望論壇上預測,受到糧食價格不斷上漲的刺激,美國2011年小麥、玉米等八大主要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將擴大至2.55億英畝(約合1億公頃)。
美國林德-沃爾多克公司資深糧食專家詹姆斯·巴雷特表示,相比其他經濟領域,農業對于價格走勢信號的反應較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